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60561发布日期:2022-06-29 03:4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胶印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双色胶印机是平版印刷机的一种,双色胶印机需要通过电机进行驱动工作,电机通过变频器进行调速控制。
3.一般情况下控制电机工作的变频器放置于配电柜中,在配电柜中变频器与其他电子元器件进行电连接,同时变频器与电机通过电连接的方式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双色胶印机工作时会存在震动现象,可能会导致配电箱内的变频器以及电子元器件电连接松动,影响双色胶印机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双色胶印机工作时会存在震动现象,可能会导致配电柜内的变频器以及电子元器件电连接松动,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包括安装有用于驱动双色胶印机的变频器的配电箱以及与配电箱连接的若干个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紧固件以及若干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平行,所述第一连接片位于第二连接片正上方,所述配电箱底壁与第一连接片顶壁固接,若干弹性件均匀分布于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之间,所述弹性件一端与第一连接片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连接,所述紧固件用于将第二连接片与地面固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频器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放置于配电箱内,变频器与电机电连接,电机驱动双色印胶机工作,在双色印胶机在工作时产生振动,配电箱通过弹性件进行缓冲,从而起到对配电箱的减震作用,减少配电箱内的变频器以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的电连接松动。
9.可选的,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多个第一套盘以及多个第二套盘,所述第一套盘位于第一连接片底壁且与第一连接片固接,所述第二套盘位于第二连接片顶壁且与第二连接片固接,所述弹性件位于第一套盘与第二套盘之间,所述弹性件一端与第一套盘固接、另一端与第二套盘固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在起缓冲作用的同时,配电箱会产生晃动,弹性件的周壁与套盘的外壁进行接触,以减少弹性件产生歪斜,增强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套盘为橡胶盘。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件进行伸缩移动时,会不间断的与第二套盘产生摩擦,通过设置第二套盘的为橡胶,可降低弹性件与第二套盘接触对弹性件的损伤,同时增强减震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片底壁连接有橡胶垫。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色胶印机在工作产生的振动会通过地面传导至配电箱,导致对配电箱产生干扰,通过在第二连接片的底壁设置连接橡胶垫,通过橡胶垫进行缓冲,减少了对配电箱内变频器的影响。
15.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有防护罩,所述弹性件均位于防护罩内,所述防护罩一端与第一连接片周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周壁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防护罩,将弹性件罩设于防护罩内,防护罩将弹性件与外界隔绝,减少外界的杂质黏附在弹性件上影响弹性件的弹力,延长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还包括有多个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还包括支撑板、第三连接片、两个支撑柱以及两个滑杆,所述支撑板一端与配电箱底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片连接,两个所述滑杆分别位于第三连接片两端,所述滑杆与第三连接片固接,所述滑杆沿竖直方向与支撑柱滑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电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支撑板按压到连接板上,连接板按压到第一连接片对弹性件进行挤压,同时连接板与支撑柱通过滑杆连接,支撑柱承受一部分配电箱的重力,将减少配电箱重力过大对弹性件挤压变形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配电箱底壁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配套设置燕尾块,所述燕尾块滑动连接于燕尾槽内,所述燕尾块底壁与缓冲组件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上的燕尾块滑动连接于燕尾槽内,在需要移动配电箱时,可移动配电箱从燕尾块上滑出,该结构在需要对配电箱进行移动时,便于对配电箱进行拆卸。
