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2138发布日期:2020-09-04 15:1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的全面屏化成为一个趋势。但在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需要设置图像获取单元(例如摄像头),摄像头需要占据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部分区域,因此无法真正实现显示面板的整个面板都可显示画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能够使图像获取单元不占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位置,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子面板,具有透明区和环绕所述透明区的显示区;

第二子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面板背离显示面的一侧;

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子面板,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子面板在对应所述第一子面板的所述透明区和所述显示区的位置往返运动;

图像获取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子面板背离所述第一子面板一侧,所述图像获取单元在所述第一子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明区内。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由于驱动单元可以驱动第二子面板移动,且第二子面板设置在第一子面板和图像获取单元之间,因此,在需要获取图像时,驱动单元驱动第二子面板从对应第一子面板的透明区的位置移开,使图像获取单元可以透过透明区获取图像;在需要全面屏显示时,驱动单元驱动第二子面板移动至对应第一子面板的透明区的位置,遮住图像获取单元,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同步显示,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

优选的,所述第二子面板在所述第一子面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透明区的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面板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靠近其显示面一侧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其中,

多条所述栅线沿行方向延伸,且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明区;

多条所述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且排布在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透明区;

所述栅线以及所述数据线的宽度均为微米级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面板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靠近其显示面一侧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其中,

多条所述栅线沿行方向延伸,且仅设置在所述显示区;

和/或,

多条所述数据线沿列方向延伸,且仅设置在所述显示区。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一跨接线,多条所述栅线中经过所述透明区的栅线,在所述透明区与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处断开分为两部分,所述第一跨接线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将所述栅线的两部分连接;

和/或,

所述第一子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跨接线,多条所述数据线中经过所述透明区的数据线,在所述透明区与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处断开分为两部分,所述第二跨接线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将所述数据线的两部分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子面板还包括第一附加层,所述第一附加层设置在所述栅线所在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多条所述第一跨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附加层,每条所述第一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一附加层中的通孔连接与之对应的所述栅线的两部分;

和/或,

所述第一子面板还包括第二附加层,所述第一附加层设置在所述数据线所在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多条所述第二跨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二附加层,每条所述第二跨接线通过所述第二附加层中的通孔连接与之对应的所述数据线的两部分。

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部件和滑动组件;其中,

所述滑动组件的滑动部连接所述第二子面板,所述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滑动组件,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滑动组件的滑动部往返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二子面板往返运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固定部和滑动部,所述固定部为转轴,所述滑动部为套件;其中,

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子面板,用于保持所述第二子面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子面板;

所述套件连接所述固定组件,且所述套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驱动部件连接所述转轴,以驱动所述转轴转动;

所述套件内侧具有螺纹,所述转轴表面具有螺纹,所述套件的螺纹与所述转轴的螺纹相适配,所述转轴转动时,所述套件带动所述第二子面板沿所述转轴上升或下降。

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框架结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卡持件;其中,

所述第二子面板放置在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第一子面板一侧,所述卡持件固定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框架结构上;

所述卡持件具有两个卡槽,两个卡槽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将所述固定板卡持在两个卡槽之间,所述固定板能够沿所述卡槽滑动。

优选的,还包括:识别单元,其连接所述驱动单元,用于识别人眼的视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角度,并根据所述角度调整所述第二子面板与所述透明区的相对位置。

优选的,还包括:图形处理器、第一时序控制器和第二时序控制器;其中,

所述第一时序控制器连接所述图形处理器与所述第一子面板,所述第二时序控制器连接所述图形处理器与所述第二子面板。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全面屏显示);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像获取);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子面板的显示区和透明区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子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子面板的透明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方式一);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子面板的透明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方式二的栅线);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子面板的透明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方式二的数据线);

图8为沿图6中c-d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全面屏显示);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像获取);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固定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沿图11中方向a-b剖切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识别单元的工作原理图;

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的理解。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子面板1、第二子面板2、图像获取单元3和驱动单元4。

