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91136发布日期:2021-08-31 17:4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支撑机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柔性屏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机构、设置有所述支撑机构的柔性屏显示装置,以及设置有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产品设置能卷曲的柔性显示屏,方便柔性显示屏的收纳。现有的柔性显示屏一般围绕于转筒的外壁,以方便用户收纳柔性显示屏,当需要使用时,将柔性显示屏脱离与转筒的围绕而展开即可。然而,柔性显示屏的厚度较薄,支撑强度较低,展开后的柔性显示屏容易变形。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机构,设置有所述支撑机构的柔性屏显示装置及设置有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撑机构,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贴接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随所述柔性显示屏弯曲。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柔性显示屏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贴接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的支撑件,所述柔性显示屏贴接于所述支撑件的正面,所述支撑件能随所述柔性显示屏弯曲。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及柔性屏显示装置,柔性屏显示装置包括一柔性显示屏及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贴接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随所述柔性显示屏弯曲,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安装于所述外壳,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屏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能外露或收缩于所述外壳。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包括设置于壳体的柔性屏显示装置,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及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贴接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背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随所述柔性显示屏弯曲,且所述柔性屏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屏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能外露或收缩于所述外壳,方便用户使用柔性显示屏或方便柔性显示屏收纳至壳体内;所述支撑板对伸展后的柔性显示屏也具有支撑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柔性显示屏变形;另外,由于柔性显示屏的背面设置有支撑件,因此,升降件不会与所述柔性显示屏接触,所述支撑件对所述柔性显示屏具有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伸展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支撑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支撑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支撑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6中沿xi-xi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升降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升降机构的其中一升降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升降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缩拢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柔性屏显示装置的伸展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柔性屏显示装置的升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升降机构的其中一升降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的升降件的另一视图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连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6中的升降机构另一视图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或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0,其包括一壳体30及设置于壳体30的一柔性屏显示装置50,柔性屏显示装置50包括一能转动复位的转筒51、柔性显示屏52、一支撑机构54,以及一升降机构55。支撑机构54包括贴接于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的支撑件540,支撑件540能随柔性显示屏52弯曲,即支撑件540与柔性显示屏52一同能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升降机构55包括一升降组件550及一驱动组件556,升降组件550包括设置于支撑件540背面并连接于驱动组件556的至少一升降件551,支撑机构54的一端连接于至少一升降件551远离驱动组件556的一端,支撑机构54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转筒51并能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驱动组件556驱动至少一所述升降件551伸展以抬高所述支撑机构54,或者驱动升降件551缩拢以降下支撑机构54。具体的,当驱动组件556驱动至少一升降件551伸展时,柔性显示屏52及支撑机构54被升降组件550带动以脱离与转筒51的围绕使柔性显示屏52伸展出壳体30,同时转筒51沿柔性显示屏52脱离围绕转筒5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柔性显示屏52外露出壳体30,以供用户观看;当驱动组件556驱动至少一所述升降件551缩拢时,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能再次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同时转筒51沿柔性显示屏52再次围绕转筒5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柔性显示屏52收纳于壳体30内,以方便柔性显示屏52的收纳,具有保护柔性显示屏52及方便携带电子装置100的功效。

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是智能音箱,所述智能音箱的壳体30除设置柔性屏显示装置50外,还包括但不限于电路主板、扬声器、麦克风、触摸控制器、灯控控制器、音频放大器及电源等。

本申请中的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是指朝离柔性显示屏52的出光面的面,所述正面指面朝柔性显示屏52的出光面的面。

