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2995发布日期:2020-09-08 14:2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柔性显示屏具有轻薄、不易碎、可折叠以及可卷曲等优点,使得柔性显示屏被广泛地应用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中。然而,在传统的手机中,柔性显示屏的硬度较差,容易出现表面塌陷现象。故而,传统柔性显示屏的底侧设置有支撑片,以利用支撑片来支撑柔性显示屏,从而解决柔性显示屏的表面出现塌陷的问题。然而,当支撑片的厚度较厚时,支撑片会限制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导致手机不容易折叠。当支撑片的厚度较薄时,虽然支撑片不会限制柔性显示屏的弯折,但是过薄的支撑片的结构强度不够,无法很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易折叠且支撑强度足够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及支撑件。所述显示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非弯折区、弯折区及第二非弯折区。换言之,所述弯折区连接在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非显示侧。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第三金属板件以及第二金属板件。换言之,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金属板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所述第一金属板件面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设置。所述第二金属板件面向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设置。所述第三金属板件面向所述弯折区设置,且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能够弯折。

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堆叠设置。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三金属板件。所述多个通孔镂空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镂空指的是通孔内未填充其他材料,也即通孔内填充有空气。当然,因为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一面,且第一缓冲件具有弹性,所以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时候,通孔内可以允许少些部分第一缓冲件挤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金属板件设置有多个通孔,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板件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三金属板件能够吸收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从而降低第三金属板件对显示屏在弯折过程中的影响。

此外,转动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一般设置有较多的通孔或者凹槽。该通孔或者凹槽可以作为避让空间或者锁紧有紧固件。此时,当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容易挤压第三金属板件。因为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的应力较为集中,所以通孔的周缘能够以较大的挤压力挤向光学胶,光学胶发生凸出,以使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与显示屏之间,从而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时,第三金属板件能够将挤压力传递至第一缓冲件。此时,第一缓冲件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以减少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挤压显示屏的力,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因过度挤压而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时,若第三金属板件发生断裂,并挤向显示屏。此时,第一缓冲件也可以防止断裂的第三金属板件直接刺穿或者挤向显示屏,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件与第二金属板件的硬度与刚度较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金属板件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来支撑显示屏的第一非弯折区,第二金属板件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来支撑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从而防止显示屏出现塌陷的问题,也即保证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表面平整度。

此外,第一金属板件、第三金属板件、第二金属板件及第一缓冲件能够形成一个整体部件(支撑件)。此时,作为一个整体部件的支撑件安装于显示屏的方式较为简单,也即显示模组的组装方式能够得到简化。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胶带。所述第一缓冲件粘接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胶带可以为单面胶,也可以为双面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缓冲件具有可粘接性,所以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式较为简单,且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的成本投入。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此时,所述第一缓冲件与第一金属板件之间不再存在间隙,所述第一缓冲件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不再存在间隙。故而,支撑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较为平整,此时,支撑件上应力集中区域较少,从而在电子设备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避免支撑件的部分区域因应力集中而过度挤压显示屏。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胶带。所述第一缓冲件粘接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远离所述显示屏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缓冲件具有可粘接性,所以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式较为简单,且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的成本投入。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远离所述第一缓冲件的表面。换言之,当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时,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或者,当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时,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相背设置的两表面设置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从而显著地提高面向显示屏的弯折区设置的支撑件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面向弯折区设置的支撑件可以降低显示屏在弯折过程中的影响,也即,在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能够共同吸收弯折时所产生的应力。

此外,通过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时,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从而当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在第二缓冲件。这样,因为第二缓冲件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所以第二缓冲件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的应力不会较为集中,也即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挤压显示屏的力较小,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此外,当第二缓冲件将部分挤压力通过第三金属板件传递至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也能够再次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显示屏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进一步地减少,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通孔形成多个第一通孔组。所述多个第一通孔组在第一方向上排布。各所述第一通孔组均包括多个第一通孔。同一个所述第一通孔组内的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组的多个第一通孔彼此交叉排布。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金属板件朝向所述第二金属板件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也即x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也即y轴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金属部设置第一通孔组,可以提高第一连接板件的整体柔韧性,保证显示模组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折叠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连接板件的第一通孔组可以有效地吸收弯折力,从而避免第一连接板件对显示屏的弯折产生影响。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为条形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通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且在y轴方向上第一通孔的宽度d1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时,在x-y平面上第三金属板件形成的镂空区域的面积较大。此时,在电子设备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第一通孔能够吸收显示模组在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也即避免第三金属板件因应力过大而导致显示屏不容易弯折,从而提高显示模组的弯折效果。

