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设备、显示器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6831发布日期:2023-01-17 21:26阅读:40来源:国知局
显示设备、显示器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显示器及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中所采用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发强调体验度。在现有的终端显示器中,一般是通过显示器所在的平面进行内容显示,用户需要借助额外的部件调整显示器的角度,如通过手机支架调整仅能水平放置的显示器,以调整所观看内容的角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用户观看内容操作的复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显示器及终端,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具体如下: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之上,包括:
5.反射部件,与所述显示器的第一界面之间呈锐角布设,用于针对所述第一界面进行反射形成第二界面;
6.遮光部件,与所述反射部件连接并装配在所述显示器的顶端。
7.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夹持在所述显示器两端的夹持基座,所述夹持基座与所述遮光部件活动连接。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基座包括夹持部与连接部;所述夹持部呈双工字型结构,端部设有用于夹持显示器的l型夹持件;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夹持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遮光部件旋转连接。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件的下边缘固定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固定凹槽或安装在所述显示器之上的位置固定部件。
10.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挂靠基座,呈口字型结构,顶端背面设有用于挂设于所述显示器之上的l型挂扣件。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件的末端设有用于挂设于所述挂靠基座顶端的l型凸起;所述反射部件的下边缘与所述挂靠基座旋转连接。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件包括以下任一种镜面结构:
13.半透射半反射镜面,上边缘与所述遮光部件通过旋转滑动连接件活动连接,以使所述半透射半反射镜面沿所述遮光部件滑动或绕所述旋转滑动连接件转动;
14.相互平行的半透射反射镜面与全反射镜面;所述半透射半反射镜面的上边缘与所述遮光部件的上边缘旋转连接,所述全反射镜面的上边缘与所述半透射半反射镜面的上边缘通过连接杆旋转连接。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半透射半反射镜面和/或全反射镜面采用镜面架进行装配;所述镜面架呈口字型结构或者u字型结构,且设有用于与所述遮光部件进行卡扣固定的第二凸起。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件包括以下任一种遮光结构:
17.第一遮光板,上边缘与所述反射部件的上边缘活动连接,下边缘装配在所述显示器的顶端;
18.第一遮光板和第二遮光板;所述第一遮光板的上边缘与所述反射部件的上边缘旋转连接,下边缘与所述第二遮光板的上边缘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遮光板的下边缘装配在所述显示器的顶端。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或第二遮光板采用遮光架进行装配,所述遮光架设有用于与所述反射部分进行卡扣固定的凹槽。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板接近上边缘一侧设有第一采集设备,用于采集多媒体数据。
2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板平面上开设有用于与装配于所述显示器非显示界面一侧的第三采集设备配合的开孔。
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板和/或第二遮光板的平面上设有横向和/或纵向排布的第一凸起。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件的末端设有与所述连接部中开设的第一通孔配合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下方设有横梁杆。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器,装设有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为可折叠显示器,包括第一显示屏与第二显示屏;所述反射部件包括与用于显示第一界面的所述第一显示屏呈锐角布设的半透射半反射镜面。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器为非折叠显示器;所述反射部件包括相互平行的半透射半反射镜面与全反射镜面。
2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器。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9.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架设在显示器之上,其包括反射部件与遮光部件;其中,反射部件与显示器中显示画面内容的第一界面呈锐角布设,用于针对第一界面进行反射形成第二界面;遮光部件与反射部件连接并装配在显示器的顶端。本技术的实施可以通过反射部件针对第一界面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向用户呈现在第一界面中显示的内容,可以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呈现画面内容,且有利于降低用户观看画面内容的复杂性,提高用户观看画面内容的体验。
30.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1.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2.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之上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与可折叠显示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与可折叠显示器配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5.图2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与可折叠显示器配合时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d为图2c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与非折叠显示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b为图3a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夹持基座、遮光架、镜面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夹持基座的主视图。