本申请的电子装置100包括设置于壳体30的柔性屏显示装置50,柔性屏显示装置50包括转筒51、柔性显示屏52、支撑机构54,以及升降机构55。支撑机构54包括贴接于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的支撑件540,支撑件540能随柔性显示屏52弯曲;升降机构55包括升降组件550及驱动组件556,升降组件550包括设置于支撑件540背面并连接于驱动组件556的至少一升降件551,支撑机构54的一端连接于转筒51以随柔性显示屏52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支撑机构54相对的另一端连接于至少一所述升降件551。当驱动组件556驱动至少一升降件551伸展时,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被升降组件550带动以脱离与所述转筒51的围绕而伸展出壳体30,同时转筒51沿柔性显示屏52脱离围绕转筒5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柔性显示屏52外露出壳体30,方便用户使用;当驱动组件556驱动至少一升降件551缩拢时,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再次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同时转筒51沿柔性显示屏52再次围绕转筒5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柔性显示屏52收纳于壳体30内,以方便柔性显示屏52收纳至壳体30内,方便隐藏柔性显示屏52,且方便用户携带电子装置100;其次,由于升降件551设置于支撑件540的背面,因此,升降件551不会与柔性显示屏52接触,支撑件540对柔性显示屏52具有保护作用;另外,由于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贴接支撑件540,支撑件540对伸展后的柔性显示屏52具有支撑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柔性显示屏52变形。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540呈矩形片。支撑件540由能弯曲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支撑件540由软胶制成。支撑件540包括位于中部的支撑部541及位于相对的两端的第一连接部542及第二连接部543,支撑部541用于贴接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第一连接部542及第二连接部543用于连接外部元件。支撑件540包括一正面5401及一背面5403,支撑件540的正面5401对应支撑部541处设置定位槽5405,定位槽5405用于定位柔性显示屏52。支撑部541于定位槽5405的内表面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若干盲孔5411,所述若干盲孔5411用于存放胶水,从而使柔性显示屏52更牢固地定位于定位槽5405内。

第一连接部542上开设有若干通孔5421,第一连接部542通过所述若干通孔5421连接于转筒51;第二连接部543上开设若干通孔5431,第二连接部543通过所述若干通孔5431连接于升降机构55。

支撑件540的一侧面上相互间隔地设置若干加强管546,每一加强管546沿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方向延伸。具体的,支撑件540的背面5403对应支撑部541处凸设若干加强管546,每一加强管546沿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方向自支撑件540的一侧延伸至相对的另一侧,所述若干加强管546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加强管546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略小于使用者手指的宽度,具体的,相邻的两个加强管546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至10毫米之间。由于相邻的两个加强管546之间的距离小于使用者手指的宽度,当使用者按压柔性显示屏52时支撑部541不会凹陷。每一加强管546的硬度较支撑件540的硬度高,且相邻的两个加强管546之间的软胶厚度超薄,以满足整个支撑件540能够绕轴进行卷曲,且所述若干加强管546对支撑件540的横向具有刚性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加强管546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均匀阵列。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加强管546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不等距排列。

加强管546与支撑件540可以由相同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加强管546的截面直径大于支撑件540的厚度,从而使加强管546对支撑件540具有支撑作用。

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管546与支撑件540可以由不同硬度的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具体的,制件加强管546的材料的硬度大于制作支撑件540的材料,从而使加强管546对支撑件540具有支撑作用。

优选的,每一加强管546内填充有填充材料,所述支撑件540的硬度较加强管546的硬度低,所述填充材料的硬度近似等于所述加强管546的硬度或大于所述加强管546的硬度。

优选的,支撑机构54还包括设置于支撑件540的若干加强杆545,所述若干加强杆545分别设置于若干所述加强管内。每一加强杆545沿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方向延伸。若干加强杆545分别轴向地插接于若干加强管564内,即每一加强管564内轴向设置一加强杆545。每一加强杆545由硬质材料制成,每一加强杆545沿对应的加强管564的轴向自支撑件540的一侧延伸至相对的另一侧。所述若干加强杆545对支撑件540的横向也具有刚性支撑的作用。

具体的,每一加强管564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加强杆545自所述开口插入加强管546内,直至加强杆545的端部接触所述封闭处。

本实施例中,加强杆545是不锈钢丝。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540、若干加强管546及若干加强杆545通过模内注塑成型成一体。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干加强杆545直接设置于支撑件540的背面,这些加强杆545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排列。具体的,若干加强杆545可以通过胶接的方式直接固定于支撑件540的背面对应支撑部541处,每一加强杆545自支撑件540的一侧延伸至相对的另一侧。相邻的两个加强杆545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略小于使用者手指的宽度,具体的,相邻的两个加强杆545之间的距离为5毫米-10毫米之间,相邻的两个加强杆545之间的软胶厚度超薄,以满足整个支撑件540能够绕轴进行卷曲,且这些加强杆545对支撑件540的横向具有刚性支撑的作用。优选的,这些加强杆545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均匀阵列。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加强杆545沿垂直于柔性显示屏52的弯曲轴心线的方向不等距排列。

