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4942发布日期:2021-12-08 12:1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墨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喷墨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墨盒。


背景技术:

2.喷墨打印机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墨盒作为喷墨打印机的耗材,是一个需要经常更换的部件。图1是现有技术墨盒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墨盒中,墨盒10具有顶壁10b、底壁10a、第一侧壁10c、第二侧壁10d、第三侧壁10e和第四侧壁10f。墨盒10中存储有墨水,当墨盒10的出墨口105朝上(+z轴方向朝向上方)/斜向上/朝左右(+z轴方向呈水平)方向放置或存储时,或者是使用者翻转墨盒10时,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有可能沿着出墨口105和墨盒盒体流到墨盒10的两个侧壁10e、10f上。会污染桌面、使用者手、存储墨盒10的容器。
3.具体的,如果出墨口105处残留有墨水的时候,墨盒10在翻转的过程中,墨水会沿着墨盒盒体留到侧壁10e、10f上,会污染接触侧壁10e、10f上的使用者手。当墨盒10的出墨口105朝上(+z轴方向朝向上方)/斜向上/朝左右(+z轴方向呈水平)方向放置或存储时(例如,使用过的墨盒从打印机中取出放置到桌面/待回收区域;打印机维修状态的时候需要暂时取出墨盒)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有可能沿着出墨口105和墨盒盒体流到墨盒10的两个侧壁10e、10f上。会污染桌面、存储墨盒10的容器,如果使用者需要拿取墨盒10的时候会接触到侧壁10e、10f,这种情况下会使得使用者手被污染。
4.因此,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流到两个侧壁10e、10f上是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阻止残留在所述出墨口的墨水流到所述盒体的侧壁上的墨盒。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一种墨盒,该墨盒包括:
8.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储墨腔和出墨口,所述储墨腔用于容纳墨水,所述出墨口位于所述盒体的底壁并贯通于所述储墨腔;
9.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设于所述盒体的底壁,用于对残留于所述出墨口的墨水进行引流,以阻止残留在所述出墨口的墨水流到所述盒体的侧壁上;
10.其中,所述引流结构包括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在第二方向上投影与所述出墨口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方向是沿着所述底壁的短边的延伸方向。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侧壁,所述引流结构还包括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底壁并位于所述芯片和所述出墨口之间,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引流结构还包括
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设于所述墨盒的底壁并位于所述第一凹部远离所述出墨口的一端,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三凹部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是沿着所述底壁的长边的延伸方向。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第三凹部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凹部在第三方向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凹部的深度深,其中,所述第三方向是指所述墨盒的高度方向。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和所述第三凹部分别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开口。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凹部还朝向第二方向开口。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部还朝向所述第二方向开口。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墨口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第一凹部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内。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还包括阀,所述阀设置于所述储墨腔内。
1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墨盒还包括墨量检测部件,所述墨量检测部件设置于所述墨盒的底壁并至少部分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凹部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内。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盒体的底壁设有引流结构,其中,引流结构包括第一凹部,通过该第一凹部对残留于出墨口流出的墨水进行引流,以阻止残留在所述出墨口的墨水流到所述盒体的侧壁上,进而避免墨水污染桌面、使用者手、存储墨盒的容器等。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2.图1为现有技术墨盒的立体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墨盒的立体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墨盒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墨盒的立体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墨盒剖视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墨盒的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四墨盒的示意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五墨盒的示意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六墨盒的示意图。
3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七墨盒的示意图。
3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七的墨盒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3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墨盒,墨盒可拆卸安装于图像形成设备,为图像形成设备在打印时提供墨水。该墨盒包括盒体和引流结构,盒体具有储墨腔和出墨口,储墨腔用于容纳墨水,出墨口位于盒体的底壁并贯通于储墨腔。引流结构设于盒体的底壁,用于对残留于出墨口的墨水进行引流,以阻止残留在出墨口的墨水流到盒体的侧壁上。
