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9994发布日期:2021-07-02 19:2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是将彩色液体油墨经喷嘴变成细小微粒喷到印纸上,有的喷墨打印机有三个或四个打印喷头,以便打印黄红青黑四色;有的是共用一个喷头,分四色喷印。

传统的喷墨答打印机在打印过程中将油墨喷涂至印纸的上端,随后进行粉干,但是大幅面的印纸喷墨量较大,不易风干,且风干时间较长导致灰尘沾染至喷墨上,导致印纸损耗,同时大幅面的印纸在风干过程中受到拉扯,干燥之后会导致印纸变形,影响美观以及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端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旋转辊,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集热板,且集热板的中部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中部设置有齿轮,且齿轮的前后两端设置有密封板,所述集热板的右端设置有进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上端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中部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上端设置有风箱,且风箱的内部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箱的左两端分别设置有管道和支撑架,且管道位于支撑架的左侧,所述支撑架的中部设置有气泵,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气泵的设置,实现装置内部气流能够通过装置右侧底部进入装置,随后经过箱体内部进行加热从箱体的左侧离开箱体随后在气泵的作用下通过压板进入风箱的内部,延长气流的加热时间,便于低功率的集热板能够对印纸进行干燥,同时气流离开散发集热板之后所散发的热量大部分被印纸吸收干燥。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的上端左侧设置有压板,且压板的左端设置有滚轮,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压板的设置,箱体内部的热气流通过压板进入风箱的内部,压板内部空腔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对压板的底部进行加热,压板的下表面略高于印纸的上表面,压板对印纸进行熨烫抚平。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板关于齿轮的水平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左右对称,且集热板的上端表面与箱体的内部上端平面之间紧密贴合,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集热板对装置右侧进气口进入装置的气流进行加热,再次通过左侧管道口离开箱体,实现箱体空腔内部温度较高,能通过箱体上表面的印纸进行预加热,加速干燥。

进一步的,所述推板通过密封板与齿条固定连接,且推板通过齿条和齿轮构成可纵向相对平移结构,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推板的设置,推板在齿条和齿轮的作用下做同步相对运动,实现推板中的印纸始终与箱体之间保持平行,放置加热状态下的对印纸抽拉出现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风箱的下端表面与箱体的上端表面之间相平行,且出风口等距均匀的分布于风箱的内部,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风箱和出风口的设置,集热板加热之后沿着管道进入装置上端的风箱的内部,随后风箱内部气压增大,内部热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通过每个出风口等量的喷射在印纸上,对印纸进行干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辊的中轴线与滚轮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且滚轮的下表面与压板的下表面之间相重合,该结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滚轮和旋转辊之间的配合,实现滚轮和旋转辊对印纸夹持,同时印纸上下两端均为滚动结构,避免印纸抽拉过程中滚轮和旋转辊出现相对运动,对印纸造成磨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气泵的设置,实现装置内部气流能够通过装置右侧底部进入装置,随后经过箱体内部进行加热从箱体的左侧离开箱体随后在气泵的作用下通过压板进入风箱的内部,延长气流的加热时间,便于低功率的集热板能够对印纸进行干燥,同时气流离开散发集热板之后所散发的热量大部分被印纸吸收干燥,通过压板进入风箱的内部,压板内部空腔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对压板的底部进行加热,压板的下表面略高于印纸的上表面,压板对印纸进行熨烫抚平,通过集热板对装置右侧进气口进入装置的气流进行加热,再次通过左侧管道口离开箱体,实现箱体空腔内部温度较高,能通过箱体上表面的印纸进行预加热,加速干燥,推板的设置,推板在齿条和齿轮的作用下做同步相对运动,实现推板中的印纸始终与箱体之间保持平行,放置加热状态下的对印纸抽拉出现变形,通过风箱和出风口的设置,集热板加热之后沿着管道进入装置上端的风箱的内部,随后风箱内部气压增大,内部热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通过每个出风口等量的喷射在印纸上,对印纸进行干燥,通过滚轮和旋转辊之间的配合,实现滚轮和旋转辊对印纸夹持,同时印纸上下两端均为滚动结构,避免印纸抽拉过程中滚轮和旋转辊出现相对运动,对印纸造成磨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全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出风口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通孔;3、旋转辊;4、集热板;5、齿条;6、齿轮;7、密封板;8、凹槽;9、推板;10、风箱;11、出风口;12、管道;13、支撑架;14、气泵;15、压板;16、滚轮;17、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大幅面喷墨打印机的收纸干燥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左端设置有通孔2,且通孔2的内部设置有旋转辊3,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集热板4,且集热板4的中部设置有齿条5,齿条5的中部设置有齿轮6,且齿轮6的前后两端设置有密封板7,通过集热板4对装置右侧进气口17进入装置的气流进行加热,再次通过左侧管道12口离开箱体1,实现箱体1空腔内部温度较高,能通过箱体1上表面的印纸进行预加热,加速干燥;

