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9844发布日期:2020-06-02 20:3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胶粘装订是指用胶质物质将每一帖书页沿订口相互粘接为一体的固背装订方法,无线胶订生产线包括配页、书芯加工、包本成型和堆积出书等工序的全部过程。书芯是指将折好的书帖(或单页)、按其顺序配成册、并订联起来的称呼,也称毛书,即不包封面的光本书。胶装机,是指用胶粘合,从出书到自动完成的装订方法的设备。其工艺流程大致为:配页、进本、铣背、打毛、上侧胶、上书背胶、包封面、成型、胶冷却、双联、分切、裁切成品、堆积光本、检验成品、捆扎。书芯背部涂胶,是在经过铣背、打毛处理的书背上,涂刷胶液,以固定书背、粘结书页,是书芯加工中的关键工序。

然而,目前现有的书芯背侧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液体胶粘物的涂量不能进行控制,适应性不够广,不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书芯的背部涂胶,容易导致胶水过多造成浪费,影响胶订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现有的书芯背侧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液体胶粘物的涂量不能进行控制,容易导致胶水过多造成浪费,影响胶订产品质量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包括背胶槽、背胶滚轮以及控制组件,所述背胶槽内装设有液体胶粘物,所述背胶滚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背胶槽内,所述背胶滚轮的上端外轮廓高出所述背胶槽的上端面设置,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胶量控制片,所述胶量控制片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背胶滚轮的左侧,且所述胶量控制片的下底壁与所述背胶滚轮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胶量控制片的前端部下缘与所述背胶滚轮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供液体胶粘物通过的且高度可调的胶口。

可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转动轴、驱动片以及驱动装置,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所述胶量控制片的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片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驱动片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设有两个,两所述驱动装置分别与所述驱动片连接,且两所述驱动装置分别沿水平和竖直方向互相垂直的设置在所述驱动片的下方和右侧。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丝杠、丝杠安装板、螺母件以及连接杆,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伺服电机和丝杠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丝杠穿设于所述螺母件设置,且与所述螺母件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螺母件的上端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片的外侧壁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导轴、滑套以及导轮,所述导轴设置在所述丝杠的上方或左侧,且与所述丝杠平行设置,所述滑套和导轮分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导轴上,所述滑套的下端与所述螺母件固定连接,随所述螺母件往复运动,所述导轮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且所述滑套位于所述导轮的左侧或下方。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弹性复位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导轴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弹性复位件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导轴的右端部或上端部,且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轮和支撑板的内侧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圆柱形螺旋弹簧,所述圆柱形螺旋弹簧可活动的套设于所述导轴的右端部或上端部设置,且所述圆柱形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轮和支撑板的内侧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限位件和插销,所述驱动片的侧壁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插销相适配的通孔,所述插销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通孔设置,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驱动片的左侧,所述插销与所述限位件的上端部内侧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的上端部内侧壁设有弹性硅胶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胶量控制片转动,调整胶量控制片的前端部下缘与所述背胶滚轮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供液体胶粘物通过的胶口的高度,从而控制液体胶粘物的量,避免胶水造成浪费,同时可将液体胶粘物均匀分布在背胶滚轮上,书芯从背胶滚轮上滑过时,粘有液体胶粘物的背胶滚轮将书芯的背侧即书背上涂刷一遍液体胶粘物,以固定书背、粘结书页,调节操作简单,智能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可避免胶水浪费的涂底胶装置,包括背胶槽100、背胶滚轮200以及控制组件400,所述背胶槽100内装设有液体胶粘物,所述背胶滚轮20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背胶槽100内,所述背胶滚轮200的上端外轮廓高出所述背胶槽100的上端面设置,所述控制组件400包括胶量控制片420,所述胶量控制片42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背胶滚轮200的左侧,且所述胶量控制片420的下底壁与所述背胶滚轮200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所述胶量控制片420的前端部下缘与所述背胶滚轮20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供液体胶粘物通过的且高度可调的胶口300,从而控制液体胶粘物的量,避免造成浪费,书芯500从背胶滚轮200上滑过,将书芯500的背侧即书背上涂刷一遍液体胶粘物。

具体地,所述控制组件400还包括转动轴430、驱动片440以及驱动装置,所述转动轴430的一端与所述胶量控制片420的下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430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片440连接,所述驱动装置410与所述驱动片440连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410设有两个,两所述驱动装置410分别与所述驱动片440连接,且两所述驱动装置410分别沿水平和竖直方向互相垂直的设置在所述驱动片的下方和右侧。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410包括伺服电机411、丝杠412、丝杠安装板4121、螺母件413以及连接杆417,所述丝杠4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伺服电机411和丝杠安装板4121转动连接,所述丝杠412穿设于所述螺母件413设置,且与所述螺母件413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417的一端与所述螺母件413的上端部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片440的外侧壁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410还包括导轴414、滑套415以及导轮416,所述导轴414设置在所述丝杠412的上方或左侧,且与所述丝杠412平行设置,所述滑套415和导轮416分别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导轴414上,所述滑套415的下端与所述螺母件413固定连接,随所述螺母件413往复运动,所述导轮416与所述连接杆417转动连接,且所述滑套417位于所述导轮416的左侧或下方。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410还包括弹性复位件418和支撑板419,所述支撑板419相对设置,所述导轴41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419上,所述弹性复位件418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导轴414的右端部或上端部,所述弹性复位件4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轮416和支撑板419的内侧壁抵接。

具体地,所述弹性复位件418为圆柱形螺旋弹簧,所述圆柱形螺旋弹簧418可活动的套设于所述导轴414的右端部或上端部设置,且所述圆柱形螺旋弹簧4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导轮416和支撑板419的内侧壁抵接。

具体地,所述控制组件400还包括限位件450和插销460,所述驱动片440的侧壁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与所述插销460相适配的通孔441,所述插销460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通孔441设置,所述限位件450设置在所述驱动片440的左侧,所述插销460与所述限位件450的上端部内侧壁抵接,从而限定了转动轴430的转动角,即限定了胶口300的最小值,胶量控制片420不会碰到背胶滚轮200的外周壁,导致胶口300关闭,液体胶粘物无法通过胶口300,导致无法涂胶。

具体地,所述限位件450的上端部内侧壁设有弹性硅胶层,起到缓冲的保护作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为: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胶量控制片转动,调整胶量控制片的前端部下缘与所述背胶滚轮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供液体胶粘物通过的胶口的高度,从而控制液体胶粘物的量,避免胶水造成浪费,将书芯从背胶滚轮上滑过,背胶滚轮将书芯的背侧即书背上涂刷一遍液体胶粘物,以固定书背、粘结书页,调节操作简单,智能方便,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