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具备将输送路径向外部打开的开闭门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2.在使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等的输送装置中,为了对纸张等介质进行双面印刷,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用于使介质的正反面翻转的循环路径。在该循环路径上配置有折返辊对,该折返辊对使介质暂时停止,对介质一边进行夹持一边向反方向输送。该折返辊对中的一方的折返辊有时安装于为了解除卡纸而能够将循环路径打开的开闭门处。
3.在该循环路径中,在折返(switch back)的过程中(折返的前后),介质发生卡纸,当为了解除该卡纸而打开上述开闭门时,介质不再被折返辊对夹持。
4.这样,当介质因开闭门打开而不再被夹持时,有时介质因自重而掉落,从而无法从开闭门取出介质。
5.顺便提及的是,以往提出了如下输送机构:在开闭门设置板簧等施力构件,在开闭门打开的状态下由施力构件对介质进行夹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218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9.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0.然而,在开闭门设置有施力构件的上述输送机构中,在关闭进行介质的输送的开闭门时,为了不妨碍介质的输送而需要用于使施力构件退避的退避机构,从而使构造复杂化而使成本上升。另外,在采用不使施力构件退避而始终进行夹持的方式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为了不妨碍介质的输送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夹持力,或者当增大作用力而使夹持力过强时,夹持力将使介质输送变得不稳定。
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输送由于开闭门打开而不再被输送构件夹持的介质的输送装置。
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3.在一个方式中,输送装置具备:第一输送构件以及第二输送构件,它们配置为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相互对置,一边夹持所述介质一边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开闭门,其供所述第二输送构件安装,并在使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从所述第一输送构件离开的打开位置和使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与所述第一输送构件接近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开闭;以及介质支承部,其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所述输送路径具有弯曲部分,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与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构件,将由于所述开闭门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而不再被所述第一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送构件夹持、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介质夹持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与所对置的所述输送路径之间。
14.发明效果
15.根据上述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输送由于开闭门打开而不再被输送构件夹持的介质。
附图说明
16.图1是表示使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17.图2是表示使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框图。
18.图3是表示使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循环输送部的放大图。
19.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处于关闭位置的开闭门等的图。
20.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处于打开位置的开闭门等的图。
21.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以及输送引导件的立体图。
22.图7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以及一部分的输送引导件的立体图。
23.图8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的立体图(其一)。
24.图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的立体图(其二)。
25.图10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的主视图。
26.图11是用于对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支承部对纸张的夹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27.图12是用于对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相对于纸张的夹持区域的进给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图像形成装置;
30.6:循环输送部;
31.8:介质支承部;
32.8a:抵接构件;
33.8b:弹性体;
34.9、10、12、13:输送引导件;
35.9a:开口部;
36.10b:弯曲部分;
37.11:开闭门;
38.59:折返辊对;
39.59a:第一折返辊;
40.59b:第二折返辊;
41.a:夹持区域;
42.c1:关闭位置;
43.c2:打开位置;
44.d1:第一输送方向;
45.d2:第二输送方向;
46.rc:循环路径;
47.rca:折返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48.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49.图1是表示使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图。
50.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框图。
51.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循环输送部6的放大图。