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同一个所述第一通孔组内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在0.05毫米至0.8毫米的范围内。此时,第三金属板件既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又具有较佳的柔韧性。

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金属板件的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这样,在保证第三金属板件的硬度及刚度的同时,又能够使得第三金属板件的柔韧性较佳。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的硬度及刚度适中。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面向所述显示屏的弯折区的第四金属板件、第五金属板件及第三缓冲件。所述第一金属板件、所述第四金属板件、所述第五金属板件、所述第三金属板件及第二金属板件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属板件能够弯折。所述第四金属板件设有所述通孔。所述第三缓冲件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与所述第五金属板件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金属板件堆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缓冲件可以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也可以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四金属板件设有所述通孔,所以第四金属板件的整体硬度及刚度较为适中。此外,第四金属板件堆叠设置有第三缓冲件,此时,通过第四金属板件与第三缓冲件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支撑件的部分区域的柔韧性。此时,支撑件的柔韧性较佳的区域的数量可以提高。故而,在支撑件固定于显示屏时,第四金属板件也可以固定于显示屏的弯折区中弯曲角度较大的区域,以保证显示屏的弯折区具有较佳的弯折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及支撑件。所述显示屏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非弯折区、弯折区及第二非弯折区。换言之,所述弯折区连接在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显示屏的非显示侧,所述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第三金属板件、第二金属板件。换言之,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连接在所述第一金属板件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所述第一金属板件面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设置。所述第二金属板件面向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设置。所述第三金属板件面向所述弯折区设置。

所述第三金属板件为连续且完整的板件,且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能够弯折。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未开设有通孔或者凹槽。此时,第三金属板件的第一面为平整面。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三金属板件的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一金属板件及所述第二金属板件的高度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

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堆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缓冲件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也可以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

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三金属板件的高度h1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板件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三金属板件内部应力不会较集中,从而降低对显示屏弯折的影响。

此外,通过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从而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时,第三金属板件将挤压力传递至第一缓冲件。此时,第一缓冲件可以吸收部分挤压力,以避免显示屏因过度挤压而导致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时,若第三金属板件发生断裂,并挤向显示屏。此时,第一缓冲件也可以防止断裂的第三金属板件直接刺穿或者挤向显示屏,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在z方向上,第一金属板件的高度h2与第二金属板件的高度h3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这样,第一金属板件与第二金属板件具有足够的硬度及刚度,从而在电子设备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金属板件与第二金属板件能够有效地支撑显示屏。此外,在该尺寸下的第一金属板件与第二金属板件的厚度较薄,第一金属板件与第二金属板件也不会较大程度增加显示模组的厚度。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胶带。所述第一缓冲件粘接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胶带可以为单面胶,也可以为双面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缓冲件具有可粘接性,所以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式较为简单,且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的成本投入。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此时,所述第一缓冲件与第一金属板件之间不再存在间隙,所述第一缓冲件与所述第二金属板件之间不再存在间隙。故而,支撑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较为平整,此时,支撑件上应力集中区域较少,从而在电子设备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避免支撑件的部分区域因应力集中而过度挤压显示屏。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胶带。所述第一缓冲件粘接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远离所述显示屏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胶带可以为单面胶,也可以为双面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一缓冲件具有可粘接性,所以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式较为简单,且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的成本投入。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固定于所述第三金属板件远离所述第一缓冲件的表面。换言之,当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时,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或者,当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时,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相背设置的两表面设置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从而显著地提高面向显示屏的弯折区设置的支撑件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面向弯折区设置的支撑件可以降低显示屏在弯折过程中的影响,也即,在电子设备的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与第二缓冲件能够共同吸收弯折时所产生的应力。

此外,通过将第一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第二缓冲件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从而当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三支撑板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在第二缓冲件。这样,因为第二缓冲件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所以第二缓冲件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的应力不会较为集中,也即第三金属板件的通孔的周缘挤压显示屏的力较小,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此外,当第二缓冲件将部分挤压力通过第三金属板件传递至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也能够再次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显示屏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进一步地减少,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还包括面向所述显示屏的弯折区的第四金属板件、第五金属板件及第三缓冲件,所述第一金属板件、所述第四金属板件、所述第五金属板件、所述第三金属板件及第二金属板件依次连接。所述第四金属板件能够弯折。在所述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四金属板件的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五金属板件的高度h5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所述第三缓冲件位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件与所述第五金属板件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金属板件堆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缓冲件可以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朝向显示屏的表面,也可以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背离显示屏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第四金属板件的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所以第四金属板件的整体硬度及刚度较为适中。此外,第四金属板件堆叠设置有第三缓冲件,此时,通过第四金属板件与第三缓冲件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支撑件的部分区域的柔韧性。此时,支撑件的柔韧性较佳的区域的数量可以提高。故而,在支撑件固定于显示屏时,第四金属板件也可以固定于显示屏的弯折区中弯曲角度较大的区域,以保证显示屏的弯折区具有较佳的弯折效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易折叠且支撑强度足够。当显示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也易折叠且支撑强度足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的转动装置安装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显示模组的第三金属板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1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可以为平板电脑、手机、照相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或者可穿戴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以手机为例进行阐述。其中,为了便于描述,如图1所示,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

