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4901发布日期:2022-06-22 00:0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打印后将介质卷绕成卷筒状的打印机。上述打印机具备打印机主体、设置于打印机主体并在打印时支承介质的介质支承部、卷绕打印后的介质的卷绕部、对从介质支承部朝向卷绕部的介质的部分施加张力的张紧杆。张紧杆支承于支承臂的一端,支承臂的另一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打印机主体。在上述打印机中,张紧杆通过自重向下方摆动,从而能够对介质施加张力。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392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张紧杆和支承臂是不同的部件,相互进行组装。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将以往的打印机210的张紧杆151和左侧的支承臂152组装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如图17所示,筒状的张紧杆151例如经由铝制的中间部件153组装于支承臂152。
8.在将张紧杆151组装于支承臂152时,首先在张紧杆151内嵌入中间部件153,在张紧杆151的内周面与中间部件153之间涂布密封剂。接着,放置规定的时间(例如24小时)直至密封剂凝固之后,将2个螺钉191从张紧杆151的上下两侧紧固,将张紧杆151和中间部件153固定。之后,将中间部件153和支承臂152重叠,用2个螺钉192紧固而将支承臂152固定于中间部件153。由此,张紧杆151和支承臂152经由中间部件153被固定。
9.这样,以往,在组装张紧杆151和支承臂152时,需要中间部件153,部件数量变多。而且,以往,由于使用了密封剂,因此需要到密封剂凝固为止的时间,需要组装张紧杆151和支承臂152的作业时间。
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组装张紧杆和支承臂时所需的部件数量并且缩短组装张紧杆和支承臂的作业时间的打印机。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2.本发明的打印机具备:打印时支承介质的支承台;卷绕轴,对打印后的所述介质进行卷绕;及张紧杆单元,对从所述支承台朝向所述卷绕轴的所述介质的部分施加张力,所述张紧杆单元具有:筒状的张紧杆;及一对支承臂,设置于所述张紧杆的两端,将所述张紧杆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支承臂具有:臂主体,将所述张紧杆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及固定部,与所述臂主体一体形成,所述固定部嵌入所述张紧杆的内周面而固定于所述张紧杆。
13.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通过将支承臂的固定部嵌入筒状的张紧杆,能够将支承臂
和张紧杆固定。因此,不使用以往那样的中间部件153(参照图17)且不使用密封剂,就能够将支承臂和张紧杆固定。因此,能够减少张紧杆单元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组装张紧杆和支承臂的作业时间。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减少组装张紧杆和支承臂时所需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组装张紧杆和支承臂的作业时间的打印机。
附图说明
16.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17.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右侧视图。
18.图3是表示张紧杆单元的立体图。
19.图4是表示张紧杆单元的张紧杆及右支承杆的仰视图。
20.图5是表示沿着图4的v-v截面的张紧杆单元的剖视图。
21.图6是表示支承臂的立体图。
22.图7是从与张紧杆相反一侧观察支承臂的图。
23.图8是表示支承臂的俯视图。
24.图9是表示支承臂的仰视图。
25.图10是表示支承臂的主视图。
26.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张紧杆单元的立体图。
27.图12是表示从张紧杆的轴向观察时的张紧杆单元的图。
28.图13是表示配重的立体图。
29.图14是将图13的部分a放大后的图。
30.图15的(a)是表示配重的第一槽的图,是配重的仰视图。图15的(b)是表示配重的第二槽的图,是配重的主视图。图15的(c)是表示从张紧杆的轴向观察时的配重的图。
31.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张紧杆单元的张紧杆及配重的立体图。
32.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组装以往的打印机的张紧杆和左侧的支承臂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当然并不意味着特别限定本发明。另外,对起到相同作用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34.<第一实施方式>
35.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立体图。图2是打印机10的右侧视图。图中的符号f、rr、l、r、u、d分别表示打印机10的前、后、左、右、上、下。符号x、y、z分别表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但是,这些方向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方向,对打印机10的设置方式不进行任何限定。
36.如图1所示,打印机10例如是喷墨式的打印机。打印机10在介质5上进行打印。介质5例如是卷筒状的记录纸。介质5只要是能够卷绕在后述的卷绕单元40的卷绕轴41上的形状
即可,不限于记录纸。介质5例如可以是树脂制的片材或薄膜、织布或无纺布等布帛、其他介质。
37.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备: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壳体(未图示)的打印机主体11;及设置于打印机主体11的压印板12。压印板12是本发明的支承台的一例。压印板12在打印时支承介质5。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5载置于压印板12。压印板12是沿前后方向x及左右方向y扩展的构件。