具体地,参见图3,第一子面板1具有透明区s1和显示区s2,其中,显示区s2环绕透明区s1,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具有像素单元,可用于显示画面,所述第一子面板2的透明区s1可透射光。参见图1、图2,第二子面板2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背离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面的一侧。图像获取单元3设置在第二子面板2背离第一子面板1一侧,且图像获取单元3在第一子面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内,也即图像获取单元3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正下方,以保证图像获取单元3可以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进行图像获取。图像获取单元3可以是各种具有图像获取功能的装置,例如图像获取单元3可以为摄像头。驱动单元3连接第二子面板2,驱动单元3能够驱动第二子面板2在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和显示区s1的位置往返运动,也即驱动单元3能够驱动第二子面板2移动至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如图1所示),或将第二子面板2从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移动至对应显示区s2的位置(如图2所示),从而第一子面板1会遮挡住第二子面板2,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将露出图像获取单元3。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由于驱动单元4可以驱动第二子面板2往返运动,第二子面板2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和图像获取单元3之间,且图像获取单元3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设置,因此,在需要获取图像时,驱动单元4驱动第二子面板2从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移开(参见图2),也即将第二子面板2移动至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的位置,使第一子面板1遮挡住第二子面板2,且露出图像获取单元3,使图像获取单元3可以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获取图像;在需要全面屏显示时,驱动单元4驱动第二子面板2移动至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参见图1),使第二子面板2遮住图像获取单元3,从而第二子面板2的显示画面可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进行显示,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所显示的画面与第二子面板2所显示的画面合为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面板的全面屏显示。

可选地,第二子面板2在第一子面板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面积,从而能够保证在全面屏显示时,第二子面板2能够覆盖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从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侧看显示面板时,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和第二子面板2之间没有空隙,是第一子面板1所显示的画面和第二子面板2所显示的画面能够匹配为一个完整的显示画面。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子面板1包括基底01、设置在基底01靠近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面一侧的多条栅线11和多条数据线12。多条栅线11沿行方向延伸,多条数据线12沿列方向延伸,多条栅线11和多条数据线12相交错,限定出多个像素单元13,多个像素单元13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1。其中,每一条栅线11连接一行像素单元13,每一条数据线12连接一列像素单元13。第一子面板1还包括栅极驱动阵列(gatedriveronarray,goa)、源极驱动电路板(x-pcb)和第一时序控制器(tcon1)。goa连接多条栅线11,用于驱动多条栅线11。多条数据线12连接x-pcb,x-pcb再连接tcon1,以向数据线输入数据电压。

由于每个像素单元13都需要连接一条栅线11和一条数据线12,为了使位于透明区周围的像素单元13能够正常工作,且能够实现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透明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置栅线11和数据线12。以下举例说明。

方式一、

如图5所示,多条栅线11沿行方向延伸,且多条栅线11排布在显示区s2和透明区s1,多条数据线12沿列方向延伸,且多条数据线12排布在显示区s2和透明区s1,每条栅线11以及每条数据线12的宽度均为微米级宽度。也即像素单元13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1的显示区s2,透明区s1不设置像素单元13,栅线11和数据线12的宽度都为微米级宽度,各条栅线11和各条数据线12正常排布,每条经过透明区s1的栅线11和数据线12横跨透明区s1设置。由于栅线11和数据线12的宽度都为微米级宽度,因此人眼无法分辨透明区s1中的栅线11和数据线12,从而能够在视觉上实现第一子面板11的透明区s1的透明化。

方式二、

如图6,图7所示,多条栅线11沿行方向延伸,且多条栅线11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和/或,多条数据线12沿列方向延伸,且多条数据12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即像素单元13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1的显示区s2,透明区s1不设置像素单元13,栅线11和数据线12采用绕线的方式,绕开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仅设置在显示区s2,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子面板1还包括多条第一跨接线14,多条栅线11中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栅线11,在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与显示区s2的交界处断开,从而每条栅线11分为第一栅线段111和第二栅线段112两部分,以其中一条栅线11为例,第一跨接线14的两端分别连接该条栅线11的第一栅线段11和第二栅线段112,将该条栅线11的两部分连接起来,连接该条栅线11的第一跨接线14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且第一跨接线14围绕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设置。依次类推,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各条栅线11的两部分都被与该条栅线11对应的第一跨接线14连接起来,使栅线11上的扫描信号能够正常传输,且各条第一跨接线14围绕透明区s1设置,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透明化,且能够保证透明区s1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多条第一跨接线14互不交错,多条第一跨接线14围绕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设置,且由靠近透明区s1向背离透明区s1的方向排布,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一跨接线14中,较背离透明区s1的第一跨接线14将较靠近透明区s1的第一跨接线14包围在其中。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与栅线11同理,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设置数据线12。第一子面板1还包括多条第二跨接线15,多条数据线12中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数据线12,在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与显示区s2的交界处断开,从而每条数据线12分为第一数据线段121和第二数据线段122两部分,以其中一条数据线12为例,第二跨接线15的两端分别连接该条数据线12的第一数据线段121和第二数据线段122,将该条数据线12的两部分连接起来,连接该条数据线12的第二跨接线15仅设置在第一子面板1的显示区s2,且第二跨接线15围绕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设置。依次类推,经过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各条数据线12的两部分都被与该条数据线12对应的第二跨接线15连接起来,使数据线12上的扫描信号能够正常传输,且各条第二跨接线15围绕透明区s1设置,因此能够实现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透明化,且能够进一步保证透明区s1的透过率。