请参阅图2,并结合图1所示,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显示模组30。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展开,以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也能够相对折叠,以处于闭合状态。换言之,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能够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其中,图1示意了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图2示意了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

此外,显示模组30可以用于显示图像和视频等。显示模组30包括第一部分34、第二部分35及第三部分36。第二部分35连接于第一部分34与第三部分36之间。第一部分34、第二部分35与第三部分36均位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同一侧。此外,第一部分34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部分35位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第三部分36固定于第二壳体20。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部分34、第二部分35及第三部分36大致呈180°(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此时,显示模组30具有连续的大面积显示区域,也即显示模组30能够实现大屏显示,用户的体验性较佳。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显示模组30相互折叠。具体的,第二部分35发生弯折。第一部分34与第三部分36在z方向上相互重叠。此时,显示模组30的展开面积较小,有利于降低显示模组30发生损坏的概率。

此外,附图2示意了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显示模组30处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之间,也即显示模组30能够内折。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也可以位于第一部分34与第三部分36之间,也即显示模组30可以外折。具体的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此外,附图1与附图2均示意了电子设备100可以发生一次折叠。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发生多次折叠,也即显示模组20可以包括多个部分。每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发生折叠。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有多种连接关系,例如转动连接、滑动连接、可拆卸式扣合连接等。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壳体10转动连接第二壳体20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3与图4,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的转动装置安装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还包括转动装置40。转动装置40连接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转动装置40能够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相对转动以折叠或展开。转动装置40位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且转动装置40与显示模组30的第二部分35相对设置。

其中,转动装置4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第二支撑板42位于第一支撑板41与第三支撑板43之间。此外,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与显示模组30的第二部分35面向设置。

此外,第二支撑板42的一侧活动连接于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的另一侧也活动连接于第三支撑板43。换言之,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活动。此外,第一支撑板41背离第二支撑板42的一侧活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第三支撑板43背离第二支撑板42的一侧活动连接于第二壳体20。此时,通过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的相互配合,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能够相对转动以折叠或展开。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与第三支撑板43共同支撑显示模组30的第二部分35。

请参阅图5,图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的分解示意图。显示模组30包括显示屏31及支撑件32。显示屏31用于显示图像及视频等。显示屏31采用柔性显示屏。例如,显示屏31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qled)显示屏。

请参阅图5,并结合图4所示,显示屏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非弯折区3181、弯折区3182及第二非弯折区3183,也即弯折区3182连接于第一非弯折区3181与第二非弯折区3183之间。第一非弯折区3181为显示模组30的第一部分34的一部分。弯折区3182为第二部分35的一部分。第二非弯折区3183为第三部分36的一部分。

请参阅图5及图6,图6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处于闭合状态的示意图。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3181、弯折区3182及第二非弯折区3183大致呈180°(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弯折区3182发生弯折,第一非弯折区3181与第二非弯折区3183面向设置。附图6示意了弯折区3182大致呈水滴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区3182的形状也可以呈半环形。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7,图7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显示屏3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膜311、显示面板312、偏光片313(polarizer,pol)及保护盖板314。换言之,显示面板312位于背膜311与偏光片313之间。保护盖板314固定于偏光片313背离显示面板312的表面。背膜311可用于支撑显示面板312。显示面板312用于显示图像及视频等。保护盖板314用于保护偏光片313及显示面板312等。

此外,显示屏31还包括光学胶315。光学胶315固定于偏光片313与保护盖板314之间。光学胶315既可以使得显示面板312发出的显示光线传播出电子设备100的外部,又可以提高显示模组30的柔韧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屏31可以为触控屏。显示屏31能够用于根据用户的触控动作产生触控信号。具体的,当用户在显示屏31上点击摄像软件的图标时,显示屏31能够根据用户的点击动作产生触控信号,并将触控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图未示)。处理器接收触控信号,并根据触控信号打开摄像软件。处理器可以安装于第一壳体10(请参阅图4),也可以安装于第二壳体20(请参阅图4)。

