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型结构,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开号为CN2476854Y、发明名称为积木式建筑模型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仿真效果好、可随意调整空间、易搭建、结构牢固,既可作为建筑模型,也可作为玩具,甚至可作为活动建筑物的“积木式建筑模型”,是以层面件、墙体件及各门窗附件组成,其中,层面件各边有凸榫,层面件侧边上、下外沿口有沿伸的卡口,层间扣件也为相应的结构形式,层面件之间,以及层面件与层间扣件之间均为拼接,并有拼条嵌插连接,拼条底面是与凸榫相配合的凹槽,顶面为与卡口相配合的凸形。由于凸榫和卡口形成了凹凸结构,拼条与该凹凸结构的配合过程在沿拼条长度方向上滑动嵌插的过程,针对这一结构形式,若是以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为材质,则一方面拼条滑动嵌插的过程不够顺畅;另一方面,断面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构件成型,影响构件使用寿命。
实用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为材质,以简单结构实现构件之间的连接,使连接过程顺畅,同时,构件易于加工,使用中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中的各连接件分别是层面件、层间扣件和拼条,其结构特点是:
在所述层面件的各侧边带有与层面件的平面相垂直的凸榫,所述凸榫与层面件侧边断面呈“H”形;所述层间扣件具有两侧边条,在两侧边条之间有连接条,层间扣件的断面亦呈“H”形;所述拼条是具有两侧边框和顶框的矩形半框结构;
层面件之间的连接形式是:以相邻层面件间一对凸榫在外立面左右贴合,拼条以卡扣的形式扣合在贴合的一对凸榫上,在拼条与凸榫及层面件之间,利用材料的弹性实现紧配合及可拆装;
层面件与层间扣件(的连接形式是:以层面件中凸榫在外立面与层间扣件中一侧边条的外立面左右贴合,拼条以卡扣的形式扣合在贴合的凸榫和一侧边条上,在拼条与层面件、凸榫以及层间扣件的一侧边条之间,利用材料的弹性实现紧配合及可拆装。
本实用新型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凸榫的内立面上,以及在所述层间扣件的两侧边条的内立面上分别设置有局部凸起,在所述拼条的两侧边框的内立面上对应设置局部下凹,利用凹凸配合对拼条形成竖向限位。
本实用新型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将所述拼条两侧边框的内立面在沿拼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呈波纹,在所述层面件以及层间扣件的对应面上设置为与拼条相互配合的波纹,利用波纹配合对拼条形成水平限位。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利用塑料材料本身的弹性使得构件之间连接关系简单,构件易于加工,重复拆装不易损环。
2、本实用新型针对公开号为CN2476854Y、发明名称为积木式建筑模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改进,使其在采用塑料等有一定弹性的材质时更加完善。
3、本实用新型以塑料为材质,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面连接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面件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间扣件示意图;
图2c为与图2a和图2b所示结构相配合的拼条示意图;
图3a为图2c与图2a所示结构拼装示意图;
图3b为图2c与图2a及图2b所示结构拼装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面件另一形式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间扣件另一形式示意图;
图4c为与图4a和图4b所示结构相配合的拼条示意图;
图5a为图4c与图4a所示结构拼装示意图;
图5b为图4c与图4a及图4b所示结构拼装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面件又一形式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中层间扣件又一形式示意图;
图6c为与图6a和图6b所示结构相配合的拼条示意图;
图中标号:1层面件,2凸榫,3拼条,4矩形容腔,5层间扣件,6第一侧边条,7第二侧边条,8连接条,9凸榫局部凸起,10边框局部凸起,11边条局部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针对公开号为CN2476854Y、发明名称为积木式建筑模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改进。
参见图1图2a、图2b和图2c,本实施例中积木式建筑模型层面之间的连接结构中的各连接件分别是层面件1、层间扣件5和拼条3;拼条3是以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为材质,层面件1和层间扣件5也可以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为材质。
如图2a所示,在层面件1的各侧边带有与层面件1的平面相垂直的凸榫2,凸榫2与层面件侧边断面呈“H”形。
如图2b所示,层间扣件5具有两侧边条,图2b中所示的两侧边条分别是第一侧边条6和第二侧边条7,在两侧边条之间有连接条8,层间扣件5的断面亦呈“H”形。
如图2c所示,拼条3是具有两侧边框和顶框的矩形半框结构,形成矩形容腔4。
如图3a所示,层面件1之间的连接形式是:以相邻层面件间一对凸榫2在外立面左右贴合,拼条3以卡扣的形式将其矩形容腔4扣合在贴合的一对凸榫2上,在拼条3与凸榫2及层面件1之间,利用材料的弹性实现紧配合及可拆装。
如图3b所示,层面件1与层间扣件5的连接形式是:以层面件1中凸榫2在外立面与层间扣件5中的第一侧边条6的外立面左右贴合,拼条3以卡扣的形式将其矩形容腔4扣合在贴合的凸榫2和第一侧边条6上,在拼条3与层面件1、凸榫2以及层间扣件5的第一侧边条6之间,利用材料的弹性实现紧配合及可拆装。
具体实施中,相应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如下形式:
如图4a所示,在凸榫2的内立面上、处在其内立面的上部,设置有凸榫局部凸起9;
如图4b所示,在层间扣件5的两侧边条的内立面上、处在其内立面的上部,分别设置有边条局部凸起11。
如图4c所示,相对应地,在拼条3的两侧边框的内立面上、处在其内立面的下部,对应设置边框局部下凹,利用凹凸配合对拼条形成竖向限位;图4c中所示,在拼条3中,由于其边框局部下凹的形成,在拼条3的两侧边框的内立面上、处在其内立面的上部形成有边框局部凸起10。
针对图4a、图4b和图4c所示的结构形式,分别形成如图5a和如图5b所示的配合结构,为了使拼装过程更加顺畅,各凸起部位均为弧形过渡。
具体实施中,相应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如下形式:
如图6c所示,将拼条3的两侧边框的内立面在沿拼条3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呈波纹;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层面件1以及层间扣件5的对应面上设置为与拼条3相互配合的波纹,利用波纹配合对拼条形成水平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