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3940发布日期:2022-06-25 06:04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轨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


背景技术:

2.目前,传统的轨腰喷码设备体积大、重量也大,在使用过程中,运输和安装非常麻烦,而且还经常需要借助起重设备才能顺利地安装到轨道上,费时费力,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效率也低。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其结构得到了精简和优化,结构组成更加合理,有助于降低设备的总体积和总重量,对于实现轻量化设计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对起重设备的依赖,使运输和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负荷。
5.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其包括:基座、行进组件、喷漆组件、喷码组件、位置调节组件和控制组件。
7.行进组件安装于基座的底部,行进组件用于与单侧轨道配合,以使新型轨腰喷码机能够沿轨道运动。
8.喷漆组件和喷码组件均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位置调节组件安装于基座并靠近基座的边缘设置。位置调节组件具有第一调节方向和第二调节方向,第一调节方向沿轨道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调节方向沿轨道的宽度方向设置。
9.行进组件、喷漆组件、喷码组件和位置调节组件均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的控制。
10.进一步地,在喷涂底漆的过程中,在喷漆组件到达喷涂终点之前,控制组件控制撤去喷漆组件的喷涂压力,使喷漆组件利用余压完成在剩余长度的底漆喷涂。
11.进一步地,喷漆组件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控制组件控制行进组件驱动行进组件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从而利用喷码组件在该段底漆上进行喷码。
12.进一步地,喷漆组件包括自喷漆、底漆喷头和施压机构。底漆喷头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自喷漆的喷口与底漆喷头通过连通管连通。施压机构与自喷漆的按压部配合以用于控制自喷漆的开闭,施压机构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的控制。
13.进一步地,基座还设有承载平台,承载平台的承载面设有用于容纳自喷漆的定位环,定位环与自喷漆的底部相适配。
14.进一步地,喷涂组件包括喷码原料罐、升降机构、送料机构和喷码头。喷码头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喷码头与喷码原料罐通过送料管连通,送料机构与送料管配合以用于驱动喷码原料流动。
15.喷码原料罐包括罐体和盖体。罐体安装于承载平台,升降机构设于罐体上方,盖体与升降机构的运动部连接,以用于控制盖体将罐体盖合或开启。升降机构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的控制。
16.进一步地,沿轨道的高度方向,喷码头和底漆喷头位于同一高度。沿轨道的长度方向,喷码头和底漆喷头间隔设置。
17.进一步地,承载平台还设有立柱和横梁。两组立柱均垂直于承载平台设置,且两组立柱间隔设置。横梁连接于两组立柱之间并位于两组立柱的顶部。罐体和定位环均设于两组立柱之间,罐体和定位环沿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升降机构和施压机构均安装于横梁。
18.进一步地,开启喷漆组件时,施压机构与自喷漆的按压部抵接并将按压部按下。关闭喷漆组件时,施压机构与自喷漆的按压部分离。
19.进一步地,轨腰喷码机设有用于多个轨腰喷码机相互连接以构成组合结构的连接部。
20.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包括:
2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在工作过程中,新型轨腰喷码机通过行进组件配合于单侧轨道上,利用行进组件精确控制新型轨腰喷码机在轨道上的位置。将新型轨腰喷码机驱动到预定位置后,即可开始对预定位置的轨腰进行底漆喷涂操作。在进行底漆喷涂的过程中,行进组件与喷漆组件相配合,完成对底漆的喷涂。底漆喷涂完毕后即可进行喷码的操作,在喷码过程中,行进组件与喷码组件配合,实现在底漆上完成喷码。
22.位置调节组件能够在第一调节方向和第二调节方向上调节喷漆组件和喷码组件组件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轨道的喷涂需要,大大提高了设备兼容性。另外,在喷涂完毕后,也可以利用位置调节组件将喷漆组件和喷码组件向上收起,以便于设备的回收,也避免喷漆组件和喷码组件在搬运过程中受损。
23.总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结构得到了精简和优化,结构组成更加合理,有助于降低设备的总体积和总重量,对于实现轻量化设计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对起重设备的依赖,使运输和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负荷。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在喷涂底漆时的示意图;
3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在上述的第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
图;
3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未安装自喷漆时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基座100;承载平台110;定位环120;立柱130;横梁140;行进组件200;喷漆组件300;自喷漆310;底漆喷头320;施压机构330;喷码组件400;喷码原料罐410;罐体411;盖体412;升降机构420;喷码头430;位置调节组件500;控制组件600。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等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平行或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平行”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垂直”而言更加平行,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平行,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9.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0040]“大致”、“基本”等用语旨在说明相关内容并不是要求绝对的精确,而是可以有一定的偏差。例如:“大致等于”并不仅仅表示绝对的相等,由于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难以做到绝对的“相等”,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除了绝对相等之外,“大致等于”还包括上述的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以此为例,其他情况下,除非有特别说明,“大致”、“基本”等用语均为与上述类似的含义。
