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32079发布日期:2020-03-31 17:1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形式作为一种主要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连接工艺,在促进建筑产业改革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传统建造方式的影响,当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模式下,缺少经验丰富的灌浆施工产业化工人。

同时,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灌浆连接部位属于隐蔽工程,灌浆施工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无法准确了解套筒灌浆料浆体在隐蔽工程内的流动状态,故而无法准确控制灌浆施工过程和保障灌浆施工质量。

为直观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工艺原理,提升灌浆施工工人技能水平,确保灌浆连接处的施工质量,促进装配式建筑技术良性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确保灌浆连接处的施工质量,促进装配式建筑技术良性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包括由透明材料制备而成且中空的墙柱(1)和底座(3);

所述墙柱包括底端开口的外罩(13)、设置于外罩内腔下端的隔板(22)、密封倒扣固定于隔板(22)顶面的若干灌浆套筒(12)和穿入并固定于灌浆套筒的上钢筋(11),所述外罩部分内腔在隔板下侧形成连通腔;

所述底座内设有水槽(32)且水槽上端设置底座盖板(33),底座盖板上垂直固定设置有若干下钢筋(31);

所述底座盖板上的若干下钢筋上端分别穿过隔板并伸入墙柱中的灌浆套筒内,并且灌浆套筒下端固定于隔板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上钢筋下端固定于灌浆套筒上表面和/或插入灌浆套筒内,上钢筋的上端固定于外罩顶部。

进一步,所述的灌浆套筒上端连通安装固定有出浆管(121),下端连通安装固定有进浆管(122),出浆管和进浆管伸出至外罩表面。

进一步,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外套于下钢筋的漏水孔,所述漏水孔的半径大于下钢筋的半径。

进一步,所述的连通腔一侧开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21)。

进一步,所述底座盖板一角开有用于潜水泵的水管穿过的过管孔(33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视化展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工艺原理,使灌浆施工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准确了解套筒灌浆料浆体在隐蔽工程内的流动状态;

2、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实际操作过程制成本模拟装置,能满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灌浆施工工人日常教学培训的基本演示和实操训练,加强灌浆施工工人基本技能水平,提升灌浆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通腔盖板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座盖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施工模拟装置;包括由透明材料制备而成且中空的墙柱(1)和底座(3);所述墙柱包括底端开口的外罩(13)、设置于外罩内腔下端的隔板(22)、密封倒扣固定于隔板(22)顶面的若干灌浆套筒(12)和穿入并固定于灌浆套筒的上钢筋(11),所述外罩部分内腔在隔板下侧形成连通腔(2);所述底座内设有水槽(32)且水槽上端设置底座盖板(33),底座盖板上垂直固定设置有若干下钢筋(31);底座盖板与底座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盖板上的若干下钢筋上端分别穿过隔板并伸入墙柱中的灌浆套筒内,并且灌浆套筒下端固定于隔板的顶部。所述上钢筋下端固定于灌浆套筒上表面和/或插入灌浆套筒内,上钢筋的上端固定于外罩顶部;本实施例有三组灌浆套筒和上钢筋,其中两组上钢筋下端固定于灌浆套筒上表面,一组上钢筋下端插入灌浆套筒内。所述的灌浆套筒上端连通安装固定有出浆管(121),下端连通安装固定有进浆管(122),出浆管和进浆管伸出至外罩表面。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外套于下钢筋的漏水孔(221),所述漏水孔的半径大于下钢筋的半径。所述的连通腔一侧开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21)。所述底座盖板一角开有用于潜水泵的水管穿过的过管孔(332);外罩密封倒扣固定于水槽盖板顶部。

本实用新型演示时,将潜水泵置于模型下部水槽中,将塑料软管一端连通于进浆管,另一端安装于潜水泵的出水口;然后向模型下部水槽中倒入适量砂浆模拟液(比如有颜色的污水);再然后接通潜水泵电源,让水依次填充连通腔及3个灌浆套筒;接下来,当其余两个进浆口出水后,使用堵头将其封堵;以上即完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灌浆模拟施工过程。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