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83218发布日期:2022-08-03 01:0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液晶显示领域的发展,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发射信号线itting display,oled)显示技术的自主发光、轻薄等优势逐渐在tv、手机以及笔电等产品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由于oled属于电流驱动,当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的阈值电压vth发生偏移的时候,oled的电流驱动将不会稳定,发生变化,进而造成亮度不均,目前通过驱动补偿电路来进行电流补偿,驱动补偿电路包括一个与像素元件连接的tft和电容元件,tft的控制端连接数据电压,输入端连接驱动电压,其输出端和控制端之间连接该电容元件,从而可以通过数据电压调控写入至像素元件的电压,但是目前对于常规显示面板以及低功耗(低频率)显示面板而言,存在画面显示不稳定、显示效果在较长时间内会发生变化,目前对此尚无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范例技术中对于常规显示面板以及低功耗(低频率)显示面板而言,存在画面显示不稳定、显示效果在较长时间内会发生变化的问题。
4.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元件,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端耦接驱动电压端,输出端耦接一子像素元件;数据写入模块,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的输出端耦接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端以及驱动电压端之间,用于在补偿写入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写入数据电压;以及,稳压模块,所述稳压模块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耦接,用于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稳定。
5.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稳压晶体管,所述稳压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一扫描线,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耦接所述驱动电压端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与所述驱动电压端耦接。
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耦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端耦接。
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第二扫描线,输入端和输出端耦接各自耦接所述数据电压端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端;以及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所述第二
扫描线,输入端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输出端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端;其中所述数据电压写入时,数据电压经由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所述驱动晶体管以及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写入至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
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发射信号线,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耦接所述驱动电压端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端,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压端耦接;和/或,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发射信号线,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耦接所述子像素元件和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端,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子像素元件耦接。
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响应于一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出的复位响应电压而将所述存储电容耦接所述子像素元件的一端的电压拉低至复位电压。
1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模块包括复位晶体管,所述复位晶体管的控制端耦接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入和输出端耦接在所述驱动晶体管的输出端以及复位电压端之间。
11.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响应电压线为所述第一栅极信号控制线,或者,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级联设置,相邻上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栅极控制信号作为相邻下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二栅极控制信号,所述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出的复位响应信号为经延时处理后的相邻上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栅极控制信号。
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一控制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配合形成第一寄生电容,所述第二控制端耦接一直流信号端,以使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有源层配合形成第二寄生电容。
13.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像素驱动方法,应用于上述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方法包括:在一个驱动周期内的补偿写入阶段,在补偿写入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写入数据电压;在发光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以及输出端写入固定电位,以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以及输出端的电压稳定。
14.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元件,每个子像素元件与一如上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耦接。