组装柔性显示屏52至支撑机构54时,将柔性显示屏52收容于支撑件540的定位槽5405内,使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贴接于定位槽5405的内表面;在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与定位槽5405的内表面之间设置软质的连接胶,以固定柔性显示屏52至支撑件540。此时,柔性显示屏52的正面与支撑件540的正面5401齐平,软质的连接胶部分收纳于支撑件540的盲孔5411内,能增大接触面积使柔性显示屏52与支撑件540的连接更牢固。

至少一所述升降件551是由若干转动支架连接于一体的伸缩架,每一转动支架包括中部相互铰接的两个支杆,所述若干转动支架的铰接处的连线与所述升降件551伸展或缩拢的方向平行,使所述伸缩架能伸展或缩拢以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展开或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

本实施例中,升降组件550包括两个升降件551,两个升降件551分别位于支撑机构54背面的相对的两侧,具体的,两个升降件551位于支撑件540的背面。每一升降件551包括第一转动支架552、一第二转动支架553,以及设置于第一转动支架552与第二转动支架553之间的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第一转动支架552、第二转动支架553及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连接于一体形成能伸展及缩拢的伸缩架。

第一转动支架552包括相互铰接的一第一支杆5521及一第二支杆5523,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可绕所述铰接处相对转动;第二转动支架553包括第三支杆5531及第四支杆5533,第三支杆5531远离驱动组件556的一端铰接于第四支杆5533上,第三支杆5531与第四支杆5533可绕所述铰接处相对转动;每一第三转动支架554包括相互铰接的一第五支杆5541及一第六支杆5543,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可绕所述铰接处相对转动。

优选的,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的中部相互铰接,第三支杆5531远离驱动组件556的一端铰接于第四支杆5533的中部,每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的中部相互铰接。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3,第一支杆5521为条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邻近中部处形成l形的弯折,第一支杆5521的一端及邻近所述弯折处分别开设有一连接孔5524,第一支杆5521的另一端开设通孔5525。第一支杆5521于每一连接孔5524的四周沿所述连接孔5524的轴向凸设连接轴5526,即连接孔5524穿通对应的连接轴5526。第二支杆5523为条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邻近一端部处形成l形的弯折,第二支杆5523设置有弯折的一端及中部分别开设有一轴孔5527,第二支杆5523远离所述弯折的另一端开设通孔5528。第一支杆5521中部的连接轴5526对应第二支杆5523中部的轴孔5527,即第一支杆5521中部的连接轴5526可以转动地插入在第二支杆5523中部的轴孔5527内。所述l形的弯折使所述升降组件550整体往远离所述驱动组件556的方向平移,以防止柔性显示屏52在脱离围绕卷筒51或围绕卷筒51的过程中与驱动组件556触碰损坏。

第三支杆5531为条形的支撑板,第三支杆5531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连接孔5534,第三支杆5531于每一连接孔5534的四周沿所述连接孔5534的轴向凸设连接轴5536,即连接孔5534穿通对应的连接轴5536。第四支杆5533为条形的支撑板,第四支杆5533的中部及其中一端部分别开设轴孔5537,第四支杆5533的另一端开设通孔5538。第三支杆5531一端的连接轴5536对应第四支杆5533中部的轴孔5537,即第三支杆5531中部的连接轴5536可以转动地插入在第四支杆5533中部的轴孔5537内。

第五支杆5541为条形的支撑板,第五支杆5541相对的两端及中部分别开设连接孔5544,第五支杆5541于每一连接孔5544的四周沿所述连接孔5544的轴向凸设连接轴5546,即连接孔5544穿通对应的连接轴5546。第六支杆5543为条形的支撑板,第六支杆5543中部及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轴孔5547。第五支杆5541中部的连接轴5546对应第六支杆5543中部的轴孔5547,即第五支杆5541中部的连接轴5546可以转动地插入在第六支杆5543中部的轴孔5547内。

