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及显示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电技术与半导体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平面显示装置便蓬勃发展起来。其中,显示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利用显示材料的特性来显示图像的一种平板显示装置(flat panel display,FPD),其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优点,更逐渐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而成为近年来显示装置产品的主流。
一般显示显示装置的大尺寸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是将控制电路板的控制信号借由连接器、柔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分别传送到相连的两块X轴-驱动电路板,再由X轴-驱动电路板上的源极驱动芯片(Source Driver IC)驱动相连的显示面板。或者,是将控制电路板与X轴-驱动电路板集成为一体的驱动控制板,驱动控制板通过柔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和连接器连接X轴-驱动电路板。然而,这样的架构需使用多个电路板与多个连接器,材料与工时成本都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且结构简单的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及显示显示装置。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包括:
显示面板;
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包括控制驱动电路板、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控制驱动电路板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包括源极驱动电路板、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的第二源极驱动软板;源极驱动电路板用于输出源极驱动信号并传输至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上的源极驱动芯片,由源极驱动芯片驱动所述显示面板;其中,
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第二源极驱动软板通过所述显示面板上的走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将接收的所述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传输至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
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包括显示面板、分别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的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和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其中,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包括控制驱动电路板、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包括源极驱动电路板、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的第二源极驱动软板。通过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第二源极驱动软板通过显示面板上的走线对应连接,可将控制驱动电路板发出的控制信号依次经第一源极驱动软板、显示面板、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传输至源极驱动电路板。相比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可节省柔性扁平线缆和两个连接器的物料成本和人工组装成本,同时还简化了整个机构的架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旁路走线区和第二旁路走线区;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旁路走线区和第四旁路走线区;
在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和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中,所述第二旁路走线区与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旁路走线区通过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与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相邻设置的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和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中,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通过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与所述第四旁路走线区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第二旁路走线区、第三旁路走线区和第四旁路走线区均设有金手指引脚;其中,
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金手指引脚用于分别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板、显示面板贴合连接;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的金手指引脚用于分别与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显示面板贴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上顺次设有第一贴合区、第二贴合区、第三贴合区和第四贴合区;其中,所述第一贴合区与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贴合区与所述第二旁路走线区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三贴合区与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四贴合区与所述第四旁路走线区对应贴合连接;
所述第二金属层上设有金属走线,所述第一贴合区通过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第四贴合区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贴合区通过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第三贴合区对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区、第二贴合区、第三贴合区和第四贴合区设有多个金手指引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上还设有第一输入走线区、第一输出走线区;所述第一输入走线区、第一输出走线区去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第二旁路走线区之间;所述控制驱动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走线区将所述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源极驱动芯片;所述源极驱动芯片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一输出走线区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上还设有第二输入走线区、第二输出走线区;所述第二输入走线区、第二输出走线区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第四旁路走线区之间;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将所述源极驱动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输入走线区传输给所述源极驱动芯片;所述源极驱动芯片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二输出走线区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的数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源极驱动芯片与设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上的源极驱动芯片相同,且各源极驱动芯片输出的信号强度相同。
此外还提供一种显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以及上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位于所述背光模块出光面的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第一源极驱动软板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中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包括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0同一侧的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20和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30。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20和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30分别与显示面板10电连接。其中,参考图2和图3,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20包括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231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驱动电路板模组30,包括源极驱动电路板310、多个设有源极驱动芯片331的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通过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走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将接收的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发出的所述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传输至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310。
对于大尺寸显示面板10,需要两个驱动电路板310,也即一实施例中的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和源极驱动电路板310。可确保驱动电路板310不会因为过长而产生弯曲形变造成损毁。通过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通过显示面板10上的走线对应连接,可将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发出的控制信号依次经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显示面板1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传输至源极驱动电路板310。相比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可节省柔性扁平线缆和两个连接器的物料成本和人工组装成本,同时还简化了整个机构的架构。
