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718948发布日期:2023-04-05 21:10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印刷用版辊的,具体涉及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在印刷过程中需用到一种版辊。其版基为钢辊,由圆筒状版面和两端的版堵焊接在一起构成。其中,圆筒状版面通常由钢板卷制、焊接而成,也有直接使用钢管制成的。卷制的版辊版面会存在一道焊缝,在后工序的电镀环节,此焊缝通常会出现焊缝砂眼的质量问题,一旦出现,就需要对其进行修复,修复失败的就必需返工重制。由于有些砂眼非常小,较难发现,所以,版面的焊缝位置常被作为砂眼的重点检查区域。而钢辊在制成后,从外面是无法识别出焊缝的具体位置的,只有通过版孔查看版辊的内壁才能发现其位置所在,有时还需要借助光照才能确定焊缝的位置,比较麻烦、耗时。

2、版辊两端的版堵有两种:一种是有版孔的,另一种是带轴的。有版孔的版堵,大部分在版孔上开有键槽,用于与印刷机的顶锥进行同步传动;也有不带键槽的,主要依靠印刷机顶锥的压力来实现与版辊的同步传动。对于键槽,除了具有其功能性作用外,因其具有明显的形状特征,实际还具有标志性作用,本发明将用键槽来标识焊缝的位置。

3、凹版印刷用的版辊,在钢辊制成后,还要对其进行精车(或外圆磨)、镀铜、研磨等加工作业,达到研磨尺寸和粗糙度指标后,再进行电子雕刻,最后通过镀铬、抛光等工序,才能完成整个版辊的生产加工过程。后续还有打样、检验、包装、发货等环节。在这些过程和环节中,都需要对版辊的进行识别才能进行。

4、在印刷过程中,因为每一个颜色需要一支版辊,一个图案往往包含多个颜色,比如:黑、青、品、黄等,这就需要用多支版辊版组成一套才能完成整个图案的印刷,而每支版辊上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不能搞混。

5、在凹版印刷中,由于塑料膜在印刷过程中会被拉伸,为了使拉伸后的塑料膜仍能实现精准套印,需将整套版中每支版辊的直径大小按印刷的顺序进行递增设置,这个递增值一般在0.03mm左右。由于这个值很小,想要准确地区分这其中的每支版辊到底是几号版,也绝非易事。一旦弄错,此套版辊在印刷中就会出现套印不准的情况,必需返工重制。而每套版辊之间,其版辊的规格尺寸、版面上的图文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制版的过程中,钢辊作为版辊的版基,自其规格尺寸确定后,就必需严格地进行区分,不能相互替换。

6、综上所述,印刷用的版辊,每一支版辊都是唯一的,不能重复。

7、目前,一般是在钢辊制成工序,通过用打标机在钢辊两端的版堵上打版号的方式来对版辊进行标识。版号按一定的编码规则保证其唯一性。比如版号:“w210800011”。其中:“w”为版辊生产厂家名称的简化代码,“21”为两位数年份,“08”为两位数月份,“0001”为当月所制版辊的四位数的流水号,然后在后面加上空格,最后的“1”是该版辊在整套版辊中的印刷顺序号。如果整套版有五个颜色,那么这个序号分别就是从“1”到“5”这五个数字。这样就保证了每支版辊所用的版号是唯一的。

8、在以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需先确认版辊的版号,然后才能进行相应的生产作业。目前识别版号的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识别效率较低,一旦识别错误,就会造成返工。

9、当版辊从印刷厂返回制版厂进行改版或修镀时,版辊两端的版号多被油墨所覆盖,需要先进行清理后才能看清版号,非常耗时。在清理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磕碰版辊,导致版辊报废,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10、在生产加工的工序中,通常需要用到版辊的一些生产数据信息,最常用到的就是版辊的规格尺寸数据,即:版辊的长度、版辊的直径和版孔的直径、版辊的序号和递增值等。以凹印版辊为例,镀铜和镀铬工序就需要利用版辊的表面积参数来设定电镀所使用的电流值;研磨工序则需要这些数据对版辊的磨量、行程、转速等进行设置。

11、在实行计算机管理的企业里,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查询生产管理系统的方式得到,但需用人工的方式将查询的结果输入到加工设备中,遇到电脑终端不在设备旁边的情况,还需要将相关数据先抄写下来,再向设备中输入,不但费时,时常还会出现输入错误的情况,轻则造成版辊的报废,重则导致设备撞车损坏。

12、另外,在印刷厂对版辊仓库的保管工作中,版辊的外面一般都裹有包装物进行防护,版号会被遮挡住。通常会在包装上再加标签进行标识,在印刷完成后入库时,需重新整理、确认包装上的标签与版辊是否对应一致,十分不便。有时还会发生版辊虽然就在版库中,但因无法被找到而重新制版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版辊识别效率低、重复繁琐以及无法实现版辊自动化生产、管理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及制造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采用了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3、自动识别技术解决了人工数据输入的速度慢、误码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重复繁琐等问题,为计算机及设备的信息处理提供了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输入的有效手段。

