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条码打印机的标签定位机构,属于打印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2.标签是条码打印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条码打印机需要将信息打印在标签上,所以标签使用完后需要及时更换。
3.但是现有的标签定位结构并不方便对标签进行更换,需要拆卸很多部件,非常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条码打印机的标签定位机构。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条码打印机的标签定位机构,包括标签轴,标签轴上设置有左定位单元和右定位单元,右定位单元通过限位单元可拆卸安装在标签轴上,右定位单元包括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上同轴安装有第二圆筒,第二圆筒同轴套装在标签轴上,限位单元包括同轴套装在标签轴上的第三圆筒,第三圆筒上设置有两个限位杆,第三圆筒上开设有容纳限位杆上下移动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套装在限位杆上,限位杆的纵截面为t形,且限位杆上套装有压板,压板与第三圆筒铰接,压板上开设有容纳限位杆的长孔。
6.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安装有橡胶垫。
7.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圆筒的一端套装在第三圆筒上,且第二圆筒和第三圆筒之间同轴套装有第二轴承。
8.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三圆筒上靠近一端的位置沿标签轴的轴线方向安装有滑轨,第二轴承的内圈上开设有与滑轨配合使用的槽。
9.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三圆筒上靠近滑轨一端的位置安装有凸台,凸台与第二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套装在第三圆筒上。
10.进一步优化:所述左定位单元包括贴合在标签一侧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纵截面为圆环形。
11.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同轴安装有第一圆筒。
12.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圆筒套装在标签轴上,且第一圆筒和标签轴之间同轴安装有第一轴承。
13.进一步优化:所述标签轴上靠近第一挡板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卡环,标签轴上设有容纳卡环的卡环槽。
14.使用时,将标签套装在第一圆筒上,然后手指同时压住上下设置的两个压板的一端,使压板的另一端翘起,并将限位杆向上提升,然后将第三圆筒套装在标签轴上并移动,
第二挡板与标签接触时,会压缩第一弹簧头,当第三圆筒移动至合适位置时释放压板,限位杆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顶紧在标签轴上,形成定位。
1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左定位单元和右定位单元,实现了对标签的夹持,通过设置限位单元,实现了对右定位单元的拆卸和安装,以方便更换标签,通过设置轴承,实现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圆筒伴随标签转动,降低标签与标签轴的摩擦,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标签定位结构并不方便对标签进行更换,需要拆卸很多部件,非常不方便的问题。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9.图中:1
‑
标签轴;2
‑
第一挡板;3
‑
第一圆筒;4
‑
第一轴承;5
‑
卡环;6
‑
卡环槽;7
‑
第二挡板;8
‑
第二圆筒;9
‑
第二轴承;10
‑
滑轨;11
‑
第一弹簧;12
‑
凸台;13
‑
限位杆;14
‑
第三圆筒;15
‑
压板;16
‑
第二弹簧;17
‑
长孔;18
‑
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用于条码打印机的标签定位机构,包括标签轴1,标签轴1上设置有能够对标签进行夹持的左定位单元和右定位单元,右定位单元通过限位单元可拆卸安装在标签轴1上,便于标签的更换。
21.所述右定位单元包括贴合在标签右侧的第二挡板7,第二挡板7的纵截面为环形。
22.所述第二挡板7的一侧同轴安装有第二圆筒8,第二圆筒8同轴套装在标签轴8上靠近一端的位置,便于从该端将其拆下,方便更换标签。
23.所述限位单元包括同轴套装在标签轴1一端的第三圆筒14,第三圆筒14上设置有两个限位杆13,该两个限位杆13上下对称设置。
24.所述第三圆筒14上开设有容纳限位杆13上下移动的通孔18,这样便于限位杆13的下端顶紧在标签轴1上,防止第三圆筒14在标签轴1的轴向移动。
25.所述通孔18内设置有第二弹簧16,第二弹簧16套装在限位杆13上,第二弹簧16的一端与限位杆13连接,另一端与通孔18的内壁连接,以便于限位杆13压紧在标签轴1上。
26.所述限位杆13的纵截面为t形,且限位杆13上靠近上端的位置套装有压板15,压板15为长条状,压板15的下端面靠近中部的位置与第三圆筒14铰接,这样便于压板15摆动。
27.所述压板15上开设有容纳限位杆13的长孔17,长孔17的长度方向与压板15的长度方向一致,且长孔的宽度等于限位杆13的外径,以便于压板15摆动时将限位杆13提升。
28.所述限位杆13上与标签轴1接触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橡胶垫,以增加限位杆13与标签轴1的作用力。
29.所述第二圆筒8的一端套装在第三圆筒14上,且第二圆筒8和第三圆筒14之间同轴套装有第二轴承9,这样便于第二挡板7伴随标签转动。
30.所述第三圆筒14上靠近一端的位置沿标签轴1的轴线方向固定安装有滑轨10,第二轴承9的内圈上开设有与滑轨10配合使用的槽,这样便于第二挡板7的移动。
31.所述第三圆筒14上靠近滑轨10一端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凸台12,凸台12为环形,且凸台12与第二轴承9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1,第一弹簧11套装在第三圆筒14上,用于推动第二挡板7移动。
32.所述左定位单元包括贴合在标签一侧的第一挡板2,第一挡板2的纵截面为圆环形,这样便于与标签进行阻挡。
33.所述第一挡板2的一侧同轴安装有第一圆筒3,第一挡板2上开设有容纳第一圆筒3一端插入的孔,这样便于将标签套装在第一圆筒3上。
34.所述第一圆筒3套装在标签轴1上,且第一圆筒3和标签轴1之间同轴安装有第一轴承4,第一轴承4设置有两个,以便于第一圆筒3和第一挡板2伴随标签转动。
35.所述标签轴1上靠近第一挡板2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卡环5,标签轴1上设有容纳卡环5的卡环槽6,这样便于限制第一挡板2在标签轴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
36.使用时,将标签套装在第一圆筒3上,然后手指同时压住上下设置的两个压板15的一端,使压板15的另一端翘起,并将限位杆13向上提升,然后将第三圆筒14套装在标签轴1上并移动,第二挡板7与标签接触时,会压缩第一弹簧头11,当第三圆筒14移动至合适位置时释放压板15,限位杆13在第二弹簧16的作用下顶紧在标签轴1上,形成定位。
3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左定位单元和右定位单元,实现了对标签的夹持,通过设置限位单元,实现了对右定位单元的拆卸和安装,以方便更换标签,通过设置轴承,实现了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一圆筒伴随标签转动,降低标签与标签轴的摩擦,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标签定位结构并不方便对标签进行更换,需要拆卸很多部件,非常不方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