38.打印机10具备导轨14、滑架16、喷墨头18。导轨14配置在压印板12的上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沿左右方向y延伸。滑架16与导轨14卡合,能够沿着导轨14在左右方向y上移动。
39.喷墨头18设置于滑架16,能够与滑架16一起在左右方向y上移动。喷墨头18具有朝向下方开口的多个喷嘴(未图示),从该喷嘴喷出墨水。喷墨头18朝向被支承于压印板12的介质5喷出墨水。
40.打印机10具备:将支承于压印板12的介质5沿前后方向x输送的输送机构20;及使滑架16及喷墨头18在左右方向y上移动的头移动机构(未图示)。如图2所示,输送机构20具备设置于压印板12的网格辊21、与网格辊21一起夹着介质5的夹送辊22、与网格辊21连接的进给马达(未图示)。当驱动进给马达而使网格辊21旋转时,介质5沿前后方向x被输送。
41.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使滑架16及喷墨头18沿左右方向y移动的上述的头移动机构具备:设置于导轨14的左右的两端部的周边的左右的带轮;卷挂在左右的带轮上的带;与右侧的带轮连接的滑架马达。通过驱动滑架马达,与滑架马达连接的右侧的带轮旋转,卷挂在左右的带轮的带行进。由此,滑架16及喷墨头18沿左右方向y移动。
42.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备向压印板12供给介质5的供给单元30。供给单元30配置于压印板12的后方且下方。供给单元30具有:左右一对支承板32;及以从支承板32朝向打印机10的中心的方式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左右一对供给轴31。此外,在图2中,图示了右侧的支承板32及右侧的供给轴31,但省略了左侧的支承板32及左侧的供给轴31的图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一对供给轴31以分别分离的方式沿左右方向y延伸。在一对供给轴31安装有打印前的卷筒状的介质5。当通过输送机构20向前方输送介质5时,安装于一对供给轴31的卷筒状的介质5从一对供给轴31朝向压印板12被送出。
43.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备将支承于压印板12的介质5卷绕成卷筒状的卷绕单元40。卷绕单元40配置于比压印板12靠下方处。如图1所示,卷绕单元40具有卷绕轴41、使卷绕轴41转动的卷绕马达42、轴支承卷绕轴41的左右一对支承板44。
44.卷绕轴4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圆筒形状或圆柱形状。介质5卷绕在卷绕轴41的周面上。一对支承板44具备左支承板44l及右支承板44r,在左支承板44l和右支承板44r上架设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前后一对导轨45。卷绕轴41的左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左支承板44l,卷绕轴41的右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右支承板44r。一对支承板44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沿导轨45在导轨45的长度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y)上移动。由此,能够应对卷绕轴41的长度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y)上长度不同的介质5。
45.卷绕马达42与卷绕轴41连结,使卷绕轴41旋转。卷绕马达42经由未图示的减速齿轮等与卷绕轴41间接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印板12上打印的介质5被向前方输送。卷绕轴41接受卷绕马达42的驱动力而旋转,由此将在压印板12上打印的介质5卷绕于卷绕轴
41的周面上。
46.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具备张紧杆单元50。张紧杆单元50对从压印板12朝向卷绕轴41的介质5的部分施加张力。由此,从压印板12向前方输送的介质5在绷紧的状态下被向卷绕轴41输送。如图2所示,张紧杆单元50配置在比压印板12靠下方处。张紧杆单元50设置于打印机主体11,张紧杆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打印机主体11靠前方处。
47.接着,对张紧杆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张紧杆单元50具有张紧杆51、支承张紧杆51的一对支承臂52、将一对支承臂52以分别能够摆动的方式进行轴支承的支承部件55。张紧杆51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换言之,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参照图8)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张紧杆51与供给单元30的供给轴31平行地配置,且与卷绕单元40的卷绕轴41平行地配置。张紧杆51为筒状(详细而言为圆筒状)。
48.如图1所示,一对支承臂52支承张紧杆51,为棒状。一对支承臂52左右排列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于左侧的支承臂52也称为左支承臂52l。将配置于右侧的支承臂52也称为右支承臂52r。左支承臂52l支承张紧杆51的左端部,右支承臂52r支承张紧杆51的右端部。左支承臂52l及右支承臂52r固定于支承部件55。支承部件55具备左支承部件55l和右支承部件55r。左支承部件55l及右支承部件55r相对于打印机主体11固定。
49.棒状的左支承臂52l的一端部支承张紧杆51的左端部,左支承臂52l的另一端部支承于左支承部件55l。在此,在左支承部件55l设置有从左支承部件55l向右方延伸的左支承轴56l。左支承臂52l的另一端部与左支承轴56l连接,经由左支承轴56l及左支承部件55l间接地支承于打印机主体11。
50.同样,棒状的右支承臂52r的一端部支承张紧杆51的右端部,右支承臂52r的另一端部支承于右支承部件55r。在此,在右支承部件55r设置有从右支承部件55r向左方延伸的右支承轴56r(参照图2)。右支承臂52r的另一端部与右支承轴56r连接,经由右支承轴56r及右支承部件55r间接地支承于打印机主体11。
