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307发布日期:2019-07-06 11:5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替换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容订书钉的替换件。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广泛地应用有自动地进行装订处理的电动装订器。作为电动装订器,例如已知有内置于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游工序中设置的后处理装置中的电动装订器、台式型(单体)的电动装订器。

通常的电动装订器具备:盒,具有打出订书钉的打出部;及装订器主体,供盒装配。在盒中能够更换地填装(装配)有替换件,该替换件层叠并收容有通过将多个大致笔直状的订书钉排列来连结成片状而成的连结订书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电动装订器伴随着装订处理的开始而将收容在替换件中的连结订书钉依次向打出部送出,通过成形板将连结订书钉的前端部的订书钉成形为大致“コ”字型。之后,通过打入板将成形后的订书钉打入到用纸,并将贯通了用纸的订书钉敲弯。

在此,在上述电动装订器中,若订书钉的尺寸、形状不符合规定、或者订书钉产生翘曲、弯曲等变形,则成为输送不良、装订不良的原因。因此,不符合规定的订书钉、变形的订书钉在向替换件收容前的检查阶段被排除。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提到“订书钉”时,若无特别限定也包括“连结订书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4215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42159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82829号公报

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在预先实施了订书钉的检查的情况下,虽然是极少见的,但还是存在有不符合规定的订书钉、变形的订书钉通过预先检查的情况。另外,即使是在检查阶段正常的订书钉,也存在有在向替换件收容时、或者收容在替换件中之后因某种理由导致订书钉变形等的情况。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3等所记载的以往的替换件中,一旦订书钉被收容在替换件中,则难以发现订书钉的变形等异常。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收容了订书钉后也能够确认订书钉的尺寸、形状、变形等的替换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具备对能够收容订书钉的空间进行界定的周壁,所述周壁具有:底壁,具有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及连结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端部彼此的第三边;第一侧壁,从所述第一边竖立设置;第二侧壁,从所述第二边竖立设置,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及前壁,位于所述第三边的上方,连结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前壁形成有跨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前壁的边界的第一开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第一侧壁与前壁的边界设置有第一开口部,因此收容在替换件中的订书钉的针脚前端部从第一开口部露出。因而,即使在将订书钉收容在替换件中之后,也能够从第一开口部确认订书钉的状态、或者通过使计测器与从第一开口部露出的订书钉的针脚前端部抵接等来测定订书钉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从右侧前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替换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侧前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替换件的立体图。

图4a是替换件的主视图,图4b是表示其主要部位的放大图。

图5a是替换件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其主要部位的放大图。

图6是替换件的俯视图。

图7是替换件的仰视图。

图8是图4a所示的替换件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a是从右外表面侧观察供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填装的盒的立体图,图9b是从右内表面侧观察该盒的立体图。

图10a是从左外表面侧观察供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填装的盒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左内表面侧观察该盒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盒收容在装订器主体的盒收容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盒向装订器主体的盒收容部收容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利用替换件的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来计测连结订书钉的尺寸(长度)的例子的图。

图14a及图14b是说明将以往的连结订书钉向替换件插入的情况的图。

图15a及图15b是表示在将连结订书钉向替换件插入时通过工具按压连结订书钉以使得连结订书钉不倒塌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在将连结订书钉向替换件插入时通过工具按压连结订书钉以使得连结订书钉不倒塌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利用替换件的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来确认连结订书钉的翘曲、弯曲等变形的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1)。

图19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2)。

图20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3)。

图21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4)。

图22a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图22b是其主视图(变形例5)。

图23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6)。

图24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7)。

图25是表示替换件的其它结构例的立体图(变形例8)。

图26是变形例8所涉及的替换件的侧视图。

图27是卡合部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28是变形例8所涉及的盒的按压部材的立体图。

图29a及图29b是表示在盒中填装有变形例8所涉及的替换件的状态的图。

图30是将替换件向盒填装之前的替换件及盒的立体图。

图31是将替换件填装于盒之后的替换件及盒的立体图。

图32是盒及卡定轴的侧视图。

图33是盒及卡定轴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a、10b、10c、10d、10e、10f、10g、10h替换件

12替换件主体

14订书钉收容部

20底壁

22前壁

22a第三开口部

24第一侧壁

26第二侧壁

32第一开口部

32a第一前壁侧开口部

32b第一侧壁侧开口部

34第二开口部

34a第二前壁侧开口部

34b第二侧壁侧开口部

100、100a盒

112盒主体

114替换件收容部

122端壁

124第三侧壁

126第四侧壁

140第四凸部(突起部(第一突起部))

142第五凸部(第二突起部)

270按压部件

274保持部

580、581卡合部

590、591第六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附图的尺寸比例为了便于说明而被放大,存在与实际的比例不同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连结订书钉相对于替换件的送出方向(或者插入方向、连结订书钉的一片中的连结方向)规定为替换件的前后方向,将替换件的设有连结订书钉的排出口的一侧设为前,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后。另外,将连结订书钉的层叠方向规定为替换件的上下方向,将与所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替换件的左右方向。

[图像形成系统600a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600a的概要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600a具备:图像形成装置601a;及后处理装置602a,至少能够进行一种处理。图像形成装置601a在从装置内或者外部的未图示的供纸部抽出的用纸p上形成图像并输出。在本例中,图像形成装置601a通过基于扫描曝光的静电潜像的形成、基于调色剂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调色剂向用纸的转印及定影而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后处理装置602a在装订部603a具备装订器301。如后所述,在装订器301能够装卸地安装有填装了替换件10a的盒100。

[替换件10a的结构例]

图2是从右侧前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a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从左侧前方观察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a的一例的立体图。图4a是替换件10a的主视图,图4b是其主要部位x的放大图。图5a是替换件10a的右表面侧的侧视图,图5b是其主要部位y的放大图。图6是替换件10a的俯视图,图7是替换件10a的仰视图。图8是图4a所示的替换件10a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如图2~图8所示,订书钉用的替换件10a具备:替换件主体12,收容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及盖部件50,从上方覆盖收容在替换件主体12中的连结订书钉s。

