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面板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22056发布日期:2022-06-25 05:1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面板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显示面板具有高亮度、低功耗、快反应时间、小体积、长寿命以及高信赖性等特点。与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相比,micro-led或者mini-led显示面板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响应速度、能耗、使用寿命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在显示领域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3.但是,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会在电流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电流密度的降低而降低。同时,色坐标会随着电流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在低电流密度下工作会出现色偏现象,从而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在低电流密度下的输出特性无法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面板,可以解决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在低电流密度时产生的色偏问题;同时,可以对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迷你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进行灵活调节。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电路,包括:
6.驱动电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电流调整模块、发光模块以及电源管理模块,所述驱动电压模块与所述电流调整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流调整模块与所述发光模块电连接,所述发光模块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与所述电流调整模块电连接;
7.其中,所述驱动电压模块用于向所述电流调整模块提供驱动电压;所述发光模块用于基于驱动电流发光;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驱动电流,并将所述驱动电流提供至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驱动电流,向所述电流调整模块提供控制信号;所述电流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驱动电压以及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发光模块的所述驱动电流。
8.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电流调整模块包括第一电流调整单元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所述第一电流调整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流调整单元电连接;
9.其中,所述第一电流调整单元与所述驱动电压模块以及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流调整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驱动电压以及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向所述第二电流调整单元输出参考电流;
10.所述第二电流调整单元与所述发光模块以及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
电流调整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参考电流以及所述电源管理模块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发光模块的所述驱动电流。
11.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一电流调整单元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一晶体管;
12.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以及集电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电压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所述接地端电连接。
13.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二电流调整单元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三电阻以及第二晶体管;
14.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流调整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发光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接地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所述接地端电连接。
15.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比为不等于零的整数。
16.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驱动电压模块包括驱动晶体管;
17.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与控制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与电源端电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所述电流调整模块电连接。
18.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控制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驱动电流,向所述控制端提供控制信号,以调整所述驱动电压的电压值。
19.在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中,所述发光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其中,所述发光器件为micro-led或者mini-led。
20.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应用于前述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21.驱动电压模块向电流调整模块提供驱动电压;
22.发光模块基于驱动电流发光;
23.电流检测模块检测所述驱动电流,并将所述驱动电流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
24.电源管理模块基于所述驱动电流,向所述电流调整模块提供控制信号;
25.电流调整模块基于所述驱动电压以及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发光模块的所述驱动电流。
26.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每一所述发光单元均包括前述任一种驱动电路。
27.本技术提供的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面板,通过电流检测模块检测流经发光模块的驱动电流并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基于驱动电流向电流调整模块提供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使得电流调整模块可以基于驱动电压模块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
流调整模块提供的相应的控制信号,对发光模块的驱动电流进行灵活调整,避免发光模块在低电流密度下工作,进而解决色偏问题,保证发光模块的输出特性。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图2所示的第一电流调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图2所示的第二电流调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图2所示的发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3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3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此外,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2.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包括驱动电压模块100、电流检测模块400、电流调整模块200、发光模块3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驱动电压模块100与电流调整模块200电连接。电流调整模块200与发光模块300电连接。发光模块300与电流检测模块400电连接。电流检测模块400与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电源管理模块500与电流调整模块200电连接。
43.其中,驱动电压模块100用于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驱动电压。发光模块300用于基于驱动电流发光。电流检测模块400用于检测驱动电流并将驱动电流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500。电源管理模块500用于基于驱动电流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控制信号。电流调整模块200用于基于驱动模块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控制信号调整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
44.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电流检测模块400检测流经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并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500,电源管理模块500再基于驱动电流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使得电流调整模块200可以基于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的相应的控制信号,对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进行调整,避免
发光模块300处于低电流密度下工作,进而解决色偏问题,保证发光模块300的输出特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与图1所示的驱动电路的区别在于:在图2所述的驱动电路中,电流调整模块200包括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与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电连接。
