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

文档序号:25376079发布日期:2021-06-08 17:08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粉笔灰清除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传统教学中,黑板常作为文字或者绘画的载体,老师在使用粉笔时会产生粉尘,对周围的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均产生危害。
3.现有的黑板只有在其下部搭载承载粉尘的凹槽,除此外无粉尘清除收集装置。
4.因此,需要研制一种能够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使用粉笔产生粉尘而无法清除收集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包括:
7.进尘管道,其呈矩形且围绕在黑板的板边,所述进尘管道的管壁四周上具有与管内空间连通的进尘孔;
8.第一风扇,其安装在所述进尘管道的进尘孔处并形成由管外进管内的气流;
9.第二风扇,其安装在所述进尘管道内并在管内形成进入管底部的气流;
10.下挂箱,其侧壁上具有出气孔,所述下挂箱安装在所述进尘管道的底部;
11.转轴,其具有贯通的轴孔,所述转轴的上端伸入所述进尘管道的底部内且与所述进尘管道相转动连接,所述轴孔与所述进尘管道内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转轴的下端伸至所述下挂箱内;
12.第三风扇,其设置在所述转轴的轴孔内;
13.分布板,其内具有腔室,所述分布板的底面具有多个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出尘孔,所述分布板水平放置且顶面与所述转轴的下端相固定连接,所述轴孔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分布板位于所述下挂箱内;
14.除尘布袋,其数量与所述出尘孔的数量相同,所述除尘布袋的袋口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分布板的底面且所述除尘布袋的袋口覆盖所述出尘孔,所述除尘布袋位于所述下挂箱内;
15.驱动电机,其固定在所述下挂箱内;
16.传动机构,其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轴;以及
17.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转轴水平转动。
18.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接,所述主动齿轮键连接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从动齿轮键连接在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
19.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挂箱的侧壁上具有可拆卸连接的关开门。
20.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除尘布袋的内侧壁上设有内撑框,所述内撑框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分布板的底面,所述内撑框呈圆筒状。
21.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除尘布袋的袋口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分布板的底面具有环形槽,所述固定环卡接在所述环形槽上。
22.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环通过胶水固定在所述除尘布袋的袋口内侧。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在黑板上使用粉笔产生的粉尘吸入进尘管道内,并将进尘管道内粉尘输送至管底部,并通过转轴的轴孔、分布板的腔室以及出尘孔,最终落入除尘布袋,粉尘沉积在除尘布袋内,完成了粉尘的清除收集;同时为了防止粉尘附着在除尘布袋的侧壁上而影响除尘布袋对粉尘的过滤效果,采用电动驱动转轴带动分布板以及除尘布袋进行水平转动的方式,来抖动除尘布袋上的粉尘,进而实现除尘布袋内侧壁上的粉尘落入底部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使用粉笔产生粉尘而无法清除收集的问题。
2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10、进尘管道;101、进尘孔;20、第一风扇;30、第二风扇;40、下挂箱;401、出气孔;50、转轴;501、轴孔;60、第三风扇;70、分布板;701、腔室;702、出尘孔;703、环形槽;80、除尘布袋;90、驱动电机;100、传动机构;1001、驱动轴;1002、主动齿轮;1003、从动齿轮;110、关开门;120、内撑框;130、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清除教学粉笔灰的收集装置,包括:进尘管道10、第一风扇20、第二风扇30、下挂箱40、转轴50、第三风扇60、分布板70、除尘布袋80、驱动电机90和传动机构100。
31.进尘管道10呈矩形采用螺钉固定且围绕在黑板的板边,进尘管道10的管壁四周上具有与管内空间连通的进尘孔101。
32.第一风扇20安装在进尘管道10的进尘孔101处并形成由管外进管内的气流。
33.第二风扇30安装在进尘管道10内并在管内形成进入管底部的气流。
34.第一风扇20和第二风扇30均与电源连接。
35.下挂箱40侧壁上具有出气孔401,出气孔401实现下挂箱40内部与外界之间的气体的流动,下挂箱40安装在进尘管道10的底部。
36.转轴50竖直放置,转轴50具有贯通的轴孔501,转轴50的上端伸入进尘管道10的底部内且与进尘管道10通过轴承相转动连接,轴孔501与进尘管道10内的内部空间相连通,转轴50的下端伸至下挂箱40内。
37.第三风扇60设置在转轴50的轴孔501内。
38.分布板70内具有腔室701,分布板70的底面具有多个与腔室701相连通的出尘孔702,分布板70水平放置且顶面与转轴50的下端相固定连接,轴孔501与腔室701相连通,分布板70位于下挂箱40内。
39.除尘布袋80的数量与出尘孔702的数量相同,除尘布袋80的袋口可拆卸地连接在分布板70的底面且除尘布袋80的袋口覆盖出尘孔702,除尘布袋80位于下挂箱40内。
40.驱动电机90固定在下挂箱40内。
41.传动机构100用于连接驱动电机90与转轴50。
42.驱动电机90通过传动机构100驱动转轴50水平转动。
43.工作时,第一风扇20将粉笔在黑板上摩擦产生的粉尘吸入进尘管道10内,而第二风扇30将进尘管道10内的粉尘吹入管内底部,并在第三风扇60的作用下,粉尘通过轴孔501进分布板70的腔室701内,最终由出尘孔702进入除尘布袋80内,并沉积在除尘布袋80内,驱动电机90通过传动机构100驱动转轴50水平转动,转轴50带动分布板70转动,进而除尘布袋80转动,进而将除尘布袋80的侧壁上附着的粉尘抖落在其内底部中,减少其侧壁上附着的粉尘对其过滤效果的影响。
44.其中,优选地,传动机构100包括驱动轴1001、主动齿轮1002和从动齿轮1003,驱动轴1001与驱动电机90相连接,主动齿轮1002键连接在驱动轴1001上,从动齿轮1003键连接在转轴50上且与主动齿轮1002相啮合,驱动电机90驱动驱动轴1001转动,驱动轴1001通过主动齿轮1002带动从动齿轮1003以及转轴50转动,整个传动机构100简单且实用以及拆装便捷。
45.下挂箱40的侧壁上具有如卡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的关开门110,通过打开关开门110来取下盛满粉尘的除尘布袋80,以便进行及时的更换。
46.优选地,除尘布袋80的内侧壁上设有内撑框120,内撑框120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分布板70的底面,内撑框120呈圆筒状,使得除尘布袋80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形状稳定,内部空间足够的张开,以便容纳更多的粉尘。
47.优选地,除尘布袋80的袋口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30,分布板70的底面具有环形槽703,固定环130卡接在环形槽703上。实现了除尘布袋80与分布板70的简单可拆卸连接。
48.其中,固定环130通过胶水固定在除尘布袋80的袋口内侧。
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在黑板上使用粉笔产生的粉尘吸入进尘管道10内,并将进尘管道10内粉尘输送至管底部,并通过转轴50的轴孔501、分布板70的腔室701以及出尘孔702,最终落入除尘布袋80,粉尘沉积在除尘布袋80内,完成了粉尘的清除收集;同时为了防止粉尘附着在除尘布袋80的侧壁上而影响除尘布袋80对粉尘的过滤效果,采用电动驱动转轴50带动分布板70以及除尘布袋80进行水平转动的方式,来抖动除尘布袋80上的粉尘,
进而实现除尘布袋80内侧壁上的粉尘落入底部中;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使用粉笔产生粉尘而无法清除收集的问题。
50.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