[004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2]
实施例
[0043]
请参照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包括:基座100、行进组件200、喷漆组件300、喷码组件400、位置调节组件500和控制组件600。
[0044]
行进组件200安装于基座100的底部,行进组件200用于与单侧轨道配合,以使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能够沿轨道运动。
[0045]
喷漆组件300和喷码组件400均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500,位置调节组件500安装于基座100并靠近基座100的边缘设置。位置调节组件500具有第一调节方向和第二调节方向,其中,第一调节方向沿轨道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调节方向沿轨道的宽度方向设置。
[0046]
行进组件200、喷漆组件300、喷码组件400和位置调节组件500均与控制组件600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600的控制。
[0047]
在工作过程中,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通过行进组件200配合于单侧轨道上,利用行进组件200精确控制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在轨道上的位置。将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驱动到预定位置后,即可开始对预定位置的轨腰进行底漆喷涂操作。在进行底漆喷涂的过程中,行进组件200与喷漆组件300相配合,完成对底漆的喷涂。底漆喷涂完毕后即可进行喷码的操作,在喷码过程中,行进组件200与喷码组件400配合,实现在底漆上完成喷码。
[0048]
位置调节组件500能够在第一调节方向和第二调节方向上调节喷漆组件300和喷码组件400组件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轨道的喷涂需要,大大提高了设备兼容性。另外,在喷涂完毕后,也可以利用位置调节组件500将喷漆组件300和喷码组件400向上收起,以便于设备的回收,也避免喷漆组件300和喷码组件400在搬运过程中受损。
[0049]
总体而言,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结构得到了精简和优化,结构组成更加合理,有助于降低设备的总体积和总重量,对于实现轻量化设计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对起重设备的依赖,使运输和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负荷。
[0050]
在本实施例中,在喷涂底漆的过程中,在喷漆组件300到达喷涂终点之前,控制组件600控制撤去喷漆组件300的喷涂压力,使喷漆组件300利用余压完成在剩余长度的底漆喷涂。
[0051]
如图5所示,图中a区域为底漆的预定喷涂区域,a区域的两端端线分别为线x和线y。
[0052]
在喷涂底漆的过程中,可以从线x开始喷涂并逐步喷涂至线y,喷涂宽度与a区域的宽度相同。
[0053]
在喷涂底漆的过程中,在到达喷涂终点之前,即到达线z时,撤去喷涂压力,由于存在余压,底漆会继续喷出,利用余压使底漆继续喷出来完成在剩余长度(线z到线y的区域)的底漆喷涂。
[0054]
通过该设计,有效地控制了在接近喷涂末端(即线y)时的底漆的喷出量,采用余压来喷涂末端的底漆,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在线y附近的底漆过多而导致底漆向下流动产生泪印,大大提高了底漆喷涂的美观度和喷涂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底漆的用量。这样得到的底漆涂层质量更佳,更便于在底漆上进行喷码。
[0055]
另一方面,采用余压来喷涂末端的底漆同时还完成了泄压,与将喷口处突然关闭
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压力蓄积而损坏零部件,也避免下次开始喷涂时暴发式喷出。
[0056]
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喷头沿轨道的行进速度和撤去喷涂压力后所需的泄压时间(即从撤去喷涂压力后到底漆停止喷出所需的时间)来确定剩余长度(线z到线y的区域)。使底漆刚好能够将a区域填满,进一步提升喷涂质量。
[0057]
此外,喷漆组件300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控制组件600控制行进组件200驱动行进组件200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从而利用喷码组件400在该段底漆上进行喷码。换句话说,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即完成一个a区域的底漆喷涂之后,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即返回a区域的起始端线x,从线x向线y开始在底漆上进行喷码。
[0058]
需要注意的是,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即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进行喷码,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该段底漆的喷码的精准度。与将整个轨道的底漆全部喷涂完成再进行喷码相比,一方面降低了重复定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整个轨道上进行长距离往返,大大降低了工作负荷。
[0059]
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即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也同时为底漆的固化预留了时间,这样能够有效地保障底漆与喷码的融合效果,使视觉效果更佳。与将整个轨道的底漆全部喷涂完成再进行喷码相比,避免底漆与喷码之间过于突兀。
[0060]
将喷码组件400和喷漆组件300同时安装到了位置调节组件500上,这种设计方式与“喷涂完成一段底漆之后即返回该段底漆的起始端进行喷码”这种往复式喷涂方式非常契合,在完成底漆喷涂泄压的同时,底漆在进行喷码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干燥固化,喷涂完成一段底漆即可进行喷码也能够保证底漆与喷码的视觉融合效果,还能保证喷码的位置的准确性。这样的话,当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从轨道的起点运行至轨道的终点之后,整个轨道的底漆喷涂和喷码就都完成了,无需像传统手段那样再折返回去进行喷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喷涂质量。
