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2352发布日期:2020-09-04 15:1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面板分辨率提升和面板尺寸增大,面板内像素数量快速提高,对应数据线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所需驱动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和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引脚(pin)数量也随之提高,随之线宽变细、线间距变小,对模组绑定(bonding)工艺精度要求提高;此外,由于线间距变小,线与线间短路风险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减少面板上数据线数量,降低了绑定工艺精度要求,并且能够减小短路风险。

本申请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扫描线组,所述多个扫描线组沿列方向排布,每一所述扫描线组均包括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以及第三扫描线,所述第一扫描线接入上一行扫描信号,所述第二扫描线接入本行扫描信号,所述第三扫描线接入下一行扫描信号;

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数据线沿行方向排布;以及

所述多个扫描线组以及所述多条数据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其中,

至少一所述数据线连接两列所述发光单元;在两列所述发光单元中,位于同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线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三扫描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单元为偶数列时,每一所述数据线均连接两列所述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发光单元为奇数列时,一所述数据线连接一列所述发光单元,其余所述数据线均连接两列所述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所述数据线连接一列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一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线连接,或者,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三扫描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电容基板层,所述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三扫描线均与所述电容基板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oled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层,所述第一扫描线、所述第二扫描线以及所述第三扫描线均通过过孔连接至所述栅极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源漏极层,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源漏极层同层设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包括:

多条扫描线,所述多条扫描线沿列方向排布;

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数据线沿行方向排布;以及

所述多条扫描线以及所述多条数据线交叉限定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其中,

至少一所述数据线连接两列所述发光单元;在两列所述发光单元中,位于同一行的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本行所述扫描线以及上一行所述扫描线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与本行所述扫描线以及下一行所述扫描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栅极层,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栅极层同层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通过对扫描线与发光单元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使得同一行发光单元不再在同一时序开始工作,即不在同一时刻接受数据线信号。从而实现两列发光单元共享数据线,能够减少oled显示面板上数据线的数量。并且,由于数据线数量减少,数据线间距变大,降低了绑定工艺精度要求,还能够减小数据线短路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一种膜层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发光单元的一种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的信号波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对oled显示面板做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的第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该oled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扫描线组101、多条数据线102、多个扫描线组101以及多条数据线102交叉限定的多个发光单元103。多个扫描线组101沿列方向排布,列方向为沿图中沿y轴延伸的方向。每一扫描线组101均包括第一扫描线1011、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以第n行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扫描线1011接入上一行扫描信号scan(n-1),第二扫描线1012接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第三扫描线1013接入下一行扫描信号scan(n+1)。多条数据线102沿行方向排布,行方向为图中沿x轴延伸的方向。多个发光单元103呈阵列排布。其中,至少一数据线102连接两列发光单元103。在两列发光单元103中,位于同一行的发光单元103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031和第二发光单元1032,第一发光单元1031与第一扫描线1011以及第二扫描线1012连接,第二发光单元1032与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连接。

其中,图1中以行方向(即沿x轴延伸的方向)与列方向(即沿y轴延伸的方向)垂直进行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行列方向与交叉角度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通过对扫描线102与发光单元103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使得同一行发光单元103,不再在同一时序开始工作,即不在同一时刻接受数据线102信号。从而实现两列发光单元103共享数据线102,能够减少oled显示面板10上数据线102的数量。由于数据线102数量减少,数据线102间距变大,降低了绑定工艺精度要求,并且能够减小数据线102短路风险。

其中,当发光单元103为偶数列时,每一数据线102均连接两列发光单元103。当发光单元103为奇数列时,一数据线102连接一列发光单元103,其余数据线102均连接两列发光单元103。这样能够使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适应不同显示面板的需求,并在不同规格发光单元的显示面板都能达到减少数据线102,降低面板绑定工艺精度的效果。

其中,在一数据线102连接一列发光单元103中,发光单元103与第一扫描线1011以及第二扫描线1012连接,或者,发光单元103与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连接。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的一种膜层结构俯视示意图。其中,oled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机层104、电容基板层105、栅极层106、源漏极层107以及过孔108,oled显示面板10还包括多条第三电压线109、多条发光控制线110以及多条第一电压线111,第一电压线111用于供应高电势vdd,发光控制线110接入本行发光控制信号em(n)。第一扫描线1011、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均与电容基板层105同层设置。第一扫描线1011、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均通过过孔108连接至栅极层106。数据线102与源漏极层107同层设置,并由源漏极层107通过过孔108连接至栅极层106,过孔108在进行其他过孔工艺时同步完成,整体阵列工艺无需变更。将第一扫描线1011、第二扫描线1012以及第三扫描线1013设置于电容基板层105,能够减少栅极层106上的信号线分布,降低绑定工艺精度要求,减小生产难度,提高显示面板的品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膜层结构,仅作为示例用于说明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案,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的第二种局部结构示意图。该oled显示面板10包括多条扫描线101、多条数据线102、多条扫描线101以及多条数据线102交叉限定的多个发光单元103。多条扫描线101沿列方向排布,多条数据线102沿行方向排布,列方向为图中沿y轴延伸的方向,行方向为图中沿x轴延伸的方向。多个发光单元103呈阵列排布。其中,至少一数据线102连接两列发光单元103。在两列发光单元103中,位于同一行的发光单元103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031和第二发光单元1032,第一发光单元1031与本行所述扫描线1012以及上一行所述扫描线1011连接,第二发光单元1032与本行扫描线1012以及下一行扫描线1013连接。图3中以第二行发光单元103作为示例进行连接说明,第一行发光单元103与扫描线数据线的连接未示出。