组装每一升降件551时,将第一支杆5521中部的连接轴5526插入第二支杆5523中部的轴孔5527内,锁固件5518部分穿过轴孔5527锁固于连接孔5524内,以使第一支杆5521的中部与第二支杆5523的中部铰接;将第三支杆5531一端的连接轴5536插入第四支杆5533中部的轴孔5537内,锁固件5518部分穿过轴孔5537锁固于连接孔5534内,以使第三支杆5531的其中一端部与第四支杆5533的中部铰接;将每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中部的连接轴5546插入第六支杆5543中部的轴孔5547内,锁固件5518部分穿过所述轴孔5547锁固于连接孔5544内,以使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的中部铰接;将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沿柔性显示屏52的伸展方向排列,相邻的两个第三转动支架554相连接。具体的,其中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其中一端部的连接轴5546可转动地插入相邻的另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六支杆5543一端部的轴孔5547内,所述另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一端部的连接轴5546可转动地插入所述其中一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六支杆5543一端部的轴孔5547内,两个锁固件5518分别部分穿过对应的轴孔5547锁固于相应的连接孔5544内,从而使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组装成能伸展及缩拢的支撑架。

将第一转动支架552及第二转动支架553分别置于由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组装成的支撑架相对的两端,将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邻近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端部的连接轴5526可转动地插入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六支杆5543一端部的轴孔5547内,所述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一端部的连接轴5546可转动地插入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二支杆5523端部的轴孔5527内,两个锁固件5518分别部分穿过轴孔5527、5547锁固于连接孔5544、5524,从而将第一转动支架552铰接于所述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将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支杆5531邻近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端部的连接轴5536可转动地插入邻近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六支杆5543一端部的轴孔5547内,将所述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一端部的连接轴5546可转动地插入第四支杆5533一端部的轴孔5537内,两个锁固件5518分别部分穿过轴孔5537、5547锁固于连接孔5544、5534内,从而将第二转动支架553铰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三转动支架554。此时,升降件551组装完成。

升降组件550还包括设置于升降件551远离驱动组件556一端的横杆555,横杆555用于连接支撑机构54远离转筒51的一端,支撑机构54远离横杆555的一端连接于转筒51。

本实施例中,升降件551通过抵推横杆555能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脱离对转筒51的围绕而伸展出壳体30。

具体的,横杆555包括第一压合条5551、对应第一压合条5551的第二压合条5556、以及柔性垫片5558。支撑机构54的一端部能被夹持第一压合条5551与第二压合条5556之间,柔性垫片5558被夹持于第一压合条5551与支撑机构54之间。第一压合条5551面朝第二压合条5556的一侧沿所述第一压合条5551的长度方向开设一收容槽5552,第一压合条5551于收容槽5552的内表面沿收容槽5552的长度方向开设若干固定孔5553,这些固定孔5553与第二连接部543的若干通孔5431一一对应。第一压合条5551朝离第二压合条5556的侧面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沉头孔5554。第一压合条5551朝离第二压合条5556的侧面邻近每一沉头孔5554处凸设有一连接轴5555,每一连接轴5555轴向开设连接孔。第二压合条5556面朝第一压合条5551的侧面相对的两端分别凸设连接柱5557,每一连接柱5557轴向开设连接孔,两个连接柱5557与两个沉头孔5554一一对应。柔性垫片5558朝离第一压合条5551的侧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压合条5551的固定孔5553对应的若干通孔5559。

组装柔性支撑机构54至横杆555时,将柔性垫片5558安装于第一压合条5551的收容槽5552内,支撑机构54的第二连接部543贴接于柔性垫片5558,若干螺钉分别部分穿过第二连接部543的通孔5431及柔性垫片5558的通孔5559锁固于固定孔5553内,使支撑件540固定于第一压合条5551;将第二压合条5556卡合于第一压合条5551,使支撑件540的第二连接部543被夹持于第一压合条5551与第二压合条5556之间。两个锁固件分别部分穿过两个沉头孔5554锁固于对应的连接柱5557的连接孔内,从而使支撑机构5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杆555。

