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31636发布日期:2022-10-26 00:3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直下式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直下式显示器在前框与后框之间设置金属背板、电路基板与面板模组等元件。后框一般会呈现弧状结构;后框的两端相对于前框的距离较近,后框的中端相对于前框则具有较宽阔容置腔体。电路基板即会设置在金属背板的中央区域,对齐于后框的中端以设置在容置腔体内。然而,传统直下式显示器必需设计后框的弧状结构具有较大曲度,让后框的中端相对于前框有足够的距离能容纳电路基板,因此传统直下式显示器无法提供薄型化外观造型,不符现今消费性产品的市场需求。故如何设计一种能提供超薄造型的直下式显示器,便为相关显示器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背板及其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4.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其包括一第一壳件、一第二壳件、一光学膜片组、至少一电路基板、一支撑背板以及多个发光灯条。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开口结构。该第二壳件结合该第一壳件。该光学膜片组设置在该第一壳件与该第二壳件之间,且经由该开口结构外露于该第一壳件。该支撑背板设置在该第二壳件与该光学膜片组之间。该支撑背板具有相互连结的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相对于该第二壳件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二区段相对于该第二壳件的一距离、或是该第一区段相对于该第一壳件的一距离小于该第二区段相对于该第一壳件的一距离。该至少一电路基板设置在该第一区段。该多个发光灯条设置在该支撑背板。
5.本发明另公开了该支撑背板还具有一桥接区段,该桥接区段连接在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之间,该桥接区段相对于该第一区段的一夹角大于九十度,或者该桥接区段相对于该第二区段的一夹角大于九十度。
6.本发明另公开了该支撑背板包括一反射膜片。该反射膜片具有相互连结的一第一分段、一第二分段以及一桥接分段。该第一分段与该第二分段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区段和该第二区段。该桥接分段弯折连接在该第一分段与该第二分段之间。该桥接分段相对于该第一分段和/或该第二分段的一夹角大于九十度。
7.本发明另公开了该夹角相符于该多个发光灯条的至少其中一发光灯条的一发光角度。
8.本发明另公开了该支撑背板还具有一第三区段,该第三区段设置在该第二区段的相对于该第一区段的一侧。该第三区段相对于该第二壳件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二区段相对于该第二壳件的该距离。
9.本发明另公开了该光学膜片组包含一扩散件。该扩散件具有相互连结的一第一片
段与一第二片段,该第一片段与该第二片段分别对应于该第一区段和该第二区段,该第一片段的遮光率不同于该第二片段的遮光率。
10.本发明另公开了该光学膜片组在该扩散件设置多个吸光元件,设置在该第一片段的一吸光元件的一吸光效能大于设置在该第二片段的一吸光元件的一吸光效能。
11.本发明另公开了设置在该第一片段与该第二片段的交界处的一吸光元件的一吸光效能小于设置在该第一片段的该吸光元件的该吸光效能,且大于设置在该第二片段的该吸光元件的该吸光效能。
12.本发明另公开了该多个吸光元件为印刷网点或滤光材料。
13.本发明另公开了该直下式显示器还在该第一区段设置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且在该第二区段设置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亮度相同或相似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亮度。
14.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分布位置对应于该多个吸光元件的分布位置。
15.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非平行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
