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卷绕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1496发布日期:2022-08-03 02:23阅读:68来源:国知局
可卷绕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卷绕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卷绕屏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的应用问题也不断呈现。例如,由于零件加工、模组贴附等加工工艺中公差的存在,柔性显示屏在卷绕过程中容易发生扭曲变形、受力不均衡等情况,进而可能导致柔性显示屏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卷绕的显示装置,以保证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寿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包括:可卷绕的柔性显示屏,包括相对设置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末端;卷轴,与所述卷绕起始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卷绕或展开;角度调节组件,与所述卷绕末端固定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卷绕末端的角度,以使得在所述卷绕起始端至所述卷绕末端方向上,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两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5.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包括可卷绕的柔性显示屏、卷轴和角度调节组件。其中,卷轴与柔性显示屏的卷绕起始端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柔性显示屏卷绕或展开;角度调节组件与卷绕末端固定连接,用于调节卷绕末端的角度,以使得在卷绕起始端至所述卷绕末端方向上,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的两端能够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为处于展开状态的所有柔性显示屏能够位于同一平面上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以有效保护柔性显示屏,延长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6.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柔性显示屏在卷绕或展开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拉应力,且该拉应力会传递至角度调节组件,当该拉应力在角度调节组件上累计到一定程度时,角度调节组件会自动调节角度以适应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以使得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的两端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8.图1为本技术可卷绕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图1中可卷绕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10.图3为图1中角度调节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1.图4为角度调节组件自动调节过程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为本技术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为图5中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卷绕后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为角度调节组件和卷绕末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可卷绕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该可卷绕的显示装置1包括:可卷绕的柔性显示屏10、卷轴12和角度调节组件14。
17.可卷绕的柔性显示屏10可以为oled柔性显示屏、micro-led柔性显示屏等,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卷绕起始端100和卷绕末端102。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2为图1中可卷绕的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柔性显示屏10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其中一个短边可以称之为卷绕起始端100,另一个短边可以称之为卷绕末端102。此外,柔性显示屏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衬底、阵列层、发光层和封装层等,其具体结构可参见现有技术中任一一种,在此不再详述。且柔性显示屏10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104和非显示面106,用户可以从显示面104一侧看到柔性显示屏10所显示的内容。
18.卷轴12与卷绕起始端100固定连接,用于带动柔性显示屏10卷绕或展开。可选地,卷轴12为圆柱体,且如图2所示,在卷轴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卷绕起始端100的长度l1小于卷轴12的长度l2,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柔性显示屏10的卷绕效果较好。另一可选地,卷轴12可以层叠并固定设置于位于非显示面106的卷绕起始端100一侧。或者,卷轴12内设置有卡槽,卷绕起始端100可以插置于卡槽内并与该卡槽固定连接。
