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签和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01023发布日期:2021-12-25 02:44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标签和瓶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产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标签和瓶体。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瓶装产品的外表面通常设有热收缩标签。但由于标签与瓶体的材质并不相同,因此,无法进行整体回收。在回收时,通常需要人工将标签与瓶体进行分离,而由于标签的横、纵向的易撕性能较差,在分离标签时会非常困难。可见,现有技术存在标签与瓶体分离困难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标签和瓶体,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标签与瓶体分离困难的技术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标签,包括:标签本体,所述标签本体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一侧边,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相对,且所述第一侧边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5.所述标签本体上设有第一撕拉线和第二撕拉线,所述第一撕拉线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撕拉线靠近所述第二端,且所述第一撕拉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的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标签本体的第一侧边;
6.在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边缘区域与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边缘区域粘接的情况下,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边缘区域与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边缘区域形成重叠区域,且所述第一撕拉线和所述第二撕拉线分别位于所述重叠区域的两相对侧。
7.可选地,所述标签本体上设有第三撕拉线,所述第三撕拉线与所述第一侧边平行,且所述第三撕拉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撕拉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8.所述标签本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撕拉线之间设有第四撕拉线和第五撕拉线,所述第四撕拉线与所述第五撕拉线间隔设置;
9.所述第四撕拉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四撕拉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所述第五撕拉线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所述第五撕拉线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
10.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撕拉线与所述第二撕拉线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之间形成第一撕拉区域,所述第一斯拉区域的表面设有提示信息。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或者,
13.所述第一撕拉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所述第二撕拉线、所述第三撕拉线、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分别为点断线。
15.可选地,所述点断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圆孔,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圆孔中,任意相邻两个圆孔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1mm

1.3mm,且所述圆孔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0.7mm

0.9mm。
16.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与所述第一端平行,所述第二撕拉线与所述第二端平行,且所述第一撕拉线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

6mm,所述第二撕拉线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

6mm。
17.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平行设置,且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垂直,所述第四撕拉线和所述第五撕拉线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mm

25mm。
18.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瓶体,包括瓶本体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标签,所述标签的第一端的边缘区域与第二端的边缘区域粘接形成环状标签,所述环状标签套设于所述瓶本体。
19.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标签本体上设置第一撕拉线和第二撕拉线,这样,可以在所述第一撕拉线与第二撕拉线之间形成撕拉区域,当标签本体的两端粘接,并套设于瓶体时,可以沿所述撕拉区域撕拉,即可使所述标签本体与瓶体分离。此外,通过将所述第一撕拉线和第二撕拉线分别靠近标签本体的两端,这样,当所述标签本体的两端粘接时,所述第一撕拉线和第二撕拉线可以分别靠近所述标签本体两端的重叠区域,而该重叠区域通常不用于打印产品的主要图片和重要展示信息,因此,将两条撕拉线设置于该位置不会对标签中所打印的信息的展示效果产生太大影响。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的两端的边缘区域粘接的情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请参见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包括:标签本体,所述标签本体包括第一端101、第二端102和第一侧边103,所述第一端101与所述第二端102相对,且所述第一侧边103位于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之间;
24.所述标签本体上设有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所述第一撕拉线104靠近所述第一端101,所述第二撕拉线105靠近所述第二端102,且所述第一撕拉线10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的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标签本体的第一侧边103;
25.在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边缘区域与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
102的边缘区域粘接的情况下,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边缘区域与所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102的边缘区域形成重叠区域106,且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分别位于所述重叠区域106的两相对侧。
26.其中,所述标签可以是热收缩标签。所述标签的材质主要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4

