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23639发布日期:2022-05-16 22:32阅读:67来源:国知局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是一种显示器于展开过程可同时挠曲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器技术的发展,曲面荧幕因为本身的曲率设计能够更贴近使用者的视野,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相关产品问世。然而,市面上较常见的曲面荧幕多是应用在大尺寸的硬式曲面显示器,对于尺寸较小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来说,因为要同时兼顾体积不能太大,硬式曲面显示器必定占据较大的空间故较无法应用,而采用可挠性显示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目前则仍不普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搭载的显示器为可挠曲的显示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不使用时,显示器合上时呈现平整的状态,以便于携带收纳,当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使用状态而展开显示器时,随着显示器相对装置本体枢转,显示器可自动挠曲成预设的弧度。因此提供更加舒适的观看角度,同时使画面更具纵深感,让使用者能够有更沉浸式的使用体验。
4.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该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本体、一可挠性显示器、两个枢接模块以及一中心杆。该可挠性显示器可相对于该本体开合。所述枢接模块分别连接于该可挠性显示器及该本体之间,以枢接该可挠性显示器及该本体。该中心杆沿一轴线穿设所述枢接模块。其中,当该可挠性显示器相对该本体以该轴线为中心由一盖合状态枢转至一展开状态,该可挠性显示器随之向内挠曲呈曲面状。
5.各所述枢接模块包含一座体、一外凸轮、一内凸轮、一弹性件以及一承载件。该座体固定于该本体上。该外凸轮固定于该座体并套设于该中心杆。该内凸轮可相对该轴线转动且可沿该轴线移动地套设于该中心杆,并具有一延伸轴,该延伸轴与该轴线垂直。该弹性件抵顶在该内凸轮及该座体之间,该弹性件对该内凸轮施加朝向该外凸轮的一弹性力。该承载件用以连接该可挠性显示器,该承载件套设于该延伸轴上,并可相对该延伸轴转动。
6.所述外凸轮具有至少一凹陷部,所述内凸轮具有至少一凸出部,当该可挠性显示器处于该盖合状态,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出部互补地卡合。
7.各所述外凸轮的所述凹陷部为多个且呈周向对称排列,各所述内凸轮的所述凸出部为多个且呈周向对称排列。
8.当该可挠性显示器由该盖合状态旋转至该展开状态,所述内凸轮相对所述外凸轮旋转,所述凸出部分别与所述凹陷部干涉,使所述内凸轮克服所述弹性力并在该中心杆上互相接近地移动。
9.各所述凹陷部具有一第一斜面,各所述凸出部具有一第二斜面,当所述内凸轮的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外凸轮的所述凹陷部相互干涉地相对运动时,所述第二斜面分别于所述
第一斜面上滑动。
10.各所述第一斜面及各所述第二斜面分别以该轴线为中心周向延伸90度。
11.该可挠性显示器相对该本体枢转至该可挠性显示器与该本体相夹90度时的挠曲程度最大,当该可挠性显示器相对该本体枢转至该可挠性显示器与该本体相夹超过90度,该可挠性显示器的挠曲程度不变。
12.所述外凸轮具有多个平面段,分别形成于所述凹陷部之间,当该可挠性显示器于该展开状态,所述凸出部离开所述凹陷部并分别抵靠于所述平面段上。
13.所述外凸轮具有一第一穿孔,所述内凸轮具有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为圆孔,所述第二穿孔为非圆形孔,该中心杆具有对称的两个穿设段,所述穿设段具有与所述第二穿孔对应的非圆形截面。
14.该中心杆同时穿设于所述内凸轮,使所述内凸轮与该中心杆可同步转动。
15.所述内凸轮还包含两个止挡块,当该可挠性显示器位于该盖合状态或相对该本体枢转至一极限位置,所述止挡块其中的一个抵掣于该座体。
16.所述承载件具有一支撑段及一弯折段,该支撑段与该可挠性显示器固接,该弯折段套设于该延伸轴。
17.所述承载件还具有一轴孔,该轴孔形成于该弯折段上,供该延伸轴穿设。