51.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支承臂52l、右支承臂52r分别构成为能够以左支承轴56l、右支承轴56r为中心摆动自如。因此,支承于一对支承臂52的张紧杆51以左支承轴56l及右支承轴56r为中心在圆状的轨道上摆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杆51以由于自重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式摆动,向前方且向下方按压介质5,由此对介质5施加张力。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承臂52以左支承轴56l、右支承轴56r为中心摆动自如,由此将张紧杆51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杆51嵌入并固定在一对支承臂52上。在此,左支承臂52l和张紧杆51的嵌入固定的结构与右支承臂52r和张紧杆51的嵌入固定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一个支承臂52(在此为右支承臂52r)和张紧杆51的嵌入固定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53.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不通过其他部件(例如图17所示的中间部件153)而相互固定。在此,通过支承臂52的一部分嵌入张紧杆51的内周面,由此来固定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
54.在以下的说明中,张紧杆51及支承臂52的前、后、上、下分别是指支承臂52的长度方向的轴以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时的张紧杆51及支承臂52的前、后、上、下。另外,如图5所示,将张紧杆51的径向中的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轴称为基准轴a2。该基准轴a2通过在张紧杆51的左右方向y上延伸的中心轴a1,并与该中心轴a1交叉(详细而言为正交)。
55.如图6所示,支承臂52具有臂主体60和固定部70。如图7所示,臂主体60是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板状的部件。臂主体60在前后方向x及上下方向z上扩展。在此,如图3所示,臂主体60的一端部(在此为前端部)支承张紧杆51,臂主体60的另一端部(在此为后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打印机主体11(参照图2)。
5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臂主体60设置有从上端向与张紧杆51相反一侧延伸的上凸缘68a,且设置有从下端向与张紧杆51相反一侧延伸的下凸缘68b。而且,在上凸缘68a的与张紧杆51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从该相反一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上纵凸缘69a。在下凸缘68b的与张紧杆51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从该相反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下纵凸缘69b。上纵凸缘69a和下纵凸缘69b上下分离。
57.固定部70是固定张紧杆51的部件,固定部70的一部分嵌入张紧杆51的内周面。固定部70与臂主体60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70形成于臂主体60的一端部(在此为前端部)。固定部70具有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第三爪部63、接触爪部65。
58.第一爪部61从臂主体60朝向张紧杆51内延伸。第一爪部61沿左右方向y延伸,设置于臂主体60的上下方向z的中心。如图5所示,当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被嵌入固定时,第一爪部61的至少一部分与张紧杆51的内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爪部61设置于臂主体60的一端部(在此为前端部)。第一爪部61配置在比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靠张紧杆51的径向的一侧(在此为前侧)。如图5所示,在从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爪部61与基准轴a2重叠。
59.此外,第一爪部61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爪部61中的与张紧杆51的内周面对向的面是平坦的面,但也可以是具有沿着张紧杆51的内周面的形状的面。在此,第一爪部61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状。更详细而言,第一爪部61的横截面形状为在上下方向z上比前后方向x长的长方形状。如图10所示,第一爪部61的前端部具有尖细形状,随着朝向前端而上下方向z的长度(换言之,宽度)变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爪部61的角被倒角。
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爪部61贯穿设置(换言之,形成)有第一内插入孔71。第一内插入孔71贯穿设置于第一爪部61的前端部,沿前后方向x贯通第一爪部61。如图5所示,在与第一内插入孔71对应的张紧杆51的位置、即与第一内插入孔71重叠的张紧杆51的部位,贯穿设置有第一外插入孔81。第一外插入孔81贯穿设置于张紧杆51的端部且前部,从内周面朝向外周面在前后方向x上贯通。在第一内插入孔71及第一外插入孔81中插入第一螺钉91。这样,通过插入第一螺钉91,第一螺钉91与第一内插入孔71及第一外插入孔81螺合。因此,张紧杆51和第一爪部61相互固定。
61.如图10所示,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与第一爪部61同样地,从臂主体60朝向张紧杆51内延伸。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如图5所示,在张紧杆51与支承臂52被嵌入固定时,第二爪部62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三爪部63的至少一部分与张紧杆51的内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设置于臂主体60的一端部(在此为前端部),配置于比第一爪部61靠后方处。如图10所示,第二爪部62配置于比第一爪部61靠上方处,第三爪部63配置于比第一爪部62及第二爪部63靠下方处。如图5所示,第二爪部62和第三爪部63在前后方向x上配置于相同位置,隔着基准轴a2相对。另外,从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的方向观察时,第二爪部62和第三爪部63隔着中心轴a1相对。