19.角度调节组件14与卷绕末端102固定连接,用于调节卷绕末端102的角度,以使得在卷绕起始端100至卷绕末端102方向上,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的两端位于同一平面上,进而为处于展开状态的所有柔性显示屏10能够位于同一平面上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以有效保护柔性显示屏10,延长柔性显示屏10的使用寿命。可选地,当该显示装置1相对地面水平设置时,该同一平面可以为水平面;当该显示装置1相对地面倾斜设置时,该同一平面为与水平面成一定夹角的倾斜面。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图3为图1中角度调节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角度调节组件1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140和第二板体142。第一板体140与卷绕末端102层叠设置,且与卷绕末端102固定连接;且第一板体140面向第二板体142一侧设置有凸部1400,第二板体142面向第一板体140一侧设置有凹部1420,且部分凸部1400位于凹部1420内,凸部1400能够在凹部1420内旋转。上述设计方式中通过引入相互配合的凸部1400和凹部1420能够实现角度调节组件14的自适应旋转调节。柔性显示屏10在卷绕或展开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拉应力,且该拉应力会传递至角度调节组件14的第一板体140上,当该拉应力在角度调节组件14的第一板体140上累计到一定程度时,第一板体140上的凸部1400会在凹部1420内进行自动角度调节以适应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以使得在卷绕末端102至卷绕起始端100方向上,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的两端始终位于
同一平面上。
21.例如,如图4所示,图4为角度调节组件自动调节过程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假设在起始状态图(a)下,柔性显示屏10展开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b)所示,当卷轴12进行顺时针旋转时,柔性显示屏10会卷绕至卷轴12上,此时由于卷轴12上柔性显示屏10的增多,卷轴12位置处的柔性显示屏10在垂直方向上可能会高于卷绕末端102。当卷绕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如图(c)中所示,凸部1400在凹部1420内自动进行适应调整(如图(c)中向右下方倾斜),以使得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的两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22.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中所示,凸部1400为球体,凹部1420的内表面为与球体的部分外表面相互匹配的弧面。上述球体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凸部1400所能进行调节的方向较多,以提高角度调节组件14的调节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凸部1400也可为其他易于旋转的结构。可选地,凸部1400为其他圆弧状的结构,例如,椭球体等。
23.请继续参阅图3,在第一板体140至第二板体142方向上,凸部1400的高度d1大于凹部1420的深度d2,且凸部1400的高度d1与凹部1420的深度d2之间的差值与柔性显示屏10的尺寸反相关;即柔性显示屏10的尺寸越大,凸部1400的高度d1与凹部1420的深度d2之间的差值越小,第一板体140能够摆动的角度越小。可选地,该柔性显示屏10的尺寸可以是图2中柔性显示屏10完全展开时卷绕起始端100至卷绕末端102的长度。一般而言,在第一板体140摆动的角度一定的情况下,尺寸越大的柔性显示屏10所调整的范围越大。上述设计方式可以根据柔性显示屏10的实际尺寸设计对应的差值,以保证角度调节效果。
24.可选地,上述凸部1400和凹部1420分别由不同的材质形成,且凸部1400的强度可以大于凹部1420的强度。例如,凸部1400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等,凹部1420的材质可以为强度低于不锈钢的其他金属等。上述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凸部1400和凹部1420在长时间运作后材料之间相互黏连的概率,以增大角度调节组件14的寿命。
25.此外,为了避免凸部1400和凹部1420之间随意摆动,凸部1400和凹部1420之间相互接触的表面可以分别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得凸部1400在凹部1420内旋转时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尼。具体粗糙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只要该粗糙度能带来一定的阻尼但又不会影响角度调节组件14功能的实现即可。
26.请再次参阅图3,第二板体142包括同层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板体1422和第二子板体1424,第一子板体1422面向第二子板体1424一侧设置有第一凹陷(未标示),第二子板体1424面向第一子板体1422一侧设置有第二凹陷(未标示),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相对设置并构成凹部1420。一般而言,凹部1420最靠近第一板体140一侧的第一开口(未标示)具有第一宽度p1,在垂直于第一板体140至第二板体142方向上,凸部1400具有最大宽度p2,该最大宽度p2往往大于第一宽度p1。且由于凹部1420的侧壁为一个整体,类似于碗状结构,为了将凸部1400能够较为方便地安装至凹部1420的内部,上述第二板体142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板体1422和第二子板体1424的设计方式。在组装过程中,可以在凸部1400的外围分别设置第一子板体1422和第二子板体1424,然后使第一子板体1422和第二子板体1424相对运动至相互固定即可。
27.可选地,如图3中所示,凸部1400具有第一对称轴m1,且该第一对称轴m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板体140至第二板体142方向平行。凹部1420关于该第一对称轴m1呈轴对称设置,
第一凹陷和第二凹陷关于该第一对称轴m1呈轴对称设置。上述结构设计方式较为简单。
28.另一可选地,如图3中所示,第一子板体1422包括第一基板14220以及自第一基板14220的端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弧部14222;其中,第一基板14220和第一弧部14222可以一体成型,且第一弧部14222上设置有第一凹陷。与之类似的,第二子板体1424包括第二基板14240以及自第二基板14240的端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弧部14242;其中,第二基板14240和第二弧部14242可以一体成型,且第二弧部14242上设置有第二凹陷。进一步,第一基板14220和第二基板14240之间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一基板14220和第二基板14240之间通过胶黏剂等实现可拆卸连接;又例如,第一基板14220和第二基板14240之间通过卡槽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本技术对于具体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定。
