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4072发布日期:2020-05-22 21:0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柔性屏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和技术朝着越来越宽带化的方向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将走向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目前,随着运用需求的多样化,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状设计,柔性屏也随之出现,柔性屏可以通过折叠、弯曲来节省所占用的空间。

柔性屏在装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柔性液晶模组与屏幕盖板的贴合,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形成柔性屏。

现有技术中,由于屏幕盖板呈曲面状,形成有贴合曲面,一般情况下,采用贴合头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现时的贴合头存在结构复杂以及贴合操作较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贴合头在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上的过程中,存在贴合操作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包括两个并排布置的移动头,所述移动头的顶部具有朝下凹陷的顶部曲面;所述顶部曲面上覆盖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一体覆盖两个所述移动头的顶部曲面;所述弹性层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两个移动头的外侧,固定在所述移动头的外侧;所述顶部曲面具有中间部,沿着所述移动头外侧至内侧的延伸方向,所述中间部朝下弧形倾斜布置;当两个所述移动头对接时,两个所述移动头的顶部曲面对接形成凹腔结构,所述凹腔结构的底部呈弧面状;所述弹性层填充满整个凹腔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曲面具有内侧段以及中部段,所述内侧段与所述中部段的内侧对接;当两个所述移动头对接时,两个所述顶部曲面的内侧段对接形成水平带,所述水平带横跨两个所述移动头的对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段与所述中部段的内侧弧形过渡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曲面具有外侧段,所述外侧段与所述中部段的外侧对接;沿着所述移动头外侧至内侧的延伸方向,所述外侧段朝上弧形倾斜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段与中部段的外侧弧形过渡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头的内侧具有纵向布置的对接侧面,当两个所述移动头相向移动后,两个所述移动头的对接侧面贴合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头的外侧具有倾斜侧面,沿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倾斜侧面朝向对接侧面倾斜布置;所述弹性层的外侧覆盖所述倾斜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侧面的上端与顶部曲面的外部段的外侧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侧面的上端与顶部曲面的外部段的外侧弧形过渡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头的外侧具有纵向侧面,所述纵向侧面位于所述倾斜侧面的下方,所述弹性层的外侧延伸覆盖至所述纵向侧面,且固定在所述纵向侧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两个移动头的顶部曲面对接形成凹腔结构,弹性层填充满整个凹腔结构,这样,弹性层置于凹腔结构中间部分则比较厚,当两个移动头相离移动,弹性层由其处于凹腔结构的部分开始被拉伸变形,所需的拉伸力较小,便于两个移动头之间的相离移动,便于贴合头抵压着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操作简单,结构简单,贴合效率也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运用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运用中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向板与移动板配合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用于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其可以运用在任何移动终端的装配中,不仅限制于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等等。

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包括两个并排布置的移动头101,移动头101的顶部具有朝下凹陷的顶部曲面;顶部曲面上覆盖有弹性层100,弹性层100一体覆盖两个移动头101的顶部曲面,也就是说,弹性层100为一体,其整体覆盖在两个移动头101的顶部曲面上,弹性层100的两侧分别延伸至两个移动头101的外侧,固定在移动头101的外侧。

顶部曲面具有中部段1011,沿着移动头101外侧至内侧的延伸方向,中部段1011朝下弧形倾斜布置;当两个移动头101对接时,两个移动头101的顶部曲面对接形成凹腔结构,凹腔结构的底部呈弧面状,弹性层100填充满整个凹腔结构。

上述提供的柔性屏3d真空滑动贴合头,两个移动头101的顶部曲面对接形成凹腔结构,弹性层100填充满整个凹腔结构,这样,弹性层100置于凹腔结构中间部分则比较厚,当两个移动头101相离移动,弹性层100由其处于凹腔结构的部分开始被拉伸变形,所需的拉伸力较小,便于两个移动头101之间的相离移动,便于贴合头抵压着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操作简单,结构简单,贴合效率也高。