16.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该排列方向平行于该支撑背板的一短边,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该排列方向平行于该支撑背板的一长边。
17.本发明另公开了该直下式显示器还在该第一区段设置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且在该第二区段设置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亮度低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亮度。
18.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一操作电压低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一操作电压。
19.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分布密度大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分布密度。
20.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非平行于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
21.本发明另公开了一支撑背板,该支撑背板应用于一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该薄型化直下式显示器具有一后框。该支撑背板包含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该第二区段连结于该第一区段。该第一区段相对于该后框的一距离大于该第二区段相对于该后框的一距离。该支撑背板另包含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以及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设置于该第一区段。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设置于该第二区段。
22.本发明另公开了该支撑背板还包含一第三区段,该第三区段连结于该第二区段相对该第一区段的一侧。
23.本发明另公开了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另设置于第三区段,该至少一第一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平行于该支撑背板的一短边,该至少一第二发光灯条的一排列方向平行于该支撑背板的一长边。
24.本发明的直下式显示器利用渐变式支撑背板在壳件之间形成段差变化,让电路基板等电子元件能设置在渐变式支撑背板的第一区段,直下式显示器即能呈现薄型外观;再者,渐变式支撑背板的第二区段距离光学膜片组较远,得以配置分布密度较低的发光灯条,
故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的薄型直下式显示器。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26.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的外观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28.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的部分元件分解图。
29.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30.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背板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31.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的部分膜片示意图。
32.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的部分膜片示意图。
33.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34.10、10a
ꢀꢀꢀꢀꢀꢀꢀꢀꢀꢀꢀꢀꢀꢀꢀꢀꢀꢀꢀꢀ
直下式显示器
35.12
ꢀꢀꢀꢀꢀꢀꢀꢀꢀꢀꢀꢀꢀꢀꢀꢀꢀꢀꢀꢀꢀꢀꢀꢀꢀ
第一壳件
36.14
ꢀꢀꢀꢀꢀꢀꢀꢀꢀꢀꢀꢀꢀꢀꢀꢀꢀꢀꢀꢀꢀꢀꢀꢀꢀꢀ
第二壳件
37.16
