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2626发布日期:2022-04-14 22:06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涉及标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


背景技术:

2.标签是用来标识产品目标、分类和内容,使产品、分类和内容有确定的关键字词,方便查找和定位需要的产品或内容,印刷业所称的标签,大部分是用来标识产品的相关说明的印刷品,并且大部分都是有背胶,方便黏贴,标签指的是用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便于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标的工具。
3.目前常见的问题,所张贴的标签又要满足并排且彼此呈均匀间隔设置时,使用者只能将离型纸上的耐高温标签本体逐个取下,再逐个张贴在印刷电路板上,张贴时还需要注意各个耐高温标签本体之间是否平行等,且极易出现张贴不齐现象,当需要一次性贴附多个耐高温标签本体时,工作人员只需撕去离心纸,将胶黏层直接张贴,然而,工作人员便无法调节各个耐高温标签本体的间距,即无法适应不同的张贴要求。
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法对齐矫正,无法调整间距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包括标签本体、折叠部、测量板和矫正器,所述标签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阻燃层,所述阻燃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层,所述基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胶黏层,所述标签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折叠部,所述折叠部内部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避让口,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配合部,所述折叠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测量板,所述测量板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基准孔,所述测量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基准线,所述测量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痕线,所述标签本体的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标签本体的底部右端固定连接有矫正器,所述矫正器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挡条,所述挡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凸台,所述挡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作用板,所述胶黏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离心纸。
7.优选的,所述测量板设置有三块,形状为长方形,所述测量板的两端标有基准线且设置有基准孔,所述测量板是可折叠设计。
8.优选的,所述作用板设置有两块,且右侧一条倾斜设置,所述作用板的前端通过铰链与所述挡条连接,所述挡条上开设安装通孔,活动凸台螺纹连接在安装通孔内,所述弹簧通过设置在活动凸台上而与挡条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壁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避让口,所述避让口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部的左、右端沿,所述锁定装置可以形成为圆柱状,所述锁定装
置上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上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种耐高温阻燃标签,作用板通过弹簧回复原位,弹簧通过活动凸台安装在挡条上,其中,活动凸台与安装通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这样能控制活动凸台凸起的长度,从而方便调节弹簧在挡条上的位置,控制作用板与挡条之间构成的最小宽度,从而实现对需要粘贴的用品进行贴标工作。
12.2.该种耐高温阻燃标签,设置第一配合部和避让口,在第二连接件相对与第一连接件相对转动时,第二配合部可以穿过避让口进行折叠或展开,在第一配合部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配合部的上设置可使第二配合部穿过的避让口,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一连接件可转动的幅度更大,折叠效果更好,通过控制折叠间距控制粘贴标签的间距,以达到调整粘贴间距的作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标签本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标签本体a处剖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矫正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中标记1、标签本体;2、折叠部;3、基准孔;4、测量板;5、基准线;6、折痕线;7、连接板;8、矫正器;9、阻燃层;10、基层;11、胶黏层;12、离心纸;13、挡条;14、活动凸台;15、弹簧;16、作用板;17、第一配合部;18、避让口;19、锁定装置;20、第二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阻燃标签,包括标签本体1、折叠部2、测量板4和矫正器8,标签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阻燃层9,阻燃层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层10,基层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胶黏层11,标签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