进一步地,多条第二跨接线15互不交错,多条第二跨接线15围绕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设置,且由靠近透明区s1向背离透明区s1的方向排布,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跨接线15中,较背离透明区s1的第二跨接线15将较靠近透明区s1的第二跨接线15包围在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子面板1,可以单独采用如图6所示的方式设置栅线11,也可以单独采用如图7所示的方式设置数据线12,也可以将图6与图7所描述的实施例相结合,设置栅线11以及数据线12,具体的根据需要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如图8所示,图8为沿图6中c-d方向剖切、沿方向p1观察的剖视图。为了避免第一跨接线14与栅线11发生交错,可以单独设置膜层设置第一跨接线14。第一子面板1还可以包括第一附加层003,第一附加层003设置在栅线11所在层001背离基底01(图中未示出)一侧,多条第一跨接线14设置在第一附加层003,第一跨接线14和栅线11位于不同层,每条第一跨接线14通过第一附加层003中的通孔(via)连接与该条第一跨接线14对应的栅线11的两部分(即第一栅线段111和第二栅线段112)。

可选地,第一附加层003与栅线11所在层001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00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面板1还可以包括更多的膜层和器件,例如薄膜晶体管、发光器件等,为了便于描述,图8仅示出第一跨接线14与栅线11的连接关系所涉及的膜层,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

进一步地,若第一子面板1采用上述的第二跨接线15的方式连接数据线12的两部分,则与上述同理,为了避免第二跨接线15与数据线12发生交错,可以单独设置膜层设置第二跨接线15,第一子面板1还可以包括第二附加层,第二附加层设置在数据线12所在层背离基底01一侧,多条第二跨接线15设置在第二附加层,第二跨接线15和数据线12位于不同层,每条第二跨接线15通过第二附加层中的通孔(via)连接与该条第二跨接线15对应的数据线12的两部分(即第一数据线段121和第二数据线段12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附加层和/或第二附加层也可以和第一子面板1中原有的其他膜层共用层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第一子面板1中的其他膜层,例如设置在栅线11与数据线12背离基底01一侧的像素电极层等膜层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区域,可以利用掩膜版(mask),采用曝光显影工艺,将其做镂空处理,以增加透明区s1的透过率。

可选地,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可以填充各种类型的透明材料,例如透明树脂,聚酰亚胺等材料。

可选地,如图9、图10所示,显示面板的驱动单元44包括驱动部件41和滑动组件42。具体地,滑动组件42的滑动部421连接第二子面板2,驱动部件41连接滑动组件42,驱动部件41能够驱动滑动组件42的滑动部421往返运动,以带动第二子面板2在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和显示区s2的位置往返运动。

可选地,滑动组件42包括固定部422和滑动部421,固定部422的延伸方向为第二子面板2做往返运动的运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422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第一子面板1的方向。滑动部421能够沿着固定部422的延伸方向往返滑动。滑动部421和固定部422可以为多种类型的结构,以下皆以固定部422为转轴,滑动部421为套件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地,参见图9、图10,滑动组件42中的转轴422为刚性结构,其一端连接在驱动部件41上,沿平行于第一子面板1的方向延伸;滑动组件42中的套件421连接固定组件43,且套件421套设在转轴422上;驱动部件41连接转轴422,驱动部件41能够驱动转轴422转动,套件421内侧具有螺纹,转轴422表面也具有螺纹,套件421的螺纹与转轴422的螺纹相适配,在驱动部件41驱动转轴422转动时,套件421的螺纹和转轴422的螺纹相配合,使套件431沿转轴422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与套件421相连的第二子面板2沿转轴422上升至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如图9所示),遮住图像获取单元3,或下降至对应第一子面板2的显示区s1的位置(如图10所示),露出图像获取单元3。