替换件主体12由树脂材料构成,具有对能够收容连结订书钉s的空间进行界定的订书钉收容部14。订书钉收容部14由被周壁即多个壁围起的箱体形成。构成订书钉收容部14的周壁具有:底壁20,具有第一边l1、与第一边l1相对的第二边l2及连结第一边l1与第二边l2的端部彼此的第三边l3;第一侧壁24,从底壁20的第一边l1竖立设置;第二侧壁26,从底壁20的第二边l2竖立设置,并且与第一侧壁24相对;及前壁22,位于底壁20的第三边l3的上方,并且连结第一侧壁24与第二侧壁26。此外,例如如图7所示,在相当于第三边的部分被切去而不存在实际的边、即相当于边的部分形成为空间的情况下,“第三边”意味着连结第一边l1与第二边l2的端部彼此的空间上的假想边。

另外,订书钉收容部14具有后壁28,该后壁28从与底壁20的第三边l3相对的第四边l4竖立设置,连结第一侧壁24与第二侧壁26。后壁28也可以未必一定与底壁20一体地形成。后壁28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6。具体地说,后壁28的上缘的一方侧的端部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从第一侧壁24的上缘后方侧端部向内侧突出的第一铰接部29a,后壁28的上缘的另一方侧的端部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从第二侧壁26的上缘后方侧端部向内侧突出的第二铰接部29b。因而,当后壁28以第一铰接部29a及第二铰接部29b为支点向上方转动时,订书钉收容部14的后方部分开口而形成开口部13。另一方面,当后壁28以第一铰接部29a及第二铰接部29b为支点向下方转动时,订书钉收容部14的后方部分被后壁28封闭。

在后壁28的第一侧壁24侧侧部和第二侧壁26侧侧部分别形成有相对于后壁28向垂直方向弯折的板状的第一锁定部28a及第二锁定部28b,在通过后壁28封闭订书钉收容部14的后方部分后,使第一锁定部28a及第二锁定部28b与形成于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6的被锁定部26a、26b嵌合,从而将后壁28固定于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6。

底壁20是由第一边l1、第二边l2、第三边l3及第四边l4构成的俯视矩形状的板状部件。在底壁20上载置有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

在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即构成替换件主体12的角部的第一边界32c,以跨越第一边界32c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2。第一开口部32是用于使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的连结订书钉s的一方的针脚前端部露出的开口。第一开口部32由形成于前壁22侧的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和形成于第一侧壁24侧的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构成。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及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分别形成为俯视矩形状,隔着第一边界32c而构成连续的一个开口。

在前壁22与第二侧壁26的连接部、即构成替换件主体12的角部的第二边界34c也形成有与第一开口部32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二开口部34。第二开口部34形成为与第一开口部32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以跨越第二边界34c的方式形成。第二开口部34是用于使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的连结订书钉s的另一方的针脚前端部露出的开口。第二开口部34由形成于前壁22侧的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和形成于第二侧壁26侧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构成。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及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分别形成为俯视矩形状,隔着第二边界34c而构成连续的一个开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开口部34的开口形状设为与第一开口部32的开口形状相同,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互不相同的开口形状。

在前壁22的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与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之间形成有第三开口部22a。第三开口部22a形成于前壁22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第三开口部22a由从前壁22的上端缘遍及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地被切去的凹形状构成,形成为上方侧开放的结构。第三开口部22a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构成为前壁2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1/3左右。由此,能够使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经由第三开口部22a而露出。此外,第三开口部22a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使连结订书钉s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露出的形状即可,并不局限于俯视矩形状。另外,上方侧也可以不开放。

在前壁22的下端部形成有用于排出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的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口22b。

在排出口22b的前方、且在沿第三边l3的方向上比前壁22的中央部靠第二侧壁26侧的位置设有脱落防止部40,该脱落防止部40用于防止在非使用时(替换件10a未被填装于盒100内时)连结订书钉s从排出口22b向外部排出。如图4a所示,脱落防止部40具有:铰接部42,从前壁22突出;及卡定片44,与铰接部42连结,能够相对于铰接部42转动。卡定片44构成为,伴随着转动而封闭或者开放排出口22b的一部分。在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时,卡定片44向从排出口22b的前方的位置退避的方向、即开放排出口的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连结订书钉s的非排出时,卡定片44位于排出口22b的前方,从而封闭排出口22b。当替换件10a被填装于盒100内时,卡定片44与设于盒100的突起部122a抵接而向开放排出口22b的方向转动。

当卡定片44与突起部122a抵接而被按压时,该力也经由铰接部42向前壁22传递。因此,若前壁22的刚性较低,则存在有前壁22因来自突起部122a的按压力而变形的可能性。例如,若在由于形成第三开口部22a而刚性较低的前壁22的中央部附近设置脱落防止部40,则在突起部122a与卡定片44抵接时,存在有前壁22发生变形而突起部122a的按压力无法理想地向卡定片44传递的情况。若突起部122a的按压力无法理想地向卡定片44传递,则无法使卡定片44充分地转动,无法开放排出口22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铰接部42位于刚性比前壁22a中央部高的第二侧壁26附近的方式、更加具体地说以使铰接部42位于第三开口部34a与第二边界34c之间的方式配置脱落防止部40。此外,脱落防止部40也可以配置在前壁22的第一侧壁24侧而非第二侧壁26侧。