顶部曲面具有内侧段1012,内侧段1012与中部段1011的内侧对接;当两个移动头101对接时,两个顶部曲面的内侧段1012对接形成水平状布置的水平带,水平带横跨两个移动头101的对接处。这样,凹腔结构的最底部则水平状,使得整个凹腔结构的形状呈弧面过渡状,另外,又便于弹性层100填充满整个凹腔结构。

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内侧段1012与中部段1011的内侧弧形过渡对接。

顶部曲面具有外侧段1013,外侧段1013与所述中部段1011的外侧对接;沿着移动头101外侧至内侧的延伸方向,外侧段1013朝上弧形倾斜布置,上述的弹性层100覆盖外侧段1013,这样,当两个移动头101相离移动时,便于外侧段1013上的弹性层100对柔性液晶模组的抵压,使得柔性液晶模组更为稳固贴合在屏幕盖板上,另外,也便于将柔性液晶模组抵压至屏幕盖板的边缘弯曲处进行贴合。

作为较佳的实施方式,外侧段1013与中部段1011的外侧弧形过渡对接。

移动头101的内侧具有纵向布置的对接侧面,当两个移动头101相向移动后,两个移动头101的对接侧面贴合对接。这样,可以保证两个移动头101对接后形成紧密的一体结构,也使得两个顶部曲面可以围合形成完整的凹腔结构。

移动头101的外侧具有倾斜侧面1014,沿自上而下的延伸方向,倾斜侧面1014朝向对接侧面倾斜布置,且倾斜侧面1014的上端与顶部曲面的外侧之间弧形过渡连接,形成弧形侧边。弹性层100的两侧越过顶部曲面的边缘,覆盖在倾斜侧面1014上。

上述的倾斜侧面1014的上端与顶部曲面的外部段的外侧对接。倾斜侧面1014的上端与顶部曲面的外部段的外侧弧形过渡对接。

本实施例中,弹性层100一体覆盖在两个移动头101的中部段1011、内侧段1012、外侧段1013以及倾斜侧面1014上,也就是说,将整个移动头101的上部完全包覆。

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结构驱动两个移动头101相离或相向移动。当需要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时,将屏幕盖板置于贴合结构的上方,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朝下布置,两个移动头101并排抵接在一起,柔性液晶模组置于弹性层100上,且柔性液晶模组的中部抵接在贴合曲面的中部上;启动驱动结构,两个移动头101相离移动,弹性层100被拉伸变形,且同时将柔性液晶模组抵压贴合在贴合曲面上,由屏幕盖板的中部向两侧依序贴合,贴合操作完毕后,驱动结构驱动两个移动头101并排抵接在一起,弹性层100收缩复位,准备进行下一次的贴合操作。

驱动结构包括形成在移动头101下部的导向板400以及水平布置的移动板107,导向板400具有朝下延伸布置的倾斜段402,移动板107由电机驱动上下移动,移动板107中具有纵向布置的导向孔1073,导向板400活动穿设在导向孔1073中。

这样,当电机驱动移动板107上下移动时,当倾斜段402置于导向孔1073中时,随着移动板107的移动,移动板107则会抵接在导向板400水平移动,也就是驱动两个导向板400相离或相向移动。

当需要将柔性液晶模组贴合在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上时,将屏幕盖板置于贴合结构的上方,屏幕盖板的贴合曲面朝下布置,两个移动头101并排抵接在一起,柔性液晶模组置于弹性层100上,且柔性液晶模组的中部抵接在贴合曲面的中部上;启动驱动结构,两个移动头101相离移动,弹性层100被拉伸变形,且同时将柔性液晶模组抵压贴合在贴合曲面上,由屏幕盖板的中部向两侧依序贴合,贴合操作完毕后,驱动结构驱动两个移动头101并排抵接在一起,弹性层100收缩复位,准备进行下一次的贴合操作。

本实施例中,移动板107中设置有两个上述的导向孔1073,两个导向孔1073之间具有挤压块1071,该挤压块1071将两个导向孔1073之间隔离,且挤压块1071处于两个倾斜段402之间,当移动板107朝上移动时,挤压块1071挤进去两个移动头101之间,且自下而上依序抵接着倾斜段402以及纵向段401,对两个移动头101的相向或相离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具体地,挤压块1071的上部具有朝向移动头101的上倒角面,沿自上而下的延伸方向,该上倒角面朝向导向孔1073的方向倾斜布置,且上倒角面抵接着倾斜段402,这样,使得挤压块1071与倾斜段402之间的配合更为平稳。