18.所述轴孔为非圆形孔,当该可挠性显示器处于该盖合状态,所述延伸轴位于所述轴孔的一卡合位置,当该可挠性显示器自该盖合状态开始枢转,所述承载件的其中的一个仅能相对对应的所述延伸轴顺时针旋转,所述承载件的其中的另一个仅能相对对应的所述延伸轴逆时针旋转。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盖合状态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爆炸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中外凸轮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中内凸轮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盖合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展开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盖合状态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展开状态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9.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盖合状态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3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可挠性显示器于展开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00
ꢀꢀꢀ
可携式电子装置
[0033]1ꢀꢀꢀꢀꢀꢀ
本体
[0034]2ꢀꢀꢀꢀꢀꢀ
可挠性显示器
[0035]3ꢀꢀꢀꢀꢀꢀ
枢接模块
[0036]
31
ꢀꢀꢀꢀꢀ
座体
[0037]
32
ꢀꢀꢀꢀꢀ
外凸轮
[0038]
321
ꢀꢀꢀꢀ
凹陷部
[0039]
3211
ꢀꢀꢀ
第一斜面
[0040]
322
ꢀꢀꢀꢀ
平面段
[0041]
323
ꢀꢀꢀꢀ
第一穿孔
[0042]
33
ꢀꢀꢀꢀꢀ
内凸轮
[0043]
331
ꢀꢀꢀꢀ
凸出部
[0044]
3311
ꢀꢀꢀ
第二斜面
[0045]
332
ꢀꢀꢀꢀ
延伸轴
[0046]
333
ꢀꢀꢀꢀ
第二穿孔
[0047]
334
ꢀꢀꢀꢀ
止挡块
[0048]
34
ꢀꢀꢀꢀꢀ
弹性件
[0049]
35
ꢀꢀꢀꢀꢀ
承载件
[0050]
351
ꢀꢀꢀꢀ
支撑段
[0051]
352
ꢀꢀꢀꢀ
弯折段
[0052]
353
ꢀꢀꢀꢀ
轴孔
[0053]4ꢀꢀꢀꢀꢀꢀ
中心杆
[0054]
41
ꢀꢀꢀꢀꢀ
穿设段
[0055]
x
ꢀꢀꢀꢀꢀꢀ
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0。可携式电子装置1000包括一本体1、一可挠性显示器2、两个枢接模块3及一中心杆4。中心杆4定义一轴线x,可挠性显示器2可相对于本体1以轴线x为中心枢转。当可挠性显示器2相对本体1以轴线x为中心由一盖合状态枢转至一展开状态,可挠性显示器2随之向内挠曲呈曲面状。
[0057]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10,所述枢接模块3分别连接于可挠性显示器2及本体1之间且设置于相对的两侧,以枢接可挠性显示器2及本体1。所述枢接模块3包含一座体31、一外凸轮32、一内凸轮33、一弹性件34以及一承载件35。座体31固定在本体1上,供中心杆4穿设。所述外凸轮32固定在座体31,并套设于中心杆4,各外凸轮32具有至少一凹陷部321、多个平面段322及一第一穿孔323。在本实施例中,各外凸轮32具有两个凹陷部321,各所述凹陷部321具有一第一斜面3211,各所述第一斜面3211分别以轴线x为中心周向延伸90度。所述平面段322分别形成于所述凹陷部321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凹陷部321与所述平面段322相互交错成环状。所述第一穿孔323为圆孔,使中心杆4可相对外凸轮32转动。
[0058]
内凸轮33可以轴线x为中心转动且可沿轴线x移动地套设于中心杆4。所述内凸轮33具有至少一凸出部331、一延伸轴332、一第二穿孔333及两个止挡块334。在本实施例中,
各内凸轮33具有两个个凸出部331,各所述凸出部331具有一第二斜面3311,各所述第二斜面3311分别以轴线x为中心周向延伸90度。所述凸出部331与所述凹陷部321对应,所述第二斜面3311用以与第一斜面3211接触。所述第二穿孔333为非圆形孔,与中心杆4卡合,因此内凸轮33会与中心杆4同步转动,而同时延伸轴332也会相对轴线x转动,并恒保持与轴线x垂直。
[0059]
应注意的是,如图7所示,可挠性显示器2于盖合状态时,外凸轮32及内凸轮33会互相卡合,故所述外凸轮32的凹陷部321及内凸轮33的凸出部331为相互匹配且数量互相对应。其中,所述凹陷部321的数量为多个且各凹陷部321呈周向对称排列,而所述凸出部331的数量也同样为多个且各凸出部331呈周向对称排列。本实施例中,以各外凸轮32具有两个凹陷部321、各内凸轮33具有两个凸出部331为例,在不同实施例中,凹陷部321及凸出部331的数量可作调整。
[0060]
