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75395发布日期:2022-03-23 11:1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术模拟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精准麻醉中非常热门与常用的一门可视化技术,既往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技术都是在解剖定位后,盲探操作的,风险比较大,可视化技术的引入,可以让麻醉科医生在看得到神经和血管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操作风险。
3.但初学者在掌握这一技术时,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只手进行超声引导,一只手进行操作时,很难达到协调,特别是在超声下显影神经阻滞针比较困难,初学着也不能反复在病人身上进行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包括:箱体;储物机构,所述储物机构开设于所述箱体中,所述储物机构包括储物腔、盖板、置物板、无盖塑料盒、导尿管、通孔、耦合剂和切口膜,所述储物腔开设于所述箱体中,所述盖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储物腔的开口处,所述置物板横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储物腔中,所述无盖塑料盒放置于所述置物板上,两个所述导尿管均位于所述无盖塑料盒中,两个所述导尿管的两端均闭合设置,两组所述通孔对称开设于所述无盖塑料盒两侧的侧壁上,两个所述导尿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组所述通孔中,所述耦合剂填充于所述无盖塑料盒中,所述切口膜套设于所述无盖塑料盒的开口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下端;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置物板的下端;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置物板的下侧侧壁上。
6.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座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下侧侧壁上。
7.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槽、升降杆、电机、螺纹杆和螺纹槽,所述升降槽竖直开设于所述支撑柱中,所述升降杆固定连接于所述置物板的下端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槽中,所述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升降槽的内壁中,所述螺纹杆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螺纹槽开设于所述升降杆中,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槽中。
8.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滑槽和l型滑杆,两个所述限位滑槽对称开设于所述储物腔的两侧内壁上,两个所述l型滑杆的一端对称固定连接于所述置物板下侧的侧壁上,两个所述l型滑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相应的所述限位滑槽中。
9.优选的,两个所述导尿管的长度均为19cm,两个所述导尿管的直径大小分别为8fr和16fr。
10.优选的,两组所述通孔中同一侧所述通孔距离所述无盖塑料盒最低面距离均为3cm,两组所述通孔中另一同一侧所述通孔距离所述无盖塑料盒最低面距离均为4cm。
1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本装置通过制作一个模拟训练模型,代替初学者在病人身上进行练手,方便初学者进行模拟训练,本模拟训练模型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直接在手术室取材或废物利用,可以反复使用,干净无污染,操作的模拟性很强,对于麻醉科超声神经阻滞的初学者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所示的无盖塑料盒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所示的导尿管与无盖塑料盒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1、箱体,2、储物机构,21、储物腔,22、盖板,23、置物板,24、无盖塑料盒,25、导尿管,26、通孔,27、耦合剂,28、切口膜,3、支撑机构,31、底座,32、支撑柱,4、升降机构,41、升降槽,42、升降杆,43、电机,44、螺纹杆,45、螺纹槽,5、限位机构,51、限位滑槽,52、l型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模拟训练装置包括:箱体1、储物机构2、支撑机构3、升降机构4、限位机构5。
19.储物机构2开设于箱体1中,储物机构2包括储物腔21、盖板22、置物板23、无盖塑料盒24、导尿管25、通孔26、耦合剂27和切口膜28,储物腔21开设于箱体1中,盖板22转动连接于储物腔21的开口处,置物板23横向滑动连接于储物腔21中,无盖塑料盒24放置于置物板23上,两个导尿管25均位于无盖塑料盒24中,两个导尿管25的两端均闭合设置,两组通孔26对称开设于无盖塑料盒24两侧的侧壁上,两个导尿管25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组通孔26中,耦合剂27填充于无盖塑料盒24中,切口膜28套设于无盖塑料盒24的开口处,两个导尿管25的长度均为19cm,两个导尿管25的直径大小分别为8fr和16fr,两组通孔26中同一侧通孔26距离无盖塑料盒24最低面距离均为3cm,两组通孔26中另一同一侧通孔26距离无盖塑料盒24最低面距离均为4cm,在需要使用装置进行模拟训练时,打开盖板22,通过升降机构4对置物板23进行升降,将模拟训练模型使用的无盖塑料盒24移出储物腔21外,对其进行使用并进行模拟训练,装置在不使用时,无盖塑料盒24位于储物腔21中,并通过盖板22对其进行遮盖,防止灰尘的进入;
20.模拟训练模型的制作过程:取一规整的、尺寸约为20*10*6cm的长方体无盖塑料盒24、直径分别为8fr和16fr的导尿管25两根、一号丝线、医用切口膜28、三角针、注射器、持针器、剪刀和电钻;在长方体无盖塑料盒24的两侧面分别对称钻两组通孔26,两组通孔26距底面的距离分别为3cm和4cm,通孔26的直径大小稍小于8fr和16fr,剪取长度为19cm的两个导
尿管25,两端分别穿入无盖塑料盒24侧面的通孔26中,用一号丝线和三角针外翻缝合在塑料盒无盖塑料盒24的侧面,使导尿管25有一定张力,中空可以注入水流,从无盖塑料盒24的一侧开始缓慢注入耦合剂27,注入过程适当拍打摇匀,防止气泡产生,直至注满整个无盖塑料盒24,用注射剂吸除耦合剂27中的小气泡,用切口膜28从无盖塑料盒24的一侧缓慢封闭无盖塑料盒24上方口,封闭过程可用注射器在切口膜28下方吸取气泡,在切口膜28上涂适量耦合剂27,用输液器分别在两导尿管25中注入逆向水流便可进行模拟超声下动静脉血管穿刺,使用超声设备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两根导尿管25的横切面图超声影像、导尿管25的纵切面超声影像、神经阻滞针超声影像、超声伪影、神经阻滞的靶点影像(导尿管25的超声影像)、气泡的超声影像,具体参考实际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实体训练。
21.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本装置通过制作一个模拟训练模型,代替初学者在病人身上进行练手,方便初学者进行模拟训练,本模拟训练模型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直接在手术室取材(废物利用即可),可以反复使用,干净无污染,操作的模拟性很强,对于麻醉科超声神经阻滞的初学者非常实用。
2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固定连接于箱体1的下端,支撑机构3包括底座31和支撑柱32,支撑柱32的下端转动连接于底座31上,支撑柱32的上端固定连接于箱体1的下侧侧壁上,通过底座31和支撑柱32对箱体1进行支撑,并且箱体1可转动,方便模拟训练。
23.升降机构4固定连接于置物板23的下端,升降机构4包括升降槽41、升降杆42、电机43、螺纹杆44和螺纹槽45,升降槽41竖直开设于支撑柱32中,升降杆42固定连接于置物板23的下端并滑动连接于升降槽41中,电机43固定连接于升降槽41的内壁中,螺纹杆44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于电机43的输出端上,螺纹槽45开设于升降杆42中,螺纹杆44螺纹连接于螺纹槽45中,电机43控制螺纹杆44在螺纹槽45中的转动,从而控制升降杆42在升降槽41中的上下滑动,对置物板23的升降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无盖塑料盒24移进或者移出储物腔21。
24.限位机构5固定连接于置物板23的下侧侧壁上,限位机构5包括限位滑槽51和l型滑杆52,两个限位滑槽51对称开设于储物腔21的两侧内壁上,两个l型滑杆52的一端对称固定连接于置物板23下侧的侧壁上,两个l型滑杆52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相应的限位滑槽51中,在置物板23上下移动时,l型滑杆52的一端在限位滑槽51中滑动,对置物板23进行限制,保证置物板23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
2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