在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孔25及第二导向孔27。第一导向孔25及第二导向孔27构成为能够供盖部件50安装,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引导与连结订书钉s的装载量相应地移动的盖部件50。第一导向孔25及第二导向孔27由分别设于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上端部附近的水平导向孔25a、27a和从水平导向孔25a、27a向下方延伸的垂直导向孔25b、27b构成。水平导向孔25a、27a形成为能够供后述的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的宽幅部54b、56b插入或脱离的大小。垂直导向孔25b、27b形成为宽度比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的宽幅部54b、56b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窄。由此,能够使盖部件50不从替换件主体12脱落而在订书钉收容部14中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底壁20的后部、且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从底壁20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凸部70。第一凸部70是具有与第一侧壁24大致相同厚度的俯视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部件,以使其平面形成为与第一侧壁24大致共面的方式与第一侧壁24形成为一体。第一凸部70以使一边沿底壁20的第一边l1、并且由另外两边构成的角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于底壁20。

在底壁20的后部、且在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侧,以与第一凸部70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方式设有从底壁20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凸部72。第二凸部72是具有与第二侧壁26大致相同厚度的俯视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部件,以使其平面形成为与第二侧壁26大致共面的方式与第二侧壁26形成为一体。第二凸部72以使一边沿底壁20的第二边l2、并且由另外两边构成的角部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于底壁20。此外,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三角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状。

通过在底壁20设置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当将替换件10a载置于作业台时,替换件主体12的后方被抬起而形成为倾斜的状态。因此,当将连结订书钉s插入于替换件主体12的订书钉收容部14时,易于将连结订书钉s插入于订书钉收容部14。另外,由于在替换件10a落下的情况下,设于底壁20的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成为承受冲击的构造,因此能够防止替换件主体12等的破损。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后壁28能够转动地安装于第一铰接部29a及第二铰接部29b的构造中,后壁28易于因落下而破损,但是通过在后壁28的附近设置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能够在落下时防止后壁28直接与地面等碰撞,能够保护后壁28免受冲击。

如图2~图8所示,盖部件50具有主体52和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主体52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为了嵌入于订书钉收容部14的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分15而形成为俯视比该开口部分15的开口面积稍小的矩形。盖部件5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订书钉收容部14进行装卸。

第一卡合部54具有:窄幅部54a,从主体52的一方的侧部(位于第一侧壁24侧的侧部)向外侧延伸;及宽幅部54b,与窄幅部54a的前端相连,且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窄幅部54a宽。当盖部件50向替换件主体12装配时,构成为窄幅部54a插通第一侧壁24的导向孔25的水平导向孔25a,从第一侧壁24向外侧突出的宽幅部54b能够经由第一侧壁24的导向孔25的垂直导向孔25b而卡定于外表面。

同样地,第二卡合部56具有:窄幅部56a,从主体52的另一方的侧部(位于第二侧壁26侧的侧部)向外侧延伸;及宽幅部56b,与窄幅部56a的前端相连,且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窄幅部56a宽。当盖部件50向替换件主体12装配时,构成为窄幅部56a插通第二侧壁26的导向孔27的水平导向孔27a,从第二侧壁26向外侧突出的宽幅部56b能够经由第二侧壁26的导向孔27的垂直导向孔27b而卡定于外表面。

盖部件50在主体52的上表面前部、且在主体52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具有第三凸部58。第三凸部58从主体52的上表面呈大致长方体状地突出。第三凸部58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为主体5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1/3左右,由与前壁22的第三开口部22a的开口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构成。

第三凸部58的顶面构成为,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层叠有最大片数的连结订书钉s的状态下位于比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上缘部(上表面)高的位置。由此,由于当从包装状态取出替换件10a时,使用者能够把持第三凸部58,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包装中取出替换件10a。另外,由于在替换件10a以盖部件50朝下的状态落下的情况下,第三凸部58成为最先承受冲击的构造,因此能够防止替换件主体12、收容在其内部的连结订书钉s等的破损。

[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开口尺寸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第一开口部32的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中,将沿底壁20的第三边l3的方向上的长度w1设为0.8mm。更加具体地说,将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第一侧壁24的内表面24c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内侧的开口缘22e之间的沿第三边l3的长度w1设为0.8mm。但是该尺寸(0.8mm)仅为一例,根据本发明人们针对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开口尺寸重复努力实验的结果,确认出为了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视觉辨认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的状态,长度w1至少为0.3mm(即,长度w1为0.3mm以上)即可。因而,长度w1至少为0.3mm即可。

此外,在图4a、图4b所示的例子中,将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开口形状设为俯视矩形状,但是只要能够视觉辨认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则无需将开口形状限定为矩形状。因而,例如,也可以将开口形状设为俯视半圆弧形状。但是由于在该情况下,长度w1的值因在上下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测定而不同,因此以使长度w1的最大值(最大位置)形成为0.3mm以上的方式设计开口尺寸。

另外,对于与第一开口部32对称设置的第二开口部34的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也能够采用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相同的尺寸。具体地说,在第二开口部34的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中,以使沿底壁20的第三边l3的方向上的长度至少形成为0.3mm以上的方式进行设计。此外,由于除此以外的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的尺寸等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侧壁24侧开口部32b的开口尺寸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第一开口部32的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中,将沿底壁20的第一边l1的方向上的长度w2设为3.5mm。更加具体地说,将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的前壁22的内表面22c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的后侧的开口缘24e之间的沿第一边l1的长度w2设为3.5mm。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长度w2设为3.5mm,但是本发明人们确认出只要长度w2至少为0.7mm(即,只要长度w2为0.7mm以上),就能够使卡尺等测定器的测定部(量爪)与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抵接。另外,只要长度w2为0.7mm,就能够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且从订书钉的轴向(横向)上视觉辨认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的状态。因而,长度w2至少为0.7mm即可。

此外,对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的开口形状,也并未限定为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开口形状相同的俯视矩形状。例如在开口形状为半圆弧形状的情况下,以使长度w2的最大值形成为0.7mm以上的方式设计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的开口尺寸。

