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刷烘干机。
背景技术:2.印刷烘干热泵由于其高效节能、控制灵活、绿色环保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刷烘干、产品表面喷涂烘干、电子原件、热固胶、热固油墨、喷绘、打印以及服装印刷、印染、食品干燥等领域。目前,印刷烘干热泵主要由烘干机组组成,烘干机组与烘干腔相连,其工作原理为:新风通过烘干机组加热,进入烘干腔将印刷品烘干,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湿热空气中的热量被回收至烘干机组,与新风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实现热量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烘干机组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刷烘干机热能利用效率的高低。
3.但是,传统技术上的烘干机在实际的使用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4.1、仅设置有送风通道和回风通道,送风通道与回风通道存在热交换,但这种形式下,烘干机组在使用时的能效仍然偏低;
5.2、送风通道与回风通道存在热交换,在一些使用情况下,从送风口输出的气流往往达不到实际的需求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烘干机,以有效提高烘干机组在使用时的能效。
7.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印刷烘干机,包括若干装置壳体,所述装置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其中,
9.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装置壳体内顺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和送风机;
10.在所述回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在所述装置壳体内顺次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器和蒸发器;
11.在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沿着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在所述装置壳体内顺次设置有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送风机。
12.作为优选,所述回风口设有风罩,所述风罩与所述装置壳体之间形成循环风口,气流自所述回风口进入后,经所述循环风口再运行至所述冷凝器。
13.作为优选,所述风罩上对应所述循环风口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循环风口的开度的阀门装置。
14.作为优选,所述阀门装置包括挡板、转轴和开度调节装置;
15.所述转轴贯设在所述风罩内并可作转动;所述开度调节装置固定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转轴伸出所述烘干机组外侧一端,用于调节所述转轴的转动;
16.所述挡板套设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风罩内,随转轴转动以开闭所述循环风口。
17.作为优选,所述开度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板和调节开关,所述调节板固定于所述装置壳体,所述调节板以所述转轴为轴心设置有若干卡位;
18.所述调节开关包括手柄和卡凸,所述手柄设置在所述转轴伸出设置的一端,所述卡凸设置在所述手柄上,并且所述手柄上对应所述卡凸设置有弹性复位件,所述手柄可随所述转轴的转动而运动至使得所述卡凸与其一所述卡位卡接连接。
19.作为优选,所述手柄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在中部铰接连接,所述卡凸、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之间,所述第二压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卡凸凸出设置的过孔。
20.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板呈扇形设置,若干所述卡位均匀设置在所述调节板的外周边上。
2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显然换热器,所述冷凝器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方,所述蒸发器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侧边,以使得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呈“l”形设置。
22.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换热器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送风机之间。
23.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排风口为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的顶部端面上,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的同一侧面上;
24.所述回风口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送风口的设置位置。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有:
26.本方案中巧妙地在回风口与送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相对于传统技术上的设置两条气流通道的形式,本方案中,通过第三气流通道,使得自回风口处回流的气流可以部分再参与到二次的送风输出当中,以对物料进行烘干操作,而另一部分的气流则可以与新风进行换热后,再经过蒸发器然后通过排风口排出,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能效。
27.同时,本方案中,在冷凝器与送风机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使得其一,新风在经过第一换热器、冷凝器的升温后,若仍达不到温度要求,则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器进行再加热,以确保送风质量;其二,自回风口处回流的气流与新风换热后,亦会对新风的温度造成影响,因此设置的第二换热器,可以确保自送风口处输出的气流的温度;其三,对应本方案巧妙设置的第三气流通道,使得回流的气流可以至少再经过冷凝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加热操作,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输出的气流的温度达到需求。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系统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阀门装置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罩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阀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开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其中:
37.1-装置壳体,101-第一气流通道,102-第二气流通道,103-第三气流通道,11-进风口,12-送风口,13-回风口,14-排风口,15-第一换热器,16-冷凝器,17-第二换热器,18-送风机,19-蒸发器;
38.2-风罩,21-循环风口,22-阀门装置,221-挡板,222-转轴,223-开度调节装置,2231-调节板,22311-卡位,2232-调节开关,22321-手柄,22322-卡凸,201-第一压板,202-第二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1.实施例1