弹性件34抵顶在内凸轮33及座体31之间,弹性件34受压缩而对内凸轮33施加朝向外凸轮32的一弹性力。在可挠性显示器2介于盖合状态及展开状态之间的部分行程时,弹性力会倾向将可挠性显示器2推回盖合状态。
[0061]
请参阅图4、图11及图12,承载件35用以连接可挠性显示器2,承载件35套设于延伸轴332上,并可相对延伸轴332转动。所述承载件35具有一支撑段351、一弯折段352及一轴孔353。支撑段351与可挠性显示器2固接,弯折段352套设于延伸轴332。轴孔353形成于弯折段352上,供延伸轴332穿设。
[0062]
中心杆4沿轴线x穿设所述枢接模块3。中心杆4具有对称的两个穿设段41,所述穿设段41具有与所述第二穿孔333对应的非圆形截面,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333中,因此可带动内凸轮33旋转。且中心杆4同时穿设于所述二内凸轮33,使所述二内凸轮33与中心杆4可同步转动,再搭配承载件35,使可挠性显示器2得以左右均匀地挠曲。
[0063]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关系。当可挠性显示器2处于盖合状态,如图1、图7、图9及图11所示,所述凹陷部321与所述凸出部331互补地卡合。在可挠性显示器2由盖合状态旋转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内凸轮33受外力相对所述外凸轮32旋转,所述凸出部331分别与所述凹陷部321干涉,使所述内凸轮33克服所述弹性力并在中心杆4上互相接近地移动。详细而言,当所述内凸轮33的所述凸出部331与所述外凸轮32的所述凹陷部321相互干涉地相对运动时,所述第二斜面3311分别在所述第一斜面3211上滑动。若在此时移除外力,弹性力会将所述内凸轮33分别朝向所对应的外凸轮32推动,使可挠性显示器2回复至盖合状态。
[0064]
随着可挠性显示器2相对本体1逐渐从盖合状态至展开状态,所述内凸轮33互相接近而距离变短,此时可挠性显示器2势必由平面而逐渐挠曲程度增加。可挠性显示器2相对本体1枢转至可挠性显示器2与本体1相夹90度时的挠曲程度为最大。当可挠性显示器2相对本体1继续枢转至可挠性显示器2与本体1相夹超过90度,如图2、图8、图10及图12所示,所述凸出部331离开所述凹陷部321并分别抵靠于所述平面段322上,故可挠性显示器2的挠曲程度不变(仍维持于最大挠曲程度)。其中,可挠性显示器2旋转至展开状态的所需转动的角度由第一斜面3211及第二斜面3311延伸的角度所决定。本实施例中,由于各所述凹陷部321的第一斜面3211以及各所述凸出部331的第二斜面3311均设计为以轴线x为中心周向延伸90度,故可挠性显示器2与本体1相夹90度时为可挠性显示器2处于最大挠曲程度,但也可通过
改变第一斜面3211及第二斜面3311延伸的角度而做其他可行的设计。
[0065]
此外,请参阅图6至图10,当可挠性显示器2位于盖合状态或相对本体1枢转至一极限位置,各内凸轮33的所述止挡块334其中的一个会抵掣于座体31,因此限制可挠性显示器2可相对本体1转动的范围。其中,当可挠性显示器2处于展开状态的极限位置时,止挡块334会与座体31接触,此时内凸轮33将无法再继续转动,可提供可挠性显示器2展开至极限位置时的定位效果。详细而言,若凹陷部321及凸出部331数量为多个,则可挠性显示器2位于极限位置时的止挡效果尤其需要,因为所述凹陷部321为周向对称,若枢接模块3不具止挡效果,且可挠性显示器2旋转超过一定角度,各所述凸出部331会卡入另一凹陷部321,而将无法再反向旋转,可挠性显示器2也会因此无法返回盖合状态,因此配置止挡块334来设定可挠性显示器2的极限位置来避免误操作。
[0066]
另外须说明的是,承载件35相对延伸轴332的转动被限位,参图4、图11及图12,所述延伸轴为332一字轴,所述轴孔353为非圆形孔且只能相对延伸轴332微幅转动。当可挠性显示器2于盖合状态(如图11所示),所述延伸轴332位于所述轴孔353的一卡合位置,轴孔353的其中两个平面贴合于延伸轴332上。当可挠性显示器2自盖合状态开始枢转,相对的所述内凸轮33开始互相接近而使可挠性显示器2挠曲,所述承载件35的其中的一个(如图1及图2中所示右侧的承载件35)仅能相对对应的所述延伸轴332顺时针旋转(由图11至图12所示),所述承载件35的其中的另一个(如图1及图2中所示左侧的承载件35)仅能相对对应的所述延伸轴332逆时针旋转(未图示)。当可挠性显示器2旋转至展开状态,轴孔353的另外两个平面贴合于延伸轴332上(如图12所示)。因此,所述内凸轮33互相接近而距离缩短时,两侧承载件35的旋转方向相反,以确保可挠性显示器2的挠曲方向仅能是面对使用者呈现内凹的曲面。
[006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在显示器与本体的枢转结构上,使用两凸轮连接于两个枢轴结构之间的组合,使显示器相对本体的枢转,可以通过两凸轮之间的干涉,横向挤压显示器,带动显示器本身的挠曲。因此可以达到可携式电子装置展开同时伴随显示器弯曲的效果,当显示器转动至适合操作的角度,显示器的即弯曲至预设弧度。
[0068]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