另外,对于与第一开口部32对称设置的第二开口部34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能够采用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相同的尺寸。具体地说,在第二开口部34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中,以使沿底壁20的第二边l2的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0.7mm以上的方式进行设计。此外,由于除此以外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的尺寸、形状等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将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的、沿第一边界32c的方向上的长度(高度)m1、即上下方向上的长度m1设为5mm。但是,由于长度m1作为考虑卡尺等测定部的厚度而确定的值,因此为了将卡尺等测定部插入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长度m1至少为0.7mm即可。换言之,通过将长度m1设为0.7mm以上,能够确保插入卡尺等测定部来测定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所需的空间。另外,由于也能够充分地确保用于对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进行视觉辨认的开口,因此能够对更多的连结订书钉s进行测定、观察、检查。

另外,对于与第一开口部32对称设置的第二开口部34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也能够采用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相同的尺寸。具体地说,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的沿第二边界34c的方向上的长度至少被设计为0.7mm以上。此外,由于除此以外的第二侧壁侧开口部34b的尺寸等与第一侧壁侧开口部32b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至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的尺寸例]

如图4a所示,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至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的长度、更加具体地说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的内侧的开口缘22e1至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的内侧的开口缘22e2的长度w3构成为,比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的状态下的连结订书钉s的沿底壁20的第三边l3的方向上的长度w4小。由此,在连结订书钉s被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的状态下,能够使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的两前端部分别从第一前壁侧开口部32a及第二前壁侧开口部34a露出。

[盒100的结构例]

图9a是从右外表面侧观察供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a装配的盒100的立体图,图9b是从左内表面侧观察盒100的立体图。图10a是从左外表面侧观察供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a装配的盒100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右内表面侧观察盒100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盒100收容在装订器主体501的盒收容部50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盒100向装订器主体501的盒收容部502收容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a、图9b、图10a及图10b所示,盒100具备盒主体112、打出部150、操作部160及按压部件170。

盒主体11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未图示的装订器主体进行装卸,并且具有供替换件10a填装的替换件收容部114。

替换件收容部114具有设于盒主体112的后部而能够收容替换件10a的空间(凹部)。替换件收容部114具有:端壁122,竖立设置于凹部的最里侧(替换件10a的插入方向里侧),且设于在填装替换件10a时与替换件10a的前壁22相对的位置;底壁120,从端壁122的下方向盒主体112的后方延伸;第三侧壁124,从底壁120的、沿替换件10a的插入或脱离方向的一边竖立设置(也从端壁122的一边竖立设置);第四侧壁126,从与底壁120的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竖立设置(也从与端壁122的一边相对的另一边竖立设置),且与第三侧壁124相对;及顶壁128,与底壁120相对,并且与端壁122、第三侧壁124及第四侧壁126相连。在替换件收容部114的后部形成有供替换件10a插入或脱离的开口部130。

在端壁122的内表面与第三侧壁124的内表面的连接部、即构成替换件收容部114的角部的第三边界140a形成有第四凸部(突起部(第一突起部))140。第四凸部140以跨越第三边界140a的方式突出,形成于与填装在盒100(替换件收容部114)内的替换件10a的第一开口部32相对的位置。第四凸部140形成为在替换件10a填装于盒100内时能够与替换件10a的第一开口部32嵌合的形状。

在端壁122的内表面与第四侧壁126的内表面的连接部、即构成替换件收容部114的角部的第四边界140b形成有第五凸部142(第二突起部)。第五凸部142以跨越第四边界140b的方式突出,形成于与填装在盒100内的替换件10a的第二开口部34相对的位置。第五凸部142形成为在替换件10a填装于盒100内时能够与替换件10a的第二开口部34嵌合的形状。

当将替换件10a填装于盒100时,第四凸部140及第五凸部142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嵌合。通过使第四凸部140及第五凸部142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嵌合,能够进行替换件收容部114内的替换件10a的定位,能够抑制替换件10a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晃动(尤其是上下方向上的晃动)。

打出部150设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前方,在通过成形板将位于从替换件10a送出的连结订书钉s的前端部的订书钉成形为“コ”字形后,通过打入板将成形后的订书钉向用纸打出,继而将贯通了用纸的订书钉敲弯而进行装订处理。

如图9a、图9b、图10a、图10b及图30等所示,替换件收容部114的开口部130呈大致矩形,在开口部130的一边、具体地说为开口部130的底边130a、更加具体地说为构成底壁120的开口部130侧端缘的开口部130的底边130a,在两端侧分别形成有切口114a、114b。切口114a、114b是通过沿替换件收容部114的进深方向切去预定深度(长度)而成的。如图31所示,切口114a、114b形成为,当替换件10a插入于替换件收容部114时供替换件10a的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嵌合。因而,切口114a、114b的深度(长度)形成为与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的底边的长度相等或者接近的长度,切口114a、114b的宽度形成为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的板厚以上。通过使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与切口114a、114b嵌合,替换件10a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沿左右方向被定位。

如图12所示,装订器主体501具备能够收容盒100的盒收容部502。盒收容部502具有能够供盒100插入或脱离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503。在开口部503的下方设有长条状的卡定轴504,该长条状的卡定轴504以沿开口部503的底边(在盒100被收容在盒收容部502的情况下,也沿着替换件收容部114的开口部130的底边130a)的方式配置。当装配有盒100时,卡定轴504从至少一方的切口114a延伸至另一方的切口114b。卡定轴504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即靠近及远离开口部503的方向移动,并被弹性部件向上方(靠近开口部503的方向)施力。如图32及图33所示,当将盒100向盒收容部502装配时,卡定轴504配置于供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切口114a、114b向下方突出的替换件10a的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抵接的位置。由于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俯视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因此在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与卡定轴504抵接后以预定的力将盒100向盒收容部502压入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的斜边(倾斜面)70b、72b一边克服弹性部件而将卡定轴504向下方按压,一边越过卡定轴504。当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越过卡定轴504时,卡定轴504再次通过弹性部件而向上方移动,位于与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的背面部70a、72a相对的位置。由此,防止盒100及替换件10a从盒收容部502脱离。