29.请继续参阅图3,第一板体140包括层叠设置且可拆卸连接的第三子板体1402和第四子板体1404,第三子板体1402在第四子板体1404上的正投影位于第四子板体1404内;且第三子板体1402相对第四子板体1404靠近第二板体142,第三子板体1402面向第二板体142一侧设置有凸部1400。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角度调节组件14的组装难度。例如,在角度调节组件14组装过程中,可以先将设置有凸部1400的第三子板体1402与第二板体142组装完成后,再将第四子板体1404与第三子板体1402可拆卸固定连接。
30.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400可以与第三子板体1402一体成型。第三子板体1402与第四子板体1404之间可以通过螺丝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固定连接。
31.另一可选地,如图3中所示,凸部1400具有第一对称轴m1,且该第一对称轴m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板体140至第二板体142方向平行。第三子板体1402和第四子板体1404可以关于该第一对称轴m1呈轴对称设置。该设计方式结构较为简单,且可以使得角度调节组件14的调节效果较好。
32.请再次参阅图2,卷绕末端102在第一板体14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板体140内。在该设计方式中当第一板体140的位置发生移动时,由于第一板体140覆盖卷绕末端102,故第一板体140能够带动所有卷绕末端102进行摆动,以提高角度调节组件14的调节效果。
33.请继续参阅图2,柔性显示屏10具有第二对称轴m2,且第二对称轴m2与卷绕末端102至卷绕起始端100方向平行;第一板体140和第二板体142(图2中未示意)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卷绕末端102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板体140关于第二对称轴m2呈轴对称设置,第二板体142关于第二对称轴m2呈轴对称设置。此时图3中的凸部1400和凹部1420也会分别关于第二对称轴m2呈轴对称设置。上述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凸部1400和凹部1420位于卷绕末端102的中心位置,第二对称轴m2两侧的柔性显示屏10可以被角度调节组件14同步调节,以提高角度调节组件14的调节效率和效果。
34.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技术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可卷绕的显示装置卷绕后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壳体16和第一驱动件(图未示)。壳体16具有容置空间(图未示),图1中的卷轴12和角度调节组件14位于容置空间内,且角度调节组件14中的第二板体142与壳体16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与图1中的卷轴12固定连接,第一驱动件位于容置空间内,且用于驱动卷轴12旋转。上述设计方式中通过壳体16来收纳卷轴12、角度调节组件14、第一驱动件、柔性显示屏10等部件,以提高显示装置1的集成度;此外,上述第一驱动件可以包括电机等,第一驱动件可以在收到驱动指令后自动驱动卷轴12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以提高显示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35.可选地,如图5和图6中所示,壳体16包括独立的第一子壳体160和第二子壳体162,且角度调节组件14可以位于第一子壳体160内部,卷轴12可以位于第二子壳体162内部。该壳体16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可以对角度调节组件14和卷轴12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6.此外,本技术所提供的可卷绕的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第二驱动件,与图1中的卷轴12或角度调节组件14固定连接,用于与卷轴12相互配合,以使得在卷轴12将柔性显示屏10卷绕过程中使得卷轴12和角度调节组件14相对靠近运动,而在卷轴12将柔性显示屏10展开过程中使得卷轴12和角度调节组件14相对远离运动。上述第二驱动件可以包括电机等,其可位于壳体16的容置空间内,第二驱动件可以在收到驱动指令后驱动对应的卷轴12或角度调节组件14运动,以提高显示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37.又例如,本技术所提供的可卷绕的显示装置1还可以包括支撑件,位于柔性显示屏10的非显示面一侧,以对展开的柔性显示屏10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使得处于展开状态的柔性显示屏10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支撑件的具体可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说明。例如,支撑件包括第一伸缩件、第一固定端部和第二固定端部;其中,第一固定端部与柔性显示屏10的非显示面106固定连接,第二固定端部可以与壳体16固定连接,第一伸缩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端部和第二固定端部固定连接,第一伸缩件用于在柔性显示屏10的伸缩方向上拉伸或收缩,以使第一固定端部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10移动。例如,当柔性显示屏10展开时,由于支撑件的第一固定端部与柔性显示屏10固定连接,第一伸缩件也随之伸长,第一固定端部和第二固定端部可以共同起到对柔性显示屏10的展开部分进行支撑的作用。当柔性显示陪你过10卷绕时,由于支撑件的第一固定端部与柔性显示屏10的固定连接,第一伸缩件也随之缩短,从而缩小整个显示装置的体积,使其更便于携带。
38.在上述几个实施例中,角度调节组件14主要包括具有凸部1400的第一板体140和具有凹部1420的第二板体142。在其他实施例中,角度调节组件14的结构也可为其他,例如,请参阅图7,图7为角度调节组件和卷绕末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角度调节组件14包括第一转轴144和第二转轴146,第一转轴144和第二转轴146分别与卷绕末端102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转轴144可以带动卷绕末端102在垂直方向摆动(即垂直于纸面方向摆动),第二转轴146可以带动卷绕末端102在水平面内摆动(即在纸面方向内前后或左右摆动)。上述角度调节组件14同样可以实现调节卷绕末端102角度的效果。
3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