5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纸面的上下左右设为上下左右方向,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游以及下游是指输送路径的上游以及下游。
53.在图1中,以粗线表示用于对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另外,在输送路径中,以实线表示印刷路径rp,以单点划线表示循环路径rc,以虚线表示第一排纸路径rd1以及第二排纸路径rd2,以双点划线表示外部供纸路径rs1以及内部供纸路径rs2。此外,关于介质,以纸张p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介质也可以是由纸以外的材料构成的介质、信封等具有折回部分的介质等。
54.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框体2、供纸部3、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印刷部5、循环输送部6、排纸部7、操作面板15以及控制部16。此外,供纸部3、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循环输送部6以及排纸部7作为对纸张p(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部的一个例子而发挥功能。
55.图1所示的框体2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进行容纳或保持。框体2具有在图1中以虚线所示的前门17。该前门17对框体2的前表面进行开闭。通过打开前门17,用户能够接触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
56.供纸部3将未印刷的纸张p供给到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另外,供纸部3在双面印刷时将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再次供给到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供纸部3具有外部供纸台21、外部供纸辊22、第一内部供纸台23以及第二内部供纸台24、第一内部供纸辊25以及第二内部供纸辊26、第一内部供纸马达27以及第二内部供纸马达28、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至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内部供纸输送马达32、纵向输送辊对33、纵向输送马达34、定位辊对35、定位马达36、以及纸张传感器37~40。
57.在外部供纸台21上堆叠有用于印刷的纸张p。外部供纸台21设置为一部分露出于框体2的外部。
58.外部供纸辊22将层叠于外部供纸台21的纸张p一张一张地陆续输出,并沿着外部供纸路径rs1朝向定位辊对35进行输送。
59.在第一内部供纸台23以及第二内部供纸台24上堆叠有用于印刷的纸张p。在第一内部供纸台23的下方配置有第二内部供纸台24。第一内部供纸台23以及第二内部供纸台24配置于框体2的内部。
60.第一内部供纸辊25将层叠于第一内部供纸台23的纸张p一张一张地陆续输出,并向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进行输送。第二内部供纸辊26将层叠于第二内部供纸台24的纸张p一张一张地陆续输出,并向第二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0进行输送。
61.图2所示的第一内部供纸马达27对第一内部供纸辊25进行驱动,第二内部供纸马达28对第二内部供纸辊26进行驱动。
62.图1所示的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以及第二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0分别将通过第一内部供纸辊25或第二内部供纸辊26从第一内部供纸台23或第二内部供纸台24陆续输出的纸张p向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进行输送。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将由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或第二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0输送来的纸张p向纵向输送辊对33进行输送。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配置于内部供纸路径rs2的从第一内部供纸辊25延伸的部分与从第二内部供纸辊26延伸的部分的合流地点的下游侧附近。
63.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第二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0以及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
64.图2所示的内部供纸输送马达32对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至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进行驱动。
65.图1所示的纵向输送辊对33将沿着内部供纸路径rs2由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至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输送来的纸张p向定位辊对35进行输送。另外,纵向输送辊对33将在双面印刷时沿着循环路径rc输送来的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向定位辊对35进行输送。纵向输送辊对33在循环路径rc与内部供纸路径rs2合流的地点的下游侧沿着内部供纸路径rs2配置。纵向输送辊对33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
66.图2所示的纵向输送马达34对纵向输送辊对33进行驱动。另外,纵向输送马达34对外部供纸辊22进行驱动。纵向输送马达34分别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而与纵向输送辊对33以及外部供纸辊22进行连接。由此,通过纵向输送马达34的一个方向的旋转对纵向输送辊对33进行驱动,通过纵向输送马达34的另一方向的旋转对外部供纸辊22进行驱动。
67.图1所示的定位辊对35使由外部供纸辊22或纵向输送辊对33输送来的纸张p暂时停止并进行斜行校正后,向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进行输送。定位辊对35配置于外部供纸路径rs1与内部供纸路径rs2两者的合流地点的下游侧附近的印刷路径rp上。定位辊对35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
68.图2所示的定位马达36对定位辊对35进行驱动。