62.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的形状及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具有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在此,如图5所示,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各自的与张紧杆51相对的面为平坦的面,但也可以具有沿着张紧杆51的内周面的形状。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各自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爪部61同样地,为四边形状。详细而言,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各自的横截面形状为在前后方向x上比上下方向z长的长方形状。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各自的前端部具有尖细形状,随着朝向前端,前后方向x的长度(换言之,宽度)变短。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的角被倒角。
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爪部62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l2与第三爪部63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l3相同。而且,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分别与第一爪部61在左右方向y上的长度l1、l2、l3相同。但是,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以及第三爪部63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l1、l2、l3也可以不同。
6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二爪部62贯穿设置(换言之,形成)有第二内插入孔72,在第三爪部63贯穿设置有第三内插入孔73。第二内插入孔72及第三内插入孔73分别贯穿设置于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内插入孔71、第二内插入孔72以及第三内插入孔73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相同位置,但也可以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65.如图5所示,在与第二内插入孔72对应的张紧杆51的位置且与第二内插入孔72重叠的张紧杆51的部位,贯穿设置有第二外插入孔82。在与第三内插入孔73对应的张紧杆51的位置且与第三内插入孔73重叠的张紧杆51的部位,贯穿设置有第三外插入孔83。第二外插入孔82贯穿设置于张紧杆51的端部且上部,从内周面朝向外周面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第三外插入孔83贯穿设置于张紧杆51的端部且下部,从内周面朝向外周面在上下方向z上贯通。在此,第二外插入孔82和第三外插入孔83隔着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换言之,基准轴a2)对向。第二外插入孔82及第三外插入孔83分别是在前后方向x上长的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插入孔81、第二外插入孔82以及第三外插入孔83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相同位置,但也可以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6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内插入孔72及第二外插入孔82插入第二螺钉92。通过插入第二螺钉92,第二螺钉92与第二内插入孔72螺合。其结果,张紧杆51和第二爪部62被固定。同样地,在第三内插入孔73及第三外插入孔83插入第三螺钉93。通过插入第三螺钉93,第三螺钉93与第三内插入孔73螺合。其结果,张紧杆51和第三爪部63被固定。
67.如图6所示,接触爪部65是通过与张紧杆51的端部抵接来进行张紧杆51相对于支承臂52的定位的部件。如图3所示,接触爪部65从臂主体60朝向张紧杆51之外延伸。在此,如图5所示,接触爪部65与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相比,配置于张紧杆51的径向的另一侧(在此为后侧),接触爪部65的前端65a与张紧杆51的外周面接触。
6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臂主体60设置有2个接触爪部65,2个接触爪部65在上下方向z上排列配置。以下,将上侧的接触爪部65称为第一接触爪部66,将下侧的接触爪部65称为第二接触爪部67。如图5所示,第一接触爪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配置于隔着基准轴a2对向的位置。第一接触爪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以基准轴a2为中心呈线对称,从第一接触爪部66到基准轴a2的距离与从第二接触爪部67到基准轴a2的距离相同。第一接触爪
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在前后方向x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分别配置在比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靠后方处。第一接触爪部66在上下方向z上与第二爪部62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第二接触爪部67在上下方向z上配置于与第三爪部63相同的位置。