15.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稳压模块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稳定,使得驱动晶体管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高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像素驱动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2对应的时序控制示意图。
22.图5是四端器件的层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基板;2-第一金属层;3-缓冲层;4-有源层;5-第二金属层,6-栅极绝缘膜层;71-过孔;72-过孔;8-层间介质;9-导电金属;11-驱动模块,12-数据写入模块,13-稳压模块;14-复位模块;tm-驱动晶体管,t5-稳压晶体管,t1-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2-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3-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4-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6-复位晶体管,cst-存储电容, m-子像素元件;cgd-第一寄生电容,cgd2-第二寄生电容;em-发射信号线,vin-复位信号线,s1-第一扫描线,s2-第二扫描线,vdd-驱动电压线,data-数据电压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公开的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用于显示技术领域,也可用于除显示技术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本技术公开的像素驱动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应用领域不做限定。
27.实施例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具体包括:驱动模块11,包括驱动晶体管tm,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入端111耦接驱动电压端vdd,输出端112耦接一子像素元件m;数据写入模块12,所述数据写入模块12的输出端耦接在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入端112以及驱动电压端vdd之间,用于在补偿写入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tm写入数据电压;以及,稳压模块13,所述稳压模块13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耦接,用于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的电压稳定。
2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像素驱动电路应用于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元件,每个子像素元件可以为红色像素元件、蓝色像素元件或者绿色像素元件,也即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一般地,三个像素元件构成了一个像素单元,该像素单元是构成像素排列结构的最小集成单元,像素排列
结构构成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也即像素排列包括了多个按照特定排布方式排布的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像素元件,例如红色像素元件、蓝色像素元件以及绿色像素元件,每个像素元件通过一独立驱动线电连接驱动ic(in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通过驱动ic驱动各子像素元件通电而发出颜色光。
29.可以知晓,在本技术中,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子像素元件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元件、蓝色子像素元件以及绿色子像素元件,子像素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者四个等,本技术不做限制。
30.当一个像素单元中的子像素元件数量为三个时,一般为红色子像素元件、蓝色子像素元件以及绿色子像素元件,当子像素元件数量为四个时,子像素元件的颜色可以分别为:红色、蓝色、绿色和其他颜色,该其他颜色可以与红色、蓝色以及绿色均不同,如该其他颜色可以包括白色、黄色或青色。需要说明的是,若该其他颜色为白色,则可以提高该像素排列结构所在的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若该其他颜色为其他颜色,则可以增大显示装置的色域,在此不做限制。
31.范例技术中,像素驱动电路的工作阶段包括复位阶段、补偿阶段、写入阶段以及发光阶段,在这个电路架构的工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驱动晶体管tm的工作,本技术发明人发现,上述电路架构中的显示效果不佳的原因最主要在于:其一是驱动晶体管tm的固定漏流属性,导致其控制端的电位不断变化,从而影响驱动晶体管tm的开关元件特性,其二是三端器件的栅绝缘层膜质变动时,器件特性会产生较大改变,其三是因为在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输出端的电压会不断降低,导致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输出端不断漏电,因此本技术的发明人基于上述发现的原因,首先通过配置稳压模块来稳定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和输出端电压,以至少解决上述其中一个原因导致的问题,提高显示效果,可以知晓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通过稳压模块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稳定,使得驱动晶体管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高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3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稳压模块13包括:稳压晶体管t5,所述稳压晶体管t5的控制端耦接第一扫描线s1,输入端111和输出端112各自耦接所述驱动电压端vdd和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与所述驱动电压端vdd耦接。
33.可以理解,本技术通过将稳压晶体管t5与驱动电压端相连,并且控制第一扫描线s1仅控制在复位阶段置为高电平,则在复位阶段,将驱动电压写入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即对应n1节点,从而使得复位阶段n1节点保持稳定。
34.进一步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存储电容与常规存储电容的配置方式不同,本技术将存储电容cst进行如下配置:如图2,本技术的像素驱动电路进一步包括存储电容cst,所述存储电容cst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耦接,另一端与所述子像素元件m耦接,现有技术通常将存储电容cst置于vdd和n1节点之间,本技术将cst置于n1和n4节点之间,将cst固定电位电接到阳极n4节点,使得在发光阶段的时候,tm的vgs电位压保持相对恒定,保证驱动管的开关特性。
35.当然,可以知晓的是,本技术也可以采用常规的存储电容配置方式,也即将存储电
容配置于驱动电压端以及第一控制端之间,本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但是可以理解,本技术通过同时结合存储电容的配置方式改变,进而在发光阶段也能保持n1节点的电压稳定,配合稳压晶体管共同形成协同效果。
