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6182发布日期:2021-12-01 09:2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显示装置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显示装置中包括显示面板,针对同一款尺寸及型号相同的显示面板产品,不同用户需求的屏体的扫描方向不同。目前,对于同一款显示面板,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存在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5.多级扫描电路,相邻级所述扫描电路相连接;其中,所述扫描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的走线,所述走线位于至少两层金属层中,所述走线包括级联走线,后一级所述扫描电路的起始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级联走线连接前一级所述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
6.一级所述扫描电路中的所述级联走线跨过本级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所述走线,连接相邻一级所述扫描电路。
7.可选地,各条所述级联走线的长度相等。
8.可选地,所述级联走线包括第一走线部和第二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扫描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走线部的延伸方向交叉;
9.所述第一走线部连接所述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走线部连接所述扫描电路的起始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走线部跨过所述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所述走线,连接所述第一走线部;所述第一走线部位于所述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和走线所在区域的外围。
10.可选地,还包括扫描线和连接所述扫描电路的驱动信号线,所述扫描线连接所述扫描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
11.所述第二走线部位于所述驱动信号线和连接所述扫描线的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
12.可选地,各所述第二走线部位于对应的所述扫描电路中的相同区域。
13.可选地,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电位信号线和时钟信号线,所述电位信号线、所述时钟信号线和所述第二走线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14.所述第二走线部位于距离所述扫描信号输出端最近的所述驱动信号线,以及与该所述驱动信号线相邻的所述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
15.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底以及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金属层;所述多个金
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
16.所述扫描电路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第一极板和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走线部、所述第二走线部、所述驱动信号线、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均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
17.可选地,所述电位信号线包括第一电位信号线和第二电位信号线,所述时钟信号线包括第一时钟信号线和第二时钟信号线;所述扫描电路包括输入模块、第一输出控制模块、第一输出模块、第二输出模块和分压模块;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输出模块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二输出模块包括第二电容和第四晶体管,所述分压模块包括第五晶体管;
18.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作为所述起始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极板作为所述扫描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并通过电极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接入第一时钟信号,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极板,并接入第二电位信号,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极板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通过第二时钟信号转接线接入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位信号转接线接入第一电位信号;
19.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位信号线在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和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极在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之间,且所述第二走线部在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第一电位信号转接线、所述电极连接线、所述第二时钟信号转接线、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在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相交叠。
20.可选地,所述扫描电路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两侧,所述非显示区的每一侧均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所述扫描电路;所述扫描电路输出的扫描信号,在所述非显示区两侧的各级所述扫描电路中的传输方向相反;
21.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扫描线,每条所述扫描线的一端通过第一开关连接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一侧的所述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另一端通过第二开关连接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另一侧的所述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各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互相连接,且各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互相连接。
2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扫描电路,该扫描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该走线包括级联走线,后一级扫描电路的起始信号输入端通过级联走线连接前一级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以使显示面板可支持正向扫描驱动或反向扫描驱动,一级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跨过本级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相邻一级扫描电路,在利用同一款显示面板分别进行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时,本方案有助于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的寄生参数差异,从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同时,本方案不会额外占用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也未增加驱动芯片的信号端口数量,
使得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24.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栅极驱动电路;