69.如图1所示,纸张传感器37对从第一内部供纸台23陆续输出并向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37配置于第一内部供纸输送辊对29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38对从第二内部供纸台24陆续输出并向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38配置于第二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0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39对从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向纵向输送辊对33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39配置于第三内部供纸输送辊对31的下游侧附近。
70.纸张传感器40对从纵向输送辊对33向定位辊对35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40配置于纵向输送辊对33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41对由外部供纸辊22或纵向输送辊对33输送并进入定位辊对35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41配置于定位辊对35的上游侧附近。
71.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将从供纸部3输送来的纸张p向循环输送部6或排纸部7输送。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配置于供纸部3的下游侧。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具有带式压印板46、带式压印板马达47以及纸张传感器48。
72.带式压印板46将由定位辊对35输送来的纸张p吸附保持在带上并进行输送。带式压印板46能够通过后述的升降驱动部52进行升降。
73.带式压印板马达47对带式压印板46的带进行驱动。
74.纸张传感器48对从定位辊对35向带式压印板46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48配置于定位辊对35与带式压印板46的上游端之间。
75.印刷部5对纸张p进行印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印刷部5的印刷方式为喷墨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印刷方式没有特别限制。
76.印刷部5被配置于带式压印板46的上方。印刷部5具备头单元51和升降驱动部52。
77.头单元51向由带式压印板46输送的纸张p喷出墨从而印刷图像。头单元51具有多个喷墨头53和头保持件54。
78.喷墨头53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主扫描方向)配置的多个喷嘴,从喷嘴喷出墨。多个喷墨头53沿着纸张p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并列配置。
79.头保持件54对喷墨头53进行保持。头保持件54被固定在框体2内的规定位置。
80.升降驱动部52使带式压印板46升降。升降驱动部52配置于头保持件54内。升降驱动部52具有线缆、带轮、马达等,通过线缆悬挂支承带式压印板46。升降驱动部52通过利用马达使带轮旋转而进行线缆的卷绕以及放卷,从而使带式压印板46升降。
81.图1~图3所示的循环输送部6在双面印刷时将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从带式压印板46的下游端向纵向输送辊对33沿着循环路径rc进行输送。循环输送部6具有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中间输送马达58、折返辊对59、翻转马达60、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至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水平输送马达64、上升输送辊对65、上升输送马达66、纸张传感器67~70、介质支承部8、输送引导件9、10、12、13以及开闭门11。在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至少具备折返辊对59、开闭门11以及介质支承部8。另外,输送引导件9、10、12、13构成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此外,在图3中,省略图1所示的纸张传感器67~70的图示。
82.图1以及图3所示的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在双面印刷时将正面印刷后的纸张p向折返辊对59输送。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沿着带式压印板46与折返辊对59之间的循环路径rc配置。
83.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配置于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的下游侧。
84.图2所示的中间输送马达58对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进行驱动。另外,中间输送马达58对后述的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和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进行驱动。
85.如图3所示,折返辊对59沿着循环路径rc配置于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的第一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对于折返辊对59而言,如在后述的图4以及图5中将一部分的罩取下而示出第二折返辊59b那样,由第一折返辊59a以及第二折返辊59b这一对构成,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此外,第一折返辊59a以及第二折返辊59b是配置为沿着纸张p的输送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路径rc中的用于使纸张p翻转的折返路径rca)相互对置的、一边夹持纸张一边对其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构件以及第二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上述第一输送构件以及第二输送构件也可以是带等除了辊以外的输送构件。
86.如图3所示,折返辊对59在循环路径rc的折返路径rca中,将由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向第一输送方向d1输送来的纸张p折返并向第二输送方向d2向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输