69.此外,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的形状及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在此,第一接触爪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具有相同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横截面形状为四边形状,详细而言,为在前后方向x上比上下方向z长的长方形状。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前端部具有尖细形状,随着朝向前端,前后方向x的长度(换言之,宽度)变短。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的角被倒角。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l4、l5比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各自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l1、l2、l3短。
70.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52由金属形成。在此,支承臂52的臂主体60、固定部70(详细而言,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第三爪部63、第一接触爪部66以及第二接触爪部67)一体形成,但也可以是其他部件,通过焊接等彼此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52通过对1张金属板进行冲压及切削形成,由1张金属板制作臂主体60、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第三爪部63、第一接触爪部66以及第二接触爪部67。
7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支承臂52的臂主体60的一端部(在此为前端部)形成有四边形状的第一孔60a、第二孔60b、第三孔60c、第四孔60d。在此,通过在形成第一孔60a时切割残留的金属板的部分形成第二爪部62。同样地,通过在形成第二孔60b、第三孔60c、第四孔60d时切割残留的金属板的部分分别形成第三爪部63、第一接触爪部66、第二接触爪部67。
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孔60a与第二孔60b之间、第三孔60c与第四孔60d之间、第一孔60a与第三孔60c之间、第二孔60b与第四孔60d之间,分别设置有棒状的第一加强部60e、第二加强部60f、第三加强部60g、第四加强部60h。通过第一加强部60e~第四加强部60h,臂主体60被加强。
73.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的嵌入固定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如图5所示,首先以使支承臂52的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内的方式将支承臂52的固定部70的一部分(详细而言,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嵌入张紧杆51。此时,在张紧杆51的内周面与支承臂52的第一爪部61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间隙,张紧杆51的内周面与第一爪部61分离。在此,支承臂52的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前端65a与张紧杆51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使张紧杆51相对于支承臂52的位置某种程度上一致。
74.在张紧杆51与臂主体60抵接之前,将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内时,贯穿设置于第一爪部61的第一内插入孔71与贯穿设置于张紧杆51的第一外插入孔81重叠。因此,接着,将第一螺钉91从张紧杆51的外方插入并紧固于第一内插入孔71及第一外插入孔81。由此,第一爪部61被拉向张紧杆51的内周面侧(图5的上侧),张紧杆51的内周面与第一爪部61之间的间隙变窄,第一爪部61的一部分(在此为边缘部分)与张紧杆51的内周面接触。此时,随着第一爪部61被拉向张紧杆51的内周面侧,与第一爪部61同样地,与臂主体
60一体成形的第一接触爪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被拉向张紧杆51的外周面侧(在图5中为上侧)。因此,张紧杆51的外周面成为被第一接触爪部66和第二接触爪部67按压的状态。由此,张紧杆51被插入到第一爪部61的第一内插入孔71的第一螺钉91和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这3个点夹持,因此张紧杆51相对于支承臂52的位置被固定。
7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螺钉91插入第一爪部61的第一内插入孔71及张紧杆51的第一外插入孔81时,第二爪部62的第二内插入孔72与张紧杆51的第二外插入孔82重叠,第三爪部63的第三内插入孔73与张紧杆51的第三外插入孔83重叠。接着,将第二螺钉92插入第二内插入孔72及第二外插入孔82,且将第三螺钉93插入第三内插入孔73及第三外插入孔83,将第二螺钉92及第三螺钉93紧固。由此,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被固定于张紧杆51,能够相对于支承臂52更牢固地固定张紧杆51。
76.对左支承臂52l及右支承臂52r进行以上的操作,将左支承臂52l及右支承臂52r嵌入并固定于张紧杆51。之后,如图1所示,将左支承臂52l及右支承臂52r以能够相对于打印机主体11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打印机主体11。