其中,显示面板312可以具有触控功能,也即显示面板312具有触控面板的功能。例如,采用on-cell技术将触控面板嵌入到显示面板312的发光层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12也可以不具有触控功能。此时,显示屏31还包括触控面板(图未示)。触控面板可以固定在保护盖板314与偏光片313之间,也可以位于偏光片313与显示面板312之间。

请再次参阅图7,显示屏31包括相背设置的外表面316及内表面317。显示屏31的外表面316指的是用户在正常使用电子设备100时,显示屏31朝向用户的表面,也即显示屏31的显示侧。显示屏31的内表面317指的是当显示模组30安装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时,显示屏31朝向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的表面,也即显示屏31的非显示侧。显示模组30的支撑件32固定于显示屏31的内表面317。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可以通过oca光学胶、pvb胶、泡棉胶或其组合材质等固定于显示屏31的内表面317。附图7示意了支撑件32与显示屏31的内表面317之间设置有光学胶39。

在本申请中,支撑件32的结构具有多种设置方式。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四种支撑件32的设置方式。可以理解的是,在每个实施例中,支撑件32的结构均具有较佳的柔韧性以及较佳的强度和硬度。此外,支撑件32也具有较佳的整体性以及表面平整度。

第一种实施例:请再次参阅图7,支撑件32包括第一缓冲件324及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附图7通过虚线区别开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此外,第一缓冲件324位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且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堆叠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朝向显示屏31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板件321朝向第二金属板件323的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也即y轴的正方向。垂直于第一金属板件321朝向第二金属板件323的方向为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也即x轴方向。

此外,在z方向上,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高度为h1。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为h2。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为h3。h1小于h2。h1小于h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h1也可以等于h2。h1也可以等于h3。

此外,结合附图6所示,第一金属板件321面向第一弯折区3181设置。第一金属板件321为显示模组30的第一部分34的一部分。具体的,第一金属板件321通过光学胶39固定于第一弯折区3181。

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均面向弯折区3182设置。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均为第二部分35的一部分。具体的,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通过光学胶39固定于弯折区3182。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均能够发生弯折。

第二金属板件323面向第二非弯折区3183设置。第二金属板件323为第三部分36的一部分。具体的,第二金属板件323通过光学胶39固定于第二非弯折区3183。

请再次参阅图6与图7,当电子设备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发生弯折,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相对设置。附图6示意了支撑件32大致呈水滴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的形状也可以呈环形。具体的,本申请不做限制。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及第一缓冲件324大致呈180°(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

其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第二金属板件323的材质也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材质也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此外,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高分子材料。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还可以其他弹性材料。

请再次参阅图7,第三金属板件322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3223及第二面3224。第一面3223面向显示屏31。第三金属板件322设有多个通孔3225。各通孔3225自第一面3223贯穿至第二面3224。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且第一缓冲件324覆盖各通孔3225。多个通孔3225镂空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镂空指的是通孔3225内未填充其他材料,也即通孔3225内填充有空气。当然,因为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且第一缓冲件324具有弹性,所以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时候,通孔3225内可以允许少些部分第一缓冲件324挤入。通孔3225的数量不仅限于附图7所示意的六个。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材质为金属,所以第三金属板件322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金属板件322具有足够的刚度及硬度来支撑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以防止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出现塌陷的问题,也即保证显示屏31具有较佳的表面平整度。

此外,通过设置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高度h1小于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此外,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设置有多个通孔3225,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板件322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三金属板件322能够吸收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从而降低第三金属板件322对显示屏31在弯折过程中的影响。

此外,转动装置40的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一般设置有较多的通孔或者凹槽。该通孔或者凹槽可以作为避让空间或者锁紧有紧固件。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40的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容易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因为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周缘的应力较为集中,所以通孔3225的周缘能够以较大的挤压力挤向光学胶39,光学胶39发生凸出,以使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与显示屏31之间,从而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第三金属板件322能够将挤压力传递至第一缓冲件324。此时,第一缓冲件324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以减少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周缘挤压显示屏31的力,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因过度挤压而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若第三金属板件322发生断裂,并挤向显示屏31。此时,第一缓冲件324也可以防止断裂的第三金属板件322直接刺穿或者挤向显示屏31,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硬度与刚度较大。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在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金属板件321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来支撑显示屏31的第一非弯折区3181,第二金属板件323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来支撑显示屏31的第二非弯折区3183,从而防止显示屏31出现塌陷的问题,也即保证显示模组30具有较佳的表面平整度。

此外,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及第一缓冲件324能够形成一个整体部件(支撑板32)。此时,作为一个整体部件的支撑件32安装于显示屏31的方式较为简单,也即显示模组30的组装方式能够得到简化。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为一体成型结构。此时,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的连接牢固度更佳。此外,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的形成步骤较少,可以减少支撑件42的投入成本。