25.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栅极驱动电路;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描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6.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对于同一款显示面板,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存在差异。经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针对同一款显示面板,不同用户需求的屏体的扫描方向不同,示例性地,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具体为支持正向扫描驱动的显示面板中的栅极驱动电路,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具体为支持反向扫描驱动的显示面板中的栅极驱动电路,图1和图2所示的栅极驱动电路可适用于同一款显示面板,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实现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方向的驱动。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两种栅极驱动电路均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扫描电路11,参见图1,第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端i接入输入信号in,第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出端o通过走线12连接下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端i,上一级扫描电路11输出的扫描信号,可作为下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信号,扫描信号在第一级扫描电路11至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1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参见图2,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端i接入输入信号in,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出端o通过走线13连接上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端i,下一级扫描电路11输出的扫描信号,可作为上一级扫描电路11的输入信号,扫描信号在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1至第一级扫描电路11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以实现显示面板的反向扫描驱动。在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栅极驱动电路中,连接相邻两级扫描电路的走线12和走线13的长度不同,设置区域也不同,而走线的长度影响走线的电阻,走线在显示面板中的设置区域影响走线的寄生参数,因此,两种栅极驱动电路存在差异,若利用这两种栅极驱动电路驱动同一款显示面板工作,会使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性能评估。
37.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具体可为图3所示显示面板中a1区域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具体可为图5所示显示面板中a2区域的俯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扫描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8.参见图3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多级扫描电路10,相邻级扫描电路10相连接;其中,扫描电路10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该走线位于至少两层金属层中,该走线包括级联走线l,一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通过级联走线l连接前一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后一级扫描电路10中的级联走线l跨过本级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相邻一级扫描电路10。
39.具体地,扫描电路10能够将起始信号输入端i1的输入信号通过扫描信号输出端o1进行移位输出,每个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均连接对应的扫描线20,扫描信号输出端o1输出的扫描信号可通过扫描线20传输至像素电路中的开关晶体管的栅极,驱动开关晶体管工作。该扫描信号既可作为驱动数据写入晶体管和初始化晶体管等工作的扫描信号scan,也可作为驱动发光控制晶体管工作的发光控制信号em,其中数据写入晶体管是指像素电路中用于向存储电容写入数据电压vdata的晶体管,初始化晶体管是指用于对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或对发光器件的阳极进行初始化的晶体管,发光控制晶体管是指用于控制发光器件的发光阶段的晶体管。
40.相邻级扫描电路10相连接,后一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通过级联走线l连接前一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使前一级扫描电路10的输出信号能够作为后一级扫描电路10的输入信号,通过后一级扫描电路10将前一级扫描电路10的输出信号进行移位输出,使扫描信号能够在扫描电路10中逐级移位传输,并在扫描线20上逐行传输,以逐行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工作。其中,前一级扫描电路10和后一级扫描电路10中的“前”与“后”,是指扫描电路10接入信号的时序的前与后,例如图3中的第一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接入起始信号in,第一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的输出信号,可作为第二级扫描电路10的输入信号,第一级扫描电路10为相对的前一级扫描电路,第二级扫描电路10为相对的后一级扫描电路,扫描信号在第一级扫描电路10至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0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可实现正向扫描驱动;图5中的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接入起始信号in,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的输出信号,可作为倒数第二级扫描电路10的输入信号,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0为相对的前一级扫描电路,倒数第二级扫描电路10为相对的后一级扫描电路,扫描信号在最后一级扫描电路10至第一级扫描电路10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可实现反向扫描驱动。
41.扫描电路10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示例性地,以图7所示扫描电路为例进行说明,该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可包括不同晶体管之间的金属连接线,或者向晶体管的电极输入信号的走线,该走线位于至少两层金属层中,例如该走线可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在的金属层中,也可以位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所在的金属层中。
42.一级扫描电路10中的级联走线l跨过本级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
走线,连接相邻一级扫描电路10,例如当显示面板包括n级扫描电路10时,结合图3和图4,第i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连接的级联走线l,跨过第i级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相邻的第i

1级扫描电路10,其中2≤i≤n,结合图5和图6,第m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连接的级联走线l,跨过第m级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相邻的第m

1级扫描电路10,其中2≤m≤n。级联走线l跨过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是指级联走线l与其跨过的部分在空间上相交叠(例如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相交叠),但不存在电连接。图4和图6均示出了级联走线l跨过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级联走线l还可以跨过薄膜晶体管,例如级联走线l可以跨过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或栅极,或者级联走线l还可以既跨过薄膜晶体管,又跨过走线。可选地,级联走线l也可以跨过扫描电路中的电容极板。
