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776627阅读:来源:国知局
0的水平方向后级的位置。通过将干燥部40分离地布局于印刷部30的水平方向后级的位置,能够保护印刷部30不受干燥部40的热量影响。
[009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设有检测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位置的检测传感器39。检测传感器39由例如具备发光元件与感光元件的光学距离传感器构成。检测传感器39向控制部15发送表示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位置的变动量的电信号。控制部15的松弛控制部16,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输出结果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与张力施加部35的吸引力,使得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高度位置变为预定位置(后述)。
[0099]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53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旋转鼓50以及第I从动辊52高的位置。由此,卷绕在驱动辊53上的印刷基材11的长度比驱动辊53位于较低的位置时增大了。另外,由于印刷基材11的自重,作用于印刷基材11卷绕于驱动辊53的方向上的力增大。因此,使由驱动辊53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提高。
[0100]另外,通过将驱动辊53配置于比旋转鼓50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干燥部40布局于比旋转鼓50高的位置。通过将干燥部40布局于较高的位置,由此能够保护印刷部30不受由干燥部40加热而向上方移动的空气的热量的影响。
[0101](6)第2从动辊
[0102]参照图4、图5对第2从动辊54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驱动辊53和第2从动辊54的概略立体图。在图4中,与图2同样地图示有表示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的箭头WD和印刷基材11中的可印刷区域PA。图5是用于说明第2从动辊54相对于驱动辊53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在图5中,图示有与第2从动辊54的旋转轴54x平行地观察时的驱动辊53、第2从动辊54和印刷基材11。
[0103]第2从动辊54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2个辊部54a、54b (图4)。2个辊部54a、54b通过公用的旋转轴部54c (通过虚线图示)而连结。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在与驱动辊53之间夹着印刷基材11的状态下与驱动辊53 —起旋转。第2从动辊54作为将印刷基材11按压在驱动辊53上的夹持辊而起作用,提高基材输送部31中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
[010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从动辊54配置成,其旋转轴54x位于驱动辊53的旋转轴53x上方的位置(图5)。S卩,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配置于在位置NP与印刷基材11接触而按压印刷基材11的位置,该位置NP位于印刷基材11开始卷绕于驱动辊53的圆周侧面53s的位置SP的下游侧。
[0105]由此,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处于容易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的印刷基材11由驱动辊53在宽度方向上支撑,而后由第2从动辊54夹持。S卩,印刷基材11在由驱动辊53设为位置稳定的状态后,进一步,由第2从动辊54按压到驱动辊53上。
[0106]因此,使在印刷基材11被放入驱动辊53与第2从动辊54之间时在印刷基材11上产生褶皱等不良情况得到抑制。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2从动辊54为通过2个车昆部54a、54b按压印刷基材11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印刷基材11在2个棍部54a、54b之间悬浮而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
[010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可印刷区域PA的两侧(图4)。由此,使印刷基材11的未干燥的墨附着于辊部54a、54b而污损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Ilp和/或、由于棍部54a、54b而在印刷基材11的表面产生夹持痕的情况得到抑制。
[0108]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在2个辊部54a、54b的两外侧设置有导向板57。在图4中为了方便一个导向板57通过虚线图示。印刷基材11通过导向板57抑制在印刷基材11被放入驱动辊53与第2从动辊54之间的入口处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错位。
[0109](7)张力施加部
[0110]张力施加部35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配置于挠曲的印刷基材11的下方(图1)。张力施加部35具备基材收纳部60与负压发生部61。基材收纳部60构成为上方开口的箱状体。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从上方的开口部收纳有印刷基材11的挠曲的部位。负压发生部61设置于基材收纳部60的下方,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产生负压。真空发生部61由例如吸引风扇和/或吸引鼓风机成。
[0111]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配置有整流板62。在整流板62的与印刷基材11的背面Ilr相对的区域,设有喷淋孔62p即按预定图案分散而形成的微小的贯通孔。整流板62,使由负压发生部61产生的气流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以及输送方向上通过无遗漏之处,使得由负压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被收纳于以下说明的基材收纳部60的整个印刷基材11。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进一步配置有可动式内部壁63。关于可动式内部壁63后述。
[0112]张力施加部35通过由负压发生部61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产生负压,由此产生将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向作为其挠曲方向的重力方向吸引的吸引力,相对于印刷基材11在非接触状态下施加张力。通过张力的施加,使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的摆动得到抑制,使印刷基材11的错位得到抑制。而且,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对印刷基材11施加张力,所以使印刷基材11的损伤得到抑制。