46.其中,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分别与驱动电压模块1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用于基于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输出参考电流。
47.其中,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分别与发光模块3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用于基于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输出的参考电流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调整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
48.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电流检测模块400检测流经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并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500,电源管理模块500再基于驱动电流向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提供第二控制信号,从而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基于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输出参考电流;随后,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基于参考电流以及第二控制信号,对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进行调整,避免发光模块300处于低电流密度下工作,从而解决色偏问题,保证发光模块300的输出特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驱动电压模块100包括驱动晶体管t0,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与控制端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与电源端vdd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电流调整模块200电连接。
50.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一驱动晶体管并非为本技术驱动电压模块的唯一具体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压模块还可以为常见的2t1c或者其它作用相同的电路结构。
51.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的驱动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它特性相同的器件。根据其在驱动电路中的作用,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驱动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由于这里采用的开关晶体管的源极、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可以互换的。
5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图2所示的第一电流调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一晶体管t1。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以及集电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以及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驱动电压模块100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
53.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它特性相同的器件。根据第一晶体管在驱动电路中的作用,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由于这里采用的开关晶体管的源极、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可以互换的。
54.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三极管不做具体限定。第一三极管可以为硅型晶体三极管,也可以为锗型晶体三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第一三极管的占用面积,在驱动电路中选用硅型晶体三极管。
5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图2所示的第二电流调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阻r3以及第二晶体管t2。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光模块300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
56.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二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它特性相同的器件。根据第二晶体管在驱动电路中的作用,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二晶体管为开关晶体管。由于这里采用的开关晶体管的源极、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可以互换的。
57.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二三极管不做具体限定。第二三极管可以为硅型晶体三极管,也可以为锗型晶体三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第二三极管的占用面积,在驱动电路中选用硅型晶体三极管。
5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图2所示的发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发光模块30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l,其中,发光器件l可以为micro-led,发光器件l也可以为mini-led。当发光模块300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发光器件l时,各个发光器件l可以并联连接也可以串联连接。
59.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阅图7,图7为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7示出了驱动电路10包括驱动电压模块100、电流检测模块400、电流调整模块200、发光模块3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
60.其中,驱动电压模块100包括驱动晶体管t0,电流调整模块200包括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一晶体管t1,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阻r3以及第二晶体管t2,发光模块30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l,电源管理模块500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电流检测模块400包括电流检测电路。
61.具体的,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与控制端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与电源端vdd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从而驱动电压模块100可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驱动电压。
62.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以及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以及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出端a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从而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基于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出端a所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输出参考电流。
63.具体的,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接收来自控制端提供的控制信号,从而驱动电压vdd经过第一电阻r1、第一三极管q1以及第二电阻r2与第一晶体管t1构成的回路,再到接地端
vss,从而产生参考电流i
参考
,i
参考
=(vdd-u
be1
)/(r1+r4),其中,u
be1
为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r4为第一晶体管t1的导通电阻r
ds1
与第二电阻r2并联连接的等效电阻。具体的,r4=r
ds1
*r2/(r
ds1
+r2),其中,r
ds1
为第一晶体管t1的导通电阻。
64.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光器件l电连接,发光器件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出端b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从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基于参考电流以及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出端b所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发光器件l输出调整后的驱动电流。
65.具体的,驱动电压vdd经过第一电阻r1后,还经过第二三极管q2以及第三电阻r3与第二晶体管t2构成的回路,再到接地端vss,从图2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可知,u
be1
+i
参考
*r4=u
be2
+i
驱动
*r5,其中,u
be2
为第二三极管q2的导通电压,r5为第二晶体管t2的导通电阻r
ds2
与第三电阻r3并联连接的等效电阻,i
驱动
为驱动电流。具体的,r5=r
ds2
*r3/(r
ds2
+r3),其中,r
ds2
为第二晶体管t2的导通电阻。
66.电流检测电路一端与发光器件l电连接,电流检测电路的另一端与电源管理芯片的输入端c电连接。
67.由于第一三极管q1的导通电压u
be1
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导通电压u
be2
均由三极管自身特性决定,其电压值一般为0.2v~0.7v,在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选用相同三极管的情况下,则u
be1
+i