43.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可支持正向扫描驱动,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可支持反向扫描驱动,在图3至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为同一款尺寸相同的显示面板时,两种方案中的级联走线l均跨过了扫描电路10中相同条数的走线,由于级联走线l与其跨过的走线之间存在寄生电容,因此两种方案中的级联走线l上产生的寄生参数近似相同。当利用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以及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分别进行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方向的驱动时,本方案不但能够使同一显示面板兼容两种扫描驱动方式,还有助于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从而减小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同时,本方案不会额外占用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也未增加驱动芯片的信号端口数量,使得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较低。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扫描电路,该扫描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和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该走线包括级联走线,后一级扫描电路的起始信号输入端通过级联走线连接前一级扫描电路的扫描信号输出端,以使显示面板可支持正向扫描驱动或反向扫描驱动,一级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跨过本级扫描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相邻一级扫描电路,在利用同一款显示面板分别进行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时,本方案有助于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的寄生参数差异,从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同时,本方案不会额外占用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也未增加驱动芯片的信号端口数量,使得显示面板的生产成本较低。
45.参见图3至图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各条级联走线l的长度相等。由于级联走线l的长度影响级联走线l的电阻,当利用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以及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分别进行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方向的驱动时,通过设置两种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l的长度相等,还有利于减小两种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l的电阻差异,从而进一步减小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
46.参见图3至图6,可选地,级联走线l包括第一走线部l1和第二走线部l2,第一走线部l1的延伸方向和显示面板100中的扫描线20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走线部l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走线部l1的延伸方向交叉;第一走线部l1连接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第二走线部l2连接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第二走线部l2跨过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连接第一走线部l1;第一走线部l1位于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走线所在区域的外围。
47.具体地,第一走线部l1和扫描线20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走线部l2沿第二方向y延伸,可选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可垂直。第一走线部l1的第一端连接一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第二端连接第二走线部l2的第一端,第二走线部l2的第二端连接另一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图4和图6均示出了第二走线部l2跨过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的情况,并且两种方案中的第二走线部l2跨过的走线的条数相等,当利用图3和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以及图5和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分别进行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方向的驱动时,本方案有助于通过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第二走线部l2的寄生参数差异,来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并且通过设置第一走线部l1位于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走线所在区域的外围,使第一走线部l1不与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走线交叠,有助于避免第一走线部l1与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走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从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
48.参见图3至图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扫描线20和连接扫描电路10的驱动信号线,扫描线20连接扫描电路10中的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第二走线部l2位于驱动信号线和连接扫描线20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
49.具体地,扫描线20用于向像素电路中的晶体管传输扫描信号,扫描线20与扫描电路10中连接扫描信号输出端o1的薄膜晶体管相连接,例如扫描线20可与第三晶体管t3和第四晶体管t4连接。连接扫描电路10的驱动信号线,可以是向扫描电路10传输电位信号或时钟信号的走线,例如向扫描电路10传输第一电位信号vgl的走线、向扫描电路10传输第二电位信号vgh的走线、向扫描电路10传输第一时钟信号sck1的走线以及向扫描电路10传输第二时钟信号sck2的走线。由于扫描电路10的驱动信号线和连接扫描线20的薄膜晶体管之间区域存在薄膜晶体管和/或连接薄膜晶体管的部分走线,本方案通过将第二走线部l2设置在驱动信号线和连接扫描线20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可以使第二走线部l2跨过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当图3至图6的两种方案中的第二走线部l2跨过的薄膜晶体管和/或走线的条数相同时,本方案有助于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从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
5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各第二走线部l2位于对应的扫描电路10中的相同区域。图4和图6示出了每条第二走线部l2均位于对应的扫描电路10中相同区域的情况,这样能够使第二走线部l2跨过的薄膜晶体管和/或走线相同,例如每条第二走线部l2均跨过了扫描电路10中的三条相同走线,以及同一电容的两个极板。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两种方案的第二走线部l2均跨过对应的扫描电路10的相同区域,以使各第二走线部l2与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走线交叠产生的寄生参数相近,从而减小两种扫描电路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并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