77.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打印机10具备:打印时支承介质5的压印板12;卷绕打印后的介质5的卷绕轴41;及对从压印板12朝向卷绕轴41的介质5的部分施加张力的张紧杆单元50。如图1所示,张紧杆单元50具有筒状的张紧杆51、设置于张紧杆51的两端且摆动自如地支承张紧杆51的一对支承臂52。如图3所示,支承臂52具有摆动自如地支承张紧杆51的臂主体60、与臂主体60一体形成的固定部70。固定部70嵌入张紧杆51的内周面而固定于张紧杆51。由此,通过将支承臂52的固定部70嵌入筒状的张紧杆51,能够固定支承臂52和张紧杆51。因此,不使用以往那样的中间部件153(参照图17),且不使用密封剂,就能够固定支承臂52和张紧杆51。因此,能够减少张紧杆单元50的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缩短组装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的作业时间。
7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固定部70具有第一爪部61和接触爪部65。如图3所示,第一爪部61从臂主体60朝向张紧杆51内延伸,如图5所示,在比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靠径向的一侧(在此为前侧)嵌入张紧杆51的内周面而固定于张紧杆51。接触爪部65从臂主体60向张紧杆51之外延伸,与张紧杆51的比中心轴a1靠径向的另一侧(在此为后侧)的外周面接触。由此,通过使张紧杆51与接触爪部65抵接,能够使第一爪部61与张紧杆51的内周面接触,能够使接触爪部65与张紧杆51的外周面接触。因此,通过第一爪部61和接触爪部65,容易进行张紧杆51相对于支承臂52的对位。
7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爪部61贯穿设置有第一内插入孔71。在张紧杆51,在与第一内插入孔71重叠的位置贯穿设置有第一外插入孔81。第一爪部61和张紧杆51由插入到第一内插入孔71及第二外插入孔81的第一螺钉91固定。这样,通过紧固第一螺钉91,在能够固定第一爪部61和张紧杆51的同时,能够将张紧杆51按压于接触爪部65。因此,能够确定张紧杆51相对于支承臂52的位置,并且固定张紧杆51和支承臂52。
80.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基准轴a2从张紧杆51的径向的一侧(在此为前侧)向另一侧(在此为后侧)延伸,是与张紧杆51的中心轴a1交叉的轴。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部61配置在基准轴a2上。接触爪部65具有配置在隔着基准轴a2相对的位置的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由此,通过将张紧杆51按压在接触爪部65上的方法,能够以使张紧杆51的径向的中心配置在基准轴a2上的方式使张紧杆51相对于支
承臂52的位置一致。
8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前端部随着朝向前端,宽度(在此为前后方向x的长度)变小。由此,在将支承臂52的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内时,即使在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各自的前端部与张紧杆51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被该前端部引导一边使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
8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10所示,固定部70具有从臂主体60朝向张紧杆51内延伸且配置于隔着基准轴a2对向的位置的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如图5所示,在第二爪部62贯穿设置有第二内插入孔72,在第三爪部63贯穿设置有第三内插入孔73。在张紧杆51,在与第二内插入孔72重叠的位置贯穿设置有第二外插入孔82,且在与第三内插入孔73重叠的位置贯穿设置有第三外插入孔83。由此,通过将插入到第二内插入孔72及第二外插入孔82的第二螺钉92紧固,能够将第二爪部62和张紧杆51固定。另外,通过将插入到第三内插入孔73及第三外插入孔83的第三螺钉93紧固,能够将第三爪部63和张紧杆51固定。因此,能够将张紧杆51和1个支承臂52在第一螺钉91~第三螺钉93这3个点更牢固地固定。
8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比第一爪部61、第二爪部62及第三爪部63的至少任一个短。由此,在将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内时,在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与张紧杆51接触之前,能够开始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的插入。因此,在将第一爪部61~第三爪部63插入张紧杆51内时,第一接触爪部66及第二接触爪部67能够不会与张紧杆51抵碰地开始该插入。
84.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进行了说明。在此提出的打印机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接着,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简单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85.<第二实施方式>
86.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a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a的张紧杆单元50a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的张紧杆单元50a的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a具备张紧杆单元50a。张紧杆单元5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张紧杆单元50(参照图3)同样地,具有张紧杆51、支承张紧杆51的一对支承臂52。在张紧杆单元50a中,通过张紧杆51的自重而张紧杆51下降,从而如图2所示,能够对从压印板12朝向卷绕轴41的介质5的部分施加张力。
87.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打印机10a打印的介质5存在厚度不同的介质、材质不同的介质等各种种类的介质。根据介质5的种类不同,有可能存在为了利用卷绕轴41适当地卷绕介质5所需的张力、且由张紧杆51施加的张力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为了改变对介质5施加的大小,例如考虑将当前的张紧杆51更换为重量不同的张紧杆51。但是,更换张紧杆51本身并不容易。