参考
*r4=u
be2
+i
驱动
*r5可简化为:i
参考
*r4=i
驱动
*r5,即i
驱动
=i
参考
*r4/r5。将i
参考
=(vdd-u
be1
)/(r1+r4)代入i
驱动
=i
参考
*r4/r5可得:i
驱动
=(vdd-u
be1
)*r4/[(r1+r4)*r5]。因此,只要调整r4和r5的阻值,就可以改变驱动电流的大小。
[0068]
而调整r4和r5的阻值需要通过电源管理芯片控制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导通或者截止实现。具体的,电流检测电路将发光器件l的驱动电流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经输入端c提供至电源管理芯片。从而由电源管理芯片比较预先设定的阈值电流与驱动电流的大小,进而电源管理芯片基于比较结果,通过第一输出端a和第二输出端b,分别向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即分别向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提供一定的电压,以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2的导通或者截止。
[0069]
由于电源管理芯片向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提供的栅极电压是可调整的,从而第一晶体管t1以及第二晶体管t2工作在可变电阻区,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晶体管t1的导通电阻r
ds1
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导通电阻r
ds2
,可使驱动电流i
驱动
处于实际需要范围,从而避免发光器件l处于低电流密度下工作,避免色偏问题的出现,保证发光器件l的输出特性。
[0070]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不做具体限定,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可以为硅型晶体三极管,也可以为锗型晶体三极管,在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小第二三极管的占用面积,在驱动电路中选用硅型晶体三极管。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的驱动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以及第二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它特性相同的器件,根据其在驱动电路中的作用,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驱动晶体管、第一晶体管以及
第二晶体管均为开关晶体管。由于这里采用的开关晶体管的源极、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可以互换的。
[0071]
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7,其中,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阻r3的比值为不等于零的整数。
[0072]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驱动电流i
驱动
=(vdd-u
be1
)*r4/[(r1+r4)*r5],其中,r4=r
ds1
*r2/(r
ds1
+r2),r5=r
ds2
*r3/(r
ds2
+r3)。由于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阻r3的阻值比为不等于零的整数,则便于调整驱动电流值的大小,使驱动电流处于实际需要范围,从而避免发光器件l处于低电流密度下工作,避免色偏问题的出现,保证发光器件l的输出特性。
[0073]
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包括驱动电压模块100、电流检测模块400、电流调整模块200、发光模块3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其中,驱动电压模块100分别与电流调整模块2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电流调整模块200与发光模块300电连接,发光模块300与电流检测模块400电连接,电流检测模块400与电源管理模块500电连接,电源管理模块500与电流调整模块200电连接。
[0074]
驱动电压模块100用于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驱动电压。发光模块300用于基于驱动电流发光。电流检测模块400用于检测驱动电流并将驱动电流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500。电源管理模块500用于基于驱动电流,分别向驱动电压模块100以及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控制信号。从而驱动电压模块100基于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控制信号调整驱动电压的电压值,电流调整模块200基于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控制信号以及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调整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
[0075]
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电流检测模块400将流经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500,电源管理模块500再基于电流检测模块400提供的驱动电流,分别向电流调整模块200以及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相应的控制信号。接着,驱动电压模块100调整驱动电压的电压值,电流调整模块200基于电源管理模块500提供的控制信号以及驱动电压,对发光模块300的驱动电流进行调整。相较于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通过电源管理模块500控制驱动电压模块100的运行,从而简化了驱动电路结构。
[0076]
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与图8所述的驱动电路的区别在于:在图9所述的驱动电路中,电流调整模块200包括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与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电连接。
[0077]
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9所示的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78]
如图9所示,驱动电路10包括驱动电压模块100、电流检测模块400、电流调整模块200、发光模块300以及电源管理模块500。
[0079]
其中,驱动电压模块100包括驱动晶体管t0,电流调整模块200包括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一晶体管t1。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包括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阻r3以及第二晶体管t2。发光模块300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器件l。电源管理模块500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电流检测模块400包括电流检测电路。
[0080]
具体的,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通过控制端与电源管理模块500的第三输出端d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与电源端vdd电连接,驱动晶体管t0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从而驱动电压模块100可向电流调整模块200提供驱动电压。
[0081]
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以及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以及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出端a电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从而第一电流调整单元201基于驱动电压模块100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出端a所提供的第一控制信号,向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输出参考电流。
[0082]
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光器件l电连接。发光器件l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接地端vss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出端b电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者与接地端vss电连接。从而第二电流调整单元202基于参考电流以及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出端b所提供的第二控制信号,向发光器件l输出调整后的驱动电流。
[0083]
电流检测电路一端与发光器件l电连接,电流检测电路的另一端与电源管理芯片的输入端c电连接。
[0084]
本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10,通过将驱动晶体管t0的栅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三输出端d电连接,从而简化了驱动电路结构。
[008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至图10任一所示的驱动电路中。请参阅图11,图1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的步骤示意图,该驱动方法包括:
[0086]
步骤s101,驱动电压模块向电流调整模块提供驱动电压;
[0087]
步骤s102,发光模块基于驱动电流发光;
[0088]
步骤s103,电流检测模块检测所述驱动电流,并将所述驱动电流提供至电源管理模块;
[0089]
步骤s104,电源管理模块基于所述驱动电流,向所述电流调整模块提供控制信号;
[0090]
步骤s105,电流调整模块基于所述驱动电压以及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发光模块的所述驱动电流。
[0091]
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由于驱动电路中的电流调整模块可以根据驱动电压电路提供的驱动电压以及电源管理模块提供的控制信号,向发光模块提供调整的驱动电流,避免发光模块处于低电流密度下工作,从而避免色偏问题出现。
[0092]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600,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601,每一发光单元601均包括以上所述的驱动电路10。具体可参照以上对驱动电路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0093]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
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