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修正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4049发布日期:2023-01-17 23:56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修正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修正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修正带。


背景技术:

2.修正带一般包括修正头、带轮和废带轮,带轮释放带,该带绕过修正头后由废带轮回收,在使用时,修正头将带按压在需被覆盖的表面并进行拖动操作,带随着拖动操作而被从带轮中连续拉出,带上的覆盖物则从带上转移到需被覆盖的表面,为了使废带轮转动以回收带,带轮和废带轮之间设有齿轮啮合传动结构,具体来说,带轮设有第一齿轮,废带轮设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因此,在拖动操作时,就形成一联动运动,即带随着拖动操作而被从带轮中连续拉出,因此,带将带动带轮转动,带轮转动则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则带动废带轮转动,从而实现带轮释放带、同时废带轮回收带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修正带的使用过程。
3.长期以来,为了完成上述过程,带轮转动来带动废带轮转动是修正带的基本结构,也是行业内认为的当前的最优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功能,而且结构简单,传动稳定可靠,因此,所述的基本结构已形成行业内的思维定式,是不可替代的部分。
4.本技术人原来也是遵循上述思维定式,并在现有产品中也遵循着以所述基本结构为基础的结构设计,同时希望在该基础上通过材料和/或结构的优化来进一步提升修正带的性能,比如提升静音性、防松性、涂覆顺滑度等等,但是,现有的修正带在使用过程中,本技术人发现,随着带轮中的带的消耗,带轮中的带越来越少,使用时的力需要更大,也就是说,在修正带的使用寿命周期内,使用时的力会逐渐增大,不能平稳保持,影响用户体验,本技术人在所述的思维定式下一直无法突破。
5.因此,本技术人对修正带进行了持续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一定的研究成果:1、当带轮装配在修正带中之后具有一定松紧度,装配后不能过松,否则就会容易松垮,由于具有一定的松紧度,所以,带在拉动带轮时,需要克服一定的转动阻力,即克服一定的阻力矩,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乘以力臂,阻力矩即阻力乘以阻力臂,那么,随着带的释放,带与带轮转轴之间的间距在变小,导致主力臂变小,从而使得需要更大的力才能产生克服阻力矩的主动力矩,也就是产生修正带越用到后面,则需要更大的力拖动的原因之一,2、由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以传动比不会变化,因此为了维持传动比,带在拖动带轮释放带时,带轮的带卷与带轮的转轴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相对转动,该相对转动是强制发生的,这种情况下,带拖动带轮转动需要同时解决带轮的转动以及带轮带动废带轮转动,即该相对转动与所述的1里面的阻力矩进行叠加,从而使拖动带所施加的力的变化更加明显。由前述可知,对于问题、问题的成因及分析,均较为复杂,本技术人也未能在现有公开的资料或产品中看到行业内其它人或公司提出上述问题、问题的成因及分析,本技术人将重点对其进行研究,期望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不足,提出一种修正带,在修正带的使用寿命周期内,有利于使用时的力能够平稳保持。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修正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8.本发明提供一种修正带,包括修正头、带轮和废带轮,带轮释放带,该带绕过修正头后由废带轮回收,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轮和至少一个配合部,该配合部至少与其中一个传动轮的周向表面配合设置,传动轮与废带轮传动连接,带轮与修正头之间的带经过该传动轮并与该传动轮传动连接,该经过的带被限制在配合部与传动轮的周向表面之间,所述的经过的带用于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转动带动废带轮转动。
9.作为改进,所述的经过的带被配合部压在传动轮的周向表面或者所述的经过的带被配合部滚动式的压在传动轮的周向表面。
10.作为改进,所述的经过的带被配合部弹性压在传动轮的周向表面。
11.作为改进,配合部采用摆动件,该摆动件可摆动地与传动轮的周向表面配合/远离。
12.作为改进,摆动件连接有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提供摆动件摆向所述的传动轮的周向表面的弹性力,同时该弹性力用于使摆动件将所述的经过的带弹性压在所述的周向表面。
13.作为改进,配合部包括相互配合的导向部分和移动部分,该移动部分可沿导向部分往复移动,该往复移动使所述的移动部分与传动轮的周向表面配合/远离。
14.作为改进,移动部分连接有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提供移动部分移向所述的传动轮的周向表面的弹性力,同时该弹性力用于使移动部分将所述的经过的带弹性压在所述的周向表面。
15.作为改进,所述的经过的带绕设在传动轮的周向表面,并且与该周向表面接触连接,在该带运动时,带经该接触连接带动传动轮转动。
16.作为改进,带的非覆盖层所在的这一侧与该传动轮接触连接。
17.作为改进,传动轮设有增摩擦部分,该增摩擦部分与带接触连接。
18.作为改进,配合部或传动轮设有避免带的覆盖层粘连的防粘连部分。
