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防伪验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伪标签。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销售的高速发展,商品的假冒、窜货问题成为影响品牌商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利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仿冒产品也往往会导致商家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包装中融入防伪标签,成为溯源的常用手段。市面上常见的二维码标签,由于二维码的数据印刷在表层,防伪数据为可视型,较难兼具防伪数据的随机性与唯一性,造成容易通过扫描读取,也容易被仿制的其缺点,会导致信息被恶意复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伪标签,其通过叠合印刷在第一材料层上的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能组合形成兼具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伪标签,包括底纸层、随机图案层和具有防伪数据的第一印刷层,底纸层上设有第一材料层,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叠合印刷在第一材料层上组合形成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
进一步,所述随机图案层中形成有随机纹理、不规则纤维图案和几何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所述第一印刷层中的防伪数据包括防伪用二维码。
进一步,所述第一印刷层中的防伪数据包括二维码与文本或图形的组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材料层由不干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防伪标签还包括与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叠合印刷在一起的温变层。
进一步,所述随机图案层预印在第一材料层上,温变层预印在随机图案层上,第一印刷层印刷在温变层上。
进一步,所述温变层由可逆温变油墨和不可逆温变油墨印制形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印刷层上设有能保护第一印刷层中的防伪数据的保护层,保护层为透明状膜类保护层。
进一步,所述保护层上设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上的防伪数据被随意扫描的遮蔽表层,遮蔽表层包括第二材料层和第二印刷层,第二印刷层印刷在第二材料层上,第二材料层由可移不干胶材料制成使遮蔽表层可揭开地粘连在保护层上,第二印刷层中形成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上的防伪数据被扫描的遮蔽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伪标签,具有如下优点:
1、在底纸层上设有第一材料层,第一材料层上叠合印刷有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第一印刷层中具有防伪数据,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组合形成兼具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通过图像采集可将防伪标签上完整的防伪验证信息上传至溯源系统的数据库中去,当消费者扫描防伪标签进行验证时,能根据数据库给出的防伪验证信息去匹配实际产品上的防伪标签,进而判断该防伪标签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以到达验证产品真伪的目的。
2、防伪标签还包括与随机图案层和第一印刷层叠合印刷在一起的温变层,温变层由可逆温变油墨和不可逆温变油墨印制形成,使的温变层中的内容能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形实现色变以给予消费者较为直观的视觉警示的作用。
3、保护层上设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上的防伪数据被随意扫描的遮蔽表层,遮蔽表层包括第二材料层和第二印刷层,第二材料层由可移不干胶材料制成使遮蔽表层可揭开地粘连在保护层上,第二印刷层中形成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上的防伪数据被扫描的遮蔽区,通过遮蔽区能防止第一印刷层中的二维码仅有的一次验证机会被随意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伪标签上的遮蔽表层的揭开过程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底纸层,2、第一材料层,3、随机图案层,4、温变层,5、第一印刷层,6、保护层,7、遮蔽表层,71、第二材料层,72、第二印刷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一种防伪标签,包括底纸层1、随机图案层3和具有防伪数据的第一印刷层5,底纸层1上设有第一材料层2,随机图案层3和第一印刷层5叠合印刷在第一材料层2上组合形成兼具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随机图案层3中形成有随机纹理、不规则纤维图案和几何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随机图案层中也可形成其他类型的随机图案,只要能与第一印刷层5相配合形成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即可,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随机纹理、不规则纤维图案或几何形状。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印刷层5中的防伪数据包括防伪用二维码。第一印刷层5中的二维码的尺寸大小可根据实际的标签规格进行设计。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印刷层5中的防伪数据也可是二维码与文本的组合,或二维码与图形的组合。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材料层2由不干胶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由不干胶材料制成的第一材料层2是现有技术,且在第一材料层2上进行印刷的方法也是现有技术。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防伪标签还包括与随机图案层3和第一印刷层5叠合印刷在一起的温变层4。优选地,随机图案层3预印在第一材料层2上,温变层4预印在随机图案层3上,第一印刷层5印刷在温变层4上。本实施例中,温变区可满版印制颜色,也可印制指定内容,例如品牌商的logo、“谨防假冒”等提示语。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随机图案层3、温变层4和第一印刷层5的叠合顺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叠合顺序,在保证随机图案层3和第一印刷层5叠合能组合形成兼具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且第一印刷层5上的二维码能被扫描验证的前提下,可相应地改变三者的叠合顺序。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温变层4由可逆温变油墨和不可逆温变油墨印制形成。当温变层4采用不可逆温变油墨印制时,在环境温度未达到温变温度的状态下,温变层4的内容不显颜色,而当环境温度到达温变温度时,温变层4中的内容则变为显色;以65℃不可逆蓝色显色温变油墨为例,当环境温度<65℃时,该温变层4中的内容不显颜色,当环境温度≥65℃时,则温变层4中的内容显示为蓝色,且一经显色后,即使环境温度再次下降到65℃,温变层4中的内容也无法消色,将持续显色,从而在视觉上能够起到较为直观的警示作用,例如,在某些保鲜产品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的应用场景中,可以通过选用温变温度合适的不可逆温变油墨来印制形成温变层4,若在保鲜过程中,存在环境温度超过相应温变温度的情况出现,则温变层4的内容显色提醒人们产品有变质的可能性,较好地给予人们直观的警示。而当温变层4采用可逆温变油墨印制时,温变层4中的内容可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反复显色与消色。
请参照附图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印刷层5上设有能保护第一印刷层5中的防伪数据的保护层6,保护层6为透明状膜类保护层,优选地,透明状膜类保护层可以是哑膜或者是光膜。
请参照附图1、附图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保护层6上设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5上的防伪数据被随意扫描的遮蔽表层7,遮蔽表层7包括第二材料层71和第二印刷层72,第二印刷层72印刷在第二材料层71上,第二材料层71由可移不干胶材料制成使遮蔽表层7可揭开地粘连在保护层6上,第二印刷层72中形成有能防止第一印刷层5上的防伪数据被扫描的遮蔽区。本实施例中,第二印刷层72中的遮蔽区与第一印刷层5中需要进行隐秘保护的区域相对应,遮蔽区的大小尺寸可设计为局部遮蔽(如二维码的码眼、验证码等区域),可以设计为整体遮蔽将整个二维码进行遮蔽,防止第一印刷层5中的二维码被随意扫描验证导致该二维码仅有的一次验证机会被随意使用,能保护第一印刷层5中的防伪数据的严密性。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第二印刷层72中印刷有能局部遮蔽第一印刷层5中的二维码的深色的遮蔽区,并在遮蔽区中形成有提示信息,如“沿边角撕开”以便引导消费者揭开标签的表层进行防伪验证。本实施例中,通过模切工序使在遮蔽表层7的一个边角上形成一个边角缺口以便于消费者沿边角缺口撕开遮蔽表层7。
本实施例中,在底纸层1上设有第一材料层2,第一材料层2上叠合印刷有随机图案层3和第一印刷层5,第一印刷层5中具有防伪数据,随机图案层3和第一印刷层5组合形成兼具随机性和唯一性的防伪验证信息,通过图像采集可将防伪标签上完整的防伪验证信息上传至溯源系统的数据库中去,当消费者扫描防伪标签进行验证时,能根据数据库给出的防伪验证信息去匹配实际产品上的防伪标签,进而判断该防伪标签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以到达验证产品真伪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