请参阅图3及图11,驱动组件556包括丝杆557、驱动丝杆557转动的驱动件558、支撑丝杆557及驱动件558的支撑架559,以及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558的电路板5506。本实施例中,丝杆557为双向丝杆,即丝杆557包括第一丝杠5571及第二丝杠5573,第一丝杠5571及第二丝杠5573分别设置于丝杆557相对的两端,第一丝杠5571与第二丝杠5573的旋向不同,第一丝杠5571远离第二丝杠5573的端部连接于驱动件558,以便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旋转。第一丝杠5571及第二丝杠5573上分别套设一支点滑块5575,第一丝杠5571上的支点滑块5575开设配合所述第一丝杠5571的螺孔,第二丝杠5573上的支点滑块5575开设配合所述第二丝杠5573的螺孔。每一支点滑块5575面朝支撑件540的一端向外凸设有一连接轴5576,连接轴5576轴向开设连接孔5577。驱动件558为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通过电路板5506电性连接于壳体30内的电路主板。

参照图11,支撑架559包括定位板5591、设置于定位板5591的顶面一端的若干定位片5592,设置于定位板5591顶面另一端的支撑板5593,以及设置于支撑板5593与若干定位片5592之间的两个固定支撑块5595,定位片5592、固定支撑块5595及支撑板5593沿定位板5591的长度方向排列。所述若干定位片5592用于固定驱动件558,丝杆557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撑板5593及两个固定支撑块5595。具体的,这些定位片5592沿定位板5591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一定位片5592朝离定位板5591的一端开设有定位口,所述若干定位片5592的定位口共同围成定位槽,驱动件558卡固于所述定位槽内。支撑板5593开设收容孔5594,收容孔5594的轴心线与设置于支撑架559上的丝杆557的轴心线重合。具体的,收容孔5594内设置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卡接于收容孔5594的内壁,丝杆557远离驱动件558的端部卡接于所述轴承的内圈。两个固定支撑块5595间隔并相对设置,每一固定支撑块5595开设有收容孔5596,每一收容孔5596的轴心线与设置于支撑架559上的丝杆557的轴心线重合。每一收容孔5596内设置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卡接于所述收容孔5596的内壁,所述轴承的内圈内设置转动块5597,转动块5597沿丝杆557的轴心线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丝杆557配合的螺纹孔。每一固定支撑块5595面朝支撑件540的一侧面凸设连接轴5598,连接轴5598轴向开设连接孔5599。两个支点滑块5575位于两个固定支撑块5595之间,两个固定支撑块5595的连接轴5598与两个支点滑块5575的连接轴5576位于支撑架559的同一侧。定位板5591上开设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定位支撑架559。

如图2至图5所示,转筒51设置于一安装架56上,转筒51与安装架56之间设置能驱动转筒51转动复位的至少一复位件57。当升降机构55的驱动组件556驱动升降件551缩拢时,至少一复位件57驱动转筒51转动以使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一同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

安装架56包括一安装板561及设置于安装板相对的两端的两个支撑板563,转筒51相对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撑板563,至少一复位件57设置于其中一支撑板563与转筒51对应的端部之间,至少一复位件57能使转筒51转动复位。安装板561面朝转筒51的侧面于转筒51的一侧设置用于安装驱动组件556的两个间隔的定位部565,每一定位部565包括凸设于安装板561的若干支撑柱5651,每一支撑柱5651轴向开设连接孔;两个定位部565之间设置用于安装电路板5506的若干定位柱567,每一定位柱567轴向开设连接孔。

本实施例中,复位件57是设置于转筒51端部的扭簧,升降件551的伸展带动柔性显示屏52脱离与转筒51的围绕,使转筒51转动及所述扭簧发生弹性变形;升降件551的缩拢而解除对支撑机构54的抵推,所述扭簧弹性复位以带动转筒51转动,使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再次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

具体的,转筒51相对的两端分别沿其轴心线方向凸设转动轴511,两个转动轴511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支撑板563,复位件57套设于其中一转动轴511,复位件5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支撑板563,复位件5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筒51对应的端部。

优选的,转筒51相对的两端的转动轴511分别套设复位件57,每一复位件5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的支撑板563,复位件5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转筒51对应的端部。

优选的,每一复位件57的一端通过第一定位环571固定于转筒51,复位件5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位环573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板563。

参照图4,转筒51还包括设置于转筒51的侧壁上用于固定连接支撑件540远离横杆555一端的压合片513。压合片513的外壁开设若干沉头孔5130,这些沉头孔5130与第一连接部542的通孔5421一一对应。

