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
背景技术:2.针对于较大尺寸打印介质,如a0、a1、a2大小的打印介质(常见的有打印纸或相纸等)的打印需求,需要借助大型打印设备才可进行打印。以uv打印机为例,uv打印机通常由机柜以及设置在机柜上的打印平台、控制组件和打印组件组成,打印组件通常包含有墨盒、喷墨头和行走机构等部件,打印时打印介质平铺在打印平台上,控制组件控制行走机构带动喷墨头运动,在打印介质的各个位置进行打印。
3.上述的大型打印设备在连续打印时,需要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切割成所需大小,然后逐张进行打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取放打印介质的动作。这种方式动作繁琐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收放组件实现打印介质的自动展开及打印后的自动收卷,可实现自动连续打印,能有效简化打印操作、提高打印效率。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包括机柜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柜上的打印平台、控制组件和打印组件;所述打印平台用于放置打印介质;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打印组件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打印组件在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所述机柜上设有收放组件,所述收放组件设置在所述打印平台的下方,所述收放组件包括展开机构和收卷机构,所述展开机构和所述收卷机构并排设置,所述展开机构用于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所述收卷机构用于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收卷;所述打印平台台面的两侧分别设有可供打印介质穿过的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
6.所述展开机构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穿过所述第一通槽后平铺在所述打印平台上进行打印,然后穿过所述第二通槽,通过所述收卷机构进行收卷。
7.优选地,所述展开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机联动的展开辊;所述收卷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以及与所述第二电机联动的收卷辊;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8.优选地,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通槽的下方,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若干根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的导向柱。
9.优选地,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稳定辊组,所述稳定辊组包括两个并排贴近设置的稳定辊,两个所述稳定辊之间留有可供打印介质穿过的间隙,且两个所述稳定辊之间的间隙位于所述第二通槽的正下方。
10.优选地,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稳定辊组的一侧上方,其感应端朝向所述稳定辊组的方向,所述光电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组件
电连接。
11.优选地,在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均设有传送辊。
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其优点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展开机构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通过收卷机构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收卷,使展开机构和收卷机构与打印组件的打印动作相配合就能实现自动连续打印,无需人工将打印介质逐张更换,简化了打印过程的操作,提高了打印效率。
14.2、将收放组件设置在机柜上打印平台的下方,结合原有的打印机的结构,充分利用打印平台下方的空间,在设置收放组件实现自动连续打印的同时,不增大打印机的外形尺寸。
15.3、对于成卷未切割的打印介质可直接通过收放组件实现连续自动打印,对于已经逐张切割好的打印介质可采用传统的平铺逐张打印的方式,收放组件不会影响原有的平铺逐张打印方式的使用,使得所述打印机能同时适用两种打印方式,对于两种形态的打印介质均可适用,实现“卷平两用”,适用性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正视图;
18.图3是图1的俯视图;
19.图4是图1隐藏部分挡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4隐藏打印平台后的俯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
‑
机柜,2
‑
打印平台,21
‑
第一通槽,22
‑
第二通槽,3
‑
打印组件,4
‑
收放组件,41
‑
展开机构,411
‑
第一电机,412
‑
展开辊,42
‑
收卷机构,421
‑
第二电机,422
‑
收卷辊,5
‑
导向机构,6
‑
稳定辊组,7
‑
光电传感器,8
‑
传送辊。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
‑
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卷平两用打印机,包括机柜1以及设置在机柜1上的打印平台2、控制组件和打印组件3,机柜1呈方形箱状结构,内部中空用于设置电路部件。打印平台2设置在机柜1上表面的前端,打印平台2呈方形平板状结构,用于供打印介质平铺进行打印。打印组件3设置在机柜1上表面的后端,通常包含有电机、传动履带、滚珠丝杆、喷墨头和墨盒等部件。喷墨头与墨盒连通以吸取油墨。传动履带横向跨设在打印平台2的两侧,滚珠丝杆竖向设置,两组电机分别通过传动履带和滚珠丝杆带动喷墨头在打印平台2上做横向和竖向的运动,以运动到打印平台2的各个位置进行打印。控制组件与打印组件3电连接,用于控制打印组件3执行相应动作,打印指定图案。上述关于控制组件、打印组件3的具体结构及相应的连接方式,可详细参阅现有技术中的大型打印机,如uv打印机,在此不再赘述。
23.申请人在实际应用大型打印机的过程中发现,大型打印机存在打印介质取放繁琐导致打印效率低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大型打印机的内部结构,发现其在打印平台2的下方存在一较大的空腔,因而如果能够结合大型打印机的原有结构,充分利用打印平台2下方的空腔来解决打印介质的输送问题,将能大幅优化大型打印机的实际应用。
24.基于以上构思,本实用新型在机柜1上增设了收放组件4,并将收放组件4设置在打印平台2的下方,即上述的空腔内。收放组件4具体包括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并排设置,展开机构41用于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收卷机构42用于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收卷。为了使打印介质能在收放组件4与打印平台2之间输送,在打印平台2台面的两侧分别设置了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的长度均大于打印介质的宽度,以便于打印介质穿过。