送。第二折返辊59b安装于后述的开闭门11。
87.图2所示的翻转马达60对折返辊对59的第一折返辊59a进行驱动。
88.图1以及图3所示的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至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将由折返辊对59折返后的纸张p向上升输送辊对65进行输送。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至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沿着折返辊对59与循环路径rc向内部供纸路径rs2合流的合流地点之间的循环路径rc的上游部配置。
89.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第二水平输送辊对62以及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第二水平输送辊对62配置于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的下游侧。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配置于第二水平输送辊对62的下游侧。
90.图2所示的水平输送马达64对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以及第二水平输送辊对62进行驱动。此外,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由上升输送马达66进行驱动。
91.图1以及图3所示的上升输送辊对65将由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至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输送来的纸张p向纵向输送辊对33进行输送。上升输送辊对65沿着折返辊对59与循环路径rc向内部供纸路径rs2合流的合流地点之间的循环路径rc的下游部配置。上升输送辊对65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
92.图2所示的上升输送马达66对上升输送辊对65以及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进行驱动。
93.如图1所示,纸张传感器67、纸张传感器68对由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向折返辊对59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67、纸张传感器68分别配置于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69、70对由折返辊对59折返后的、沿着循环路径rc向纵向输送辊对33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69、70分别配置于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上升输送辊对65的下游侧附近。
94.关于图3所示的介质支承部8、输送引导件9、10、12、13以及开闭门11将在后面叙述。
95.图1以及图2所示的排纸部7排出印刷完毕的纸张p。排纸部7具有切换部71、切换部72、螺线管73、螺线管74、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后处理排纸马达77、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至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排纸台排纸马达81、纸张传感器82~85以及排纸台86。
96.图1所示的切换部71在第一排纸路径rd1与循环路径rc之间对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第一排纸路径rd1是从印刷路径rp的下游端朝向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侧的后处理装置(未图示)延伸的路径。切换部71配置于第一排纸路径rd1与循环路径rc的分支地点。
97.切换部72在第一排纸路径rd1与第二排纸路径rd2之间对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第二排纸路径rd2是在第一排纸路径rd1与循环路径rc的分支地点的下游侧从第一排纸路径rd1分支而朝向排纸台86的路径。切换部72配置于第二排纸路径rd2从第一排纸路径rd1分支的分支地点。
98.图2所示的螺线管73、螺线管74分别对切换部71、切换部72进行驱动。
99.图1所示的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将从带式压印板46输送来的纸张p向后处理装置排出。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沿
着第一排纸路径rd1配置。
100.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配置于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的下游侧。
101.图2所示的后处理排纸马达77对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进行驱动。此外,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由中间输送马达58进行驱动。
102.图1所示的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至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将从带式压印板46输送来的纸张p向排纸台86排出。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至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沿着第二排纸路径rd2配置。
103.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以及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配置于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的下游侧。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配置于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的下游侧。
104.图2所示的排纸台排纸马达81对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进行驱动。此外,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以及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由中间输送马达58进行驱动。