环己烷二甲醇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co

1,4

cylclohexylenedim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g)。
27.上述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可以分别为点断线,或者,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也可以分别为切痕。当相关人员沿第一侧边103撕拉第一撕拉线104与第二撕拉线105之间形成的撕拉区域时,该撕拉区域可以沿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与标签本体分离。
28.上述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可以是所述标签本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侧边103为所述标签本体宽度方向上的侧边。且所述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一侧边103垂直。
29.具体地,在将所述标签本体设置于瓶体时,可以先将所述标签本体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粘接形成环状标签,然后,将所述环状标签套设于所述瓶体,并对标签本体进行加热,使得标签本体热收缩,从而使得标签本体与瓶体紧密贴合。其中,上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101的边缘区域:可以是指标签本体表面与所述第一端101相邻的第一条形区域,且该第一条形区域沿所述第一端101的长度方向布置。上述标签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102的边缘区域:可以是指标签本体表面与所述第二端102相邻的第二条形区域,且该第二条形区域沿所述第二端102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标签本体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粘接可以是指:所述第一条形区域和所述第二条形区域粘接,且所述第一条形区域和所述第二条形区域重叠设置,以形成上述重叠区域106,所述重叠区域106也可以称之为所述标签的合掌区域。
3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条形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一端101之间,且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可以与所述第一条形区域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区域位于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与所述第二端102之间,且所述第二撕拉线105可以与所述第二条形区域间隔设置。所述标签本体与瓶体之间不存在粘接关系。这样,当相关人员撕拉上述撕拉区域时,可以使得标签本体与瓶体分离。
31.上述标签本体可以仅套设于瓶体的瓶身处,此外,上述标签本体还可以同时套设于所述瓶体的瓶身和瓶盖处。
32.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标签本体上设置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这样,可以在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第二撕拉线105之间形成撕拉区域,当标签本体的两端粘接,并套设于瓶体时,可以沿所述撕拉区域撕拉,即可使所述标签本体与瓶体分离。此外,通过将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分别靠近标签本体的两端,这样,当所述标签本体的两端粘接时,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可以分别靠近所述标签本体两端的重叠区域106,而该重叠区域106通常不用于打印产品的主要图片和重要展示信息,因此,将两条撕拉线设置于该位置不会对标签中所打印的信息的展示效果产生太大影响。
33.可选地,所述标签本体上设有第三撕拉线107,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与所述第一侧边103平行,且所述第三撕拉线107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101,所述第三撕拉线107的另
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102;
34.所述标签本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103相对的第二侧边108,所述第二侧边108与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之间设有第四撕拉线109和第五撕拉线110,所述第四撕拉线109与所述第五撕拉线110间隔设置;
35.所述第四撕拉线109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08,所述第四撕拉线109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107;所述第五撕拉线110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08,所述第五撕拉线11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107。
36.请参见图1,所述第三撕拉线107可以将所述标签本体分隔为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其中,所述第二侧边108与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区域112,所述第一侧边103与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区域113。当所述标签本体热收缩于瓶体时,所述第一区域112可以收缩于瓶体的瓶盖处,所述第二区域113可以收缩于瓶体的瓶身处。这样,相关人员需要开启瓶体的瓶盖时,需要将第一区域112从瓶盖处分离,然后,才能拧开瓶盖。
37.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区域112与第二区域113之间设置第三撕拉线107,以便于将第一区域112从标签本体分离。同时,通过在第一区域112内设置间隔布置的第四撕拉线109和第五撕拉线110,这样,可以在第四撕拉线109和第五撕拉线110之间形成第一撕拉区域111,当需要将第一区域112从瓶盖处分离时,可以沿所述第一撕拉区域111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08的位置撕拉所述第一撕拉区域111,使得第一撕拉区域111与第一区域112分离,从而可以在第一区域112撕拉出一条纵向的缺口,然后,可以从该缺口的一端撕拉第一区域112的剩余部分,该剩余部分可以沿第三撕拉线107与第二区域113分离。
38.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之间。
39.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之间,这样,所述第一撕拉区域111的位置可以与所述重叠区域106相对错开,从而可以避免在对第一撕拉区域111进行撕拉时,破坏第二区域113的完整性。
40.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之间形成第一撕拉区域111,所述第一斯拉区域的表面设有提示信息。
41.其中,所述提示信息可以是用于提示相关人员从该位置撕开的文字提示信息,例如,可以是“由此撕开”的提示信息。
42.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撕拉区域111设置提示信息,以便于提醒相关人员撕拉位置。
43.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10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107;或者,
44.所述第一撕拉线10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08。
45.其中,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可以分别从所述第一侧边103延伸至所述第三撕拉线107。此外,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还可以分别从所述第一侧边103延伸至所述第二侧边108,这样,在将所述标签本体热收缩于瓶体的过程中,
若相关人员发现标签本体不合格时,可以通过第一撕拉线104与第二撕拉线105之间形成的撕拉区域直接将标签本体与瓶体分离,而无需分别通过不同的撕拉区域分别将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从瓶体分离。
46.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104、所述第二撕拉线105、所述第三撕拉线107、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分别为点断线。
47.其中,标签的点断线的制作可以是在标签印刷后、合掌前,根据刀线图设计要求进行制作,制作点断线的设备可以是在合掌机上增加一个刀轮,刀轮的直径、刀具的尺寸等需要根据使用需求专门制作,轮间间距为标签点断线孔距尺寸,刀片长度按照孔径直径执行,标签打孔后,完成合掌及收卷后,标签成品发生产工厂,使用专用套标机将标签套到瓶身后进入收缩炉进行收缩。
48.具体地,所述点断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圆孔,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圆孔中,任意相邻两个圆孔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1mm

1.3mm,且所述圆孔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0.7mm

0.9mm。
49.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点断线的孔径和孔间距进行优选,这样,即能满足在使用过程中点断线能够完整撕开,同时也需要保证在工厂进行套标作业时,套标机在拉膜过程中的拉力不会将点断线扯断,造成无法实现批量大货生产。此外,由于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分别为靠近合掌位置的点断线,这样,在合掌两侧进行点断易撕线的设置,首先能够替代热收缩标签排气孔的作用,在收缩时将标签与瓶子之间的多余空气排出,减少标签收缩褶皱的形成,尤其在合掌位置,由于是两层标签相重合,所以该位置标签厚度较厚,容易形成褶皱,在合掌两侧增加点断线后,可以减少标签膜的堆积现象,减少褶皱的形成。
50.可选地,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一端101平行,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与所述第二端102平行,且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一端101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

6mm,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与所述第二端10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5mm

6mm。
51.具体地,由于上述重叠区域106的宽度通常为4mm,因此,通过将所述第一撕拉线104与所述第一端101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设置为5mm

6mm,以及将所述第二撕拉线105与所述第二端10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设置为5mm

6mm,这样,即可使得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靠近所述重叠区域106,还可以确保所述第一撕拉线104和第二撕拉线105分别位于重叠区域106的两侧。
52.可选地,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平行设置,且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分别与所述第二侧边108垂直,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mm

25mm。
53.其中,所述第二侧边108与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盖体的高度尺寸进行确定,例如,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边108与所述第三撕拉线107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mm

35mm。
54.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所述第四撕拉线109和所述第五撕拉线110之间的距离进行优选,这样,可以确保所述第四撕拉线109与第五撕拉线110之间形成的第一撕拉区域111可以顺利从第一区域112分离。
55.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瓶体,包括瓶本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标签,所述标签的第一端101的边缘区域与第二端102的边缘区域粘接形成环状标签,所述环状标签套
设于所述瓶本体。
56.在所述标签包括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且所述瓶本体包括瓶身和瓶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112可以收缩于瓶体的瓶盖处,所述第二区域113可以收缩于瓶体的瓶身处。
57.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瓶体,由于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标签,因此,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标签的全部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