41.图5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夹持基座的左视图。
42.图5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夹持基座的俯视图。
43.图5d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夹持基座的立体图。
44.图6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遮光部件的主视图。
45.图6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遮光部件的左视图。
46.图6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遮光部件的俯视图。
47.图6d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遮光部件的立体图。
48.图7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镜面架的主视图。
49.图7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镜面架的左视图。
50.图7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镜面架的俯视图。
51.图7d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中镜面架的立体图。
52.图8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显示器在平面上放置时反射部件与遮光部件的第一角度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3.图8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显示器在平面上放置时反射部件与遮光部件的第二角度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显示器在平面上放置时反射部件与遮光部件的第三角度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5.图8d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显示器在平面上放置时反射部件与遮光部件的第四角度放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56.图9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面向上放置时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7.图9b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面向上放置时显示设备展开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58.图9c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器面向上放置时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0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与可折叠显示器配合时进行二维视觉效果画面显示的场景示意图。
60.图1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与可折叠显示器配合时进行三维视觉效果画面显示的场景示意图。
61.图1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与非折叠显示器配合时进行二维视觉效果画面显示的场景示意图。
62.图1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与非折叠显示器配合时进行三维视觉效果画面显示的场景示意图。
63.图14a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4b为图14a所示可折叠显示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65.附图标号说明:
66.1-显示器、11-第一显示屏、12-第二显示屏、13-第一界面、130-反射成像、14-第二界面、15-第二采集设备、16-连接轴、17-第三界面、18-第四界面、19-第三采集设备;
67.2-反射部件、21-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0-镜面架、211-第二凸起、22-全反射镜面;
68.3-遮光部件、31-第一遮光板、310-遮光架、311-l型凸起、312-开孔、32-第二遮光板、321-第一采集设备、33-旋转轴、34-横梁杆、35-第一凸起;
69.4-夹持基座、41-夹持部、411-l型夹持件、412-位置固定凹槽、42-连接部、421-第一通孔;
70.5-挂靠基座、51-l型挂扣件、52-第二通孔;
71.6-位置固定部件;
72.7-旋转滑动连接件;
73.8-连接杆;
74.9-第一旋转连接件;
75.10-第二旋转连接件、101-第三旋转连接件、102-第四旋转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7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77.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可以架设在显示器1之上(如图1所示),以配合显示器1进行画面内容的显示。
78.具体地,显示设备包括反射部件2和遮光部件3。
79.其中,当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之上时,反射部件2与显示器1的第一界面1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反射部件2与第一界面13呈锐角布设;反射部件2用于针对第一界面13进行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界面13可以是显示器1中用于显示画面内容的用户界面,其属于一个实体界面;第二界面14是反射形成的虚拟界面,用于呈现反射成像;当在第一界面13进行画面内容显示时,第二界面14同步进行画面内容的呈现。可选地,反射部件2可以采用反射镜面实现界面的反射。
80.其中,遮光部件3与反射部件2连接,两者可以是活动连接,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当两者为活动连接时,遮光部件3与反射部件2通过活动连接的连接件进行连接,且两者可相对进行移动或转动;当两者为固定连接时,遮光部件3与反射部件2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各种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两者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当显示设备架设在