ꢀꢀꢀꢀꢀꢀꢀꢀꢀꢀꢀꢀꢀꢀꢀꢀꢀꢀꢀꢀꢀꢀꢀꢀꢀꢀ
光学膜片组
38.18
ꢀꢀꢀꢀꢀꢀꢀꢀꢀꢀꢀꢀꢀꢀꢀꢀꢀꢀꢀꢀꢀꢀꢀꢀꢀꢀ
电路基板
39.20、20a、20b
ꢀꢀꢀꢀꢀꢀꢀꢀꢀꢀꢀꢀꢀꢀꢀꢀ
支撑背板
40.22
ꢀꢀꢀꢀꢀꢀꢀꢀꢀꢀꢀꢀꢀꢀꢀꢀꢀꢀꢀꢀꢀꢀꢀꢀꢀꢀ
发光灯条
41.22a
ꢀꢀꢀꢀꢀꢀꢀꢀꢀꢀꢀꢀꢀꢀꢀꢀꢀꢀꢀꢀꢀꢀꢀꢀꢀ
第一发光灯条
42.22b
ꢀꢀꢀꢀꢀꢀꢀꢀꢀꢀꢀꢀꢀꢀꢀꢀꢀꢀꢀꢀꢀꢀꢀꢀꢀ
第二发光灯条
43.24
ꢀꢀꢀꢀꢀꢀꢀꢀꢀꢀꢀꢀꢀꢀꢀꢀꢀꢀꢀꢀꢀꢀꢀꢀꢀꢀ
开口结构
44.26
ꢀꢀꢀꢀꢀꢀꢀꢀꢀꢀꢀꢀꢀꢀꢀꢀꢀꢀꢀꢀꢀꢀꢀꢀꢀꢀ
第一区段
45.28
ꢀꢀꢀꢀꢀꢀꢀꢀꢀꢀꢀꢀꢀꢀꢀꢀꢀꢀꢀꢀꢀꢀꢀꢀꢀꢀ
第二区段
46.30
ꢀꢀꢀꢀꢀꢀꢀꢀꢀꢀꢀꢀꢀꢀꢀꢀꢀꢀꢀꢀꢀꢀꢀꢀꢀꢀ
桥接区段
47.32
ꢀꢀꢀꢀꢀꢀꢀꢀꢀꢀꢀꢀꢀꢀꢀꢀꢀꢀꢀꢀꢀꢀꢀꢀꢀꢀ
第三区段
48.34
ꢀꢀꢀꢀꢀꢀꢀꢀꢀꢀꢀꢀꢀꢀꢀꢀꢀꢀꢀꢀꢀꢀꢀꢀꢀꢀ
反射膜片
49.36
ꢀꢀꢀꢀꢀꢀꢀꢀꢀꢀꢀꢀꢀꢀꢀꢀꢀꢀꢀꢀꢀꢀꢀꢀꢀꢀ
第一分段
50.38
ꢀꢀꢀꢀꢀꢀꢀꢀꢀꢀꢀꢀꢀꢀꢀꢀꢀꢀꢀꢀꢀꢀꢀꢀꢀꢀ
第二分段
51.40
ꢀꢀꢀꢀꢀꢀꢀꢀꢀꢀꢀꢀꢀꢀꢀꢀꢀꢀꢀꢀꢀꢀꢀꢀꢀꢀ
桥接分段
52.42
ꢀꢀꢀꢀꢀꢀꢀꢀꢀꢀꢀꢀꢀꢀꢀꢀꢀꢀꢀꢀꢀꢀꢀꢀꢀꢀ
扩散件
53.44
ꢀꢀꢀꢀꢀꢀꢀꢀꢀꢀꢀꢀꢀꢀꢀꢀꢀꢀꢀꢀꢀꢀꢀꢀꢀꢀ
第一片段
54.46
ꢀꢀꢀꢀꢀꢀꢀꢀꢀꢀꢀꢀꢀꢀꢀꢀꢀꢀꢀꢀꢀꢀꢀꢀꢀꢀ
第二片段
55.48
ꢀꢀꢀꢀꢀꢀꢀꢀꢀꢀꢀꢀꢀꢀꢀꢀꢀꢀꢀꢀꢀꢀꢀꢀꢀꢀ
第三片段
56.52
ꢀꢀꢀꢀꢀꢀꢀꢀꢀꢀꢀꢀꢀꢀꢀꢀꢀꢀꢀꢀꢀꢀꢀꢀꢀꢀ
吸光元件
57.s1
ꢀꢀꢀꢀꢀꢀꢀꢀꢀꢀꢀꢀꢀꢀꢀꢀꢀꢀꢀꢀꢀꢀꢀꢀꢀꢀ
短边
58.s2
ꢀꢀꢀꢀꢀꢀꢀꢀꢀꢀꢀꢀꢀꢀꢀꢀꢀꢀꢀꢀꢀꢀꢀꢀꢀꢀ
长边
59.θ
ꢀꢀꢀꢀꢀꢀꢀꢀꢀꢀꢀꢀꢀꢀꢀꢀꢀꢀꢀꢀꢀꢀꢀꢀꢀꢀꢀ
夹角
60.h1
ꢀꢀꢀꢀꢀꢀꢀꢀꢀꢀꢀꢀꢀꢀꢀꢀꢀꢀꢀꢀꢀꢀꢀꢀꢀꢀ
第一距离
61.h2
ꢀꢀꢀꢀꢀꢀꢀꢀꢀꢀꢀꢀꢀꢀꢀꢀꢀꢀꢀꢀꢀꢀꢀꢀꢀꢀ
第二距离
62.h3
ꢀꢀꢀꢀꢀꢀꢀꢀꢀꢀꢀꢀꢀꢀꢀꢀꢀꢀꢀꢀꢀꢀꢀꢀꢀꢀ
第三距离
63.h4
ꢀꢀꢀꢀꢀꢀꢀꢀꢀꢀꢀꢀꢀꢀꢀꢀꢀꢀꢀꢀꢀꢀꢀꢀꢀꢀ
第四距离
64.h5
ꢀꢀꢀꢀꢀꢀꢀꢀꢀꢀꢀꢀꢀꢀꢀꢀꢀꢀꢀꢀꢀꢀꢀꢀꢀꢀ
第五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65.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10的部分元件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10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10的部分结构剖视图。直下式显示器10可包含第一壳件12、第二壳件14、光学膜片组16、电路基板18、支撑背板20以及发光灯条22。第一壳件12可为直下式显示器10的前框,具有开口结构24。第二壳件14则为直下式显示器10的后框,用来结合第一壳件12以包覆其它零组件提供防尘防水的保护。
66.光学膜片组16可为面板模组的一部分,其设置在第一壳件12与第二壳件14之间,并且经由第一壳件12的开口结构24而显露于外。电路基板18用来承载主机板、运算处理器、接口转接卡、音箱等电子元件。支撑背板20可设置在第二壳件14与光学膜片组16之间。第一实施例的支撑背板20可具有相互连结的第一区段26、第二区段28与桥接区段30。桥接区段30可弯折地连接在第一区段26和第二区段28之间。第一区段26与第二区段28的尺寸比例视设计需求而定,在此不再另行说明。一般来说,桥接区段30相对于第一区段26和/或第二区段28的夹角θ大于九十度,然而实际应用可不限于此。
67.如图3所示,第一区段26与第二区段28通过桥接区段30的转折形成结构段差,意即第一区段26相对于第二壳件14的第一距离h1可大于第二区段28相对于第二壳件14的第二距离h2,或是第一区段26相对于第一壳件12的第四距离h4可小于第二区段28相对于第一壳件12的第五距离h5。如此一来,第一区段26和第二壳件14之间可提供较充裕的配置空间,电路基板18即能安装在支撑背板20的第一区段26上;本发明的设计目的在于将直下式显示器10的电路基板18或其它电子元件设置在支撑背板20的第二区段28以外的区段,因此第二壳件14得以尽可能地靠近支撑背板20的第二区段28,使得直下式显示器10具有较佳的薄型外观。
68.特别一提的是,电路基板18设置在支撑背板20的面向第二壳件14的表面,意即电路基板18位于第二壳件14和支撑背板20之间的容置空间,而第一距离h1依据电路基板18及其所承载电子元件的结构高度相应设计。另外,发光灯条22会设置在支撑背板20的面向第一壳件12的表面,用来提供面板模组的背光光源。通常来说,发光灯条22会提供发散式光源,因此桥接区段30相对于第一区段26与第二区段28的夹角θ应当对应于发光灯条22的发光角度,避免支撑背板20的部分区段遮蔽发光灯条22所投射的光源而在光学膜片组16形成阴影。