25.本实用新型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所述。当需要在成卷的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时,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套在展开机构41上,向外拉出打印介质,使其穿过第一通槽21后平铺在打印台面上,然后从穿过第二通槽22并搭设在收卷机构42上。此时启动控制组件和打印组件3,使其在打印介质上打印图案,待打印完成并间隔一定时间后,油墨风干。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同时动作,展开机构41上的未打印的打印介质向外拉出,而收卷机构42则将打印完成的打印介质收卷。根据每次打印的打印介质长度设置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每次动作时展开和收卷的打印介质长度,使两者与每次打印的打印介质长度保持相等。根据每次打印所需的时间及油墨风干的时间设置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的动作间隔,即可实现连续自动打印。
26.当需要在已经逐张切割好的打印介质上打印时则采用传统方法,将打印介质平铺在打印平台2上进行打印,打印完成后逐张更换即可。收放组件4不影响原来平铺逐张打印方式的使用。
27.本实用新型通过展开机构41将成卷的打印介质展开,通过收卷机构42将打印后的打印介质收卷,使展开机构41和收卷机构42与打印组件3的打印动作相配合就能实现自动连续打印,无需人工将打印介质逐张更换,简化了打印过程的操作,提高了打印效率。本实用新型将收放组件4设置在机柜1上打印平台2的下方,结合原有的打印机的结构,充分利用打印平台2下方的空间,在设置收放组件4实现自动连续打印的同时,不增大打印机的外形尺寸。对于成卷未切割的打印介质可直接通过收放组件4实现连续自动打印,对于已经逐张切割好的打印介质可采用传统的平铺逐张打印的方式,收放组件4不会影响原有的平铺逐张打印方式的使用,使得所述打印机能同时适用两种打印方式,对于两种形态的打印介质均可适用,实现“卷平两用”,适用性更加广泛。
28.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请详细参阅图5,展开机构41包括第一电机411以及与第一电机411联动的展开辊412,收卷机构42包括第二电机421以及与第二电机421联动的收卷辊422。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均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具体的,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可选用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控制组件的两个输出端口分别连接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的输入端。展开辊412和收卷辊422均为常见的圆柱形辊,辊面光滑。第一电机411的输出轴与展开辊412同轴连接,第二电机421的输出轴与收卷辊422同轴连接。通过展开辊412和收卷辊422的转动可以使打印介质沿着第一通槽21至第二通槽22的方向运动,同时展开辊412逐渐展开其上的打印介质,收卷辊422则逐渐将打印完成的打印介质收置成卷,以实现打印介质的输送。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的转动圈数可以控制两个电机每次动作时打印介质的展开/收卷长度,并通过控制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两次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来配合打印组件3的打印动作,以实现自动连续打印。
29.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请详细参阅图4,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有导向机构
5,导向机构5设置在第一通槽21的下方,导向机构5包括若干根在竖直方向上交错设置的导向柱,导向柱为圆柱,平行于展开辊412设置,多根导向柱交错设置,相邻两根导向柱之间留有间隙以供打印介质穿过。另外还设有一蛇形板,用于将多根导向柱连接起来,以便于导向机构5的安装。从展开辊412拉出的打印介质,绕行在所述的多根导向柱之间,然后从第一通槽21处穿出。导向柱可起到导向和承托打印介质的作用,使打印介质的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3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请详细参阅图4、图5,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有稳定辊组6。稳定辊组6具体包括两个并排贴近设置的稳定辊,稳定辊为圆柱形辊,其两端与机柜1铰接,使稳定辊可相对于机柜1转动。两个稳定辊之间留有可供打印介质穿过的间隙,打印介质在穿过该间隙后,与两个稳定辊的辊面相接触,打印介质输送过程中,打印介质带动两个稳定辊发生转动。且两个稳定辊之间的间隙位于第二通槽22的正下方。稳定辊位于第二通槽22与收卷辊422之间,其作用是约束打印介质的输送路径,使打印介质的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3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请详细参阅图4,所述卷平两用打印机还包括有光电传感器7,光电传感器7设置在稳定辊组6的一侧上方,其感应端朝向稳定辊组6的方向,光电传感器7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在一些打印过程中,打印介质上已经印有图案,需要在印有图案的打印介质上再次打印其他图案,这种工艺称为“叠印”。叠印相比于在空白的打印介质上打印,其对于定位精度的要求更高,即每次打印时,需要将打印介质放置在打印平台2上的准确位置,如果放置的位置出现偏差则会导致叠印的图案与原先打印的图案出现偏离,导致打印的产品不符合标准。为了满足叠印过程中对于定位精度的要求,本实施例设置了如上所述的光电传感器7,在打印介质上,每隔一定长度设置一可被光电传感器7识别的识别标记,识别标记需满足如下要求,当光电传感器7检测到识别标记时,打印介质的放置位置准确。这样在自动连续打印的过程中,当光电传感器7感应到某一个识别标记时,将感应信号输送到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控制第一电机411和第二电机421停止,打印介质输送过程暂停,打印介质放置在准确的打印位置,打印组件3进行打印。通过设置光电传感器7,能使打印介质的放置位置定位准确,满足叠印过程中高定位精度的打印要求。
3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请详细参阅图3,在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内均设有传送辊8。具体的,传送辊8的外径略小于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的宽度,传送辊8同向设置在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内,两端与第一通槽21和第二通槽22的槽壁铰接,使传送辊8能绕铰接位置转动。打印介质从传送辊8与第一通槽21/第二通槽22的槽壁之间穿过,在输送过程中带动传送辊8转动。传送辊8用于承托打印介质并约束打印介质的输送路径,使打印介质的输送过程更加稳定。
3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3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
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
°
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36.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