折叠部2,折叠部2内部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配合部17,第一配合部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避让口18,第一配合部1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锁定装置19,锁定装置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配合部20,折叠部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测量板4,测量板4的左侧顶部固定连接有基准孔3,测量板4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基准线5,测量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折痕线6,标签本体1的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7,标签本体1的底部右端固定连接有矫正器8,矫正器8的内部顶部固定连接有挡条13,挡条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凸台14,挡条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5,弹簧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作用板16,胶黏层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离心纸12。
20.优选的,测量板4设置有三块,形状为长方形,测量板4的两端标有基准线5且设置有基准孔3,测量板4是可折叠设计,测量板4两端的基准线5和基准孔3可以有效的测量需要粘贴标签的位置和数值,测量板4设置成可折叠形式,使用后可将测量板4折叠在一起,便于
存放收纳和携带。
21.优选的,作用板16设置有两块,且右侧一条倾斜设置,作用板16的前端通过铰链与挡条13连接,挡条13上开设安装通孔,活动凸台14螺纹连接在安装通孔内,弹簧15通过设置在活动凸台14上而与挡条13连接,挡条13、活动凸台14、弹簧15和作用板16,共同作用,组成矫正对齐机构,作用板16通过弹簧15回复原位,弹簧15通过活动凸台14安装在挡条13上,活动凸台14与安装通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这样能控制活动凸台14凸起的长度,从而方便调节弹簧15在挡条13上的位置,控制作用板16与挡条13之间构成的最小宽度,从而实现对需要粘贴的用品进行贴标工作。
22.优选的,第一配合部17的壁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避让口18,避让口18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配合部17的左、右端沿,锁定装置19可以形成为圆柱状,锁定装置19上设有内螺纹,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锁定装置19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通过旋拧锁定装置19实现其在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的移动,锁定装置19移动简单、方便,设置第一配合部17和避让口18,在第二连接件相对与第一连接件相对转动时,第二配合部20可以穿过避让口18进行折叠或展开,在第一配合部17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配合部17的上设置可使第二配合部20穿过的避让口18,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一连接件可转动的幅度更大,折叠效果更好,通过控制折叠间距控制粘贴标签的间距,以达到调整粘贴间距的作用。
23.工作原理:首先,使用者将折叠在一起的测量板4打开并固定,通过测量板4的两端标有的基准线5和设置有的基准孔3,可以有效的测量需要粘贴标签的位置和数值,撕开标签本体1的离心纸12,标签本体1包括阻燃层9、基层10、胶黏层11和离心纸12,将露出的胶黏层11粘贴在需要黏贴的物品上,标签本体1设置有七个,通过连接在折叠部2的连接板7连接在一起,将撕开的标签本体1粘贴时,需要注意粘贴的位置及准确度,然后,使用矫正器8矫正对齐需要粘贴的标签本体1,作用板16设置有两块,且右侧一条倾斜设置,作用板16的前端通过铰链与挡条13连接,挡条13上开设安装通孔,活动凸台14螺纹连接在安装通孔内,弹簧15通过设置在活动凸台14上而与挡条13连接,挡条13、活动凸台14、弹簧15和作用板16,共同作用,组成矫正对齐机构,作用板16通过弹簧15回复原位,弹簧15通过活动凸台14安装在挡条13上,活动凸台14与安装通孔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这样能控制活动凸台14凸起的长度,从而方便调节弹簧15在挡条13上的位置,控制作用板16与挡条13之间构成的最小宽度,从而实现对需要粘贴的用品进行贴标工作,在使用标签粘贴时,粘贴目标相隔较远时,需要使用折叠部2,控制粘贴间距,更好的粘贴目标,折叠部2内的第一配合部17的壁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避让口18,避让口18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贯穿第一配合部17的左、右端沿,锁定装置19可以形成为圆柱状,锁定装置19上设有内螺纹,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锁定装置19通过螺纹配合固定在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通过旋拧锁定装置19实现其在第一配合部17和第二配合部20上的移动,锁定装置19移动简单、方便,设置第一配合部17和避让口18,在第二连接件相对与第一连接件相对转动时,第二配合部20可以穿过避让口18进行折叠或展开,在第一配合部17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配合部17的上设置可使第二配合部20穿过的避让口18,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一连接件可转动的幅度更大,折叠效果更好,通过控制折叠间距控制粘贴标签的间距,以达到调整粘贴间距的作用,最后,使用完成标签粘贴后,使用者将将测量板4折叠在一起,便于存放收纳和
携带,将已经用完的标签本体1取下,并将新的标签安装,便于下次使用,这就是该种耐高温阻燃标签的工作原理。
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