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容置组件、打印机芯和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24441发布日期:2023-07-20 06:3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容置组件、打印机芯和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打印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框架、容置组件、打印机芯和打印机。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打印机芯特别是用于票据打印的热敏打印机的打印机芯往往具有一框架,该框架上装设驱动辊、打印头、电机、输入齿轮、输出齿轮、至少两级减速齿轮和盖体。其中,驱动辊转动连接于框架,打印头装设于框架并与驱动辊相对设置,电机和盖体固接于所述框架,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与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每级减速齿轮均设有同轴转动的小齿轮部和大齿轮部,输入齿轮止转连接电机的输出端并与初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输出齿轮止转连接驱动辊并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啮合,相邻的两级减速齿轮中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与后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各级减速齿轮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该框架一般设有容置部,容置部设有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底壁和围设于底壁周缘的周壁,底壁和周壁围合而成用于容置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的容置槽,容置槽设有沿转动轴线方向向外的开口和适于供输出齿轮的部分外周缘露出的窗口,开口适于被盖体遮蔽。

2、上述打印机芯由于窗口的存在,容置槽与外界相通。因此,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容易进入容置槽中,影响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之间的减速传动,进而影响打印质量,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减速传动失效,造成打印机芯无法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框架、容置组件、打印机芯和打印机,其能够改善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对减速传动的影响。

2、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框架,其用于容置打印机芯的电机、驱动辊、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至少两级减速齿轮,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每级减速齿轮均设有同轴转动的小齿轮部和大齿轮部,所述输入齿轮止转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并与初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所述输出齿轮止转连接所述驱动辊并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啮合,相邻的两级减速齿轮中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与后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各级减速齿轮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所述框架设有容置部,所述容置部设有垂直于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的底壁和围设于所述底壁周缘的周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周壁围合而成用于容置所述输入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有沿转动轴线方向向外的开口和适于供所述输出齿轮的部分外周缘露出的窗口,所述开口适于被与所述框架固接的盖体遮蔽;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其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被配置为至少存在一个垂直于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的第一平面与两者均相交;所述底壁凸设有隔壁,所述隔壁的两端分别衔接所述周壁;所述隔壁至少具有将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其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隔开的第一区段,所述第一区段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位于重合部分的所述第一区段远离所述底壁的外缘贴近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

4、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隔壁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区段衔接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二区段与所述第一区段的衔接位置靠近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的外周缘,所述第二区段远离所述底壁的外缘贴近所述盖体。

5、第三技术方案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电机被配置在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输入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被配置在所述底壁的另一侧。

6、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周壁还设有排沙孔,所述隔壁靠近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排沙孔远离所述窗口的边沿衔接。

7、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排沙孔的部分沿朝向所述排沙孔的方向向远离末级减速齿轮的方向倾斜。

8、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区段相较于所述第一区段更靠近所述排沙孔。

9、第七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容置组件,其包括盖体和如第一至第六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框架,所述盖体固接于所述框架并遮蔽所述开口。

10、第八技术方案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盖体靠近所述窗口设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在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上的投影重合。

11、第九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机芯,其包括驱动辊、打印头、电机、输入齿轮、输出齿轮、至少两级减速齿轮和如第七或第八技术方案所述的容置组件;所述驱动辊转动连接于所述框架,所述打印头装设于所述框架并与所述驱动辊相对设置,所述电机固接于所述框架,所述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每级减速齿轮均设有同轴转动的小齿轮部和大齿轮部,所述输入齿轮止转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并与初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所述输出齿轮止转连接所述驱动辊并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啮合,相邻的两级减速齿轮中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与后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啮合,各级减速齿轮的转动轴线彼此平行。

12、第十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打印机,其包括第九技术方案所述的打印机芯。

13、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4、第一技术方案采用从底壁上凸设的隔壁实现隔断,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相对于使用防尘片实现隔断的技术方案,还能够防止因防尘片相对于容置部发生位移而干扰减速传动的情况出现。

15、第一技术方案中,隔壁的两端分别衔接周壁,能够将容置槽分隔为连通窗口的开放区域和大致不连通窗口的封闭区域,使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不易进入封闭区域,从而改善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对减速传动的影响,提高打印质量。

16、第一技术方案中,在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其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被配置为至少存在一个垂直于驱动辊的转动轴线的第一平面与两者均相交,使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转动轴线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位置。在此前提下,隔壁具有将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隔开的第一区段,且第一区段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重合,该重合部分远离底壁的外缘贴近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不仅使隔壁在第一区段的分隔效果提升,提高了对位于封闭区域内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在转动轴线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位置的其他齿轮的保护,还能够在打印机芯因跌落而造成驱动辊沿轴向发生位移并使输出齿轮对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形成冲击时,顶持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使末级减速齿轮不会因为冲击而偏斜,避免了因啮合失效导致的打印机芯无法工作的情况发生。

17、第二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区段,并使第二区段与第一区段的衔接位置靠近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的外周缘,同时配置第二区段远离底壁的外缘贴近盖体,从而提高了对位于封闭区域内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转动轴线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位置的其他齿轮的保护。

18、第三技术方案将驱动辊和电机配置在底壁的一侧,将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被配置在底壁的另一侧,这就使得输入齿轮、输出齿轮位于靠近底壁的位置,使初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位于相对于输入齿轮和输出齿轮更远离底壁的位置。而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又配置末级减速齿轮的小齿轮部和前一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转动轴线方向上大致处于同一位置,这就使输入齿轮、输出齿轮和各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和小齿轮部大致形成靠近底壁的一排和远离底壁的另一排,从而缩小了容置部沿转动轴线方向的厚度,使框架的结构更加紧凑。

19、第四技术方案通过在周壁设置排沙孔,并配置隔壁的第一表面与排沙孔远离窗口的边沿衔接,使进入开放区域的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得以从排沙孔更为顺利地排出,也使排沙孔的设置不影响封闭区域的封闭性。

20、第五技术方案中,隔壁的第一表面靠近排沙孔的部分沿朝向排沙孔的方向向远离末级减速区轮的方向倾斜,使较大的异物得以因受重力从第一表面自然滚落至排沙孔并从排沙孔排出框架。

21、第六技术方案设置第二区段相较于第一区段更靠近排沙孔,更有利于使第一表面收集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后从排沙孔排出。这是因为,隔壁的第二区段沿转动轴线方向的厚度较第一区段沿转动轴线的方向更厚并且贴近盖体。

22、第七技术方案中的容置组件具有其所包含的技术方案的相应的技术效果。

23、第八技术方案中,遮挡部在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在驱动辊的转动轴线上的投影重合,使遮挡部得以遮蔽末级减速齿轮的大齿轮部,减小了窗口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的厚度,提高了开放区域的封闭性,使灰尘、沙粒或其他异物更不易进入开放区域。

24、第九技术方案中的打印机芯和第十技术方案中的打印机具有其所包含的技术方案的相应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