操作部160设于比盒主体112靠上方的位置,经由一对连杆部件162、16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设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第三侧壁124及第四侧壁126的各外表面的轴部164、164。通过将操作部160向与连结订书钉s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箭头方向a)进行拉动操作,操作部160以轴部164、164为支点转动而能够将盒100从订书钉主体取出。

按压部件170按压填装于盒100的替换件10a的盖部件50(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盖部件50的第三凸部58)。由此,将在替换件10a内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保持为经由盖部件50按压的状态。按压部件170是被设为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顶壁128突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一端侧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顶壁128的后部侧。按压部件170的另一端侧朝向端壁122侧向斜下方延伸。在按压部件170的延伸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与顶壁128之间插接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从而对按压部件170进行施力而使其向底壁120侧(箭头方向b)转动。

[将替换件10a向盒100填装时的动作例]

以下,参照图2~图10a、图10b说明将替换件10a向盒100填装时的动作例。首先,在替换件主体12未安装盖部件50而后壁28打开的状态下,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从替换件主体12的后方的开口部13插入。此时,由于当将替换件10a向作业台载置时,替换件主体12的后部被设于替换件主体12的底壁20的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抬起而形成为倾斜的状态,从而能够将连结订书钉s顺畅地插入于订书钉收容部14内。

接下来,将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从第一侧壁24的第一导向孔25的水平导向孔25a插入,将第二卡合部56从第二侧壁26的第二导向孔27的水平导向孔27a插入,将盖部件50载置于收容在订书钉收容部14内的最上层的连结订书钉s上,从而将盖部件50安装于订书钉收容部14。接着,以使盖部件50的突起部60与后壁28的凹部28c卡合的状态封闭后壁28。由此,替换件10a形成为完成品。

接下来,将填装有连结订书钉s的替换件10a的前壁22设为插入面,将替换件10a插入于盒100的替换件收容部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替换件10a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前进时,盒100的按压部件170从前壁22的第三开口部22a进入而移动到盖部件50的第三凸部58上。由于按压部件170以通过弹性部件将盖部件50向下方按压的方式发挥功能,因此即使连结订书钉s减少,也经由盖部件50持续地按压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

在替换件收容部114的第三侧壁124和第四侧壁126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当将替换件10a向替换件收容部114插入时,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分别沿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上缘移动,当替换件10a整体被收容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时,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分别越过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上缘而稍微下降,与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前缘卡定。由此,替换件10a被锁定于盒100。

另外,当替换件10a插入于替换件收容部114时,替换件10a的第一开口部32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第四凸部140嵌合,替换件10a的第二开口部34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第五凸部142嵌合。由此,能够将替换件10a定位于替换件收容部114内的正确的位置。

当伴随着装订处理的开始、连结订书钉s减少而替换件10a的盖部件50下降时,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也沿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前缘下降。当连结订书钉s被从替换件10a全部排出、盖部件50下降至最下部时,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下降至越过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前缘的位置,替换件10a相对于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锁定被解除。当替换件10a的锁定被解除时,能够将替换件10a从盒100拉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连结订书钉s被从替换件10a全部排出、盖部件50下降至最下部时,第三凸部58的顶面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与前壁22的第三开口部22a的下端缘22e3(参照图4a)的高度相等或者比其稍高。当盖部件50位于最下部时,将第三凸部58的顶面形成为第三开口部22a的下端缘22e3的高度以上,从而当从盒100取下替换件10a时,能够防止按压部件170卡挂于前壁22的第三开口部22a的下端缘22e3(参照图10b)。由此,能够将替换件10a顺畅地从盒100中拉出。

[替换件10a的使用方式例(之一)]

图13是表示利用替换件10a的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计测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长度)的例子的图。具体地说,示出了使用出售的通用的卡尺测定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的例子。如图13所示,通过使卡尺的测定部210、220与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抵接而能够计测连结订书钉的长度(宽度)。

这样,由于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使测定部210、220与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抵接(接触),因此不言而喻地,作为测定器,并不局限于卡尺,能够使用各种接触型传感器。另外,并不局限于卡尺等接触型测定器,当然也可以使用向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照射激光而计测其尺寸的非接触型测定器、或者拍摄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并通过图像处理来测定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

[替换件10a的使用方式例(之二)]

图14a及图14b是说明将连结订书钉向替换件插入的情况的图,图15a、图15b及图16是表示在将连结订书钉向替换件插入时通过工具按压连结订书钉以使得连结订书钉不倒塌的状态的图。

首先,说明将连结订书钉s插入于替换件500的情况下的以往的问题点。为了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500插入,如图14a所示,将替换件主体510的后壁520设为打开的状态,从替换件主体510的后方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主体510插入。在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主体510的插入结束后,封闭替换件主体510的后壁520。

然而,在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主体510插入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在替换件主体510内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状态有可能倒塌。具体地说,存在有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前方侧倒塌而无法顺畅地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主体510插入这样的问题。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替换件10a设有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因此能够从该开口部32、34中的任一者或者两者插入用于从前方支撑连结订书钉s的工具300。即,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将棒状的工具300从替换件主体12的前方侧经由第二开口部34插入于替换件主体12内。接下来,如图16所示,一边将工具300的前端面310压靠于开始向替换件主体12内插入的层叠状态下的连结订书钉s的前表面sa而支撑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的前表面sa,一边将连结订书钉s向替换件主体12插入。由此,能够防止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状态倒塌,例如防止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向前方侧倒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工具300向第二开口部34侧插入,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工具300向另一方侧的第一开口部32插入。另外,也可以通过准备两个工具300并将各工具300分别向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插入来防止在连结订书钉s的插入时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状态倒塌。