[0061]
需要说明的是,喷涂方向可以相反,即也可以是将线y作为起始端,向线x进行喷涂,并不对喷涂方向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
[0062]
另外,还可以为控制组件600增加额外的功能,例如预设程序,使控制组件600能够根据行进速度和泄压时间确定剩余长度,和/或直接设置行进速度、泄压时间和剩余长度中的至少一者。这样的话,能够使底漆的喷涂的可控性更好,喷涂也更加灵活。
[0063]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6和图7,喷漆组件300包括自喷漆310、底漆喷头320和施压机构330。底漆喷头320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500,自喷漆310的喷口与底漆喷头320通过连通管(图中未示出)连通。施压机构330与自喷漆310的按压部配合以用于控制自喷漆310的开闭,施压机构330与控制组件600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600的控制。
[0064]
开启喷漆组件300时,施压机构330与自喷漆310的按压部抵接并将按压部按下。关闭喷漆组件300时,施压机构330与自喷漆310的按压部分离。采取这样的方式,当关闭喷漆组件300时,施压机构330与自喷漆310的按压部分离,为自喷漆310自动关闭并泄压预留了足够空间。
[0065]
基座100还设有承载平台110,承载平台110的承载面设有用于容纳自喷漆310的定位环120,定位环120与自喷漆310的底部相适配。定位环120通过摩擦力固定自喷漆310,这样即可将自喷漆310安装在承载平台110上。
[0066]
通过以上设计,自喷漆310通过定位环120可拆卸式地安装于承载平台110,施压机
构330设于自喷漆310的上方并由上而下地按压自喷漆310的按压部,如此来控制自喷漆310的开闭。这样的话,施压机构330不仅能够用于控制自喷漆310的开闭,同时还能够对自喷漆310进行限位,降低自喷漆310从承载平台110上脱落的可能性。
[0067]
由于施压机构330能够对自喷漆310施加压力,因此,施压机构330能够间歇式地将自喷漆310朝定位环120中压紧,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喷漆310始终稳定地被固定在定位环120当中,避免自喷漆310在使用过程中脱落。
[0068]
该结构借助施压机构330将自喷漆310的安装固定和自喷漆310的开闭控制结合在了一起,整体设备结构更加精简,也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整体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
[0069]
同时,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与自喷漆310实现完美融合,当需要添加喷涂原料时,直接更换自喷漆310即可,而更换下来的空的喷灌可以回收,实现了施工现场的高效加料,大大降低了准备原料的难度,使得原料便于购买、储存、运输、使用和更换,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0070]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环120与承载平台110可拆卸式连接,从而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自喷漆310选择合适大小的定位环120,进一步优化了通用性。
[0071]
进一步地,喷涂组件包括喷码原料罐410、升降机构420、送料机构(图中未示出)和喷码头430。喷码头430安装于位置调节组件500,喷码头430与喷码原料罐410通过送料管(图中未示出)连通,送料机构与送料管配合以用于驱动喷码原料流动,从而使喷码原料从喷码原料罐410进入到喷码头430完成喷码操作。
[0072]
喷码原料罐410包括罐体411和盖体412。罐体411安装于承载平台110,升降机构420设于罐体411上方,盖体412与升降机构420的运动部连接,以用于控制盖体412将罐体411盖合或开启。升降机构420与控制组件600电性连接以接受控制组件600的控制。通过控制升降机构420即可控制罐体411的开合,非常方便。
[0073]
在本实施例中,沿轨道的高度方向,喷码头430和底漆喷头320位于同一高度。沿轨道的长度方向,喷码头430和底漆喷头320间隔设置。
[0074]
进一步地,承载平台110还设有立柱130和横梁140。两组立柱130均垂直于承载平台110设置,且两组立柱130间隔设置。横梁140连接于两组立柱130之间并位于两组立柱130的顶部。罐体411和定位环120均设于两组立柱130之间,罐体411和定位环120沿横梁1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升降机构420和施压机构330均安装于横梁140。
[0075]
通过以上设计,立柱130和横梁140不仅能够对喷码原料罐410和自喷漆31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外物撞击直接影响到喷码原料罐410和自喷漆310,提高了安全性,同时还使得升降机构420和施压机构330的安装更加方便,能够更加直接地控制喷码原料罐410和自喷漆310。这样的话,结构设计更加紧凑,更便于将整体设计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设备,从而进一步优化使用的便利性,在使用过程中,也降低了对起重设备的依赖。
[0076]
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还设有用于多个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相互连接以构成组合结构的连接部。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能够在单侧轨道上或两侧轨道上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组合形成复合式轨腰喷码系统,以满足更加丰富的使用需求。其中,可以是沿单轨间隔分布,也可以是在双轨上并列分布,但不限于此。
[0077]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600可以灵活选择,还可以为控制组件600配备手机控制、喷码内容自定义等功能,进一步丰富功能性,但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进
行调整。
[0078]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结构得到了精简和优化,结构组成更加合理,有助于降低设备的总体积和总重量,对于实现轻量化设计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如此一来,能够降低对起重设备的依赖,使运输和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劳动负荷。新型轨腰喷码机1000将喷漆组件300和喷码组件400有机结合,实现整机的轻量化设计,同时具备喷漆-喷码同时进行的工作能力,避免重复定位,大大提高了实用性,与传统设备相比,更加轻量化、智能化和便捷化。
[007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