19.作为改进,传动轮设有第一齿轮,废带轮设有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20.作为改进,传动轮位于带轮和废带轮之间,并且位于带轮释放带的这一侧。
21.作为改进,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位于修正带的背面一侧,修正带的正面一侧的空间作为容纳带卷以及带运动的容纳空间,传动轮的转轴向正面一侧延伸出一传动柱,该传动柱与带接触连接。
22.作为改进,配合部设有滚轮,该滚轮与传动轮的周向表面滚动配合,所述的经过的带被配合部经所述的滚动配合滚动式的压在传动轮的周向表面。
23.作为改进,还包括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用于锁定带轮和废带轮。
24.作为改进,锁定结构与修正头联动连接,修正头在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切换用于联动带动锁定结构在解锁和锁定这两种状态下的切换,锁定结构的解锁状态对应于修正头在使用状态,锁定结构的锁定状态对应于修正头在非使用状态。
25.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取消了由带轮带动废带轮的基本结构,而是开创性采用带通过传动轮转动带动废带轮转动,所述的经过的带被限制在配合部与传动轮的周向表面之间,由于无需保持带轮带动废带轮的齿轮传动比,所以避免了相对转动,解决了这个对于力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又因为带与传动轮之间没有直径的变化,即没有力臂的变化,所以力的变化较不明显,综合来说,本发明在修正带的使用寿命周期内,有利于使用时的力能够平稳保持。
附图说明
26.图1为实施例一的拆除修正带的正面的壳体后的内部示意图。
27.图2为图1去掉背面的壳体后的内部示意图。
28.图3为实施例二的拆除修正带的正面的壳体后的内部示意图。
29.图4为主要用来展示导向部分的示意图。
30.图5为主要用来展示锁定结构的示意图。
31.图6为图5去掉锁定件后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带;2、带轮;3、废带轮;4、修正头;5、传动轮;6、增摩擦部分;7、摆动件;8、第一齿轮;9、第二齿轮;10、传动柱;11、锁定件;12、内齿圈;13、棘轮;14、棘齿;15、弹性件;16、带卷;17、第三齿轮;18、导向部分;19、移动部分;20、第二弹性件;21、导向槽;22、滚轮;23、转动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它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它技术方案。
35.为了便于说明及方便理解,定义附图中图1所示的这一侧定义为修正带的正面,图6所示的这一侧定义为修正带的背面。
36.实施例一:
37.如图1所示为一种修正带,包括壳体,该壳体由两边壳体拼接而成,图1所示为该修正带的拆除正面的壳体后的内部示意图。
38.修正带包括修正头4、带轮2和废带轮3,带轮2释放带1,该带1绕过修正头4后由废带轮3回收,还包括至少一个传动轮5和至少一个配合部,该配合部至少与其中一个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配合设置,传动轮5与废带轮3传动连接,带轮2与修正头4之间的带1经过该传动轮5并与该传动轮5传动连接,该经过的带1被限制在配合部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之间,所述的经过的带1用于带动传动轮5转动,传动轮5转动带动废带轮3转动。
39.本例中,如图1所示,传动轮5、配合部均为一个,如图2所示,传动轮5设有第一齿轮8,废带轮3设有第二齿轮9,第一齿轮8与第二齿轮9啮合连接。这样设计,有利于适应空间紧张的修正带,具有结构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
40.为了在整个使用周期中,所述的经过的带1均具有较好地带动传动轮5转动的能
力,所述的经过的带1被配合部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或者所述的经过的带1被配合部滚动式的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这样,所述的经过的带1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得到增强,因此,提升了所述的经过的带1带动传动轮5转动的能力,另外,通过配合部,使得整个使用周期,所述的经过的带1均具有较好地带动传动轮5转动的能力。
41.额外的,所述的经过的带1被配合部弹性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所述的经过的带1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且压力实现弹性调节,自适应变化,有利于降低对带1的厚度均匀性的要求,另外,经前述设计后,有利于避免卡死现象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本技术的实用性。
42.如图1、2所示,配合部采用摆动件7,该摆动件7可摆动地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配合/远离。本例中,请看图1,摆动件7以左端为枢转部位、右端为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配合的配合部分,右端沿周向表面设置,形成一个弧面配合,右端压在所述的经过的带1。
43.摆动件7围绕枢转部位逆时针转动则是所述的配合,摆动件7围绕枢转部位顺时针转动则是所述的远离。这样,一方面利用远离,便于所述的经过的带1穿过进行装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节转动调节压力,调节非常方便。