集热板4关于齿轮6的水平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左右对称,且集热板4的上端表面与箱体1的内部上端平面之间紧密贴合,集热板4的右端设置有进气口17,箱体1的上端开设有凹槽8,且凹槽8的中部设置有推板9,推板9通过密封板7与齿条5固定连接,且推板9通过齿条5和齿轮6构成可纵向相对平移结构,推板9的设置,推板9在齿条5和齿轮6的作用下做同步相对运动,实现推板9中的印纸始终与箱体1之间保持平行,放置加热状态下的对印纸抽拉出现变形;

推板9的上端设置有风箱10,且风箱10的内部设置有出风口11,风箱10的下端表面与箱体1的上端表面之间相平行,且出风口11等距均匀的分布于风箱10的内部,风箱10的左两端分别设置有管道12和支撑架13,且管道12位于支撑架13的左侧,支撑架13的中部设置有气泵14,气泵14的设置,实现装置内部气流能够通过装置右侧底部进入装置,随后经过箱体1内部进行加热从箱体1的左侧离开箱体1随后在气泵14的作用下通过压板15进入风箱10的内部,延长气流的加热时间,便于低功率的集热板4能够对印纸进行干燥,同时气流离开散发集热板4之后所散发的热量大部分被印纸吸收干燥,通过风箱10和出风口11的设置,集热板4加热之后沿着管道12进入装置上端的风箱10的内部,随后风箱10内部气压增大,内部热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通过每个出风口11等量的喷射在印纸上,对印纸进行干燥;

箱体1的上端左侧设置有压板15,且压板15的左端设置有滚轮16,旋转辊3的中轴线与滚轮16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且滚轮16的下表面与压板15的下表面之间相重合,通过压板15进入风箱10的内部,压板15内部空腔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对压板15的底部进行加热,压板15的下表面略高于印纸的上表面,压板15对印纸进行熨烫抚平,通过滚轮16和旋转辊3之间的配合,实现滚轮16和旋转辊3对印纸夹持,同时印纸上下两端均为滚动结构,避免印纸抽拉过程中滚轮16和旋转辊3出现相对运动,对印纸造成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装置在使用之前无需进行任何安装与拆卸工作,装置启动之前将装置上端的气泵14和集热板4打开,随后调节装置后端的把手,把手带动其中一根齿条5运动带动齿轮6旋转,同时与密封板7之间配合,实现箱体1上端的推板9之间纵向相对运动,使得推板9之间距离大于喷墨之后的印纸宽度,气泵14将外界环境内的气流通过进气口17吸入装置内部,通过集热板4加热之后沿着管道12进入装置上端的风箱10的内部,随后风箱10内部气压增大,内部热气流在气压的作用下通过每个出风口11等量的喷射在印纸上,对印纸进行干燥,随后装置左端的压板15与滚轮16之间配合,箱体1内部的热气流通过压板15进入风箱10的内部,压板15的下表面略高于印纸的上表面,压板15对印纸进行熨烫抚平,随后在滚轮16和旋转辊3的共同作用下将印纸进行缓慢抽拉离开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