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背斜圈闭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1640阅读:900来源:国知局
直立背斜圈闭模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学教学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立背斜圈闭模型。



背景技术: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圈闭是石油地质学中重要的概念,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直立背斜圈闭是一种基本类型。在石油地质学对圈闭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通过图片并结合语言文字讲解圈闭构造,并没有相应的立体教学模型,造成学生接受难度大,容易兴趣不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立背斜圈闭模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圈闭教学中因缺少立体教学模型而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直立背斜圈闭模型,包括呈穹隆形的分体式圈闭体,分体式圈闭体包括左半圈闭体和右半圈闭体,所述左半圈闭体和右半圈闭体沿纵向剖面分隔而成;所述左半圈闭体的右端连接面与所述右半圈闭体的左端连接面连接;所述左半圈闭体和所述右半圈闭体分别具有若干个能够拆分的地层体,两两相邻的地层体表面设有孔隙。

优选的,所述左半圈闭体与所述右半圈闭体、上下相邻的地层体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凹槽和与之配合的柱体,通过凹槽与柱体的配合将左半圈闭体与右半圈闭体、两两相邻的地层体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设置在左半圈闭体的右端连接面上,所述柱体设置在右半圈闭体的左端连接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地层体为四层,所述左半圈闭体与右半圈闭体沿纵向剖面对称设置,所述左半圈闭体沿纵向自下而上依次为左第一地层体、左第二地层体、左第三地层体和左第四地层体;所述右半圈闭体沿纵向自下而上依次为右第一地层体、右第二地层体、右第三地层体和右第四地层体;所述左第一地层体与左第二地层体、左第二地层体与左第三地层体、左第三地层体与左第四地层体之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所述右第一地层体与右第二地层体、右第二地层体与右第三地层体、右第三地层体与右第四地层体之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孔隙设置在左第一地层体、左第三地层体、右第一地层体及右第三地层体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第一地层体、所述左第二地层体、所述左第三地层体、所述左第四地层体、所述右第一地层体、所述右第二地层体、所述右第三地层体、所述右第四地层体上均设有标记。

优选的,所述连接结构为磁性吸附装置。

优选的,若干个地层体均由三维立体打印机一次成型。

优选地,所述直立背斜圈闭模型长14.35cm,宽10.05cm,高3.06c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圈闭教学中,通过呈穹隆形的分体式圈闭体,借助左半圈闭体和右半圈闭体的剖切面,可以形象的展示直立背斜圈闭的三维形态和横剖面地层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圈闭的概念,方便教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立背斜圈闭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右半圈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左半圈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左第一地层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半圈闭体,2-右半圈闭体,3-凹槽,4-柱体,5-纵向剖面,6-孔隙,11-左第一地层体,12-左第二地层体,13-左第三地层体,14-左第四地层体,21-右第一地层体,22-右第二地层体,23-右第三地层体,24-右第四地层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立背斜圈闭模型,包括呈穹隆形的分体式圈闭体,分体式圈闭体包括左半圈闭体1和右半圈闭体2,所述左半圈闭体1和右半圈闭体2沿纵向剖面5分隔而成;所述左半圈闭体1的右端连接面与所述右半圈闭体2的左端连接面连接;所述左半圈闭体1和所述右半圈闭体2分别具有若干个能够拆分的地层体,两两相邻的地层体表面设有孔隙6。各地层之间可以拆分,圈闭的内部结构可视化,可观察各地层的三维延展情况。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左半圈闭体1与所述右半圈闭体2、上下相邻的地层体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见图1-4,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凹槽3和与之配合的柱体4,通过凹槽3与柱体4的配合将左半圈闭体1与右半圈闭体2、两两相邻的地层体连接固定。左半圈闭体与右半圈闭体的纵向剖面间及相邻的地层体连接面上均设有两个以上的柱体4,以保证连接面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凹槽3设置在左半圈闭体1的右端连接面上,所述柱体4设置在右半圈闭体2的左端连接面上。当然,凹槽3与柱体4也可以进行置换。其中,柱体的直径为3mm、外露高度为3.0mm,连接效果及连接稳定性最为理想,同时对整个直立背斜圈闭模型形态的影响也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为了体现效果,设计多层背形组成背斜体,各层背形即代表不同的地层体。具体的,可将地层体设计为四层,所述左半圈闭体1与右半圈闭体2沿纵向剖面5对称设置,所述左半圈闭体1沿纵向自下而上依次为左第一地层体11、左第二地层体12、左第三地层体13和左第四地层体14;所述右半圈闭体2沿纵向自下而上依次为右第一地层体21、右第二地层体22、右第三地层体23和右第四地层体24;所述左第一地层体11与左第二地层体12、左第二地层体12与左第三地层体13、左第三地层体13与左第四地层体14之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所述右第一地层体21与右第二地层体22、右第二地层体22与右第三地层体23、右第三地层体23与右第四地层体24之间均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具体的,所述左第一地层体11及右第一地层体21的上表面均设有柱体4,左第四地层体14及右第四地层体24的下表面均设有凹槽3,所述左第二地层体12、左第三地层体13、右第二地层体22、右第三地层体23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柱体4与凹槽3。

为了方便理解圈闭的结构,所述孔隙6设置在左第一地层体11(图5)、左第三地层体13、右第一地层体21及右第三地层体23的外表面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左第一地层体11、所述左第二地层体12、所述左第三地层体13、所述左第四地层体14、所述右第一地层体21、所述右第二地层体22、所述右第三地层体23、所述右第四地层体24上均设有标记。以方便区分不同的地层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为磁性吸附装置,可在左半圈闭体与右半圈闭体的接触面上、上下相邻的地层体接触面上分别对应安装磁铁,通过磁铁的吸引力实现左半圈闭体与右半圈闭体、及相邻地层体间的连接。

作为一个优选技术方案,若干个地层体均由三维立体打印机一次成型,最后对各地层体进行喷漆上色,提高可视性效果。

另外,所述直立背斜圈闭模型长14.35cm,宽10.05cm,高3.06cm,轻便小巧,便于携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教学效果好的优点,将本实用新型的外形设计成“穹隆”形态,各地层体之间可以拆分,圈闭的内部结构可视化,可观察各地层三维延展情况;作为圈闭中的储层和盖层(由于烃源岩多数情况下与圈闭分隔而不在模型中体现),尽可能展现出其孔隙结构的的差异,能够直观地展示圈闭的储、盖层要素,并以孔隙结构不同相区分。利用本实用新型方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圈闭的概念。

其实,自然界中发育的褶皱形态复杂多变,比如:在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的褶皱分类中,存在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等斜褶皱等类型。其中,直立褶皱是基本类型,背斜圈闭的基础是背斜,其它各类型褶皱在模型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中可以进行类比。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案列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