[替换件10a的使用方式例(之三)]

图17是表示利用替换件10a的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来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翘曲、弯曲等变形的例子的图。如图17所示,例如在连结订书钉s呈弯曲状翘曲的情况下,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的端部形成为向下方(或上方)倾斜的状态。因而,通过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状态,能够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翘曲等。

由于除了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以外,还设置第三开口部22a,从而能够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两端部和中央部,因此易于进一步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翘曲、弯曲等变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替换件10a,通过在替换件主体12设置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能够使层叠并收容在替换件主体12内的连结订书钉s的左右的针脚前端部露出。因此,即使在将连结订书钉s收容在替换件主体12后,也能够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确认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的状态。另外,由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以跨越替换件主体12的第一边界32c及第二边界34c的方式形成为从前壁22至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因此能够使计测器的测定部210、220从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与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直接抵接。因而,能够使用卡尺200等通用的测定器等来测定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

[替换件10b的结构例(变形例1)]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b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18所示,替换件10b的替换件主体12在作为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及作为前壁22与第二侧壁26的连接部的第二边界34c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一开口部32与第二开口部34之间未设置相当于第三开口部22a的开口部。

根据替换件10b,由于即使未设置相当于第三开口部22a的开口部,也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而使连结订书钉s的左右的针脚前端部露出,因此能够进行连结订书钉s的针脚前端部的确认、使用了测定器的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测定。

[替换件10c的结构例(变形例2)]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c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19所示,替换件10c的替换件主体12在作为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及作为前壁22与第二侧壁26的连接部的第二边界34c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32c1及第二开口部34c1。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1所涉及的第一开口部32及第二开口部34不同,第一开口部32c1及第二开口部34c1是从第一边界32c、第二边界34c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遍及上缘部地被切去而成的,形成为在上方侧开放的结构。

由于替换件10c的第一开口部32c1及第二开口部34c1的上方侧开放,因此能够扩大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方向上的开口面积。因此,基于卡尺200等测定器的测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够视觉辨认连结订书钉s的范围较广,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结订书钉s的变形等的确认。

[替换件10d的结构例(变形例3)]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d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20所示,替换件10d的替换件主体12在作为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及作为前壁22与第二侧壁26的连接部的第二边界34c分别具备第一开口部32d及第二开口部34d。第一开口部32d及第二开口部34d是在第一边界32c及第二边界34c中切去从开口的上缘至第一边界32c及第二边界34c的最下端的部分而成的,形成为在下方侧开放的结构。

由于替换件10d的第一开口部32d及第二开口部34d的下方侧开放,因此能够扩大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方向上的开口面积。因此,基于卡尺200等测定器的测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能够视觉辨认连结订书钉s的范围较广,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结订书钉s的变形等的确认。

[替换件10e的结构例(变形例4)]

图21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e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21所示,替换件10e的替换件主体12具备跨越第一侧壁24、前壁22及第二侧壁26连续地形成的开口部35。即,开口部35是使上述替换件10a中的第一开口部32、第二开口部34及第三开口部22a在左右方向上连接(贯通)而由一个开口构成的。

根据替换件10e,由于能够扩大连结订书钉s的宽度方向上的开口面积,因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连结订书钉s的翘曲、弯曲的检查。

[替换件10f的结构例(变形例5)]

图22a及图22b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f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22a及图22b所示,替换件10f的替换件主体12具备形成于作为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的第一开口部32f和形成于作为前壁22与第二侧壁26的连接部的第二边界34c的第二开口部34f。

如图22b所示,第一开口部32f与第二开口部34f形成为,至少一部分在前壁22的上下方向上重合宽度w5。重合宽度w5至少是连结订书钉s的两片的量的厚度。通过使重合宽度w5至少具有连结订书钉s的两片的量而能够将卡尺200的测定部210、220压靠于连结订书钉s。

[替换件10g的结构例(变形例6)]

图23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替换件10g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简化或者省略说明。如图23所示,替换件10g的替换件主体12在作为前壁22与第一侧壁24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具备第一开口部32g。在替换件10g中,并未在替换件主体12的前壁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设置开口,而是仅在一方的边界(第一边界32c)设置开口。

即使在该情况下,例如,也能够通过将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压靠于未形成开口部的第二侧壁26的内表面、并将卡尺200的测定部210压靠于从第一开口部32g露出的连结订书钉s针脚前端部来进行连结订书钉s的尺寸测定。具体地说,通过从测定值中减去预先测定的第二侧壁26的厚度的量而能够计算连结订书钉s的实际宽度。

[替换件10h的结构例(变形例7)]

图24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h的结构的一例。此外,以下,对于与上述替换件10a共通的结构,简化或者省略说明。

作为替换件,不仅是层叠并收容上述片状的连结订书钉s的替换件10a等,也能够使用收容呈卷状地卷绕长条的片状连结订书钉而成的连结订书钉sr的替换件10h。如图24所示,替换件10h的订书钉收容部400具有:大致矩形的底壁410;大致圆形状的第一侧壁420,从底壁4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的边竖立设置;大致圆形状的第二侧壁430,与第一侧壁420相对,并且从底壁410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边竖立设置;及壁440,从底壁410的前侧的一边竖立设置,以沿第一侧壁420及第二侧壁430各自的周缘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此外,壁440的前表面侧构成前壁。

在作为前表面侧的壁440与第一侧壁420的连接部的第一边界32c及作为前表面侧的壁440与第二侧壁430的连接部的第二边界34c形成有使连结订书钉sr的一方的针脚前端部与另一方的针脚前端部露出的第一开口部450及第二开口部460。此外,在订书钉收容部400的下方前端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口470。这样,根据替换件10h,能够使连结订书钉sr的针脚前端部从第一开口部450及第二开口部460露出,即使在将连结订书钉sr收容在替换件10h内之后,也能够测定连结订书钉sr的尺寸等。