具体的,通过cnc加工在一个整体的板件上形成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此时,在第三金属板件322上刻蚀出通孔3225。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注塑工艺或者化学腐蚀等方式形成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形成或者卡扣扣合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二金属板件323及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材质相同。此时,支撑件32的物料种类较少,可以节省支撑件32的物料准备步骤,减少支撑件42的投入成本。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一次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一次成型包括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模压成型、压延成型等方式。这样,支撑件32的加工工艺步骤较少,可以减少支撑件32的成本投入。

请再次参阅图7,在z方向上,也即在显示模组3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高度h1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这样,在保证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硬度及刚度的同时,又能够使得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柔韧性较佳。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硬度及刚度适中。

请再次参阅图7,在z方向上,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均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这样,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具有足够的硬度及刚度,从而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能够有效地支撑显示屏31。此外,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厚度较薄,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也不会较大程度增加显示模组30的厚度。

请参阅图8,图8是图7所示的显示模组的第三金属板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第三金属板件322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组m及两个第二通孔组n。两个第二通孔组n分别位于多个第一通孔组m的两侧。附图8示意了在x轴的正方向的一个第二通孔组n。可以理解的是,在x轴的负方向的也相应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组n。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金属板件322也可以不设置两个第二通孔组n。

多个第一通孔组m在x轴方向上排布。可以理解的是,在x轴方向上,每两个第一通孔组m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但也可以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55°、166°或者177°。此外,每个第一通孔组m均包括多个第一通孔3226。多个第一通孔3226在y轴方向上间隔排布。可以理解的是,在y轴方向,每两个第一通孔3226的连线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但可以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55°、166°或者177°。此外,附图8示意了相邻两个第一通孔组m的多个第一通孔3226彼此交叉排布,也即相邻两个第一通孔组m的第一通孔3226之间具有重叠部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组m的多个第一通孔3226也可以彼此间隔排布。

其中,各第二通孔组n均包括多个第二通孔3227。同一个第二通孔组n的多个第二通孔3227在y轴方向上间隔排布。可以理解的是,在y轴方向,每两个第二通孔3227可以相互平行设置,但可以允许些微偏差,例如155°、166°或者177°。此外,同一个第二通孔组n的多个第二通孔3227贯穿第三金属板件322的侧面。附图8示意了在x轴的正方向的第二通孔组n的多个第二通孔3227均贯穿第三金属板件322的侧面。

此外,附图8示意了每个第二通孔3227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第一通孔3226之间,也即第二通孔3227与第一通孔3226具有重叠部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通孔3227也可以与第一通孔3226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设置第一通孔组m及两个第二通孔组n,可以提高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整体柔韧性,保证显示模组30具有较佳的柔韧性。

此外,通过多个第二通孔3227贯穿第三金属板件322的侧面,以防止第三金属板件322的侧部发生局部应力集中。此时,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第二通孔3227能够吸收显示模组30在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也即避免第三金属板件322的侧面因应力过大而造成显示模组30不容易弯折。

请再次参阅图8,第一通孔3226为条形孔。第一通孔322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在y轴方向上,第一通孔3226的宽度d1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例如,d1等于0.15毫米、0.26毫米、1毫米、2毫米或者3毫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3226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平行于y轴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通孔322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且在y轴方向上第一通孔3226的宽度d1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时,在x-y平面上第三金属板件322形成的镂空区域的面积较大。此时,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第一通孔3226能够吸收显示模组30在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也即避免第三金属板件322因应力过大而导致显示屏31不容易弯折,从而提高显示模组30的弯折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3227为条形孔。第二通孔322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方向。在y轴方向上,第二通孔3227的宽度d2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例如,d2等于0.15毫米、0.26毫米、1毫米、2毫米或者3毫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3227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平行于y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二通孔3227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且在y轴上第二通孔3227的宽度d2在0.15毫米至3毫米的范围内时,在x-y平面上第三金属板件322形成的镂空区域的面积较大。此时,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过程中,第二通孔3227能够吸收显示模组30在弯折过程中的应力,也即避免第三金属板件322因应力过大而导致显示屏31不容易弯折,从而提高显示模组30的弯折效果。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y轴方向上,同一个第一通孔组m内的相邻两个第一通孔3226之间的距离d3小于或等于0.5毫米。例如,d3等于0.05毫米、0.1毫米、0.2毫米、0.5毫米、0.6毫米或者0.8毫米。此时,第三金属板件322既具有较佳的硬度及刚度,又具有较佳的柔韧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324的设置方式具有多种形式。下文将具体描述第一缓冲件324的三种主要设置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请再次参阅图7,第一缓冲件324为具有单面粘性的胶带,也即单面胶。胶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泡棉胶带。第一缓冲件324粘接于第三金属板件322朝向所述显示屏31的表面。