69.请参阅图4与图5,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10a的部分元件分解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直下式显示器10a的部分结构剖视图。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具有相同编号的元件具有相同的结构与功能,在此不再重复叙明。直下式显示器10a的支撑背板20a可包含第一区段26、第二区段28、桥接区段30与第三区段32。第三区段32位于第二区段28的相对于第一区段26的一侧。桥接区段30可弯折连接在第一区段26和第二区
段28之间、以及第二区段28和第三区段32之间。第一区段26、第二区段28与第三区段32的尺寸比例视设计需求而定,在此不再另行说明。
70.如图5所示,第一区段26与第二区段28通过桥接区段30的转折形成结构段差,第二区段28与第三区段32也会通过桥接区段30的转折形成结构段差;因此,第三区段32相对于第二壳件14的第三距离h3大于第二距离h2,然而另可相同或相异于第一距离h1。第二实施例中,直下式显示器10a可能包含多个电路基板18,其分别安装在支撑背板20a的第一区段26与第三区段32,第二壳件14能接近支撑背板20的第二区段28,以使直下式显示器10a具有较佳的薄型外观。
71.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背板20b的部分结构剖视图。支撑背板20b的桥接区段30相对于第一区段26和第二区段28的夹角可能与发光灯条22的发光角度的差异甚大;此时,支撑背板20b较佳可包含反射膜片34,设置在支撑背板20b的面向第一壳件12的表面,用来反射发光灯条22的输出光线至光学膜片组16。反射膜片34可具有相互连结的第一分段36、第二分段38以及桥接分段40。第一分段36与第二分段38的位置及尺寸可对应于第一区段26和第二区段28。桥接分段40则会弯折连接在第一分段36与第二分段38之间。
72.本实施例中,桥接分段40相对于第一分段36和/或第二分段38的夹角θ大于九十度,且夹角θ的实际角度值较佳应当对应于发光灯条22的发光角度,可有效避免反射膜片34的部分分段遮蔽发光灯条22所投射的光源而在光学膜片组16形成阴影。
73.请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16的部分膜片示意图。光学膜片组16可包含扩散件42,例如扩散膜片或扩散板。扩散件42可分成相互连结的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第一片段44和第二片段46可分别对应于支撑背板20b的第一区段26及第二区段28。发光灯条22可包含多个第一发光灯条22a与多个第二发光灯条22b。第一发光灯条22a设置在第一区段26,第二发光灯条22b则设置在第二区段28。由于第一发光灯条22a较接近光学膜片组16,若第一发光灯条22a的发光亮度相同或相似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发光亮度,第一片段44所提供的遮光率较佳应大于第二片段46的遮光率,以使光学膜片组16的整体可呈现均匀亮度。
74.为使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分具不同遮光率,本发明可在扩散件42设置多个吸光元件52。吸光元件52可以只设置在第一片段44、以及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的交界处,此时位于第一片段44的吸光元件52的吸光效能可大于位于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的交界处的吸光元件52的吸光效能。本实施例以吸光元件52的面积作为控制吸光效能的手段,然而实际应用不限于此,例如可调整吸光元件52的厚度、材质和/或密度等特征,视设计需求而定。
75.除此的外,吸光元件52也可以分布设置在第一片段44、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的交界处、以及第二片段46,故设置在第一片段44与第二片段46的交界处的吸光元件52的吸光效能会小于设置在第一片段44的吸光元件52的吸光效能,且大于设置在第二片段46的吸光元件52的吸光效能。本发明可利用印刷网点或滤光材料作为吸光元件52,然实际应用当不限于此,也可能是针对扩散件42进行物理性或化学性加工,造成扩散件42的不同片段能具有不同的吸光或遮光效能。
76.每一个第一发光灯条22a与每一个第二发光灯条22b各自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发光