4、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递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由收发天线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读取或写入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具有无接触、抗干扰能力强、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等优点。它能穿透雪、雾、冰、涂料、尘垢等恶劣环境识读标签,并且识读速度极快,逐渐成为自动识别中最优秀的和应用的领域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目前最重要的自动识别技术。

5、本发明的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即采用了自动识别技术,具体包括:版辊和芯片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版辊上不影响正常使用且较易读取的位置加工有凹槽,芯片模块嵌入在凹槽中。

6、所述凹槽加工在版辊的版堵上,目的在于无论版辊是直立摆放还是横向躺着摆放,都可以比较方便进行识读操作。而且版堵上还打有版号,在对版辊进行识别时,自动识别和人工识别可以相互补充,使查找版辊的工作更方便、更高效。

7、所述凹槽固定加工在版辊的其中一端(左端或右端)的版堵上,目的在于除可以满足对制版的左右方向有特定要求的订单外,还可以对版辊的左右方向起到标识的作用,使版辊的摆放和传送做到方向一致,更有利于版辊的识别,实现标准化、自动化生产。

8、所述凹槽加工在版堵上的电镀密封圈区域,目的在于避开电镀区域,避免因凹槽而破坏电镀区域的完整,导致凹槽的周边产生电镀脱层的隐患。

9、对于有焊缝、有键槽的版辊,键槽设置在与焊缝固定角度的径向位置上,并保持所有版辊的统一一致,目的在于用键槽来标识版面上焊缝的位置,使其可以快速地被找到,方便对焊缝区域的重点检验。凹槽加工在靠近键槽的位置,并保持与键槽的方向、距离以及与版孔的距离相对固定一致,目的在于通过键槽来判断芯片模块的嵌入位置,方便对芯片模块进行维护和精准定位识读,充分发挥键槽更容易被视觉和触觉识别的特点。

10、对于有焊缝无键槽的版辊,凹槽加工在与焊缝固定角度的径向位置上,并保持所有版辊的统一一致。目的在于用凹槽来标识版面上焊缝的位置,使其可以快速地被找到,方便对焊缝区域的重点检验。

11、对于有键槽的版辊,将版号设置在版堵上与键槽对向的位置,目的在于当版辊的直径比较小时,版号的打标区域可以避开键槽的位置,并起到相互标识的作用。

12、对于无键槽的版辊,将版号设置在版堵上与凹槽对向的位置,目的在于使版号和凹槽起到相互标识的作用。

13、所述芯片模块为无线射频芯片,具有无线传输、存储数据和非接触自动识别的功能,用以实现对版辊的非接触自动识别。

14、本发明还包括树脂,树脂灌装在嵌入芯片模块的凹槽内,对芯片模块进行封装,目的在于对芯片模块起到固定和防护的作用。

15、一种可被自动识别的版辊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第一步、由焊接、机加工等工序制成带有凹槽的钢棍;

17、第二步、在钢棍的版堵上打上版号;

18、第三步、在芯片模块中写入该版辊的版号、规格等基本数据信息,将芯片模块嵌入凹槽中并用树脂进行封装;

19、第四步、检测、验证嵌入芯片模块后版辊的自动识别和数据读取功能,并确认芯片模块中所记录的版号与版堵上打标的版号是否一致,检验合格的,在芯片模块中写入钢辊完工合格的记录信息,进行下一步;不合格的,则返回到第三步;

20、第五步、后工序生产加工的作业程序如下:

21、1.自动识别版辊并读取基本数据转为本工序的加工参数;

22、2.将加工参数发送给数控设备进行生产作业;

23、3.作业完毕,进行检验:合格的版辊进入工序流转识别区,经识别后,按实际需要在嵌入的芯片模块中写入本工序的相关生产记录,并将该版辊在本工序的完工记录自动录入生产管理系统;不合格的转交品控部门处理;

24、第六步、终检:1.对版辊自身的质量进行检验;2.对芯片模块的识读功能及记录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检验;合格后,在芯片模块中写入终检检验合格记录,不合格的交由品控部门处理。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6、1.无接触自动识别,彻底消除由人工识别和数据采集所造成的错误,降低了差错率和不合格产品。

27、2.自动读取版辊的基本数据信息,与数控设备进行连接通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28、3.方便对返回版辊的识别和数据采集,无需清理版头的油墨即可进行识别并获得版辊的相关记录信息,实现版辊的可追溯。

29、4.提高印刷厂版库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无需打开包装即可以识别找到所需版辊,自动完成版辊接收、存放和生产安排等数据的录入工作。

30、5.利用凹槽对版辊的焊缝位置和左右方向进行标识,进一步提高了版辊的识别效率和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