44.为了实现弹性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的目的,摆动件7连接有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提供摆动件7摆向所述的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的弹性力,同时该弹性力用于使摆动件7将所述的经过的带1弹性压在所述的周向表面。第一弹性件可以是扭簧,也可以是其它弹性结构。
45.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提高结构紧凑性,另外,也为了增加接触面积,本例中,带轮2与修正头4之间的带1绕该传动轮5接触连接,在该带1运动时,带1经该接触连接带动传动轮5转动。
46.带1的非覆盖层所在的这一侧绕该传动轮5接触连接。这样设计,有利于避免带1的覆盖层由于接触连接而导致覆盖层粘连在传动轮5上,从而有利于保障带1的使用性能。
47.传动轮5设有增摩擦部分6,该增摩擦部分6与带1接触连接。这样设计有利于增加接触摩擦力,有利于保障带1对传动轮5的带动效果。本例中,增摩擦部分6采用摩擦环,该摩擦环套设在传动轮5的传动柱10上。
48.如图1所示,传动轮5位于带轮2和废带轮3之间,并且位于带轮2释放带1的这一侧。这样有利于在空间紧张的修正带中进行结构布局。
49.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均位于修正带的背面一侧,修正带的正面一侧的空间作为容纳带卷16以及带1运动的容纳空间,传动轮5的转轴向正面一侧延伸出一传动柱10,该传动柱10与带1接触连接。这样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方便装配,另一方面在空间紧张的修正带内进行的结构布局更为合理,避免相互之间影响。
50.实施例二:
51.如图3所示为另一种修正带,相比实施例一,区别主要在于配合部的不同,本例中,配合部包括相互配合的导向部分18和移动部分19,该移动部分19可沿导向部分18往复移动,该往复移动使所述的移动部分19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配合/远离。本例中,如图4所示,导向部分18采用导向槽21,导向槽21为一组,分别位于两边壳体的相对的内表面,移动部分19夹设在两导向槽21之间。
52.本例中的配合部不需要摆动空间,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在空间紧张的情况中进
行结构布置,更适应于内部空间紧张的修正带。
53.本例中,导向槽21为线性设计,这样,移动部分19可沿导向部分18直线往复移动,移动行程短。
54.如图3、4所示,移动部分19连接有第二弹性件20,该第二弹性件20提供移动部分19移向所述的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的弹性力,同时该弹性力用于使移动部分19将所述的经过的带1弹性压在所述的周向表面。
55.第二弹性件20的一端与移动部分19相抵,第二弹性件20的另一端固定。
56.第二弹性件20比如采用压簧。
57.本例中,移动部分19安装有滚轮22,滚轮22与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滚动配合,从而形成所述的滚动式的压在传动轮(5)的周向表面。这样设计,更有利于所述的经过的带1运动,更为顺滑,另外,能够极为有效地避免卡死现象。当然,摆动件7也可以安装滚轮22,因此同样具有前述的技术效果。
58.实施例三、四:
59.可以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增设锁定结构,从而形成实施例三、实施例四,该锁定结构用于锁定带轮2和废带轮3。这样设计有利于使带轮2和废带轮3在非使用状态下更为稳定,进而有利于防松、静音等性能。
60.本例中,锁定结构与修正头4联动连接,修正头4在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这两种状态下的切换用于联动带动锁定结构在解锁和锁定这两种状态下的切换,锁定结构的解锁状态对应于修正头4在使用状态,锁定结构的锁定状态对应于修正头4在非使用状态。这样设计后,有利于使用方便,是否锁定,由修正头4联动带动实现,具有使用更加方便的优点。
61.本例中,锁定结构包括锁定件11,为结构布局,锁定件11设于修正带的背面。该锁定件11为一块活动板,活动板包括内齿圈12和棘齿14,由于内齿圈12在正面,在背面并不能看到,所以图5仅示意性的展示一下内齿圈12的大致位置。
62.内齿圈12位于带轮2一侧,并且内齿圈12与带轮2上的第三齿轮17套接设置,内齿圈12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17的直径,内齿圈12与第三齿轮17之间为偏心设置,修正头4在使用状态时,内齿圈12与第三齿轮17分离解锁,修正头4在非使用状态时,内齿圈12复位与第三齿轮17啮合锁定。
63.棘齿14位于废带轮3一侧,废带轮3设有与棘齿14配合使用的棘轮13,修正头4在使用状态时,带轮2解锁,棘轮13与棘齿14分离解锁,修正头4在非使用状态时,由于带轮2的锁定,再加上棘齿14单向锁定,所以废带轮3也被锁定无法转动。
64.上述锁定结构具有额外的技术效果,即采用在废带轮3设置棘轮13与棘齿14配合,而在内齿圈12与第三齿轮17配合,能够降低修正头4的运动幅度,也就是说,即使修正头4的小幅运动,也能可靠地使锁定结构解锁,同时,修正头4复位后,能够进行可靠地锁定,本例的锁定结构结构巧妙,结构紧凑,使用稳定可靠,更适用于修正带。
65.本例中,活动板与修正头4联动连接,修正头4的摆动运动联动带动活动板运动,从而在解锁和锁定这两种状态下切换。本例中,修正头4的摆动运动带动活动板围绕转动配合部23转动一个角度,通过往复转动实现在解锁和锁定这两种状态下切换。
66.为了使活动板与修正头4能够自动复位,活动板在修正头4一侧设有弹性件15,该弹性件15与活动板采用塑料一体成型制作,通过弹性件15弹性力,使得活动板与修正头4能
够自动复位。
67.在理解本发明时,若有需要,上述结构可参考其它实施例/附图一并理解,这里不加赘述。
6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举例说明,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