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
背景技术:
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原动机械。按工作循环冲程的不同,可分为二冲程内燃机和四冲程内燃机。内燃机主要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和点火系统。配气机构的功用主要是按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工作顺序和配气相位的要求,定时开启和关闭各气缸的进排气门,使新鲜可燃混合气或空气及时进入气缸,废气及时排出,即要求“排气干净,进气充分——吸足吐尽”,以实现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现有的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内部的曲轴与锥齿轮轴的联接稳定性较差,锥齿轮轴在定位孔转动时摩擦阻力偏大,而且九十度的导杆由于自重问题,在末端处其上下移动的幅度不明显,同时画笔与画板之间存在摩擦,导致画笔不能很流畅地在画板上画出配气相位曲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画笔与花板相互摩擦、曲轴与锥齿轮轴的联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包括底板与传动箱,所述底板的上端设置有传动箱,所述底板与传动箱焊接固定,所述传动箱的后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前端表侧设置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与挡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箱的左端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与传动轴套接固定,所述传动轴的左端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与传动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上端设置有传动气缸,所述传动气缸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传动气缸的上端设置有立板,所述移动机构的上端设置有画板,所述画板的前端表侧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的下端设置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的内部套接有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右端设置有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的组成包括有导轨、滑块、齿杆与连接座,所述导轨的前端表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前端表侧设置有齿杆,所述齿杆的右端的上侧设置有连接座,所述移动机构通过导轨与挡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箱的组成包括有第一齿轮、连接杆、箱体、第一转向齿轮与第二转向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转向齿轮,所述第一转向齿轮的左端设置有第二转向齿轮,所述传动箱通过第一齿轮与移动机构卡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滑动座的组成包括有第一侧板、固定座、激光笔、定位孔与第二侧板,所述激光笔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前端表侧设置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前端设置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孔,所述滑动座通过定位孔与导杆套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滑动座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动座分别呈上下布置,两个所述滑动座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两个所述滑动座的内部均套接固定有导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均为c型结构,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相交处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向齿轮与第二转向齿轮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所述第一转向齿轮与第二转向齿轮分别呈九十度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转向齿轮与第二转向齿轮的转向的方向不相同。
优选的,所述立板为扁平状的结构,所述立板的内部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定位槽,所述立板内部的定位槽的内部各设置有一个轴承,所述立板内部的轴承可以使得传动的更加的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将曲轴与锥齿轮轴合二为一,即将两光轴加工成阶梯轴,这样通过阶梯轴的传动可以消除存在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得转动的更加灵活;
(2)、本实用新型中在定位槽内安装轴承,取代原来直接将轴安装在定位槽处,以消除转动时的摩擦阻力;同时,在立板的滑槽内增加直线轴承,减少九十度导杆在左右移动时的摩擦;
(3)、本实用新型中将画笔改为激光笔,使得激光笔不与画板直接接触,这样便消除了画笔与画板之间的摩擦,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画笔与花板相互摩擦、曲轴与锥齿轮轴的联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箱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移动机构;21、导轨;22、滑块;23、齿杆;24、连接座;3、传动箱;31、第一齿轮;32、连接杆;33、箱体;34、第一转向齿轮;35、第二转向齿轮;4、凸轮;5、传动轴;6、转轮;7、传动气缸;8、立板;9、滑动座;91、第一侧板;92、固定座;93、激光笔;94、定位孔;95、第二侧板;10、导杆;11、画板;12、第二传动杆;13、限位板;14、第一传动杆;1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四冲程内燃机配气相位曲线生成仪,包括底板1与传动箱3,传动箱3的组成包括有第一齿轮31、连接杆32、箱体33、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第一齿轮31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32,连接杆32的下端设置有箱体33,箱体33的内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转向齿轮34,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分别呈九十度对称布置,从而可以减小摩擦,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的转向的方向不相同,第一转向齿轮34的左端设置有第二转向齿轮35,传动箱3通过第一齿轮31与移动机构2卡接固定,底板1的上端设置有传动箱3,底板1与传动箱3焊接固定,传动箱3的后端设置有挡板15,挡板15的前端表侧设置有移动机构2,移动机构2的组成包括有导轨21、滑块22、齿杆23与连接座24,导轨21的前端表侧设置有滑块22,滑块22的前端表侧设置有齿杆23,齿杆23的右端的上侧设置有连接座24,移动机构2通过导轨21与挡板1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移动机构2与挡板1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传动箱3的左端设置有传动轴5,传动轴5的外侧一周设置有凸轮4,凸轮4与传动轴5套接固定,传动轴5的左端设置有转轮6,转轮6与传动轴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传动轴5的上端设置有传动气缸7,传动气缸7与电源电性连接,传动气缸7的上端设置有立板8,立板8为扁平状的结构,立板8的内部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定位槽,立板8内部的定位槽的内部各设置有一个轴承,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进行传动,立板8内部的轴承可以使得传动的更加的方便,移动机构2的上端设置有画板11,画板11的前端表侧设置有导杆10,导杆10的下端设置有滑动座9,滑动座9的组成包括有第一侧板91、固定座92、激光笔93、定位孔94与第二侧板95,激光笔93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座92,固定座92的前端表侧设置有第一侧板91,第一侧板91的前端设置有第二侧板95,第一侧板91与第二侧板95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第一侧板91与第二侧板95均为c型结构,第一侧板91与第二侧板95的相交处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滑动座9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滑动座9分别呈上下布置,两个滑动座9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两个滑动座9的内部均套接固定有导杆10,第二侧板95的内部设置有定位孔94,滑动座9通过定位孔94与导杆10套接固定,滑动座9的内部套接有第二传动杆12,第二传动杆12的下端设置有第一传动杆14,第一传动杆14的右端设置有限位板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首先检查此种机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检查电线上的插头与插座是否连接完毕,若出现不正常的噪音,应立即关闭此种机器,等待专业人员的维修,当要进行该设备的使用的时候,这时首先转动转轮6,在转轮6的带动下可以使得通过传动轴5进行带动凸轮4运动,这样安装在传动轴5上的两个凸轮4随轴一起转动,带动传动箱3内部的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啮合传动,从而带动移动机构2运动,并且两个凸轮4随传动轴5一起转动,推动两挺杆上下运动并带动摇臂轴摆动,进而控制进排气门的开启与关闭,通过三通管连接在挺杆上的两横杆随挺杆上下移动,从而推动两挺杆上下运动并带动摇臂轴摆动,与两挺杆相连接的两水平导轨随挺杆上下移动;同时,通过第一转向齿轮34与第二转向齿轮35啮合传动,将运动传至移动机构2的内部,从而可以使得移动机构2内部的滑块22随轴转动并带动齿杆23左右移动,固定在齿杆23上的垂直导杆10便随齿杆23左右移动,十字滑动座9安装在水平导轨与垂直导杆10上,随水平导轨与垂直导杆10运动,激光笔93固定在滑动座9的中心,随滑动座9一起运动,其左右移动与垂直移动合成的运动轨迹即为配气相位曲线,画板11通过螺栓与一块辅助木板连接,使激光笔93刚好与画板11相接处,其所画的轨迹曲线即为齿杆23与挺杆合成运动的位移曲线,此曲线即为四冲程内燃机的配气相位曲线,此外,在固定齿条的机架上增加两块三角形肋板,以增加稳定性;在十字滑动座9与挺杆的末端增加开有直槽的立板8,防止两根挺杆由于自重产生的变形,从而可以更清楚地表示进排气门的早开晚关和气门叠开现象。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