[替换件10i的结构例(变形例8)]

图25~图2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替换件10i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5是从斜后方向观察替换件10i的立体图,图26是替换件10i的侧视图,图27是卡合部581的主要部位放大图。此外,以下,关于与上述替换件10a通用的结构,简化或者省略说明。

如图25~图27所示,替换件10i具有与替换件10a等不同的形状的盖部件50的第三凸部58,并且在盖部件50的上表面后部具备在替换件10a等中不存在的一对第六凸部590、591。

第三凸部58从盖部件50的上表面呈大致长方体状突出,具有顶面58a及连结顶面58a与盖部件50的上表面的倾斜面58b。在倾斜面58b突出有一对卡合部580、581。卡合部580、581设于倾斜面58b的顶面58a侧的端部,构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替换件10i时(侧面观察),如图27所示,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卡合部581包括从顶面58a起连续地延伸的平面581a和从该平面581a的后端向倾斜面58b侧延伸的卡合面581b。卡合部580的形状与卡合部581的形状相同。

图28是从下表面侧观察盒100a的按压部件270的立体图。

按压部件270是以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顶壁128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一端侧经由轴部276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替换件收容部114的顶壁128的后部侧。按压部件270的另一端侧朝向端壁122侧向斜下方延伸。在本变形例中,在按压部件270的下表面270a设有保持部274。

保持部274设于按压部件270的下表面270a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保持部274从下表面270a呈台阶状、换言之呈曲柄状地向底壁120侧突出。保持部274具有:抵接面274a,从下表面270a向下方(底壁120方向)延伸;顶面部274b,与抵接面274a连续;及倾斜部274c,从顶面部274b向后方倾斜。

当替换件10i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前进时,按压部件270从前壁22的第三开口部22a进入而移动到盖部件50的第三凸部58上。由于按压部件270被弹性部件向下方施力,因此在向第三凸部58上移动时及移动到第三凸部58上之后,按压盖部件50。

当将替换件10i插入于替换件收容部114时,盖部件50的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分别沿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上缘移动,当替换件10i整体被收容在替换件收容部114内时,第一卡合部54及第二卡合部56分别越过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上缘而稍微下降,与第一锁定机构127及第二锁定机构129的前缘卡定。由此,替换件10i被锁定于盒100。然而,当因错误地使填装有替换件10i以外的替换件10a等的盒100落下等而对盒100施加有某些冲击时,盖部件50因该冲击而上推按压部件270,存在有锁定被解除的可能性。若锁定被解除,则替换件10a等从替换件收容部114脱落。因此,在替换件10i中,即使盖部件50、更加具体地说即使第三凸部58上推按压部件270,第三凸部58的卡合部580、581也与按压部件270的保持部274卡合,替换件10i不会从替换件收容部114脱落。

具体地说明卡合部580、581与保持部274的卡合,如图29a及图29b所示,当第三凸部58被上推时,卡合部581(580)的卡合面581b(580b)与保持部274的抵接面274a相对。因此,即使对替换件10i施加有欲从替换件收容部114脱落的力,由于卡合面581b与抵接面274a抵接,因此替换件10i也不会从替换件收容部114脱落。此外,通过在保持部274设置倾斜部274c,替换件10i不会卡挂于按压部件270,而顺利地插入于替换件收容部114。

在本变形例中,将卡合部580、581设于第三凸部58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两处,但是也可以设于一处,也可以设于三处以上。另外,也可以由在第三凸部58的左右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的单一部件来构成卡合部580、581。即,卡合部580、58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与按压部件270的保持部274卡合的形状即可。

如图25所示,第六凸部590、591从盖部件50的上表面后部向上方突出,在本变形例中,设为在盖部件50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更加具体地说,第六凸部590设于盖部件50的上表面部的靠第一侧壁24的右端侧,第六凸部591设于盖部件50的上表面部的靠第二侧壁26的左端侧。

第六凸部590、591是具有预定的厚度的板状部件,从左右方向(侧面)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大致直角梯形,且以大致直角梯形的锐角侧朝向前方的方式配置。如图26所示,第六凸部590、591的高度构成为其顶部至少比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壁部(上缘部)向上方突出的高度。

在盖部件50的上表面后部设置第六凸部590、591,而且使第六凸部590、591的高度比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壁部的高度高,由此,例如,即使在替换件10i从盖部件50方向朝地面落下的情况下,第六凸部590、591在侧壁24、26、后壁28之前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增高,因此能够缓解向侧壁24、26、后壁28的冲击。特别是,由于在替换件10i以层叠的状态收纳有连结订书钉s,因此在替换件10i落下的情况下,盖部件50与后壁28的接合部、后壁28的铰接部29a、29b受到因连结订书钉s的质量引起的冲击。但是,通过设置第六凸部590、591,能够缓解上述冲击。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也能够使侧壁24、26、后壁28免受搬运时等的冲击。

另外,即使在使装配有替换件10i的状态下的盒100a落下的情况下,通过使第六凸部590、591与替换件收容部114内的顶壁128(参照图9b等)相碰,也能够缓和向替换件10i的其它部位、尤其是通过铰接构成的后壁28的冲击。由此,能够防止替换件10i的后壁28等的破损。另外,同样地,由于也能够避免盒100a受到冲击时的、替换件10i的后部抬起的问题,因此也能够防止替换件10i从盒100a脱落。

第六凸部590、591的形状并未如本变形例这样局限为大致直角梯形。由于只要能够通过第六凸部590、591来吸收替换件10i落下时等的冲击即可,因此其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棱柱状、俯视l字状、俯视十字状等。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采用了两个第六凸部590、591,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第六凸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盖部件5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的单一的第六凸部。进而,第六凸部590、591既可以与盖部件50形成为一体,也可以构成为不同的部件。但是,通过如本变形例这样设置左右一对第六凸部590、591,能够期待下述效果。