42.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印刷烘干机,包括若干装置壳体1,所述装置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11、送风口12、回风口13和排风口14。一般而言,通常为将所述进风口11、排风口14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1的顶部端面上,而将所述回风口13与所述送风口12分别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1的相对侧面上,并且将所述回风口13的位置高度设置为高于所述送风口12的设置位置高度。这种设置方式适合传统技术上的双气流通道的装置壳体设置。
43.而对于本方案而言,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回风口13与所述送风口12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1的同一侧面上,以使得所述回风口13到所述送风口12的距离可以设置得更短;同时可以便于若干所述装置壳体1作镜像式摆放设置,以便于外接管道与所述回风口13、送风口12的连接及安装。
44.特别地,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送风口12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101,即送风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01在所述装置壳体1内顺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5、冷凝器16、第二换热器17和送风机18,并且所述第一换热器15、冷凝器16、第二换热器17和所述送风机18为自上而下式设置,便于布局安装。同时,在所述回风口13与所述排风口14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102,即回流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02在所述装置壳体1内顺次设置有所述第一换热器15和蒸发器19,所述第一换热器15与所述蒸发器19为同一水平线设置。此外,在所述回风口13与所述送风口12之间还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103,沿着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在所述装置壳体1内顺次设置有所述冷凝器16、所述第二换热器17和所述
送风机18。
45.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使得自所述回风口13处回流的气流,一部分可以与自所述进风口11处的新风进行换热,然后再经过所述蒸发器19后自所述排风口14处排出;而另一部分则可以沿着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与新风换热后,再经过所述冷凝器16及所述第二换热器17的加热升温处理后,再参与到二次的送风中,以对物料进行烘干,从而使得回流气流可以部分循环再用,以有效提高所述装置壳体的能效。
4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换热器15为采用显然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17则为采用电加热器;此外,所述冷凝器16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5的下方,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17的上方,而所述蒸发器19则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5的侧边,以使得所述冷凝器16与所述蒸发器19之间呈“l”形设置,可以使得所述装置壳体1的内部空间的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热泵机组的体积优化。所述电加热器则设置在所述冷凝器16与所述送风机18之间,以实现对自所述送风口12处输出的风的输出前的加热升温,确保送风质量。
47.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装置壳体1的侧面上对应所述回风口13设置有风罩2,并且所述回风口13设置在所述风罩2的上部,而在所述风罩2的下部,在所述风罩2与所述装置壳体1之间形成有循环风口21,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的气流即自所述回风口13处进入后,经所述循环风口21再运行至所述冷凝器16。
48.此外,在所述风罩2上对应所述循环风口21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循环风口21的开度大小的阀门装置22。通过对所述阀门装置22的调控,以控制所述循环风口21的开度大小,进而控制进入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的气流量,以便于应对不同工况下的使用。
4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阀门装置22包括挡板221、转轴222和开度调节装置223。所述挡板221设置在所述循环风口21处,通过控制所述挡板221的摆动,从而控制所述挡板221与所述循环风口21之间的间隙,进行形成不同开度大小的间隙。所述转轴222的一端为横贯地设置在所述风罩2内并可作转动运动,所述挡板221即固定连接地设置在所述转轴222伸入设置的一端,如将所述挡板221套设在所述转轴222上;从而可以通过对所述转轴222的转动控制,即可实现所述挡板221的摆动运动。
50.进一步地,所述开度调节装置223主要用于调节所述转轴222的转动幅度,所述转轴222的另一端则设置在所述风罩2的外侧,所述开度调节装置223即设置在所述转轴222伸出设置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度调节装置223主要包括调节板2231和调节开关2232,所述调节板2231为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壳体1上,并且在所述调节板2231上以所述转轴222为轴心设置有若干卡位223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调节板2231为呈扇形设置,若干的所述卡位22311则均匀地设置在所述调节板2231的外周边上,并且所述调节板2231的圆心与所述转轴222的轴心同轴。
51.所述调节开关2232则包括有手柄22321和卡凸22322,所述手柄22321设置在所述转轴222伸出设置的一端,所述卡凸22322设置在所述手柄22321上,并且所述手柄22321上对应所述卡凸22322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图中未示出),所述手柄22321可随所述转轴222的转动而运动至使得所述卡凸22322与其一所述卡位22311卡接连接。通过调整所述卡凸22322与不同所述卡位22311之间的卡接关系,从而调整所述转轴222的转动幅度,进而控制所述挡板221与所述循环风口21之间所形成间隙的大小,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三气流通道103
内气流量的控制。
52.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22321包括第一压板201和第二压板202,所述第一压板201与所述第二压板202在中部铰接连接,所述卡凸22322、弹性复位件则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板201与所述第二压板202之间,在所述第二压板202上设置有供所述卡凸22322凸出设置的过孔。所述第二压板202为靠近所述调节板2231设置,以使得当所述卡凸22322凸出时,可以实现与所述卡位22311之间的卡接连接;而当手持所述第一压板201与第二压板202,以使得所述第一压板201与所述第二压板202之间做相向运动时,此时为克服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弹力做功,所述卡凸22322会随之脱出所述卡位22311,从而解除所述卡凸22322与所述卡位22311之间的卡接状态,以便于对所述转轴222的转动幅度进行再次的调整,使用更为简单、方便。
53.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复位件可采用弹簧,其具体结构形式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5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