显示器1之上时,遮光部件3装配在显示器1的顶端。遮光部件3用于配合反射部件2进行光线的阻挡,避免由于其他光线入射反射部件以及影响第二界面14上的成像效果。可选地,遮光部件3可以采用遮光板实现光线的阻挡。
8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a、图2b、图2c、图2d、图4所示,显示设备在反射部件2和遮光部件3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夹持基座4,以提高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上时的稳固性。
82.可选地,如图2c所示,夹持基座4夹持在显示器1的两端,可以是夹持基座4整体呈横向夹持在显示器1的两端;此时,如图2a、图2b、图2d所示,夹持基座4与遮光部件3之间活动连接(如可以通过旋转轴连接,两者之间旋转连接)。
83.其中,如图5a、图5b、图5c、和图5d所示,夹持基座4包括夹持部41和连接部42。可选地,夹持部41用于夹持显示器1,连接部42用于与遮光部件3活动连接。如图5a和图5d所示,夹持部41呈双工字型结构,端部均设有用于夹持显示器1的l型夹持件411。如图2a、图2b、图5a、图5b和图5d所示,连接部42的一端与夹持部41连接,另一端与遮光部件3活动连接。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夹持部41还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显示器1的背部。
84.可选地,夹持部41上还设有位置固定凹槽412,如图2a所示,当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之上时,反射部件2可以通过位置固定凹槽412进行固定(下边缘卡扣在位置固定凹槽412中)。其中,位置固定凹槽412可以设于l型夹持件411之上。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还可以直接将反射部件2的下边缘放置于l型夹持件411之上,而无需额外开设位置固定凹槽412。
85.可选地,如图2b所示,反射部件2的下边缘还可以通过安装于显示器1之上的位置固定部件6进行固定。其中,位置固定部件6可以采用与夹持部41相似的结构夹持在显示器1的两端;还可以通过在位置固定部件6上开设凹槽,以将反射部件2的下边缘插入凹槽以实现固定。其中,位置固定部件6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显示器1中夹持的位置,以调整反射部件2与显示器1中的第一界面13之间的夹角。
8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所示,显示设备在反射部件2和遮光部件3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挂靠基座5,以提高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上时的稳固性。
87.可选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挂靠基座5可以由四条杆件构成,其顶端背面设有用于挂设于显示器1之上的l型挂扣件51。
88.可选地,如图3b所示,遮光部件3的末端可以设有用于挂设于所述挂靠基座5顶端的l型凸起311,即遮光部件3与挂靠基座5之间通过l型凸起311进行连接。
89.可选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反射部件2的下边缘与挂靠基座5之间可以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9进行旋转连接,即反射部件2与挂靠基座5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9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旋转连接件9可以是旋转轴,旋转连接反射部件2的下边缘与挂靠基座5远离显示器1的一侧。
90.结合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反射部件2可以包括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具体地,如图2a、图2b、图2c和图2d所示,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上边缘与遮光部件3之间可以通过旋转滑动连接件7进行连接,此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可以沿遮光部件3滑动,或绕旋转滑动连接件7进行转动。其中,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具有以下性质:对从一侧进入的光线,其中一部分可以被镜面进行反射,另一部分可以透射穿过镜面;该性质可以通过在镜面的一侧进行贴膜或者镀膜实现。
91.结合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反射部件2可以包括相互平行的半透射半反射镜
面21和全反射镜面22。具体地,如图3a和图3b所示,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遮光部件3的上边缘旋转连接,全反射镜面22的上边缘与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上边缘通过连接杆8旋转连接。其中,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旋转连接可以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9实现。可选地,第一旋转连接件9可以是旋转轴。
92.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和全反射镜面22可以采用镜面架210进行装配。可选地,镜面架210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由三条杆件围设而成的部件(呈u型结构),也可以为如图7a-7d所示的由四条杆件围设而成的部件(呈口字型结构)。其中,当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上呈折叠状态时,考虑到反射部件2与遮光部件3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在镜面架210的一侧还可以开设有用于与遮光部件3进行卡扣固定的第二凸起211。可选地,如图7c所示,第二凸起211可以设计为l型结构,当将反射部件2叠合在遮光部件3的外侧时,可以通过第二凸起211卡扣在遮光部件3的边缘,实现固定。
93.结合上述实施例,如图1-图2d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遮光部件3可以包括第一遮光板31。具体地,第一遮光板31的上边缘与反射部件2的上边缘活动连接,下边缘装配在显示器1的顶端(如通过末端设置l型凸起311与挂靠基座5配合,或通过末端设置旋转轴33与夹持基座4中连接部42开设的第一通孔421配合)。