105.如图1所示,纸张传感器82对沿着第一排纸路径rd1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82配置于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83~85对沿着第二排纸路径rd2输送的纸张p进行检测。纸张传感器83配置于第二排纸路径rd2从第一排纸路径rd1分支的分支地点与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之间。纸张传感器84配置于第二排纸台排纸辊对79的下游侧附近。纸张传感器85配置于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的上游侧附近。
106.由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至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排出的纸张p堆叠在排纸台86上。排纸台86配置于第二排纸路径rd2的下游端。
107.操作面板15显示各种输入画面等,并且接受用户所进行的输入操作。操作面板15具有显示部91和输入部92。
108.显示部91例如具有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各种输入画面等。
109.输入部92接受用户所进行的输入操作,并输出与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输入部92具有各种操作键、触摸面板等。
110.控制部16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而发挥功能的处理器(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存储部(例如内存),对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
111.图4是表示处于关闭位置c1的开闭门11等的图。
112.图5是表示处于打开位置c2的开闭门11等的图。
113.图6是表示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9、10、12、13的立体图。
114.图7是表示介质支承部8以及一部分的输送引导件9、12的立体图。
115.图8以及图9是表示介质支承部8的立体图。
116.图10是表示介质支承部8的主视图。
117.此外,在图6中,通过将输送引导件10表示为透明,从而透视性地示出了被输送引导件10遮挡而不呈现的介质支承部8的一部分等。
118.如图8~图10所示,介质支承部8具有抵接构件8a和弹性体8b。如图6以及图7所示,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有两个介质支承部8。此外,介质支承部8的数量能够设为一个以上的
任意的数量。
119.抵接构件8a安装于弹性体8b,与纸张p抵接。抵接构件8a例如是塑料等非弹性体。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抵接构件8a呈如下块状:与进入方向(第一输送方向d1)以及输送引导件10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左右方向上的厚度)随着向进入方向前进而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或者,抵接构件8a呈随着纸张p的滑动所引起的磨损的加剧而与纸张p的接触面积增大的形状。例如,抵接构件8a在图4以及图5的主视图中呈如下三棱柱形状:一条边与上下方向平行、且相反侧的作为右端的前端(主视图中的顶点)位于输送引导件10侧。另外,抵接构件8a的前端带有圆角而形成为曲面部分。抵接构件8a可以通过呈三棱柱形状而如后述的图11所示那样以如下方式构成引导面:对于抵接构件8a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的按压点、即对于夹持区域a(参照图12)而形成的引导间隙构成为朝向纸张p的进入方向(第一输送方向d1)而逐渐减小(角度θ1)。另外,抵接构件8a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引导面:对于抵接构件8a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的夹持区域a而形成的引导间隙构成为朝向与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输送方向d2)也逐渐减小(角度θ2)。上述角度θ1、θ2相对于纸张p为45度以下,更优选为30度以下。即,抵接构件8a的针对夹持区域a的与输送路径(折返路径rca)之间的引导间隙构成为朝向纸张p的进入方向(第一输送方向d1)及其相反方向这两个方向而逐渐减小。此外,抵接构件8a也可以是从动滚子等。
120.弹性体8b例如为板簧,在下部的右侧面安装有抵接构件8a。另外,弹性体8b在上部右侧面例如通过粘接而固定于输送引导件9的左侧面。
121.如图4~图6所示,输送引导件9、10、12、13中的输送引导件9、12、13在折返路径rca的左侧,从第一输送方向d1的上游起按照输送引导件12、输送引导件9、输送引导件13的顺序配置,输送引导件10配置为在折返路径rca的右侧与输送引导件9以及输送引导件13对置。
122.输送引导件9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用于供两个抵接构件8a贯通的两个矩形的开口部9a。
123.输送引导件10具有朝向第一输送方向d1从铅垂下方水平地弯曲的弯曲部分10a。由此,可以说纸张p的输送路径(循环路径rc的折返路径rca)也具有弯曲部分10a。该弯曲部分10a对输送方向被第一折返辊59a以及第二折返辊59b从第一输送方向d1切换为第二输送方向d2的折返位置处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此外,上述的介质支承部8(抵接构件8a)在弯曲部分10a处将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
124.输送引导件12朝向第一输送方向d1从水平方向向铅垂下方弯曲。
125.输送引导件13配置为在作为折返路径rca的里侧的水平部分与输送引导件10对置。此外,在图4~图6中,在输送引导件13与输送引导件9之间设置有较大的间隙,但也可以在该间隙中也配置输送引导件。
126.图4以及图5所示的开闭门11例如是为了进行在发生纸张p的卡纸后的卡纸解除的作业而用于供用户接触包含折返路径rca在内的循环路径rc的门,通过用户来手动地、或者自动地进行开闭。另外,在开闭门11上,如上述那样安装有第二折返辊59b。由此,开闭门11在打开至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c2时,使折返路径rca向框体2或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打开,使第二折返辊59b从第一折返辊59a离开。另外,开闭门11在关闭至图4所示的关闭位置c1时,将折返路径rca关闭,使第二折返辊59b向第一折返辊59a接近,由此使折返辊对59转变
为能够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状态。
127.此外,如图4所示,开闭门11在关闭位置c1成为铅垂状态,将折返路径rca关闭。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开闭门11以下端的旋转轴部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直至成为水平,如图5所示那样在打开位置c2成为水平状态。