37.本技术通过在盒体的底壁设有引流结构,通过该引流结构对残留于出墨口的墨水进行引流,以阻止残留在出墨口的墨水流到盒体的侧壁上,避免墨水污染桌面、使用者手、存储墨盒的容器等。
38.实施例一:
39.参照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墨盒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墨盒20包括墨体21和芯片22,盒体21基本呈长方体形状,具有6个壁,分别为底壁20a、顶壁20b、第一侧壁20c、第二侧壁20d、第三侧壁20e和第四侧壁20f。底壁20a和顶壁20b相对设置,第一侧壁20c和第二侧壁20d相对设置,第三侧壁20e和第四侧壁20f相对设置,并且底壁20a、顶壁20b、第一侧壁20c、第二侧壁20d、第三侧壁20e和第四侧壁20f相连接组成具有储墨腔的墨盒20,墨盒20的储墨腔用于储存墨水。芯片22设置于盒体21上,在本实施例中,芯片22设置于第一侧壁20c上。其中,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xyz轴。x轴、y轴、z轴两两垂直。以顶壁20b指向底壁20a的方向为+z轴方向,以第一侧壁20c指向第二侧壁20d的方向为+x轴方向,以第三侧壁20e指向第四侧壁20f的方向为+y轴方向。z轴方向是墨盒20的高度方向,也称第三方向,y轴方向是墨盒20的宽度方向,也称第二方向,x轴方向是墨盒20的长度方向,也称第一方向。
40.在将墨盒20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上时,将底壁20a朝下,使墨盒20沿着+z轴方向安装到打印设备安装部内。
41.具体地,盒体21的底壁20a开设有出墨口205,出墨口205为在底壁20a上的突起部,存储于盒体21的储墨腔内的墨水能够经出墨口205流出,为打印设备提供墨水。引流结构包括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分别设于底壁20a,即,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是设置在底壁20a上的凹陷。
42.在第二方向(y轴方向或者墨盒宽度方向)上,出墨口205与第一凹部201的一部分
的相重叠设置。进一步地,在第三方向(z轴方向)上,出墨口205的投影与第一凹部20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第二凹部202、第一凹部201和第三凹部203依次设置于底壁20a,第二凹部202位于芯片22和出墨口205之间,第一凹部20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的凹陷,第三凹部203位于第一凹部201远离出墨口205的一端,第一凹部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部202、第三凹部203相连通。本技术通过在底壁20a上设置有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进而减少了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流到墨盒的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上的可能性,以避免墨水污染桌面、使用者手、存储墨盒的容器。
43.进一步地,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为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的柱状凹陷,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在第三方向上深度比第一凹部201在第三方向上的深度更深一些。
4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是规则形状的凹陷,第一凹部201的底面为平整的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凹陷,第一凹部201的底面也可以是弯曲面,也可以是倾斜面,也可以是不规则面。不管第一凹部201的底面为何形状,都可以达到减少了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流到墨盒的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上的可能性的有益效果。
45.本技术通过使第一凹部201是相对较规则的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形状的凹陷。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是相对较规则的在z轴方向延伸的柱状凹陷。第二凹部202、第三凹部203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比第一凹部201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要深一些。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当残留在出墨口205的墨水过多时,第一凹部201可以向第二凹部202、第三凹部203引流,进而不会造成墨水流到侧壁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上。
46.进一步的,第一凹部201、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都是仅朝向+z轴方向开口,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延伸到第一凹部201的+z轴方向。如此设置,可以更好的减少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流到墨盒的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上的可能性。
47.参照图2所示,第一凹部201沿着+x方向上依次分为相互连通的第一段2011、第二段2012、第三段2013和第四段2014。第一段2011与第二凹部202相连通,第四段2014与第三凹部203相连通。第二段2012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段2011、第三段2013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出墨口205设置于第二段2012内,出墨口205与第二段2012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相重叠设置(即,第一凹部201在第二方向上投影与出墨口205在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在本实施例中,出墨口205在第三方向上投影完全落入第二段2012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内。
48.进一步地,芯片22设置在第一侧壁20c上,在x轴方向上,第二凹部202设置在芯片22与出墨口205之间。在x轴方向上,出墨口205设置在第二凹部202和第三凹部203之间。在y轴方向上,第一凹部201设置在第三侧壁20e和第四侧壁20f之间。在y轴方向上,第一凹部201的一部分设置在出墨口205与墨盒20的一个侧壁(第三侧壁面20e或第四侧壁20f)之间。在x轴方向上,第二凹部202设置在第一凹部201与芯片22之间。
49.第二凹部202与第三凹部203分别靠近墨盒20在x轴方向(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即第二凹部202靠近第一侧壁20c,第三凹部203靠近第二侧壁20d。
50.实施例二:
5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墨盒的剖视图。