94.结合上述实施例,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遮光部件3可以包括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具体地,第一遮光板31的上边缘与反射部件2的上边缘活动连接(如通过第二旋转连接件10进行连接,第二旋转连接件10可以是旋转轴),第一遮光板31的下边缘与第二遮光板32的上边缘活动连接(如通过旋转滑动连接件7进行连接,第二遮光板32可以沿第一遮光板31滑动或基于旋转滑动连接件7所处位置旋转)。其中,第二遮光板32的下边缘装配在显示器1的顶端,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可以在显示器1与第二遮光板32之间配设第三旋转连接件101实现第二遮光板32与显示器1之间的连接。
9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第二遮光板32接近上边缘一侧还设有第一采集设备321,第一采集设备321可以是用于采集多媒体数据的拍摄设备,如相机。当用户采用终端观看内容,终端控制显示器1在界面上进行画面内容的显示时,可以通过调用第一采集设备321采集多媒体数据,并基于采集到的多媒体数据调整在第一界面13上显示画面内容的方式,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详细说明如何基于采集的多媒体数据进行在第一界面上所显示画面内容的情况。
9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d所示,考虑到架设在显示器1之上的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2d所示,当显示设备以折叠状态装配在显示器1之上时,第一遮光板31叠在显示设备1非显示界面一侧,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叠在第一遮光板31的外侧;考虑到第一遮光板31可能遮挡装配在显示器1非显示界面一侧的第三采集设备19(可以理解为移动终端安装在背后的主摄像头),在第一遮光板31的平面上开设有开孔312。可选地,开孔312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其可以适应第三采集设备19的位置或形状进行调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97.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d所示,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还设有横向和/或纵向的第一凸起35,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遮光部件3的机械强度,降低其形变的程度和可能性,且第一凸起35的设计在3d打印中容易在脱模工序中保持模型形状的完整性。另外,如图6a和图6d所示,第一凸起35并未布设在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与反射
部件2接触的位置(遮光部件3的侧翼位置),以保证反射部件2沿遮光部件3无阻碍滑动。
98.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6a、图6b、图6c、图6d和图4所示,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可以结合遮光架310进行装配形成遮光部件3,遮光部件3的末端还设有旋转轴33,该旋转轴33可以与夹持基座4的连接部42中开设的第一通孔421配合,使得遮光部件3与夹持基座4之间旋转连接。可选地,旋转轴33的下方还设有横梁杆34,通过在旋转轴33的下方增设横梁杆34,有利于提高旋转轴33的结构稳定性。其中,横梁杆34可以在旋转轴33受挤压时部分弯曲,以保证旋转轴33可以顺利插入夹持基座4的连接部43中的第一通孔421中,并在旋转轴33插入第一通孔421之后,横梁杆34可以恢复展开状态。在遮光部件3与夹持基座4通过旋转轴33与第一通孔421完成连接后,横梁杆34的设置可以有效保证旋转轴33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以有效防止遮光部件3相对于夹持基座4进行旋转时脱落。
99.其中,当显示设备架设在显示器1上呈折叠状态时,考虑到反射部件2与遮光部件3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在遮光架310还可以开设有用于与反射部件2进行卡扣固定的凹槽;具体地,如图2d和7b所示,当半反射半透射镜面21叠在第一遮光板31外侧时,可以将装配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镜面架210的第二凸起211卡扣在装配第一遮光板31的遮光架310的凹槽上;其中,凹槽可以设置遮光架310的内侧(接近第一遮光板31的一侧)或外侧(远离第一遮光板31的一侧)。
100.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挂靠基座5的顶端开设有第二通孔52,当第一遮光板31的末端设有旋转轴33时,可以将第一遮光板31末端设置的旋转轴33插入第二通孔52,实现第一遮光板31与挂靠基座5的旋转连接。
101.可选地,考虑到提高用户采用装设有显示设备的显示器1观看内容的沉浸式体验,可以在显示设备上装配扬声器,如在镜面架210和/或遮光架310的周围布设。通过在显示设备上安装更多的扬声器可以实现更多声道的立体声效果,提升3d多媒体数据的沉浸式观看体验;其中,立体声效果可以是多媒体数据自带的,也可以是利用ai算法根据多媒体数据画面分析推断声源位置和距离确定的。
102.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的基础上,下面针对显示设备与不同类型的显示器1进行配合时所对应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103.针对可折叠显示器:如图1、图2a、图2b、图2c、图2d所示,首先,针对可折叠显示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可折叠显示器包括可以对折的第一显示屏11和第二显示屏12,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在显示器1的整体中属于上下布设的结构,两者通过连接轴16进行连接。适应可折叠显示器的结构,显示设备可以包括反射部件2、遮光部件3和夹持基座4;其中,反射部件2可以包括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遮光部件3可以包括第一遮光板31;夹持基座4通过夹持部41横向夹持在可折叠显示器的第二显示屏12的两端;第一遮光板31与夹持基座4通过连接部42旋转连接;第一遮光板31的上边缘与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上边缘通过旋转滑动连接件7活动连接;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可以通过夹持基座4设有的位置固定凹槽412(如图2a所示)或者通过装设在可折叠显示器的第一显示屏11之上的位置固定部件6(如图2b所示)进行固定。
104.上述基于可折叠显示器进行配设的显示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可以沿第一遮光板31滑动,也可以绕旋转滑动连接件7转动;(2)当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基于夹持基座4上的位置固定凹槽412进行固定时,第一遮光板31与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