[0113]由张力施加部35施加于印刷基材11的张力,由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规定。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由控制部15的松弛控制部16控制。松弛控制部16,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对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和负压产生部61中的吸引力进行控制,使得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成为预定高度的位置。
[0114]松弛控制部16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将对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的控制和对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的控制组合起来而进行。松弛控制部16,在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位于从规定位置离开预定的变动幅度后的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使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变位直至收敛于该预定的变动幅度内的位置。而且,通过负压发生部61中吸引力的微调整,使得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到达规定的高度位置。
[0115]或者,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使用相对于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位置的变动量分别唯一地设定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的调整量与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的调整量的映射等进行控制。另外,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与印刷基材11的厚度和/或刚度、密度等会影响印刷基材11的挠曲的参数相应而变更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和/或负压发生部61的吸引力的量。另外,优选,控制负压发生部61的吸引力使得其不比基材吸引部36的吸引力小(后述)。
[0116]这样,通过控制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高度位置,使印刷基材11过度松弛的情况得到抑制。另外,使印刷基材11的松弛部位与张力施加部35接触而损伤的情况得到抑制。
[0117]图6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基材收纳部60内部的可动式内部壁63的概略图。在图6的上部与下部分别图不有与图1的X — X切断线相当的位置的基材收纳部60的概略截面。在图6的上部图示了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大时的基材收纳部60的状态,在下部图示了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小时的基材收纳部60的状态。
[0118]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配置有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使得将被收纳的印刷基材11沿其宽度方向夹持。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具有与重力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侧板部64和与整流板62的上面水平地配置的底板部65。各可动式内部壁63可以在设置于整流板62与底板部65之间的轨道部(省略图示)上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变位。
[0119]各可动式内部壁63,在控制部15的控制下,通过从由马达等构成的内部壁驱动部66传递的驱动力,与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相应而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变位。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大的情况下(图6的上部),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变位使其其间的距离变大,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小的情况下(图6的下部),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变位使得其间的距离变小。
[0120]通过调整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之间的距离使其与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致,由此使基材收纳部60相对于印刷基材11的宽度的开口面积适当化,使负压发生部61所产生的吸引效率的下降得到抑制。另外,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由各侧板部64更可靠地进行导向,提高了辊间输送路径38中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另外,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之间的距离,优选,确保各侧板部64不与印刷基材11接触的程度的间隙。
[0121](8)基材吸引部
[0122]参照图1、图5对基材吸引部36进行说明。基材吸引部36,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比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靠下游侧的位置,被配置于面向印刷基材11的背面Ilr的区域(图1)。基材吸引部36具备送风部67和喷嘴部68。送风部67例如由送风风扇和/或送风鼓风机构成。由送风部67产生的送风量由控制部15控制。喷嘴部68具有槽状的开口部68p,从该开口部喷射由送风部67产生的空气流。
[0123]基材吸引部36配置成,喷嘴部68的开口部68p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在印刷基材11的背面Ilr侧向斜下方开口,使由送风部67产生的空气流沿着印刷基材11的背面Ilr流动。通过该空气流,在面向印刷基材11的背面Ilr的区域产生负压,产生将印刷基材11向基材吸引部36侧拉近的吸引力(文丘里效应)。
[0124]由此,印刷基材11向图5中通过虚线表示的位置变位,相对于驱动辊53开始卷绕的位置向更上游侧(驱动辊53的下侧)移动。这样,基材吸引部36不与印刷基材11接触,通过吸引就能够使印刷基材11相对于驱动辊53卷绕的长度增加。因此,可使由驱动辊53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以及输送印刷基材11的输送力提高。
[0125]另外,如果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基材吸引部36那样,利用文丘里效应的结构,则使印刷基材11过度接近基材吸引部36的喷嘴部68的情况得到抑制,可确保对印刷基材11的保护性。而且,基材吸引部36,因为使空气流接触印刷基材11的背面llr,所以使印刷面Ilp的未干燥的墨由于该空气流而流动从而导致印刷图像劣化的情况得到抑制。
[0126]由基材吸引部36产生的对印刷基材11的吸引力,优选比由张力施加部35产生的对印刷基材1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