其中,控制驱动电路板210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10。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将传统的控制板和源极驱动板集成在一起,其中,控制驱动电路板210上集成了控制板(Control Board)上的DC/DC电源模块(产生给显示面板10的电压和时序控制模块芯片电压)和P-gamma模块(可编程伽玛校正缓冲电路晶片)以及源极驱动板(Source Board)上用于输出驱动源极驱动芯片的源极驱动信号。
控制驱动电路板210、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显示面板10依次连接,控制驱动电路板210将输出控制信号经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传输给显示面板10,同时将源极驱动信号经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传输至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上的源极驱动芯片231,由源极驱动芯片231驱动所述显示面板10。
源极驱动电路板310用于输出源极驱动信号传输至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上的源极驱动芯片331,由源极驱动芯片331驱动所述显示面板10。
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旁路走线区232和第二旁路走线区236。其中,第一旁路走线区232和第二旁路走线区236分别位于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两端。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旁路走线区332和第四旁路走线区336。第三旁路走线区332和第四旁路走线区336分别位于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两端。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中,其中,第二旁路走线区236、第三旁路走线区332相邻设置。
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通过显示面板10的走线对应连接。其中,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第二旁路走线区236通过所述显示面板10的走线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第三旁路走线区332对应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在相邻设置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第一旁路走线区232还可以通过所述显示面板10的走线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第四旁路走线区336对应连接,增加了信号传输的通道,为多信号传输提供了基础。
参考图4,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金属层110和第二金属层120。在所述第一金属层110上顺次设有第一贴合区112、第二贴合区114、第三贴合区116和第四贴合区118。参考图5,其中,所述第一贴合区112与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232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二贴合区114与所述第二旁路走线区236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三贴合区116与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332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四贴合区118与所述第四旁路走线区336对应贴合连接。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232、第二旁路走线区236、第三旁路走线区332和第四旁路走线区336均设有金手指引脚。所述第一贴合区112、第二贴合区114、第三贴合区116和第四贴合区118设有多个金手指引脚。
其中,第一旁路走线区232、第二旁路走线区236的金手指引脚分布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两侧,其中第一侧与控制驱动电路板210相邻,第二侧与显示面板10相邻。分布在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一侧的金手指引脚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板210贴合连接,其中,第一旁路走线区232的金手指引脚与显示面板10的第一贴合区112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贴合连接,第二旁路走线区236的金手指引脚与显示面板10的第二贴合区114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贴合连接。分布在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侧的金手指引脚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第一金属层110对应贴合连接。
相应地,第三旁路走线区332、第四旁路走线区336的金手指引脚分布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两侧,其中,第一侧与源极驱动电路板310相邻,第二侧与显示面板10相邻。分布在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第一侧的金手指引脚与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310贴合连接,其中,第三旁路走线区332的金手指引脚与显示面板10的第三贴合区116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贴合连接,第四旁路走线区336的金手指引脚与显示面板10的第四贴合区118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贴合连接。分布在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第二侧的金手指引脚与所述显示面板10的第一金属层110对应贴合连接。
所述第二金属层120上设有金属走线。金属走线通过通孔延伸至第一金属层110的金手指引脚上。所述第一贴合区112的金手指引脚通过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第四贴合区118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贴合区114的金手指引脚通过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第三贴合区116的金手指引脚对应连接。
上述显示面板驱动电路架构相比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可节省柔性扁平线缆和两个连接器的物料成本和人工组装成本,同时还简化了整个机构的架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上还设有第一输入走线区235、第一输出走线区237;所述第一输入走线区235、第一输出走线区237去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旁路走线区232、第二旁路走线区236之间;所述控制驱动电路板210通过所述第一输入走线区235将所述控制信号传输给所述源极驱动芯片231;所述源极驱动芯片231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一输出走线区237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10。
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上还设有第二输入走线区335、第二输出走线区337;所述第二输入走线区335、第二输出走线区337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三旁路走线区332、第四旁路走线区336之间。所述源极驱动电路板310将所述源极驱动信号通过所述第二输入走线区335传输给所述源极驱动芯片331;所述源极驱动芯片331输出的电压信号经所述第二输出走线区337传输至所述显示面板10。其中,第一输入走线区235、第一输出走线区237、第二输入走线区335、第二输出走线区337也设有多个金手指,金手指的数量和间距可以根据需求来设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入走线区235、第一输出走线区237的金手指等间距对应设置;第二输入走线区335、第二输出走线区337的金手指等间距对应设置。
相应的,显示面板10的第一金属层110上也设有第一输入贴片区113和第二输入贴片区115,其中第一输入走线区235与第一输入贴片区113的金手指一一对应贴合连接;第二输入走线区335与第二输入贴片区115的金手指一一对应贴合连接。其中,第一输入贴片区113、第二输入贴片区115上的金手指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120上的金属走线一一对应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数量相等。其中,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数量均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也可以不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设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的源极驱动芯片231与设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上的源极驱动芯片331相同,且各所述源极驱动芯片(221、321)输出的信号强度相同。由于其源极驱动芯片输出的信号强度相同,可消除所述显示面板10在各第一源极驱动软板230、第二源极驱动软板330之间明显的分界线现象(H-block issue或Block Dim现象),从而提高显示品质。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电路架构还包括第三驱动电路板模组(图中未示)。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板模组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板模组不在所述显示面板10的同一侧;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板模组包括栅极驱动电路板、多个设有栅极驱动芯片的栅极驱动软板。栅极驱动电路板通过所述栅极驱动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10连接。
一种显示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包括背光模块,还包括上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位于所述背光模块出光面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显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与背光模块。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配置于背光模块的一侧。具体而言,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是配置于背光模块的一出光面上。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是以采用侧边入光式设计为例,但在显示显示装置的尺寸为37时或更大时,背光模块40常采用直下式设计。此外,显示显示装置更可具有前框(图中未示),用以使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架构可更稳固的配置在背光模块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