其中,图3中以行方向(即沿x轴延伸的方向)与列方向(即沿y轴延伸的方向)垂直进行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申请行列方向与交叉角度的限制。

其中,oled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机层、电容基板层、栅极层、源漏极层以及过孔,扫描线101与栅极层同层设置。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的扫描线,线间距较宽,短路风险很小,因此,将扫描线与栅极层同层设置,可以简化制程工艺。扫描线101也可以与电容基板层105同层设置,扫描线101的具体设置可以依据不同oled显示面板需求及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本申请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10结构,没有改变扫描线101的排布方式,无需对扫描线设置工艺进行变更。本实施例仅改变了扫描线101与发光单元103的连接方式即可达到减少数据线102的效果,制程方便。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发光单元1031的一种等效电路示意图。第一发光单元1031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以及电容c1。在本申请的发光单元中,还可采用其他电路连接方式。在此处采用图4所示的电路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具体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第一端连接供应低电势的第二电压vss,第二端通过第一节点n1与第六晶体管t6的输出端及第七晶体管t7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通过第四节点n4电容c1的第二端并连接到第三节点n3。第一晶体管t1的输出端通过第五节点n5与第六晶体管t6的输入端以及第三晶体管t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输入端通过第六节点n6与第二晶体管t2的输出端以及第五晶体管t5的输出端连接。

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二扫描线1012并输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第二晶体管t2的输入端连接数据线102并输入数据信号data。第二晶体管t2的输出端通过第六节点n6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输入端。

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连接第二扫描线1012并输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第三晶体管t3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节点n3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输出端。第三晶体管t3的输出端通过第五节点n5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输出端。

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连接第一扫描线1011并输入上一行扫描信号scan(n-1)。第四晶体管t4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三电压vi以及第七晶体管t7的输入端。第四晶体管t4的输出端通过第三节点n3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输入端。

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通过第八节点n8连接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并连接发光控制线接入本行发光控制信号em(n)。第五晶体管t5的输入端通过第七节点n7连接供应高电势的第一电压vdd及电容c1的第一端,第五晶体管t5的输出端通过第六节点n6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输入端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输出端。

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通过第八节点n8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并连接发光控制线接入本行发光控制信号em(n)。第六晶体管t6的输入端通过第五节点n5与第一晶体管t1的输出端以及第三晶体管t3的输出端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节点n1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第二端。

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连接第二扫描线1012并输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第七晶体管t7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三电压vi以及第四晶体管的输入端,第七晶体管t7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节点n1连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第二端。

其中,该oled显示面板10中的发光单元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但同一行连接同一条数据线的发光单元连接的扫描线不同,接入的扫描信号不同。具体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以及第七晶体管t7接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第一发光单元的第四晶体管t4接入上一行扫描信号scan(n-1)。而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以及第七晶体管t7接入下一行扫描信号scan(n+1),第二发光单元的第四晶体管t4接入本行扫描信号scan(n)。在此连接方式下,同行共享数据线的发光单元相差一个时钟信号,即可实现数据线共享,从而实现数据线减半。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103的信号波形图。在第一阶段t1,scan(n-1)为低电平信号,第一发光单元进行电路复位。在第二阶段t2,scan(n)为低电平信号,第一发光单元进行电路补偿,第二发光单元进行电路复位。在第三阶段t3,scan(n+1)为低电平信号,第一发光单元进行阳极复位,第二发光单元进行电路补偿。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前后相差一个时钟信号,从而可先后写入数据线信号。在像素补偿电路工作的电路复位和电路补偿及阳极复位时发光控制信号em(n)为高电平,使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关闭。本申请实施例采用p型晶体管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因此发光控制信号em(n)在高电平时,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关闭,但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采用的时序信号,对于同一行发光单元,不再在同一时序开始工作,即不在同一时刻接受数据线信号。同一行共享数据线的发光单元相差一个时钟信号,即可实现数据线共享,从而实现数据线减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装置100包括以上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10和封装结构20,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其他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封装20和其他装置及其装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相关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oled显示面板和封装结构。该oled显示面板通过对扫描线与发光单元的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使得同一行发光单元,不再在同一时序开始工作,即不在同一时刻接受数据线信号。从而实现两列发光单元共享数据线,能够减少oled显示面板上数据线的数量。由于数据线数量减少,数据线间距变大,降低了绑定工艺精度要求,并且能够减小数据线短路风险。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