具体的,当加工出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且第三金属板件322开设有通孔3225时,将第一缓冲件324粘贴在第三金属板件322朝向显示屏31的表面。此时,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以及第一缓冲件324形成一个整体。此外,第一缓冲件324未有粘性的一面通过光学胶39固定于显示屏31。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胶带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所以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胶带可以吸收应力,从而使得显示屏31具有较佳的弯折性。此外,因为胶带具有可粘接性,所以胶带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方式较为简单,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32的成本投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也可以为具有双面粘性的胶带,也即双面胶。此时,第一缓冲件324一面粘接于第三金属板件322朝向显示屏31的表面,另一面也可以粘接于光学胶39,并通过光学胶39固定于显示屏31。

此外,附图7示意了通孔3225的形状为梯形孔,且通孔3225靠近第一缓冲件324一侧的尺寸较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孔3225的形状为梯形孔,且通孔3225靠近第一缓冲件324一侧的尺寸也可以设置较小,或者通孔3225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矩形或者不规则形状。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的一侧连接于第一金属板件321,另一侧连接于第二金属板件323。此时,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一金属板件321之间不再存在间隙,以及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不再存在间隙。故而,支撑件32朝向显示屏31的表面较为平整,此时,支撑件32上应力集中区域较少,从而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避免支撑件32的部分区域因应力集中而过度挤压显示屏31。

第二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9,图9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第一缓冲件324注塑连接第三金属板件322,也即第一缓冲件324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第三金属板件322上,并与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

具体的,当加工出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且第三金属板件322未开设通孔3225时,通过注塑工艺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表面注塑高分子材料。当高分子材料冷却固化后,高分子材料形成第一缓冲件324。此时,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第一缓冲件324的表面开设通孔3225。附图9示意了通孔3225为梯形孔,且通孔3225靠近第一缓冲件324一侧的尺寸较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孔3225也可以为圆柱孔或者异形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缓冲件324通过注塑与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可以提高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连接牢固度,且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整体性较佳。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包括p4u。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还包括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s,tpu)、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elastomer,tpe)、热塑性橡胶材料(thermo-plastic-rubbermaterial,tpr)、热塑性硫化橡胶(thermoplasticpolyolefin,tpv)、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copolymer,eva)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包括p4u以及pu。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也可以包括p4u、tpr以及tpv。具体的,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正常使用的状态(也即,电子设备100未处于碰撞或者冲击的状态下)时,p4u与pu能够保持较柔软的状态,也即第三金属板件322的弹性模量较小。此时,当电子设备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三金属板件322对显示屏31的折叠或者展开的影响较小,也即p4u与pu能够保证显示模组30具有较佳的弯折性。

此外,当电子设备100处于碰撞或者冲击状态下,p4u与pu将受到第三金属板件322的剧烈碰撞或冲击。此时,p4u与pu内的分子能够立刻相互锁定,迅速收缩变硬。此时,第三金属板件322的弹性模量显著提高,从而防止显示屏31受到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挤压而发生变形。当p4u与pu受到的冲击力或者挤压力消失时,p4u与pu能够快速地恢复至柔软状态,也即p4u与pu从硬到软发生变化,从而保证显示模组30能够继续实现弯折或者展开。

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一缓冲件324通过紫外固化和热固化与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具体的,第一缓冲件324包括紫外固化胶或者热固化胶。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包括紫外固化胶。具体的,当加工出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且第三金属板件322未开设通孔3225时,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表面填充未固化的紫外固化胶。通过紫外光照射未固化的紫外固化胶。未固化的紫外固化胶在紫外光下固化形成第一缓冲件324。此时,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第一缓冲件324的表面开设通孔322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通过紫外固化与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可以提高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连接牢固度,且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整体性较佳。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包括热固化胶。

具体的,当加工出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且第三金属板件322未开设通孔3225时,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表面填充未固化的热固化胶。热固化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胶水。此时,胶水在常温下可以自然固化,以形成第一缓冲件324。此时,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第一缓冲件324的表面开设通孔3225。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支撑件32还包括面向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的第四金属板件326、第五金属板件327及第三缓冲件328。第一金属板件321、第四金属板件326、第五金属板件327、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依次连接。第四金属板件326能够弯折。第三缓冲件328位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五金属板件327之间、且与第四金属板件326堆叠设置。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缓冲件328固定于显示屏31与第四金属板件326之间。