8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张紧杆单元50a具有配重110。在张紧杆单元50a追加配重110,根据配重110的重量,调整张紧杆51施加到介质5的张力的大小。在此,例如考虑将配重110安装于张紧杆单元50a的支承臂52。但是,支承臂52比较小,例如宽度较小。因此,由于用于安装配重110的支承臂52的空间有限,难以将比较重的配重110安装于支
承臂52。
8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将配重110收容在张紧杆51内。配重110配置在张紧杆51内,能够相对于张紧杆51拆卸。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沿张紧杆51的轴向(在此为左右方向y)延伸。图13是表示配重110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部分a的放大图。如图13所示,配重110是板状的部件,是将板状的部件弯折形成的部件。配重110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例如与张紧杆51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即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与从左支承臂52l到右支承臂52r的左右方向y的距离大致相同。
90.图15的(a)、图15的(b)、图15的(c)分别是配重110的仰视图、主视图、右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c)所示,配重110的横截面形状(在此为沿前后方向x的截面形状)为

字状。如图13所示,配重110具有一对第一板状部111、第二板状部112。一对第一板状部111在上下方向z上对向。第一板状部111是板状的部位,如图12所示,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在前后方向x上延伸。在此,上下方向z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例,前后方向x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向的一例。在此,如图13所示,第一板状部111在左右方向y及前后方向x上扩展。第一板状部111是在左右方向y上比前后方向x长的板状的部位。
91.第二板状部112是板状的部位,如图12所示,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在此,如图13所示,第二板状部112在左右方向y及上下方向z上扩展。在第二板状部112,在左右方向y上比上下方向z长。如图15的(c)所示,第二板状部112配置在一对第一板状部111之间,与一对第一板状部111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状部112的一端(在此为下端)与下侧的第一板状部111的一端(在此为后端)连接。第二板状部112的另一端(在此为上端)与上侧的第一板状部111的一端(在此为后端)连接。
92.形成配重11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在此,配重110例如是金属制。
93.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在张紧杆51内支承于支承臂52。在此,配重110的左端部支承于左支承臂52l,配重110的右端部支承于右支承臂52r。此外,支承配重110的支承臂52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9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支承臂52的臂主体60设置有支承配重110的支承部160。支承部160构成臂主体60的前部。在臂主体60的前部形成有孔170。孔170贯通臂主体60。孔170为矩形状,但孔17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9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孔170的上下的两端以跨过孔170的方式架设有第一棒状部171。第一棒状部171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在孔170的前后的两端以跨过孔170的方式架设有第二棒状部172。在此,第二棒状部172与第一棒状部171交叉(在此为正交),交叉部分一体形成。孔170由第一棒状部171和第二棒状部172划分为4个第一孔60a、第二孔60b、第三孔60c及第四孔60d。
96.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的端部支承于支承臂52的支承部160。详细而言,配重110的左端部支承于左支承臂52l的支承部160,配重110的右端部支承于右支承臂52r的支承部160。在此,如图14所示,在配重110的一对第一板状部111的端部(在此为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槽181。在此,如图15的(a)所示,在第一板状部111的端部以前后排列的方式形成有2个突起181a、181b,在突起181a与突起181b之间形成有第一槽181。第一槽181随着朝向第一板状部111的端部,宽度变大。如图11所示,在一对第一板状部111的第一槽181中嵌入支承臂52的第一棒状部171。
97.如图14所示,在配重110的第二板状部112的端部(在此为左右两端)形成有第二槽182。在图13中,图示了形成于第二板状部112的右端部的第二槽182,但在第二板状部112的左端部也形成有第二槽182。如图15的(b)所示,第二槽182随着朝向第二板状部112的端部,宽度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a)及图15的(b)所示,第二槽182的宽度比第一槽181的宽度小,但也可以比第一槽181的宽度大,也可以与第一槽181的宽度相同。如图11所示,在第二槽182中嵌入支承臂52的第二棒状部172。
98.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支承臂52l的第一棒状部171嵌入在配重110的一对第一板状部111的左端形成的第一槽181中,且将左支承臂52l的第二棒状部172嵌入在配重110的第二板状部112的左端形成的第二槽182中。由此,能够使左支承臂52l支承配重110。同样地,将右支承臂52r的第一棒状部171嵌入在配重110的一对第一板状部111的右端形成的第一槽181中,且将右支承臂52r的第二棒状部172嵌入在配重110的第二板状部112的右端形成的第二槽182中。由此,能够使右支承臂52r支承配重110。