128.介质支承部8配置于第一输送方向d1上的折返辊对59的下游侧,在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夹持由于开闭门11打开至打开位置c2而不再被折返辊对59夹持的纸张p。介质支承部8在开闭门11处于关闭位置c1以及打开位置c2中的任一位置时都将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即,可以说是介质支承部8始终处于能够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状态。但是,也可以是,介质支承部8例如设置在开闭门11上,与开闭门11向打开位置c2移动的动作联动地向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位置移动。
129.另外,由于介质支承部8如上述那样在折返路径rca(输送引导件10)的弯曲部分10a将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因此可以说是由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夹持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弯曲部分10a。此外,即使在介质支承部8在比弯曲部分10a靠第一输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位置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情况下,只要以小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最大尺寸的纸张p的长度的量与弯曲部分10a分离,介质支承部8就能够将一部分位于弯曲部分10a的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此外,介质支承部8优选配置于将第一输送方向d1上的一半以上、更优选为三分之二以上的长度位于弯曲部分10a的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的位置。
130.弯曲部分10a对输送方向被折返辊对59从第一输送方向d1切换为第二输送方向d2的折返位置处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但是,作为在被介质支承部8夹持于介质支承部8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时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所处的弯曲部分10a,也可以设置于折返路径rca以外的输送路径。
131.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动作进行说明。
132.图1以及图2所示的控制部16在被输入印刷任务时,对供纸部3、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循环输送部6以及排纸部7进行控制,以进行纸张p的供纸、输送以及排纸。另外,控制部16对头单元51的喷墨头53进行控制,以在对印刷任务中包含的图像数据实施了规定的图像处理之后,基于实施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向由带式压印板46输送的纸张p喷出墨从而印刷图像。
133.在此,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供纸部3中,从外部供纸台21以及第一内部供纸台23和第二内部供纸台24中的任一个依次陆续输出未印刷的纸张p,以在带式压印板46中在规定的纸间输送各纸张p这样的时机依次进行供纸。所供给的纸张p在带式压印板46中以规定的印刷输送速度进行输送,并且由从喷墨头53喷出的墨来进行印刷。印刷后的纸张p由排纸部7排出。
134.在排纸对象是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印刷完毕的纸张p被切换部71、切换部72引导至第一排纸路径rd1。然后,纸张p由第一后处理排纸辊对75以及第二后处理排纸辊对76排出至后处理装置。在排纸对象是排纸台86的情况下,印刷完毕的纸张p被切换部71、切换部72引导至第二排纸路径rd2。然后,纸张p由第一排纸台排纸辊对78至第三排纸台排纸辊对80排出至排纸台86。
135.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通过供纸部3,相对于单面印刷时的供纸时机,在各纸张p的
供纸时机之间的时间成为2倍的时机下依次供给未印刷的纸张p。所供纸的纸张p与单面印刷时同样地一边由带式压印板46进行输送一边被印刷。
136.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通过切换部71被引导至循环路径rc,并由第一中间输送辊对56以及第二中间输送辊对57向折返辊对59进行输送。当纸张p到达折返辊对59时,纸张p被折返辊对59折返。在该纸张p的输送过程中,介质支承部8如上述那样将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
137.接着,纸张p由第一水平输送辊对61至第三水平输送辊对63以及上升输送辊对65向纵向输送辊对33进行输送。然后,纸张p通过纵向输送辊对33以及定位辊对35被再次供给到带式压印板46。
138.在此,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以与依次供给的未印刷的纸张p交替地向带式压印板46送出这样的时机进行再次供给。如上所述,在双面印刷中,相对于单面印刷的情况下的供纸时机,各纸张p的供纸时机之间的时间为2倍。因此,能够在未印刷的纸张p之间插入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与未印刷的纸张p的供纸交替地进行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的再供纸。
139.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在被折返辊对59折返后,以未印刷面朝上的方式向带式压印板46送出。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一边由带式压印板46进行输送一边对其未印刷面进行印刷。然后,双面印刷完毕的纸张p由排纸部7排出至后处理装置或排纸台86。
140.如上所述,在双面印刷中,通过与未印刷的纸张p的供纸交替地进行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的再供纸,从而在带式压印板46上交替地进行对未印刷的纸张p的一个面的印刷和对单面印刷后的纸张p的未印刷面的印刷。由此,以与单面印刷时同等的每单面的生产率进行双面印刷。
141.关于在输送路径中发生了纸张p的卡纸这一情况,在纸张传感器37~40、48、67~70、82~85的至少任一个中,在纸张p的检测时机与其理论值之间的误差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6判断为发生了卡纸。
142.当在纸张p在折返路径rca中被折返的过程中发生了卡纸的情况下,控制部16尤其是能够基于纸张传感器68、69针对纸张p的检测时机来判断在通过开闭门11而打开的区域是否存在纸张p。