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显示屏12长度的120%;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第二显示屏12之间的夹角在30度-45度之间;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处于第二显示屏12距底部1/2的距离处;(3)当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基于位置固定部件6进行固定时,第一遮光板31和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长度不超过第二显示屏12长度的150%;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距连接抽16约为第一显示屏11长度的1/5至1/3处。
105.如图2c与图2d所示,为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与可折叠显示器中第二显示屏12的配合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其不影响可折叠显示器的厚度或尺寸,便于用户携带。如图2a和图2b所示,为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下与可折叠显示器的配合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改变显示光路,将第一显示屏11对应的第一界面13所显示的内容通过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进行呈现。
106.下面结合图8a-图8d,针对适应可折叠显示器进行配设的显示设备中遮光部件3与反射部件2之间的角度放置方式进行说明:
107.如图8a所示,当第一显示屏11面向上水平放置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可以支撑于连接轴16所处位置,此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第一显示屏11对应的第一界面13之间呈锐角布设(第一角度),且第一界面13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处于第二显示屏12前方(第一深度)。
108.如图8b所示,当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均非水平放置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可以支撑于连接轴16所处位置,此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第一显示屏对应的第一界面13之间呈锐角布设(第二角度),且第一界面13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处于第二显示屏12前方(第二深度)。
10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对应的,第一深度大于第二深度。
110.如图8c所示,当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均非水平放置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可以支撑于第二显示屏12之上(距离第二显示屏12末端的距离称为第一距离),此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第一显示屏11在空间上呈锐角布设(第三角度),且第一界面13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处于第二显示屏12后方。
111.如图8d所示,当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均非水平放置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可以支撑于第二显示屏12之上(距离第二显示屏12末端的距离称为第二距离),此时,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与第一显示屏在空间上呈锐角布设(第四角度),且第一界面13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垮第二显示屏12所处位置。
1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对应的,第三角度大于第四角度。
113.针对非折叠显示器:如图3a和图3b所示,首先,针对非折叠显示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非折叠显示器可以包括平面显示器、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之间的夹角呈180度的可折叠显示器、第一显示屏11与第二显示屏12在显示器1的整体中属于左右布设的结构的可折叠显示器。在下述实施例中,以平面显示器为例进行说明。适应非折叠显示器的结构,显示设备可以包括反射部件2、遮光部件3和挂靠基座5;其中,反射部件2可以包括相互平行的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和全反射镜面22;遮光部件3可以包括第一遮光板31;挂靠基座5通过l型挂扣件51挂设于非折叠显示器的顶端;第一遮光板31与挂靠基座5可以通过l型凸起311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第二通孔52和旋转轴33进行连接;第一遮光板31的上边缘与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9进行旋转连接;半透射半反射镜
面21的上边缘与全反射镜面22的上边缘之间通过连接杆8进行旋转连接;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与全反射镜面22的下边缘均与挂靠基座5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9进行旋转连接。
114.上述基于非折叠显示器进行配设的显示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显示设备基于显示器上装设的第二采集设备15所处的位置进行安装,如图3a所示,第二采集设备15可以处于显示设备横向位置上的中部。(2)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全反射镜面22与第一遮光板31三者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显示器1的宽度,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115.如图3a和图3b所示,为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下与非折叠显示器中的配合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当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改变显示光路,将显示器1中的第一界面13所显示的内容通过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进行呈现;当显示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其不影响显示器1的厚度与尺寸,方便用户携带,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形变安装在显示器1上。