组装升降机构55时,将第一压合条5551的两个连接轴5555分别插入两个升降件551的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的通孔5538内,提供两个锁固件分别部分穿过两个通孔5538锁固于对应的连接轴5555的连接孔内,此时,每一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可转动的连接于对应的连接轴5555。将两个升降件551分别置于丝杆557的第一丝杠5571及第二丝杠5573处,将靠近驱动件558的支点滑块5575的连接轴5576可转动地插入靠近驱动件558的升降件551的第一支杆5521的通孔5525内,靠近驱动件558的固定支撑块5595的连接轴5598可转动地插入靠近驱动件558的升降件551的第二支杆5523的通孔5528内。将远离驱动件558的固定支撑块5595的连接轴5598可转动地插入远离驱动件558的升降件551的第一支杆5521的通孔5525内,远离驱动件558的支点滑块5575的连接轴5576可转动地插入远离驱动件558的升降件551的第二支杆5523的通孔5528内,从而使两个升降件551连接于横杆555与驱动组件556之间,并将支撑件540的第二连接部543固定连接于横杆555。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一升降件551省略了第一转动支架552,通过每一升降件551远离横杆555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的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支点滑块5575及固定支撑块5595即可。

将电路板5506安装于安装架56的若干定位柱567,若干锁固件部分穿过电路板5506后分别锁固于对应的定位柱567的连接孔,以将电路板5506固定于安装板561;将升降机构55放置于安装架56的安装板561上,即支撑架559设置于定位部565上,若干锁固件分别部分穿过定位板5591的通孔锁固于对应的支撑柱5651的连接孔内;转动转筒51使两个复位件57发生弹性变形后,再将支撑件540的第一连接部542通过压合片513固定连接于转筒51的侧壁,即若干锁固件分别穿过压合片513的沉头孔5130及通孔5421锁固于转筒51。此时,升降机构55连接于安装架56上,支撑机构54位于横杆555与转筒51之间。

参照图1和图14,将组装完成的柔性屏显示装置50安装于壳体30内,使驱动件558通过电路板5506电性连接于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壳体30的外壁开设对应横杆555的开槽,以方便柔性显示屏52通过所述开槽伸出或缩入壳体30;当升降件551完全缩拢时,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件540缩入壳体30,横杆555挡止于所述开槽外。在使用柔性屏显示装置50前,复位件57弹性复位,每一升降件551呈缩拢状态,即连接于每一升降件551的支点滑块5575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即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最短,每一升降件551的第一转动支架552、第二转动支架553及第三转动支架554相互重叠而缩拢,且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

需要使用柔性显示屏52时,向所述电子装置100输入指令,所述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旋转,第一丝杠5571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571上的支点滑块5575朝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相向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相对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相对转动;同时,第二丝杠5573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二丝杠5573上的支点滑块5575朝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相对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相对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相对转动;从而使两个升降件551一同伸展,以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脱离与转筒51的围绕而从壳体30的开槽伸出,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复位件57发生弹性变形,直至柔性显示屏52外露出壳体30,方便用户使用。另外,由于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设置有支撑机构54,因此,支撑机构54对柔性显示屏52具有支撑作用,防止柔性显示屏52的变形,且升降件551与柔性显示屏52之间通过软质的支撑机构54隔离,升降件551不能损坏到柔性显示屏52,支撑机构54对柔性显示屏52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4所示,当使用完成需要收纳柔性显示屏52时,向所述电子装置100输入指令,所述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反向旋转,第一丝杠5571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571上的支点滑块5575向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朝相反的方向转动;同时,第二丝杠5573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二丝杠5573上的支点滑块5575向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升降件551一同向壳体30内收缩,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两个复位件57弹性复位带动转筒51转动,以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再次围绕在转筒51的外壁使柔性显示屏52收纳于壳体30内,当升降件551完全缩拢时,柔性显示屏52缩入壳体30,横杆555挡止于壳体30的所述开槽外。柔性显示屏52围绕在转筒51的外壁方便隐藏柔性显示屏52,对柔性显示屏52具有保护作用,且方便用户携带电子装置100。