此外,在z方向上,第四金属板件326的高度h4小于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第四金属板件326设有多个所述通孔322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z方向上,第四金属板件326的高度h4也可以等于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

其中,第四金属板件326的通孔3225的设置方式可参阅上文的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设置方式。此外,第四金属板件326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第五金属板件327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第三缓冲件328的材质及设置方式可参阅上文各个实施方式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及设置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四金属板件326设有所述通孔3225,所以第第四金属板件326的整体硬度及刚度较为适中。此外,第四金属板件326堆叠设置有第三缓冲件328,此时,通过第四金属板件326与第三缓冲件328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支撑件32的部分区域的柔韧性。此时,支撑件32的柔韧性较佳的区域的数量可以提高。故而,在支撑件32固定于显示屏31时,第四金属板件326也可以固定于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中弯曲角度较大的区域,以保证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具有较佳的弯折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缓冲件328也可以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326远离显示屏31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2还可以包括第四缓冲件(图未示)。第四缓冲件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3253,且第四缓冲件与第三缓冲件328相背设置。换言之,当第三缓冲件328固定于显示屏31与第四金属板件326之间时,第四缓冲件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326远离显示屏31的表面。当第三缓冲件328固定于第四金属板件326远离显示屏31的表面时,第四缓冲件固定于显示屏31与第四金属板件326之间。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还可以包括第六金属板件、……、第s金属板件。s为大于六的整数。第s金属板件中至少包括一个金属板件。第s金属板件中至少包括一个金属板件。该金属板件设有多个所述通孔3225。

此外,支撑件32还可以包括第五缓冲件、……、第p缓冲件。p为大于五的整数。第p缓冲件固定于显示屏31与设有多个通孔3225的金属板件之间。

上文具体描述了显示模组30的第一种实施例:显示模组30包括第一缓冲件324。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与显示屏31之间。下文通过相关附图具体描述第二种实施例: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显示屏31的表面。

第二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换言之,第一种实施例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应用于第二种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显示屏31的表面,也即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二面3224,且遮盖通孔322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以及形成方式可参阅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及形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二面3224设置第一缓冲件324,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面向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设置的支撑件32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面向弯折区3182设置的支撑件32可以避免因硬度及刚度较大而影响显示屏31的弯折,也即,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324能够吸收弯折时所产生的应力。

此外,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二面3224设置第一缓冲件324,从而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40的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在第一缓冲件324上。这样,因为第一缓冲件324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所以第一缓冲件324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以减少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周缘挤压显示屏31的力,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因过度挤压而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324为单面胶带。第一缓冲件324粘接于第三金属板件322远离显示屏31的表面。因为第一缓冲件324具有可粘接性,所以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方式较为简单,且易操作。此外,相较于通过固定胶将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方案,本实施方式省去了固定胶,从而可以减少支撑件32的成本投入。

第三种实施例中,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换言之,第一种实施例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应用于第三种实施例。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支撑件32还包括第二缓冲件325。第二缓冲件325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且第二缓冲件325与第一缓冲件324相背设置。换言之,当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时,第二缓冲件325固定于第二面3224。或者,当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二面3224时,第二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下文以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时,第二缓冲件325固定于第二面3224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二缓冲件325的材质与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一面3223设置第一缓冲件324,在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二面3224设置第二缓冲件325,从而显著地提高面向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设置的支撑件32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面向弯折区3182设置的支撑件32可以降低显示屏31在弯折过程中的影响,也即,在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过程中或者展开的过程中,第一缓冲件324与第二缓冲件325能够共同吸收弯折时所产生的应力。

此外,通过在第三金属板件322靠近显示屏31的表面设置第一缓冲件324,在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显示屏31的表面设置第二缓冲件325,从而当电子设备100处于打开状态时,转动装置40的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在第二缓冲件325。这样,因为第二缓冲件325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所以第二缓冲件325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来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周缘的应力不会较为集中,也即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通孔3225的周缘挤压显示屏31的力较小,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此外,当第二缓冲件325将部分挤压力通过第三金属板件322传递至第一缓冲件324,第一缓冲件324也能够再次吸收部分挤压力。此时,显示屏31受到较大的挤压力进一步地减少,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上述通过相关附图介绍了显示模组30的三种结构的实施例。在这三种实施例中,第三金属板件322设置有通孔3225,从而提高支撑件32的柔韧性。下文将通过相关附图介绍显示模组30的第四种实施例。

第四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3,图13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支撑件32包括第一缓冲件324及依次连接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322连接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第一缓冲件324位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且与第三金属板件322堆叠设置。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一面3223。

此外,第一金属板件321面向第一弯折区3181设置。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均面向弯折区3182设置。第二金属板件323面向第二非弯折区3183设置。第三金属板件322与第一缓冲件324均能够发生弯折。