根据上述,由于转轴421做旋转运动,因此为了避免第二子面板2随着转轴转动,可以设置固定组件43以固定第二子面板2与第一子面板1之间的角度,使第二子面板2与第一子面板1在第二子面板2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互相平行。具体地,参见图9、图10,驱动单元44还可以包括固定组件43,固定组件43连接第二子面板2,固定组件43用于固定第二子面板2的角度,以保持第二子面板2平行于第一子面板1,从而若第二子面板2滑动至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二者的显示画面能够相融合成为一幅完整的显示画面。

可选地,如图9-图12所示,其中,图12为沿图11中a-b方向剖切的剖视图。显示面板还包括框架结构6,框架结构6可以用于容纳和固定显示面板中的各个结构和部件。驱动单元4中的固定组件43可以包括固定板431和卡持件432。其中,第二子面板2放置在固定板431靠近第一子面板1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滑动组件42中的滑动部421(例如套件)与固定板431相连接,卡持件432固定在显示面板的框架结构6上。卡持件432具有两个卡槽,两个卡槽分别为第一卡槽4321和第二卡槽4322,第一卡槽4321和第二卡槽4322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子面板1,第一卡槽4321、第二卡槽4322分别位于固定板431的两侧,将固定板431卡持在两个卡槽之间,固定板431能够沿两个卡槽滑动,也即固定板431沿两个卡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子面板1的方向)滑动,从而两个卡槽能够固定住固定板431与第一子面板1之间的角度,避免固定板431随着转轴422的转动而转动,进而能够固定住放置在固定板431上的第二子面板2与第一子面板1之间的角度,使第二子面板2与第一子面板1保持互相平行。在套件421沿转轴422滑动时,套件421带动固定板431沿转轴422滑动,也沿卡持件42的两个卡槽滑动(两个卡槽固定不动),从而带动设置在固定板431上的第二子面板2沿转轴422滑动。

可选地,驱动部件41可以为多种提供动力的器件,例如驱动部件41可以为步进电机,在步进电机正转或反转时,能够使第二子面板2上升或下降。

可选地,如图9、图10、图1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7,fpc7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子面板2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子面板2的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上,驱动电路可以设置在框架结构6上,fpc7的长度大于第二子面板2做往返运动的运动距离,从而能够随着第二子面板2做往返运动而折叠或伸展。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获取单元3也可以固定在框架结构6上,图像获取单元3例如可以为摄像头。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识别单元8,识别单元8连接驱动单元4,识别单元8用于识别人眼的视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角度,并根据角度调整人眼的视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第二子面板2与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相对位置。在人眼观察显示面板时,由于第一子面板1和第二子面板2之间具有距离d,若人眼相对显示面板的角度不等于90°,则会产生错位,使第一子面板1和第二子面板2所显示的画面错位,因此,识别单元8用于识别人眼的视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角度θ,按照预设的算法,根据第一子面板1与第二子面板2的垂直距离d和视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角度θ计算第二子面板2相对于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错位距离m,并根据错位距离m调整第二子面板2相对于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之间的位置。具体地,可以根据m=d×tanθ,确定错位距离m,以透明区s1靠近人眼一侧的边界与第二子面板2之间的垂线为起始位置,将第二子面板2向背离起始位置的方向移动距离m,以消除画面的错位,使第一子面板1显示的画面能够与第二子面板2显示的画面相嵌合,形成完整的画面。例如,第一子面板1与第二子面板2之间的垂直距离d=0.2mm,人眼的视线与显示面板的角度θ=45°,则第一子面板2的错位距离m=0.2mm。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gpu)、第一时序控制器(tcon1)和第二时序控制器(tcon2)。其中,tcon1连接gpu与第一子面板1,tcon2连接gpu与第二子面板2。gpu接收整幅画面的数据,对整幅画面的数据进行处理,产生一副完整图像,和整幅画面中对应第一子面板1的透明区s1的位置的透明区图像,再将完整图像的数据输入tcon1,使tcon1控制第一子面板1上的像素单元进行显示,将透明区图像的数据输入tcon2,使tcon2控制第二子面板2上的像素单元进行显示,且第一子面板1可以从靠近透明区s1一侧的方向开始刷新,第一子面板1和第二子面板2几乎同步开启,因此无需对二者进行同步。

相应地,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迷你二极管(miniled)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