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机构55可仅设置一个升降件551,丝杆557为单向丝杆即可,丝杆557上套设有一个支点滑块5575。具体的,所述支点滑块5575开设螺孔,所述螺孔与丝杆557的螺纹配合;支撑架559上还设置有一固定支撑块5595,所述固定支撑块5595相对于丝杆557的轴向方向固定。升降件551的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支点滑块5575及固定支撑块5595,或者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撑块5595及支点滑块5575。升降件551的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可转动地连接于横杆555,若干第三转动支架554设置于第一转动支架552与第二转动支架553之间。

优选的,升降件551的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可转动地连接于横杆555的中部位置。

使用柔性显示屏52时,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旋转,丝杆557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丝杆557上的支点滑块5575朝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相向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相向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相向转动,升降件551伸展以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脱离与转筒51的围绕而从壳体30的开槽伸出,两个复位件57发生弹性变形,直至柔性显示屏52完全外露出壳体30。收纳柔性显示屏52时,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反向旋转,丝杆557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丝杆557上的支点滑块5575向远离固定支撑块5595方向移动,带动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与第二支杆552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一支杆5521及第二支杆5523带动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及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升降件551向壳体30内收缩,两个复位件57弹性复位带动转筒51转动,以带动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再次围绕在转筒51的外壁使柔性显示屏52收纳于壳体30内。由于柔性显示屏52的背面设置有支撑机构54,因此,支撑机构54对柔性显示屏52具有支撑作用,防止柔性显示屏52的变形,且升降件551与柔性显示屏52之间通过软质的支撑机构54隔离,升降件551不能损坏到柔性显示屏52,支撑机构54对柔性显示屏52起到保护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21,本申请的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转动支架553a的结构及第二转动支架553a与横杆555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结构及第二转动支架553与横杆555的连接结构不同。

具体的,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转动支架553a包括第三支杆5531a及第四支杆5533a,第三支杆5531a大概呈条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邻近其中一端部处形成l形的弯折,第三支杆5531a相对的两端均开设连接孔5534,第三支杆5531a于邻近所述l形的弯折的连接孔5534的四周沿所述连接孔5534的轴向凸设连接轴5536,即连接孔5534穿通连接轴5536。第四支杆5533a大概呈条形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邻近其中一端部处形成l形的弯折,第四支杆5533a于邻近所述l形的弯折的一端开设轴孔5537,第四支杆5533a于远离所述l形的弯折的一端开设通孔5538。所述l形的弯折使所述升降组件550整体往远离所述驱动组件556的方向平移,以防止柔性显示屏52在脱离围绕卷筒51或围绕卷筒51的过程中与驱动组件556触碰损坏。

第三支杆5531a远离连接轴5536一端与第四支杆5533a远离轴孔5537的一端铰接;第三支杆5531a的连接轴5536可转动地插入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六支杆5543端部的轴孔5547内,所述邻近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端部的连接轴5546可转动地插入第二转动支架553a的第四支杆5533a的轴孔5537内。

具体的,每一升降件551的第三支杆5531a远离连接轴5536一端的连接孔5534与第四支杆5533a的通孔5538通过一连接块58铰接,连接块58沿丝杆557的轴向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横杆555。

如图19及图20所示,连接块58呈矩形块,所述连接块58的一侧面凸设有连接轴582,连接轴582用于插入第三支杆5531a远离连接轴5536一端的连接孔5534及第四支杆5533a的通孔5538内,第三支杆5531a及第四支杆5533a能绕连接轴582相对转动。连接块58开设通孔584,通孔584的轴心线垂直于连接轴582的延伸方向。

横杆555沿丝杆557的轴向方向开设两个滑槽5501,两个连接块58分别设置于滑槽5501内,且每一连接块58能沿对应的滑槽5501滑动。

具体的,第一压合条5551朝离第二压合条5556的侧面的两端分别开设滑槽5501,第一压合条5551相对的两端面分别开设插接孔5503,每一插接孔5503沿滑槽55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穿通对应的滑槽5501;第一压合条5551朝离第二压合条5556的侧面邻近两端处分别开设定位孔5504,每一定位孔5504穿通对应的插接孔5503。第一压合条5551面朝升降件551的侧面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插入槽5505,每一插入槽5505沿滑槽55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插入槽5505连通对应的滑槽5501。

