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模拟灌注桩施工工艺过程,以达到施工技术交底的目的。
背景技术:
目前,桩基础是工程领域应用较广泛的深基础类型之一。灌注桩是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就地成孔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由于工程地质情况不一、地下隐蔽工程施工等原因,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往往因一些不可预见或施工人员责任心缺乏等原因出现坍孔、卡管以及导管拔出过长等问题,造成缩颈、夹泥、断桩等质量事故,直接影响结构物正常使用与安全。
就地成孔之后,灌注桩施工工序如下:
(1)吊放钢筋笼。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径,保持垂直,轻放、慢放入孔,入孔后应徐徐下放,不宜左右旋转,严禁摆动碰撞孔壁。严禁高提猛落和强制下放。钢筋笼定位后,在6小时内浇筑混凝土。钢筋笼的吊放不规范将导致塌孔等质量事故。
(2)二次清底。钢筋笼下设完毕后,需要采用无收缩水文测绳、标准测锤测沉淤值,超出控制范围的桩孔需要作二次清底。二次清底采用气举法,合格之后立即下设浇筑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3)下设导管。桩基混凝土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灌注施工,选用圆形螺旋快速接头导管,其上端接浇筑漏斗,并由吊车或钻机悬吊,以便灌注及起拔时导管可作上下垂直移动。导管要依次下放,并要记录好导管下设顺序、每根导管根数、每根导管的长度。下设导管时应防止碰撞钢筋笼,导管支撑架用型钢制作,支撑架支垫在钻孔平台上,用于支撑悬吊导管。全部下入孔内后,应放到孔底,以便核对导管长度及孔深,然后提起15~30厘米,开始浇筑水下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需要一边提导管一边浇筑,提管的速度和高度将直接影响浇筑混凝土的质量。
在现行施工技术交底中,一般采用交底方案、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演示上述施工过程,不生动形象,一线工人很难理解具体施工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
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一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本案针对现有灌注桩施工中,技术交底资源不丰富,不生动形象,交底不彻底容易导致施工质量等问题,用所述施工模拟装置生动形象地再现施工过程,保证了交底工作地有效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其包括模拟桩、钢筋笼、导管、进料斗、隔水栓、滑轮支架系统。所述滑轮支架系统包括吊钩、滑轮组和绳索。所述钢筋笼放置于所述模拟桩中,所述导管置于所述模拟桩中心位置,所述隔水栓置于所述导管底部,所述进料斗固定于所述导管上端。所述滑轮支架系统的吊钩固定于所述进料斗和所述导管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中,所述模拟桩成圆柱体,所述钢筋笼为钢丝绑扎而成,所述导管分节段拼装,所述隔水栓为表面光滑的橡胶球。
所述滑轮支架系统包括滑轮组和吊钩、绳索,所述滑轮组为计数滑轮,通过滑轮转数控制提升距离。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案是根据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布置,将地下的施工过程置于地面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保证了技术交底工作的彻底实施;施工模拟装置通过滑轮组控制导管提升距离,保证了灌注料的顺畅灌注,避免断桩等质量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灌注桩施工模拟装置,其包括模拟桩1、钢筋笼2和导管3,进料斗4、隔水栓5和滑轮支架系统6。所述钢筋笼2和导管3置于模拟桩1中心位置,进料斗4固定于导管3顶部,隔水栓5在灌注料之前放置于导管3底部,滑轮支架系统6与进料斗4连接。所述滑轮支架系统6包括吊钩61、定滑轮62、定滑轮63、定滑轮64和固定支架65。隔水栓5采用表面光滑的橡胶球,保证在导管内顺畅滑移。
本案的工作流程为:灌注前,将模拟装置固定好。灌注第一罐混凝土替代物,设置定滑轮64的转数,控制导管3的提升距离。继续灌注,继续设置定滑轮64的转数,控制导管3的提升距离,直至导管3全部提升至模拟桩1顶部,完成整个施工过程。至此,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得以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