单元(没有标示在附图),而第一发光灯条22a和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各发光单元的分布位置较佳可对应于多个吸光元件52的分布位置,意即第一发光灯条22a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各发光单元指向与其位置相对应的吸光元件52,以使光学膜片组16的整体呈现均匀且柔和亮度。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灯条22a的排列方向非平行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排列方向,意即第一发光灯条22a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支撑背板20的短边s1,且第二发光灯条22b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支撑背板20的长边s2;然亦可让第一发光灯条22a与第二发光灯条22b以相同方向排列,其变化视设计需求而定。
77.在另一可能的变化形式中,光学膜片组16的扩散件42不具有吸光元件52,此时第一发光灯条22a的发光亮度可低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发光亮度。由于支撑背板20的第一区段26相对于光学膜片组16的距离短于第二区段28相对于光学膜片组16的距离,设置在第一区段26的第一发光灯条22a较佳需适度地降低其发光亮度,以使光学膜片组16的整体可呈现均匀亮度。本发明可以较低的操作电压驱动第一发光灯条22a,并且另以较高的操作电压驱动第二发光灯条22b;或者,也可能减少第一发光灯条22a或其发光单元的数量,让第一发光灯条22a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分布密度,皆能使第一发光灯条22a的发光亮度低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发光亮度。
78.请参阅图8,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16的部分膜片示意图。光学膜片组16的扩散件42可分成相互连结的第一片段44、第二片段46以及第三片段48。第一片段44与第三片段48可分别位于第二片段46的两相对侧。第一片段44、第二片段46以及第三片段48可分别对应于支撑背板20a的第一区段26、第二区段28和第三区段32。发光灯条22可包含多个第一发光灯条22a与多个第二发光灯条22b。第一发光灯条22a设置在第一区段26与第三区段32。第二发光灯条22b则设置在第二区段28。由于第一发光灯条22a较接近光学膜片组16,若第一发光灯条22a的发光亮度相同或相似于第二发光灯条22b的发光亮度,第一片段44及第三片段48所提供的遮光率较佳应大于第二片段46的遮光率,以使光学膜片组16的整体可呈现均匀亮度。扩散件42的吸光元件52的特性如前述实施例所述,在此不再重复说明。
79.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直下式显示器的设计具有结构段差的渐变式支撑背板,并将电路基板设置在渐变式支撑背板的内凹处,以使直下式显示器能具有薄型外观。支撑背板至少分成位于侧边的第一区段以及位于中央的第二区段;第二区段与第二壳件的距离较近,第一区段与第二壳件的距离较远。第二区段与第二壳件之间不用来设置电路基板,故可大幅缩短第二区段与第二壳件的间隙,让第二壳件更为贴近第一壳件。第一区段作为渐变式支撑背板的内凹处,可用来承载电路基板。第一区段与第二壳件的间距可等于或略大于电路基板的结构高度,让直下式显示器的整机厚度能从中段区域逐渐往侧边区域递减。
80.除此之外,由于支撑背板的第二区段离光学膜片组的间距较大,设置在第二区段的第二发光灯条不需较高的分布密度,故可减少第二发光灯条或其发光单元的数量,从而有效降低发光灯条的整体数量及成本。相比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直下式显示器利用渐变式支撑背板在壳件之间形成段差变化,让电路基板等电子元件能设置在渐变式支撑背板的第一区段,直下式显示器即能呈现薄型化;再者,渐变式支撑背板的第二区段距离光学膜片组较远,得以配置分布密度较低的发光灯条,故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的薄型直下式显示器。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做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