每一连接块58通过一导滑杆585可滑动地连接于横杆555,所述导滑杆585沿丝杆557的轴向方向延伸;每一导滑杆585通过一定位块587定位于横杆555内,以防止导滑杆585退出对应的插接孔5503。具体的,每一滑槽5501内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导滑杆585,连接块58的通孔584与所述导滑杆585的延伸方向共线,每一导滑杆585通过通孔584穿通对应的连接块58,连接块58滑动套接于所述导滑杆585,即连接块58沿导滑杆585在对应的滑槽5501内滑动。

如图20及图21所示,组装两个升降件551至横杆555时,将每一升降件551的第三支杆5531a及第四支杆5533a远离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端部重叠,且连接孔5534与通孔5538正对;两个第二转动支架553a远离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端部分别插入两个插入槽5505内,至每一第二转动支架553a的连接孔5534与通孔5538正对相应的滑槽5501;将两个连接块58分别插入两个滑槽5501内,且每一连接块58的连接轴582插入对应的连接孔5534及通孔5538内,以使每一第二转动支架553a的第三支杆5531a与第四支杆5533a通过对应的连接轴582铰接;将两个导滑杆585分别插入两个插接孔5503内,使每一导滑杆585穿过对应的连接块58的通孔584,再将两个定位块587分别插入两个定位孔5504内,使两个导滑杆585分别卡固于对应的插接孔5503内,防止导滑杆585从对应的插接孔5503脱离,两个导滑杆585分别定位于两个滑槽5501内,每一导滑杆585沿对应的滑槽5501延伸,每一连接块58能沿对应导滑槽585滑动。

在使用第二实施例中的柔性屏显示装置50前,复位件57弹性复位,每一升降件551呈收缩状态,即连接于每一升降件551的支点滑块5575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即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最短,每一升降件551的第一转动支架552、第二转动支架553及第三转动支架554相互重叠,柔性显示屏52和支撑机构54围绕于转筒51的外壁,且每一连接块58位于对应的滑槽5501邻近横杆555的中部的一端,即两个连接块58之间的距离最短。

使用第二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屏52时,向所述电子装置100输入指令,所述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旋转,第一丝杠5571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571上的支点滑块5575朝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相对转动,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相对转动;同时,第二丝杠5573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二丝杠5573上的支点滑块5575朝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相对转动,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相对转动;两个连接块58沿对应的导滑杆585在滑槽5501内朝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即两个连接块58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支点滑块5575在丝杆557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即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两个升降件551一同伸展,以带动支撑机构54和柔性显示屏52脱离与转筒51的围绕而从壳体30的开槽伸展出,两个复位件57发生弹性变形,直至柔性显示屏52外露出壳体30,方便用户使用。

当使用完成第二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屏52需要收纳时,向所述电子装置100输入指令,所述电子装置100的电路主板通过电路板5506控制驱动件558驱动丝杆557反向旋转,第一丝杠5571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571上的支点滑块5575向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朝相反的方向转动;同时,第二丝杠5573的旋转带动套设于所述第二丝杠5573上的支点滑块5575向远离对应的固定支撑块5595移动,带动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与第六支杆5543朝相反的方向转动,邻近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三转动支架554的第五支杆5541及第六支杆5543带动第二转动支架553的第四支杆5533与第三支杆5531朝相反的方向转动;两个连接块58沿对应的导滑杆585在滑槽5501内相互靠近滑动,即两个连接块58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两个支点滑块5575在丝杆557朝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即两个支点滑块5575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两个升降件551一同向壳体30内收缩,两个复位件57弹性复位带动转筒51转动,以带动支撑机构54和柔性显示屏52再次围绕在转筒51的外壁使柔性显示屏52收纳于壳体30内,当升降件551完全缩拢时,柔性显示屏52缩入壳体30,横杆555挡止于壳体30的所述开槽外。柔性显示屏52围绕在转筒51的外壁方便隐藏柔性显示屏52,对柔性显示屏52具有保护作用,且方便用户携带电子装置100。

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升降件551的第一转动支架552也可以保留,通过第一转动支架552的第一支杆5521的通孔5525及第二支杆5523的通孔5528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对应的支点滑块5575及固定支撑块5595即可。

以上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