移动板107具有两个边缘块1072,两个边缘块1072分别布置在挤压块1071的两侧,且与挤压块1071间隔布置,边缘块1072与挤压块1071之间围合形成导向孔1073;当倾斜段402穿设在所述导向孔1073时,倾斜段402抵接着边缘块1072。

边缘块1072的下部具有朝向导向孔1073的下倒角面,沿自上而下的延伸方向,下倒角面背离导向孔1073的方向倾斜布置;当倾斜段402穿设在所述导向孔1073时,倾斜段402抵接着下倒角面。这样,上倒角面与下倒角面之间形成斜对角布置,且斜对角的倾斜方向与倾斜段402的倾斜方向一致,便于对倾斜段402的移动导向。

导向板400包括纵向段401,倾斜段402的上端对接在纵向段401的底部,倾斜段402的下端朝下倾斜延伸。这样,当纵向段401置于导向孔1073中时,随着移动板107的移动,两个移动板107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从而可以使得两个移动头101并排抵接时的抵接稳固性。

为了便于两个移动头101之间的相对移动,倾斜段402的宽度小于导向孔1073的宽度,纵向段401的宽度略等于导向孔1073的宽度。

移动头101具有朝下布置的上定位端面,上述的导向板400连接在上定位端面上,上定位端面呈水平布置;移动板107具有朝下布置的下定位端面,当纵向段401穿设在导向孔1073中后,此时,两个移动头101并排对接,且移动板107的下定位端面贴合在移动头101的上定位端面上。

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包括上下移动的移动座200,移动板107布置在移动座200的上方,且与移动座200固定连接,电机驱动移动座200上下移动,从而实现驱动移动板107上下移动。

移动座200上连接有纵向布置的连接柱108,上述的移动板107连接在连接柱108的顶部,这样,移动板107则会随着移动座200的上下移动而移动,且通过连接柱108连接移动板107,可以避免移动头101的倾斜段402与移动座200之间发生干涉。

具体地,移动板107的侧边连接在连接柱108的顶部,且移动板107朝向连接柱108的外部水平延伸布置。

本实施例中,移动座200上设置有定位板105,该定位板105水平布置,定位板105处于移动座200及移动板107之间,且上述的连接柱108活动穿过定位板105。定位板105上设置有导轨104,该导轨104沿着两个移动头101相对移动的方向水平布置,移动头101的下部与导轨104活动连接,这样,当移动座200带动移动板107上下移动时,两个移动头101之间相向或相离移动,此时,由于移动头101的下部与导轨104连接,导轨104保持不动,而连接柱108则在定位板105中上下穿行。当两个移动头101相向或相离移动时,移动头101的移动是沿着导轨104的延伸方向移动。

移动头101的下部具有定位块103,该定位块103与导轨104活动连接,且定位块103与上述的倾斜段402相邻间隔布置。

本实施例中,电机具有转动轴,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有纵向布置的丝杆,丝杆与移动座200转动连接,这样,电机的转动轴转动,从而驱动丝杆转动,进而丝杆驱动移动座200上下移动。当然,电机驱动移动座200上下移动的方式还可以有其他多种方式,不仅限制于上述的丝杆连接结构。

为了使得移动座200的移动更为平缓,移动座200上连接有气缸300,气缸300具有伸缩轴301,伸缩轴301呈纵向布置,气缸300固定连接在移动座200上,且伸缩轴301的与定位板105连接,这样,当移动座200朝上移动时,伸缩轴301则收缩移动,当移动座200朝下移动时,伸缩轴301则伸出移动。

在实际运用在,气缸300内具有预设压力值,从而,当丝杆转动带动移动座200移动的外力大于气缸300伸缩轴301的预设压力值时,移动座200才会移动,且在移动过程,利用气缸300伸缩轴301的限制,可以使得移动座200的移动更为平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