51.参见图3至图7,可选地,驱动信号线包括电位信号线和时钟信号线,电位信号线、时钟信号线和第二走线部l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走线部l2位于距离扫描信号输出端o1最近的驱动信号线,以及与该驱动信号线相邻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
52.具体地,电位信号线包括用于传输第一电位信号vgl的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和用于传输第二电位信号vgh的第二电位信号线30b,时钟信号线包括用于传输第一时钟信号sck1
的第一时钟信号线30c和用于传输第二时钟信号sck2的第二时钟信号线30d。第一电位信号线30a、第二电位信号线30b、第一时钟信号线30c、第二时钟信号线30d和第二走线部l2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免第二走线部l2与各驱动信号线相交叠而影响各驱动信号线传输的信号。示例性地,距离扫描信号输出端o1最近的驱动信号线,可以是第一电位信号线30a,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相邻的薄膜晶体管,是指位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与连接扫描线20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距离第一电位信号线30a最近的薄膜晶体管,由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及其相邻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区域不存在其他驱动信号线和薄膜晶体管,因此存在布线空间,有利于第二走线部l2的布线,在此基础上可设置第二走线部l2跨过该区域中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以使各第二走线部l2与该区域的走线相交叠产生的寄生参数相近,这样有助于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两种方案中的级联走线l的寄生参数差异,进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驱动方式的工作性能差异。
5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具体可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沿剖线aa’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也可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沿相同位置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视图,具体可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沿剖线bb’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也可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沿相同位置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结合图4以及图6至图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基底210以及位于基底210上的多个金属层;多个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层m1、第二金属层m2和第三金属层m3;扫描电路10还包括电容,电容的第一极板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位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的第二极板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一走线部l1、第二走线部l2、驱动信号线、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均位于第三金属层m3。
54.其中,基底210可以为显示面板提供缓冲、保护或支撑等作用。基底210可以是柔性基底,柔性基底的材料可以是聚酰亚胺(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也可以是上述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基底210也可以为采用玻璃等材料形成的硬质基底。扫描电路10可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1、第二电容c2的第一极板c21和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可选地,电容的第一极板可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例如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1可作为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极板c21可作为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2和第二电容c2的第二极板c22均位于第二金属层m2,第一走线部l1、第二走线部l2、第一电位信号线30a、第二电位信号线30b、第一时钟信号线30c、第二时钟信号线30d以及各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即源/漏极)均位于第三金属层m3。由于扫描电路10设置在非显示区,非显示区的第三金属层m3中通常仅包括扫描电路10的驱动信号线和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第三金属层m3在扫描电路10中既不用于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及栅极,也不用于形成电容极板,将级联走线l的第一走线部l1和第二走线部l2设置在第三金属层m3,级联走线l不会与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栅极以及电容极板等同层,无需绕线规避,并且各驱动信号线与第二走线部l2的延伸方向一致,有利于级联走线l的布线,对第三金属层m3的布线空间影响较小。
55.参见图4以及图6至图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地,电位信号线包括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和第二电位信号线30b,时钟信号线包括第一时钟信号sck1线30c和第二时钟信号线30d;扫描电路10包括输入模块110、第一输出控制模块120、第一输出模块130、第二输
出模块140和分压模块150;输入模块110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输出控制模块120包括第二晶体管t2,第一输出模块130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三晶体管t3,第二输出模块140包括第二电容c2和第四晶体管t4,分压模块150包括第五晶体管t5;
56.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作为起始信号输入端i1,第二电容c2的第二极板c22作为扫描信号输出端o1;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并通过电极连接线31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接入第一时钟信号sck1,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和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1;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极板c12,并接入第二电位信号vgh,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极板c22和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极板c21和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通过第二时钟信号转接线32接入第二时钟信号sck2;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通过第一电位信号转接线33接入第一电位信号vgl;
57.第二走线部l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和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之间,且第二走线部l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电位信号转接线33、电极连接线31、第二时钟信号转接线32、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1和第二极板c1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相交叠。