此外,第三金属板件322为连续且完整的板件。换言之,第三金属板件322未开设有通孔或者凹槽。此时,第三金属板件322的第一面3223为平整面。在z方向上,也即在显示模组30的厚度方向上,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高度h1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例如,h1等于0.015毫米、0.02毫米、0.1毫米、0.2毫米或者0.3毫米。在z方向上,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例如,h2等于0.1毫米、0.2毫米、0.25毫米、0.3毫米、0.4毫米或者0.5毫米。

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第一种实施例、第二种实施例和第三种实施例的支撑件32,本实施例的支撑件32不再设置通孔3225。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三金属板件322的高度h1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第三金属板件322具有较佳的柔韧性。此时,当电子设备100在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三金属板件322内部应力不会较集中,从而降低对显示屏31弯折的影响。

此外,通过将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一面3223,从而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第三金属板件322将挤压力传递至第一缓冲件324。此时,第一缓冲件324可以吸收部分挤压力,以避免显示屏31因过度挤压而导致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若第三金属板件322发生断裂,并挤向显示屏31。此时,第一缓冲件324也可以防止断裂的第三金属板件322直接刺穿或者挤向显示屏31,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在z方向上,第一金属板件321的高度h2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高度h3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这样,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具有足够的硬度及刚度,从而在电子设备100展开或者折叠的过程中,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能够有效地支撑显示屏31。此外,在该尺寸下的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的厚度较薄,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也不会较大程度增加显示模组30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和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可参阅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和第一缓冲件324的材质。具体的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图14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支撑件32还包括面向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的第四金属板件326、第五金属板件327及第三缓冲件328。第一金属板件321、第四金属板件326、第五金属板件327、第三金属板件322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依次连接。第四金属板件326能够弯折。第三缓冲件328位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五金属板件327之间、且与第四金属板件326堆叠设置。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缓冲件328固定于显示屏31与第四金属板件326之间。在z方向上,第四金属板件326的高度h4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第五金属板件327的高度h5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

其中,第四金属板件326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第五金属板件327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此外,第三缓冲件328的材质及形成方式可参阅第一种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件322的材质及设置方式,具体的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额外设置第四金属板件326,从而增加支撑件32的柔韧性较佳的区域,进而在支撑件32固定于显示屏31时,第四金属板件326可以固定于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中弯曲角度较大的区域,以保证显示屏31的弯折区3182具有较佳的弯折效果。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2还可以包括第六金属板件、……、第s金属板件。s为大于六的整数。第s金属板件中至少包括一个在z方向上,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的金属板件。此外,第s金属板件中至少包括一个在z方向上,高度在0.1毫米至0.5毫米的范围内的金属板件。

此外,支撑件32还可以包括第五缓冲件、……、第p缓冲件。p为大于五的整数。第p缓冲件固定于高度在0.015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的金属板件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324的设置方式可以参阅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一缓冲件324的设置方式:第一缓冲件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背离显示屏31的表面。具体的这里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32也可以包括第二缓冲件325。第二缓冲件325的设置方式可以参阅第三种实施例的第二缓冲件325的设置方式。具体的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模组在a-a线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2不再包括第一缓冲件324。支撑件32包括金属片324。金属片324位于第一金属板件321与第二金属板件323之间,且金属片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堆叠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片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与显示屏3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片324固定于第三金属板件322远离显示屏31的表面。

此外,金属片324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铝、铍铜、不锈钢或者钛合金等。支撑板32还包括胶带3241。胶带3241固定于金属片324与第三金属板件322之间。换言之,金属片324通过胶带3241连接于第三金属板件322与显示屏31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胶带3241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双面胶或者泡棉胶。胶带3241遮盖通孔3225。

具体的,当加工出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以及第二金属板件323,且第三金属板件322开设有通孔3225时,将金属片324通过胶带3241固定在第三金属板件322朝向显示屏31的表面。此时,第一金属板件321、第三金属板件322、第二金属板件323及金属片324形成一个整体。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第三金属板件322将挤压力传递至金属片324。此时,因为金属片324的整体性较佳,金属片324不容易因发生断裂而刺穿或者挤压显示屏31,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此外,当第一支撑板41、第二支撑板42及第三支撑板43上的凹槽或者通孔的周缘挤压第三金属板件322时,若第三金属板件322发生断裂,并挤向显示屏31。此时,因为第三金属板件322与显示屏31之间设置有金属片324,所以金属片324可以防止第三金属板件322直接刺穿或者挤压显示屏31,从而较大程度地防止显示屏31出现黑斑或者亮线等问题。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