如图25所示,在替换件10i的后壁28形成有供使用者的手指进入的程度的孔28a。由此,使用者在将替换件10i从盒100a取出时,将手指插入于该孔28a而拔出替换件10i即可。由于当将替换件10i从盒100a取出时通常连结订书钉s为空,因此盖部件50位于订书钉收容部14的最下方的位置。由此,若将第六凸部590、591设为在盖部件5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的单一部件,则在将手指插入于孔28a时,第六凸部590、591妨碍手指的插入。但是,只要如本变形例这样使第六凸部590、591位于左右两端侧,则不会妨碍手指的插入。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多种变更或者改良。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如以下的附录那样记载。

[关于第一凸部70及第二凸部72]

(附录1-1)

替换件10a等具备订书钉收容部14,该订书钉收容部14具有:底壁20,载置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及后壁28,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底壁20具有从与后壁28相邻的(底壁20的)下表面后部向下方突出的凸部(第一凸部、第二凸部)70、72。

(附录1-2)

在附录1-1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所述凸部70、72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底壁20的下表面两端侧。

(附录1-3)

装订器301由盒100和装订器主体501构成,所述盒100具有切去底边(长边)130a的一部分而成的矩形状的开口部130,所述装订器主体501能够供所述盒100填装,且具有卡定轴504,当填装有所述盒100时,该卡定轴504以沿所述开口部130的所述底边130a的方式位于所述开口部130的下方,且能够向靠近及远离所述开口部130的方向移动,在能够填装于所述装订器301的所述开口部130的附录1-1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所述凸部70、72在所述替换件10a等被填装于所述开口部130时与所述底边130a的切口114a、114b嵌合,并且具有背面部70a、72a,当以(所述凸部70、72)与所述切口114a、114b嵌合的状态使所述卡定轴504向靠近所述开口部130的方向移动时,该背面部70a、72a与所述卡定轴504抵接。

(附录1-4)

在附录1-3所记载的盒100中,所述切口114a、114b设于所述底边130a的两端侧。

(附录1-5)

附录1-3所记载的所述卡定轴504被弹性部件向靠近所述开口部130的方向施力,在附录1-3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所述凸部70、72包括倾斜面70b、72b,当所述替换件10a等被向所述开口部130填装时,该倾斜面70b、72b与被向靠近所述开口部130的方向施力的所述卡定轴504抵接,之后,一边克服所述弹性部件而将所述卡定轴504向下方按压,一边越过所述卡定轴504,所述背面部70a、72a配置于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使越过所述倾斜面70b、72b的所述卡定轴504再次向靠近所述开口部130的方向移动时与所述卡定轴504抵接的位置。

[关于第三凸部58]

(附录2-1)

替换件10a等具有:底壁20,载置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第一侧壁24,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第二侧壁26,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且设于与所述第一侧壁24相对的位置;及前壁22,连结所述第一侧壁24与所述第二侧壁26,并且具有用于排出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口22b,经由所述排出口22b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并且,替换件10a等具备:订书钉收容部14,在与所述底壁20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15;及盖部件50,以从上方覆盖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方式嵌入于所述开口15,随着所述连结订书钉s被从所述排出口22b排出而所述连结订书钉s减少,在所述订书钉收容部14内沿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方向下降,所述盖部件50具有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凸部(第三凸部)58,在所述订书钉收容部14中层叠有最多片数的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状态下,所述凸部58的顶面58a位于比所述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

(附录2-2)

在附录2-1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所述凸部58从与所述前壁22相邻的所述盖部件50的上表面前部突出。

(附录2-3)

在附录2-1或者附录2-2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所述前壁22具有第三开口部22a,该第三开口部22a位于所述排出口22b的上方,是通过从(所述前壁22的)上缘沿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层叠方向进行切除而形成的,当所述盖部件50下降至最下部时,所述凸部58的所述顶面58a位于与所述第三开口部22a的下端缘相同或者比所述下端缘靠上方的位置。

(附录2-4)

在附录2-1~附录2-3所记载的替换件10a等中,替换件10i能够填装于盒100a,所述凸部58在所述替换件10i被向所述盒100a填装时构成为被设于所述盒100a的按压部件270向所述层叠方向按压,并且具有能够与所述按压部件270卡合的卡合部580、581。

(附录2-5)

在附录2-4所记载的替换件10i中,所述凸部58包括:前表面58c,与所述前壁22相邻;顶面58a,与所述前表面58c连续;及后表面58b,与所述顶面58a连续,隔着所述顶面58a位于与所述前表面58c相反的一侧,所述卡合部580、581设于所述后表面58b。

(附录2-6)

在附录2-5所记载的替换件10i中,所述卡合部580、581是从所述后表面58b突出且能够与从所述按压部件270的下表面突出的保持部274卡合的突起部。

[关于第六凸部590、591]

(附录3-1)

替换件10i具有:底壁20,载置层叠的连结订书钉s;第一侧壁24,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第二侧壁26,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且设于与所述第一侧壁24相对的位置;前壁22,连结所述第一侧壁24与所述第二侧壁26,并且具有用于排出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口22b,经由所述排出口22b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及后壁28,从所述底壁20竖立设置,连结所述第一侧壁24与所述第二侧壁26,并且设于与所述前壁22相对的位置,并且,替换件10i具备:订书钉收容部14,在与所述底壁20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15;及盖部件50,以从上方覆盖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方式嵌入于所述开口15,随着所述连结订书钉s被从所述排出口22b排出而所述连结订书钉s减少,在所述订书钉收容部14内沿层叠方向下降,所述盖部件50具有从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凸部(第六凸部)590、591,所述凸部590、591配置于所述上表面50a的、比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排出方向中的中央部靠后壁28侧的位置,在所述订书钉收容部14中层叠有最多片数的所述连结订书钉s的状态下,(所述凸部590、591的)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6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