116.针对基于水平面进行放置的显示器1(可以是可折叠显示器、也可以是非折叠显示器):如图9a、图9b和图9c所示,显示器1面向上水平放置,适应该显示器1的放置方式,显示设备可以包括反射部件2、遮光部件3;其中,反射部件2可以包括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遮光部件3可以包括第一遮光板31和第二遮光板32;第一遮光板31的上边缘与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上边缘通过第二旋转连接件10进行旋转连接;第一遮光板31的下边缘与第二遮光板32的下边缘通过旋转滑动连接件7进行活动连接;第二遮光板32的下边缘通过第三旋转连接件101与显示器1的顶端旋转连接;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的下边缘通过第四旋转连接件102与显示器1的顶端旋转连接。其中,第二遮光板32接近上边缘一端面向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一侧还设有第一采集设备321。
117.可选地,显示设备从折叠状态变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图9a向图9b,以及图9b向图9c变换的过程)可以是用户手动实现的,也可以是采用电机驱动实现的。当采用手动时,从折叠状态变换为展开状态时,用户可以如向图9b中箭头所示方向拉动显示设备的任一部件实现。当采用电机驱动时,第三旋转连接件101与第四旋转连接件102可以是电机驱动的旋转轴,与电机信号线与电源线连接;具体地,显示设备从折叠状态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只需要通过电机驱动第三旋转连接件101与第四旋转连接件102即可。
118.上述基于水平放置的显示器1进行配设的显示设备具有以下特点:第二遮光板32的上边缘可以沿第一遮光板31滑动,也可以绕旋转滑动连接件7转动;显示设备整体可以处于如图9a所示的折叠状态,也可以处于如图9c所示的展开状态。当显示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调用第一采集设备321采集多媒体数据,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可以针对第一界面13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
119.结合上述实施例,下面针对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分别应用于进行二维或三维视觉效果的内容显示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120.针对二维视觉效果的内容显示情况:
121.第一种:如图10所示,针对可折叠显示器,在光学结构上,第一界面13可以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在配合软件操作上,当用户通过配合有显示设备的可折叠显示器观看内容时,如进行影像自拍、视频通话或视频会议时,终端可以调用第二显示屏12上装配的第二采集设备15采集前方用户所处位置的第一多媒体数据,进而根据采集得到第一多媒体数据确定出用户的视线中心点,进而基于该视线中心点调整在第
一界面13上显示的第二多媒体数据的显示方式,使得用户通过第二界面14观看呈现的内容时,可以实现用户视线的一致性,如进行影像自拍时用户与自身的视线对应,如进行视频会议或视频通话时采用终端的用户与其他用户的视线对应,有效提高视线交互的体验度。
122.第二种:如图12所示,针对非折叠显示器,在光学结构上,第一界面13可以经过全反射镜面22进行镜面反射形成反射成像130,反射成像130可以经过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在配合软件操作上,当用户通过配合有显示设备的可折叠显示器观看内容时,如进行影像自拍、视频通话或视频会议时,终端可以调用第二显示屏12上装配的第二采集设备15采集前方用户所处位置的第一多媒体数据,进而根据采集得到第一多媒体数据确定出用户的视线中心点,进而基于该视线中心点调整在第一界面13上显示的第二多媒体数据的显示方式,使得用户通过第二界面14观看呈现的内容时,可以实现用户视线的一致性,如进行影像自拍时用户与自身的视线对应,如进行视频会议或视频通话时采用终端的用户与其他用户的视线对应,有效提高视线交互的体验度。
123.针对三维视觉效果的内容显示情况:
124.第一种:如图11所示,针对可折叠显示器,在光学结构上,第一界面13可以经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在配合软件操作上,当用户通过配合有显示设备的可折叠显示器观看具有深度属性的内容(3d影像)时,终端可以调用第二显示屏12上装配的第二采集设备15采集前方用户所处位置的第一多媒体数据,进而根据采集得到第一多媒体数据确定出用户的视线中心点,进而基于该视线中心点调整在第一界面13上显示的第二多媒体数据的显示方式;其中,第二多媒体数据可以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分割为前景数据与背景数据,其中前景数据可以采用第一界面13进行显示,背景数据可以采用第二显示屏12对应的第三界面17进行显示,进而当前景数据在第一界面13显示时同步在第二界面14上进行呈现,则可以实现如图11所示的通过双层界面实现具有深度的多媒体数据的呈现,即在视觉上实现了三维效果的呈现。
125.第二种,如图13所示,针对非折叠显示器,在光学结构上,第一界面13可以经过全反射镜面22进行镜面反射形成反射成像130,反射成像130可以经过半透射半反射镜面21进行镜面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在配合软件操作上,当用户通过配合有显示设备的可折叠显示器观看具有深度属性的内容(3d影像)时,终端可以调用第二显示屏12上装配的第二采集设备15采集前方用户所处位置的第一多媒体数据,进而根据采集得到第一多媒体数据确定出用户的视线中心点,进而基于该视线中心点调整在第一界面13上显示的第二多媒体数据的显示方式;其中,第二多媒体数据可以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分割为前景数据与背景数据;显示器1可以通过软件操作将显示界面整体区分为上下结构布设的第四界面18与第一界面13;其中前景数据可以采用第四界面18进行显示,背景数据可以采用第一界面13进行显示,进而当背景数据在第一界面13显示时同步在第二界面14上进行呈现,则可以实现如图11所示的通过双层界面实现具有深度的多媒体数据的呈现,即在视觉上实现了三维效果的呈现。
126.可选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二多媒体数据可以是采集得到的第一多媒体数据、其他终端发送的第二多媒体数据、获取待播放的第二多媒体数据等。
127.综上,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架设在显示器1之上,其包括反射部件2与遮光
部件3;其中,反射部件2与显示器1中显示画面内容的第一界面13呈锐角布设,用于针对第一界面13进行反射形成第二界面14;遮光部件3与反射部件2连接并装配在显示器1的顶端。本技术的实施可以通过反射部件2针对第一界面13反射形成的第二界面14向用户呈现在第一界面13中显示的内容,可以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呈现画面内容,且有利于降低用户观看画面内容的复杂性,提高用户观看画面内容的体验。
128.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