58.其中,输入模块110中的第一晶体管t1用于在第一时钟信号sck1的控制下输入起始信号in。第一输出控制模块120中的第二晶体管t2可响应于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的信号,通过第一时钟信号sck1控制第一输出模块130中的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的电位。第一输出模块130中的第一电容c1用于存储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的电位,第三晶体管t3可响应于其栅极的信号,将第二电位信号vgh传输至扫描信号输出端o1。第二输出模块140中的第二电容c2用于存储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的电位,第四晶体管t4可响应于其栅极的信号,将第二时钟信号sck2传输至扫描信号输出端o1。分压模块150中的第五晶体管t5用于分压,以免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出现的极低电位向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传输。
59.图4和图6中示意性地在第一金属层m1中标注了扫描电路中的各薄膜晶体管在显示面板中的设置区域,结合图4、图6和图9,第二走线部l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和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240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即第二走线部l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电位信号线30a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以及有源层230中对应于第五晶体管t5的有源层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之间的区域。该区域的第三金属层m3中未设置驱动信号线、薄膜晶体管以及连接薄膜晶体管的走线,有利于第二走线部l2的设置,无需进行绕线规避。
60.结合图4、图6和图8,第二走线部l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电位信号转接线33、电极连接线31、第二时钟信号转接线32、第一电容c1的第一极板c11和第二极板c12在基底210上的垂直投影相交叠,对于同一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两种方案,每条第二走线部l2均跨过扫描电路中的相同走线及电容极板,并分别与相同的走线及电容极板之间产生寄生电容,这样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两种方案中的第二走线部l2的寄生参数差异,进而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驱动方式的工作性能差异。
61.参见图4、图6、图8和图9,示例性地,在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中,首先在基底210上依次形成有源层230、第一金属层m1、第一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m2,以形成扫描电路中的薄
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栅极以及电容极板,然后在第二金属层m2上形成第二绝缘层、第三金属层m3和第三绝缘层,以形成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l、驱动信号线以及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最后在第三金属层m3上依次形成显示面板中的平坦化层、发光器件的电极层和像素定义层等(图中未示出各绝缘层、平坦化层、发光器件的电极层和像素定义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无需改变显示面板中除第三金属层m3之外的其他膜层的工艺制程,对应于图4和图6所示的两种方案,仅分别改进第三金属层m3的工艺制程即可,仅需增设一张第三金属层m3的掩膜版,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在减小同一显示面板的不同扫描驱动方式的工作性能差异的同时,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6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可选地,扫描电路1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naa的两侧,非显示区naa的每一侧均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扫描电路10;扫描电路10输出的扫描信号,在非显示区naa两侧的各级扫描电路10中的传输方向相反;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扫描线20,每条扫描线20的一端通过第一开关k1连接位于非显示区naa一侧的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另一端通过第二开关k2连接位于非显示区naa另一侧的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各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互相连接,且各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互相连接(图中未示出连接各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的走线,以及连接各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的走线)。
63.示例性地,当非显示区naa的每一侧均包括n级扫描电路10时,可设置位于非显示区naa的一侧的第一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接入起始信号in,第p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通过级联走线l连接第p+1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其中1≤p≤n

1,位于非显示区naa的另一侧的第n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接入起始信号in,第q级扫描电路10的扫描信号输出端o1,通过级联走线l连接第q

1级扫描电路10的起始信号输入端i1,其中2≤q≤n,以使扫描信号在位于非显示区naa的一侧的第一级扫描电路10至第n级扫描电路10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实现正向扫描驱动,并且扫描信号在位于非显示区naa的另一侧的第n级扫描电路10至第一级扫描电路10中依次逐级移位传输,实现反向扫描驱动,扫描电路10输出的扫描信号,在非显示区naa两侧的各级扫描电路10中的传输方向相反。
64.图10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均为薄膜晶体管的情况,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可以与扫描电路和像素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在同一道工艺流程中制作,这样有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若同时向各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即栅极)施加控制第一开关k1导通的信号,并向各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即栅极)施加控制第二开关k2截止的信号时,可控制位于非显示区naa左侧的多个扫描电路10工作,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相反,若同时向各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施加控制第一开关k1截止的信号,并向各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施加控制第二开关k2导通的信号时,可控制位于非显示区naa右侧的多个扫描电路10工作,以实现显示面板的反向扫描驱动。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使显示面板100同时支持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模式,并且,由于每条级联走线l均跨过扫描电路10中的薄膜晶体管和/或部分走线,因此两种工作模式对应的扫描电路中的级联走线l上产生的寄生参数近似相同,有助于减小显示面板的正向扫描驱动和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性能差异。由于显示面板100工作于正向扫描驱动或反向扫描驱动的工作模式时,仅有一侧的扫描电路10向扫描线20传输扫描信号,因此本方案可适用于尺寸较小的显示面板
中,以免扫描信号在扫描线20上的压降过大而影响显示面板工作,例如该显示面板可适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
6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或者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该显示装置200为手机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因而具有显示面板相应的结构及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66.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