99.在本实施方式中,准备了重量不同的多个配重110。多个配重110例如通过使第一板状部111或第二板状部112的板厚不同而使重量不同。此外,在使配重110的重量不同时,可以使第一板状部111或第二板状部112的整体的板厚不同,也可以使一部分(例如仅左右两端部或仅中央部分)的板厚不同。例如通过减小配重110的板厚,能够准备轻的配重110,通过增大配重110的板厚,能够准备重的配重110。
100.根据介质5的种类、介质5的厚度的特性,介质5的延伸的程度不同。因此,鉴于介质5的特性,决定张紧杆51对介质5的张力。例如,在卷绕厚度比较薄的介质5时,需要比较大的张力。在该情况下,将重的配重110收容在张紧杆51内。由此,通过张紧杆51和重的配重110的自重,能够增强张紧杆51下降的力。因此,能够对从压印板12朝向卷绕轴41的介质5的部分施加大的张力。另一方面,在卷绕厚度比较厚的介质5时,也可以是比较小的张力。在该情况下,将重的配重110更换为轻的配重110,将轻的配重110收容在张紧杆51内。由此,通过张紧杆51和轻的配重110的自重,能够减弱张紧杆51下降的力。因此,能够对从压印板12朝向卷绕轴41的介质5的部分施加小的张力。
101.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张紧杆单元50a配置在张紧杆51内,具有相对于张紧杆51能够拆卸的配重110。由此,在想要改变张紧杆51对介质5施加的张力时,只要变更配置在张紧杆51内的配重110的重量即可。因此,通过根据介质5的种类而变更配重110的重量,能够容易地变更对介质5的适当的张力。
10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张紧杆51内配置有配重110。因此,例如与配重110安装于支承臂52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配重110配置在远离张紧杆51转动的支点(在此为左支承轴56l及右支承轴56r(参照图2))的位置。因此,能够将配重110配置在有效的位置上。
103.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在张紧杆51内沿张紧杆51的轴向(在此为左右方向y)延伸。由此,能够对张紧杆51在左右方向y上均匀地附加配重110的重量。因此,能够对介质5在左右方向y上均匀地施加张力。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配重110为弯折形成的板状。更详细而言,配重110的横截面形状为

字状。通过这样弯折形成板状的部件而将横截面形成为

字状,能够提高配重110的刚性。通过提高配重110的刚性,即使是在左右方向y上延伸的配重110,配重110也难以在张紧杆51内弯曲。
10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配重110支承于支承臂52。由此,能够在张紧杆51的左右两端部的位置组装配重110,因此组装容易。
10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臂52的臂主体60形成有孔170。支承臂52具有沿规定的第一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z)延伸并架设于孔170的上下方向z的两端的第一棒状部171。在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配重110具有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在此为前后方向x)上延伸的第一板状部111。在第一板状部111的端部形成有供嵌入第一棒状部171的第一槽181。这样,通过支承臂52的第一棒状部171嵌入到配重110的第一板状部111的第一槽181中,能够使配重110相对于张紧杆51难以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配重110相对于张紧杆51的前后方向x的晃动。
107.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52具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并架设于孔170的前后方向x的两端的第二棒状部172。从张紧杆51的轴向观察时,配重110具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二板状部112。在第二板状部112的端部形成有供嵌入第二棒状部172的第二槽182。这样,通过使支承臂52的第二棒状部172嵌入配重110的第二板状部112的第二槽182中,能够使配重110相对于张紧杆51难以在上下方向z上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配重110相对于张紧杆51的上下方向z的晃动。
10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是在张紧杆51的轴向上延伸的部件,是遍及了张紧杆51的轴向的整体的部件。但是,如图16所示,配重110a也可以是配置在张紧杆51的端部的内部的部件。配重110a例如是嵌入张紧杆51的部件,也可以是左右方向y的长度比张紧杆51的左右方向y的长度短的圆柱形状。
109.另外,配重110a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配重110a也可以在张紧杆51的左端部的内部和张紧杆51的右端部的内部各配置1个。
1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重110为金属制,但配重110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是树脂制。另外,配重110例如也可以通过将液状的树脂材料注入张紧杆51并使其凝固而形成。
111.标号说明
112.5 介质
113.10、10a 打印机
114.12 压印板(支承台)
115.41 卷绕轴
116.50、50a 张紧杆单元
117.51 张紧杆
118.52 支承臂
119.60 臂主体
120.61 第一爪部
121.62 第二爪部
122.63 第三爪部
123.65 接触爪部
124.66 第一接触爪部
125.67 第二接触爪部
126.110 配重
127.111 第一板状部
128.112 第二板状部
129.170 孔
130.171 第一棒状部
131.172 第二棒状部
132.181 第一槽
133.182 第二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