52.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01在底壁20a的位置并非居中的,而是偏靠于第四侧壁20f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一凹部201设置在出墨口205与墨盒20的一个侧壁(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之间。第三凹部203还朝向第二方向开口,即,第三凹部203朝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开口,第三凹部203朝向+z轴方向和+y轴方向开口。
53.本技术通过使第一凹部201偏靠于第四侧壁20f的位置,第三凹部203朝向+z轴方向和+y轴方向开口,如此仍可以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54.在本实施例中,墨盒20还包括墨量检测部件207,墨量检测部件207设置于盒体21的底壁20a,用于检测储墨腔内是否有墨水。墨量检测部件207可以是棱镜,通过光学原理检测墨量检测部件207所处位置处是否有墨水。当然,墨量检测部件207也可以是其他可以检测墨水量的部件。
55.具体地,在x轴方向上,出墨口205、墨量检测部件207设置在第二凹部202与第三凹部203之间,在y轴方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墨量检测部件207与第一凹部201的一部分的相重叠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凹部201的第三段2013在y轴方向(墨盒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墨量检测部件207与第三段2013的至少一部分的相重叠设置。进一步的,墨量检测部件207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凹部201内。
56.参照图5所示,在墨盒20的剖视图中,墨盒20内设置有墨水腔208,其可以存储墨水。当墨盒20安装到打印设备上时,墨水腔208内的墨水会通过出墨口205流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内,从而为打印设备在打印时提供墨水。进一步地,第一凹部201具有相对设置的2个内壁。如果第一凹部201偏靠于第四侧壁20f的位置时,如图5所示,第一凹部201远离第四侧壁20f的内壁具有内表面20g。墨量检测部件207为棱镜时,墨量检测部件207的检测面207a抵接于第一凹部201的内表面20g。当墨盒20安装到打印设备的安装部上时,打印设备在执行打印过程中,墨盒20需要在y轴方向上移动,依附在墨量检测部件207的检测面207a上的墨滴在惯性的作用下会到达检测面207a的底部,只要墨滴的一部分接触到内表面20g,墨滴会通过内表面20g把检测面207a上的墨水引流到内表面20g上,从而避免了墨滴残留在检测面207a造成墨量检测部件207检测不准的情况。
57.实施例三:
58.基于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01只具有一个内壁和一个底壁,第一凹部201位于底壁20a偏靠于第四侧壁20f的位置,第一凹部201、第三凹部203均朝向+z轴方向和+y轴方向开口,如此仍可以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59.第一凹部201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尺寸小于第四侧壁20f在z轴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减少了残留在出墨口105处的墨水流到墨盒的第三侧壁20e、第四侧壁20f上的可能性,避免墨水污染桌面、使用者手、存储墨盒的容器。
60.实施例四:
61.基于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第一凹部201在y轴方向的宽度比实施例3中的第一凹部201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更大,第一凹部201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与实施例3中的第一凹部201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不同,这均不影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的实现。
62.实施例五:
63.基于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第一凹部201偏靠于第三侧壁20e的位置,第三凹部203、第一凹部201朝向+z轴方向和

y轴方向开口,第二凹部20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z轴方向和

y轴方向开口,如此仍可以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64.进一步的,第一凹部201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尺寸等于第三凹部203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尺寸。
65.实施例六:
66.基于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9所示,墨盒30具有底壁30a和第四侧壁30f,芯片32设于墨盒30的第一侧壁。第一凹部301、第二凹部302、第三凹部303和出墨口305分别设于底壁30a,在y轴方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墨量检测部件307与第一凹部301的一部分的相重叠设置,进一步的墨量检测部件307设于底壁30a并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凹部301的内壁。
67.第一凹部301、第二凹部302和第三凹部303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凹部302和第三凹部303的深度一致,并且第二凹部302在第三方向的深度比第一凹部301的深度深。
6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墨盒30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实施例3中墨盒20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如此仍可以实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69.实施例七:
70.基于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又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墨盒40包括第一盒体44和第二盒体45,第二盒体45安装到第一盒体44上形成墨盒40。第二凹部402和出墨口405分别设于第一盒体44上,第一凹部401和第三凹部403设于第一盒体44及第二盒体45上,墨量检测部件407设于第一盒体44,在y轴方向(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墨量检测部件407与第一凹部401的一部分的相重叠设置,进一步的墨量检测部件407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一凹部401的内部,芯片42设于第一盒体44。
71.第一凹部401、第二凹部402和第三凹部403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凹部和402和第三凹部403的深度一致,并且第二凹部402在第三方向的深度比第一凹部401的深度深。
72.进一步地,墨盒40还包括阀,阀设置于墨盒40的储墨腔内,用于使墨盒40内保持有一定的负压,以维持墨盒40的正常使用。更进一步地,阀由阀腔461、阀膜462、阀盖463和密封膜464共同组成。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