143.然后,控制部16使纸张p的输送停止。具体而言,控制部16使供纸部3、带式压印板输送部4、循环输送部6以及排纸部7的动作停止。
144.当纸张p的输送停止时,控制部16使显示部91显示卡纸解除画面(未图示)。卡纸解除画面是通知用户除去残留在输送路径上的纸张p的画面。通过卡纸解除画面,指示用户将开闭门11、配置于其他部位的开闭门中的必要构件打开并除去纸张p。用户观察卡纸解除画面,进行将残留在输送路径上的纸张p除去的卡纸解除的作业。
145.在此,在卡纸发生时间点下,在存在被折返辊对59夹持的纸张p的情况下,若如图5所示那样使开闭门11打开至打开位置c2,则纸张p被解除由折返辊对59进行的夹持。但是,由于纸张p以被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夹持的状态而进行输送,因此保持不变地被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夹持。因而,纸张p不会沿着折返路径rca掉落。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此时的纸张p的夹持进行说明。
146.图11是用于对介质支承部8对纸张p的夹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147.图12是用于对相对于纸张p的夹持区域a的进给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148.如上所述,在开闭门11处于图4所示的关闭位置c1时也始终通过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方式中,若图11所示的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夹持力过强,则介质支承部8的抵接构件8a会发生磨损,或者产生纸张p的破损、输送阻力。另一方面,若夹持力较弱,则在开闭门11处于图5所示的打开位置c2时,纸张p有可能掉落。
149.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介质支承部8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夹持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弯曲部分10a,因此,例如在每平方米克重为60克以上的具有韧性的厚纸的情况下,在弯曲部10a中欲从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平面状态的弯曲刚度(弯曲强度)所产生的回弹力较强地发挥作用,纸张p被按压于弯曲部分10a,从而摩擦变强,即使是以较弱的夹持力也能够抑制纸张p的掉落。弯曲部分10a的曲率半径越小或者纸张p位于弯曲部分10a的区域越宽,越能够增强该回弹力。
150.另外,例如在每平方米克重小于60克的韧性较弱的普通纸、薄纸的情况下,在弯曲部10a中,欲从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平面状态的上述的回弹力相对较弱,但由于纸张p的重量相对较小,因此即使是以较弱的夹持力也能够抑制纸张p的掉落。
151.顺便提及的是,在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对朝向折返路径rca的进入方向、即第一输送方向d1上的纸张p的上游侧部分进行夹持(参照图12所示的夹持区域a)、且纸张p的整体位于弯曲部分10a的情况下,在如图12的左图那样纸张p的短边方向与第一输送方向d1平行时,纸张p的从夹持区域a起的进给量较小,位于弯曲部分10a的区域变窄。另一方面,在如图12的右图那样纸张p的长边方向与第一输送方向d1平行时,纸张p的从夹持区域a起的进给量较大,位于弯曲部分10a的区域变宽。
152.这样,在纸张p被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夹持时,纸张p位于弯曲部分10a的区域越宽,在弯曲部10a中欲从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平面状态的上述的回弹力越强。
153.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具备第一折返辊59a(第一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及第二折返辊59b(第二输送构件的一个例子)、开闭门11以及介质支承部8。折返辊对59(第一折返辊59a以及第二折返辊59b)配置为在纸张p(介质的一个例子)的折返路径rca(输送路径的一个例子)上相互对置,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对其进行输送。开闭门11安装有第二折返辊59b,且开闭门11在使第二折返辊59b从第一折返辊59a离开的打开位置c2和使第二折返辊59b与第一折返辊59a接近的关闭位置c1之间进行开闭。介质支承部8在输送路径(折返路径rca)上对纸张p进行支承。折返路径rca具有弯曲部分10a。介质支承部8具有与纸张p抵接的抵接构件8a,将由于开闭门11打开至打开位置c2而不再被折返辊对59夹持、且至少一部分位于弯曲部分10a的纸张p夹持在其与所对置的输送引导件10(输送路径的一个例子)之间。例如,开闭门11在打开位置c2将折返路径rca向外部打开,在关闭位置c1将折返路径rca关闭,介质支承部8具有弹性体8b,抵接构件8a安装于弹性体8b。
154.因此,即使由于开闭门11打开至打开位置c2而纸张p不再被第一折返辊59a以及第二折返辊59b夹持,纸张p在弯曲部10a中欲从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平面状态的弯曲刚度(弯曲强度)所产生的回弹力也会发挥作用,纸张p被按压于弯曲部分10a。因此,即使由介质支承部8和输送引导件10产生的夹持力较弱,也能够对纸张p进行夹持,抑制纸张p掉落至无法从开闭门11取出的位置。因而,能够抑制在增强由介质支承部8和输送引导件10产生的夹持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介质支承部8(抵接构件8a)的磨损、纸张p的破损、输送阻力的增大等。另
外,与弹性体8b与纸张p抵接的方式相比,能够在具有耐磨损性的进退两个方向上设置引导性良好的专用的抵接构件8a,因此还能够通过与较弱的夹持力的协同效果来防止抵接构件8a的磨损,或者容易防止在将信封等具有折回部分的发生了卡纸的介质取出时介质卡挂在抵接构件8a上。进一步地,由于介质支承部8和输送引导件10能够以较弱的夹持力对纸张p进行夹持,因此能够采用在纸张p的输送过程中也不用使介质支承部8退避而对纸张p进行夹持的结构。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省略在开闭门11处于关闭位置c1时使介质支承部8退避的退避机构,能够抑制构造的复杂化进而抑制成本上升。
155.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稳定地输送由于开闭门11打开而不再被折返辊对59(输送构件)夹持的纸张p(介质)。
1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p的输送路径具有设置有弯曲部分10a的折返路径rca,折返辊对59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向第一输送方向d1对纸张p进行输送,并且使纸张p折返并一边夹持纸张p一边向第二输送方向d2对纸张p进行输送。弯曲部分10a对输送方向被折返辊对59从第一输送方向d1切换为第二输送方向d2的折返位置处的纸张p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
