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1511发布日期:2020-07-17 15:55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



背景技术:

仿真模型是指研究仿真对象而制成的各种模型。如被仿真对象的物理模型或适于计算处理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用于物理仿真,数学模型用于数学仿真(计算机仿真),二者的结合用于半实物仿真。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仿真模型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的看清人体组织的分布,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有的口腔仿真模型在使用时,口腔模型展开的角度会受到限制,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对口腔模型进行全面的观察并进行学习,并且现有的口腔仿真模型在使用时,牙齿模型与牙龈的模型是固定连接的,无法将牙齿模型取下来对牙齿模型和牙龈模型进行观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具备能够全面展开,便于学生对口腔模型进行全面的观察,能够将牙齿模型与牙龈模型进行分离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口腔仿真模型展开角度有所限制,牙齿模型与牙龈模型无法分离,不便于学生对牙齿模型和牙龈模型进行观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垫块,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牙龈模型,所述下牙龈模型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牙齿模型,所述下牙龈模型的上端设有上牙龈模型,所述下牙龈模型和上牙龈模型正面和背面的中央均开设有卡合凹槽,所述上牙龈模型的底端也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牙齿模型,所述上牙龈模型的顶端设有垫板,所述垫板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垫板的螺纹通孔贯穿垫板和上牙龈模型并在下牙龈模型的顶端形成螺纹通孔,通过设置防滑垫块,使得整个模型能稳定的放置在桌面上,减小了整个模型从桌面上滑落的可能,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讲解。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其中垫板的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上牙龈模型的螺纹通孔和下牙龈模型的螺纹凹槽螺纹连接,通过设置螺栓,在需要时能够使得上牙龈模型和下牙龈模型不会分离,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教学。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其中上牙龈模型和下牙龈模型背面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横向连接轴,两个所述横向连接轴顶端的中央均开设有连接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其中连接凹槽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通孔,两个所述连接凹槽的通孔内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两个所述转动轴互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卡圈,两个所述转动轴互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竖向连接轴,通过横向连接轴和竖向连接轴,使得整个模型能够呈一百八十度展开,从而便于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室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其中牙齿模型正面的中央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按钮,两个所述按钮顶端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互相靠近一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座,两个所述支座均与牙齿模型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互相靠近一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三角卡块,两个所述三角卡块均与卡合凹槽相卡合,通过设置三角卡块与卡合凹槽相卡合,便于将牙齿模型与上牙龈模型或下牙龈模型进行分离,从而便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的内部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师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其中支座包括转轴和两个连接块,所述转轴的左右两侧均与连接块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块互相远离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杆和牙齿模型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转轴与连接块转动连接,使得支座能够将连接杆变为杠杆结构,从而便于使三角卡块与卡合凹槽脱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滑垫块,使得整个模型能稳定的放置在桌面上,减小了整个模型从桌面上滑落的可能,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设置螺栓,在需要时能够使得上牙龈模型和下牙龈模型不会分离,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横向连接轴和竖向连接轴,使得整个模型能够呈一百八十度展开,从而便于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室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角卡块与卡合凹槽相卡合,便于将牙齿模型与上牙龈模型或下牙龈模型进行分离,从而便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的内部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师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设置转轴与连接块转动连接,使得支座能够将连接杆变为杠杆结构,从而便于使三角卡块与卡合凹槽脱离。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牙齿模型与上牙龈模型连接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牙龈模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座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防滑垫块;2、牙齿模型;3、按钮;4、下牙龈模型;5、上牙龈模型;6、螺栓;7、垫板;8、固定板;9、连接通孔;10、支座;11、连接杆;12、卡合凹槽;13、三角卡块;14、弹簧;15、横向连接轴;16、连接凹槽;17、竖向连接轴;18、转动轴;19、卡圈;20、连接块;2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教学用口腔仿真模型,包括固定板8,固定板8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垫块1,固定板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下牙龈模型4,下牙龈模型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牙齿模型2,下牙龈模型4的上端设有上牙龈模型5,下牙龈模型4和上牙龈模型5正面和背面的中央均开设有卡合凹槽12,上牙龈模型5的底端也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牙齿模型2,上牙龈模型5的顶端设有垫板7,垫板7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螺纹通孔,垫板7的螺纹通孔贯穿垫板7和上牙龈模型5并在下牙龈模型4的顶端形成螺纹通孔,通过设置防滑垫块1,使得整个模型能稳定的放置在桌面上,减小了整个模型从桌面上滑落的可能,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讲解。

垫板7的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6,螺栓6与上牙龈模型5的螺纹通孔和下牙龈模型4的螺纹凹槽螺纹连接,通过设置螺栓6,在需要时能够使得上牙龈模型5和下牙龈模型4不会分离,从而便于教师使用模型对学生进行教学。

上牙龈模型5和下牙龈模型4背面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横向连接轴15,两个横向连接轴15顶端的中央均开设有连接凹槽16。

连接凹槽16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通孔,两个连接凹槽16的通孔内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8,两个转动轴18互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卡圈19,两个转动轴18互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竖向连接轴17,通过横向连接轴15和竖向连接轴17,使得整个模型能够呈一百八十度展开,从而便于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室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

牙齿模型2正面的中央开设有连接通孔9,连接通孔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4,弹簧14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按钮3,两个按钮3顶端的中央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两个连接杆11互相靠近一侧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支座10,两个支座10均与牙齿模型2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11互相靠近一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三角卡块13,两个三角卡块13均与卡合凹槽12相卡合,通过设置三角卡块13与卡合凹槽12相卡合,便于将牙齿模型2与上牙龈模型5或下牙龈模型4进行分离,从而便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的内部进行观察,也便于教师使用模型进行教学活动。

支座10包括转轴21和两个连接块20,转轴21的左右两侧均与连接块20转动连接,两个连接块20互相远离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杆11和牙齿模型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转轴21与连接块20转动连接,使得支座10能够将连接杆11变为杠杆结构,从而便于使三角卡块13与卡合凹槽12脱离。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整个模型放置在桌面上,拨动牙齿模型2,两个横向连接轴15均以转动轴18为轴心向着互相远离的方向转动,使得牙齿模型2互相远离,从而能够将整个模型展开,便于学生对牙齿模型2和上牙龈模型5和下牙龈模型4进行观察,当需要将牙齿模型2与上牙龈模型5或下牙龈模型4进行分离时,向着互相靠近的方向按压按钮3,按钮3会挤压弹簧14,带动连接杆11以转轴21为轴心转动,从而使得两个三角卡块13从上牙龈模型5或下牙龈模型4上开设的卡合凹槽12中脱离出来,然后向着远离上牙龈模型5或下牙龈模型4的方向拉动牙齿模型2,就能够使得牙齿模型2与上牙龈模型5或下牙龈模型4脱落,便于学生对牙齿模型2、上牙龈模型5和下牙龈模型4进行观察,同时也便于老师进行讲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