21.可选的,还包括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以及两个滑动条,所述支撑柱开设有空腔,所述支撑柱顶壁开设有滑动孔,所述滑杆穿过滑动孔与滑块固接,所述滑块两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条与空腔内壁两侧固接,所述滑动条滑动连接于滑动槽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电箱在晃动时,连接板进行上下移动,连接板带动滑杆进行滑动,滑杆通过滑块与滑动条沿竖直方向滑动,该结构提高滑杆在滑动时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配电箱通过弹性件进行缓冲,从而起到对配电箱的减震作用,减少配电柜内的变频器以及电子元器件电连接松动;
25.2.配电箱产生晃动,弹性件的周壁与套盘的外壁进行接触,以减少弹性件产生歪斜,增强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26.3.通过设置第二套盘的为橡胶,可降低弹性件与第二套盘接触对弹性件的损伤,同时增强减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 是本技术实施例连接组件、滑动组件以及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4中b的放大示意图;
32.图6是图4中c的放大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变频器;2、配电箱;21、燕尾槽;22、燕尾块;221、第一固定孔;23、第二固定孔;3、连接组件;31、第一连接片;311、第三固定孔;32、第二连接片;321、紧固孔;322、橡胶垫;33、紧固件;34、防护罩;35、弹性件;4、缓冲组件;41、支撑板;42、第三连接片;421、第三固定孔;43、第一固定件;44、第二固定件;45、支撑柱;451、空腔;452、滑动孔;46、滑杆;5、滑动组件;51、滑块;511、滑动槽;52、滑动条;6、固定组件;61、第一套盘;62、第二套盘。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
36.参照图1,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包括安装有驱动双色胶印机的变频器1的配电箱2、两个连接组件3以及两个缓冲组件4,配电箱2内的变频器1控制电机驱动双色胶印机进行工作,配电箱2底部两侧通过连接组件3进行减震,同时通过缓冲组件4承载配电箱2的重力,减少配电箱2对连接组件3的压力。
37.参照图2与图3,两个缓冲组件4分别位于配电箱2两侧,缓冲组件4包括两个支撑板41、一个第三连接片42、一个第一固定件43、一个第二固定件44、四个支撑柱45以及四个滑杆46,配电箱2底壁两侧沿配电箱2宽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21,燕尾槽21内配套设置有燕尾块22,燕尾块22滑动连接于燕尾槽21内,燕尾块22侧壁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21,燕尾槽21内壁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3,第二固定孔23与第一固定孔221连通,第一固定件43为螺栓,第一固定件43穿过第二固定孔23与第一固定孔221内壁螺纹连接;两个支撑板41与燕尾块22底壁焊接,两个支撑板41相互平行,第二连接片42与支撑板41远离燕尾块22一端焊接,四个滑杆46均匀分布于第三连接片42底壁,滑杆46沿竖直方向与第三连接片42的底壁焊接;四个支撑柱45分别位于滑杆46正下方,滑杆46沿支撑柱45长度方向滑动。
38.参照图4与图5,减震装置还包括有滑动组件5,滑动组件5包括滑块51以及两个滑动条52,支撑柱45开设有空腔451,支撑柱45顶壁开设有滑动孔452,滑杆46均穿过滑动孔452滑动连接于空腔451内,滑块51位于空腔451内,滑块51顶壁与滑杆46远离第三连接片42一端焊接,滑块51两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滑动槽511,两个滑动槽511沿滑块51轴线对称,两个滑动条52沿竖直方向与空腔451内壁焊接,滑动条52位于滑动槽511内且与滑动槽511内壁接触。
39.参照图6,连接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片31、第二连接片32、紧固件33、防护罩34以及3个弹性件35,第一连接片31位于第三连接片42正下方,第二固定件44为螺栓,第一连接片31开设有第三固定孔311,第二固定件44一端与第三连接片42底壁焊接、另一端穿过第三固定孔311并与配套的螺母螺纹连接,第二连接片32位于第一连接片31正下方;防护罩34为无纺布,防护罩34一端与第一连接片31周壁粘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片32周壁粘接。
40.参照图6,减震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6,固定组件6包括3个第一套盘61与3个第二套盘62,3个第一套盘61均匀分布于第一连接片31底壁,第一套盘61与第一连接片31焊接;第二套盘62为橡胶盘,第二套盘62正对第一套盘61,第二套盘62均匀分布于第二连接片32顶
壁,第二套盘62与第二连接片32粘接,弹性件35位于第一套盘61与第二套盘62之间,弹性件35一端与第一套盘61焊接、另一端与第二套盘62粘接;第二连接片32底壁粘接有橡胶垫322,第二连接片32两端开设有紧固孔321,紧固件33为螺栓,紧固件33穿过紧固孔321与地面螺纹连接。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色胶印机变频器减震装置的实施原理为:配电箱2内的变频器1控制电机驱动双色胶印机工作,双色胶印机在工作时会对地面产生振动传导至第二连接片32上,第二连接片32上的橡胶垫322减弱振动效果,第二连接片322与第一连接片31通过弹性件35与连接,通过弹性件35进行缓冲减震,第一连接片31通过第三连接片42与支撑板41连接到配电箱2,通过两个支撑柱45对配电箱2进行支撑可承担一部分配电箱2的重量,减少配电箱2对弹性件35过渡挤压影响弹性件35的使用寿命。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