157.由此,在容易发生卡纸的折返路径rca中,能够顺利地进行卡纸解除。
1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8在弯曲部分10a中将纸张p夹持在其与输送引导件10之间。
159.由此,由于能够扩大被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夹持的纸张p中的位于弯曲部分10a的区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纸张p在弯曲部10a中欲从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平面状态的弯曲刚度(弯曲强度)所产生的回弹力。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弱由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产生的夹持力。
1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8a的针对纸张p的夹持区域a而形成的与输送引导件10(输送路径的一个例子)之间的引导间隙构成为朝向纸张p的进入方向(第一输送方向d1)及其相反方向(第二输送方向d2)这两个方向而逐渐减小。
161.因此,通过使引导间隙朝向第二输送方向d2而逐渐减小,能够抑制在取出信封等具有折回部分的介质时介质卡挂在抵接构件8a上的情况,并且,通过使引导间隙朝向第一输送方向d1而逐渐减小,能够抑制纸张p在输送过程中卡挂在抵接构件8a上的情况。
1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8a呈如下块状:与输送引导件10以及进入方向(第一输送方向d1)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随着向进入方向前进而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或者,抵接构件8a呈随着纸张p的滑动所引起的磨损的加剧而与纸张p的接触面积增大的形状。
163.由此,随着抵接构件8a的磨损的加剧,抵接构件8a与纸张p的抵接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因厚度方向上的磨损速度相对变慢而导致介质支承部8以及输送引导件10对纸张p的夹持力降低的情况。
164.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身,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的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对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当然能够在这样的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以下,附记本技术的申请当初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
165.[附记1]
[0166]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0167]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
[0168]
第一输送构件以及第二输送构件,它们配置为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相互对置,一边夹持所述介质一边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0169]
开闭门,其供所述第二输送构件安装,并在使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从所述第一输送构件离开的打开位置和使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与所述第一输送构件接近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开闭;以及
[0170]
介质支承部,其在所述输送路径上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0171]
所述输送路径具有弯曲部分,
[0172]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与所述介质抵接的抵接构件,将由于所述开闭门打开至所述打开位置而不再被所述第一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送构件夹持、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弯曲部分的所述介质夹持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与所对置的所述输送路径之间。
[0173]
[附记2]
[0174]
根据附记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0175]
所述开闭门在所述打开位置将所述输送路径向外部打开,在所述关闭位置将所述输送路径关闭,
[0176]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弹性体,所述抵接构件安装于所述弹性体。
[0177]
[附记3]
[0178]
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0179]
所述输送路径具有设置有所述弯曲部分的折返路径,
[0180]
所述第一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一边夹持所述介质一边向第一输送方向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并且使所述介质折返并一边夹持所述介质一边向第二输送方向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0181]
所述弯曲部分对输送方向被所述第一输送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送构件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切换为所述第二输送方向的折返位置处的所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
[0182]
[附记4]
[0183]
根据附记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0184]
所述抵接构件的针对所述介质的夹持区域而形成的与所述输送路径之间的引导间隙构成为朝向所述介质的进入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这两个方向而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