36.在具体使用时,稳压晶体管t5的输入端接入vdd,因此可以在第一控制线s1输出高电平时,将t5导通,从而将n1节点拉高,因为vdd为正电压信号,因此tm的源漏极均为正电信号,电信号压差减小进一步使得tft器件的漏流减小,改善n1节点的漏电问题。
37.基于上述存储电容和稳压晶体管,将驱动晶体管tm的控制端(对应图2中的n1节点)以及驱动晶体管tm的输出端(对应图2中的n4节点耦接到n3节点)保持相对稳定。
38.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数据写入模块12,包括: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1,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1的控制端耦接第二扫描线s2,输入端和输出端耦接各自耦接所述数据电压端和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入端;以及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的控制端耦接所述第二扫描线s2,输入端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输出端耦接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出端;其中所述数据电压写入时,数据电压经由所述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1、所述驱动晶体管tm以及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写入至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控制端113。
39.进一步的,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补偿写入、发光等阶段进行各自控制,本技术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的控制端耦接发射信号线em,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耦接所述驱动电压端vdd和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入端,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电压端vdd耦接。
40.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所述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的控制端耦接发射信号线em,输入端和输出端各自耦接所述子像素元件m和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出端,以使所述驱动晶体管tm的输出端与所述子像素元件m耦接。
41.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对本技术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复位,本技术的像素驱动电路还可以包括复位模块,所述复位模块响应于一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出的复位响应电压而将所述存储电容耦接所述子像素元件的一端的电压拉低至复位电压。
42.本实施例中,在复位阶段将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出高电平的复位响应电压而导通,从而将存储电容的n4节点拉低到复位电压。
43.示例性的,所述复位模块包括复位晶体管t6,所述复位晶体管t6的控制端耦接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入和输出端耦接在所述驱动晶体管t6的输出端以及复位电压端vin之间。
44.进一步的,请参加图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响应电压线为所述第一栅极信号控制线s1,也即本技术通过将稳压晶体管t5控制端耦接的第一栅极信号控制线s1复用到复位模块,从而减小了控制线的数量。
45.在图中未显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级联设置,相邻上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栅极控制信号作为相邻下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二栅极控制信号,所述复位响应电压线输出的复位响应信号为经延时处理后的相邻上一个像素驱动电路的第一栅极控制信号。
46.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可以进一步解决驱动晶体管tm的固定漏流属性,导致其控制端的电位不断变化,从而影响驱动晶体管tm的开关元件特性的问题以及三端器件
的栅绝缘层膜质变动时,器件特性会产生较大改变的问题,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
4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一控制端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有源层配合形成第一寄生电容cgd,所述第二控制端耦接一直流信号端,以使所述第二控制端与有源层配合形成第二寄生电容cgd2。
48.具体而言,通过将驱动晶体管tm配置为四端器件,第一控制端113用于进行驱动控制,第二控制端114辅助驱动并调节阈值,可以形成稳定电流,配合稳压模块在发光阶段将设定电压写入到电容元件cst的第二端,使得驱动晶体管tm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tm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供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49.进一步的,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开关元件可以为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当然,可以将像素驱动电路中的部分器件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开关元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晶体管,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0.本技术中的开关元件一般包括控制端、输入端和输出端,相对应地,控制端为开关元件的栅极,输入端和输出端为开关元件的源极和漏极。
51.如图3所示,对四端器件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中的驱动晶体管tm包括第一控制端(tg)、输入端(source)和输出端(drain),进一步的本技术驱动开关还包括第二控制端(bg端),第二控制端耦接直流信号线,具体的,如图5所示,包括:基板1;第一金属层2,形成于所述基板1一侧表面上;有源层4,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开关元件结构,位于所述有源层4远离第一金属层2的一侧,包括由第二金属层5构成的栅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5两侧并与所述有源层4电接触的源极(图1中过孔72沉积金属形成)和漏极(图1中过孔71沉积金属形成);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耦接一直流电压端。
5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2形成在基板1一侧表面上,第一金属层2构成了本技术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的底栅,本技术中底栅可以通过在过孔中沉积的导电金属9与外部的直流导线电连接,例如将直流导线的端部被焊接到过孔上的导电金属上。
53.有源层形成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远离所述基板1的一侧,即位于第一金属层2上方,在具体制作时,可以在有源层4和第一金属层2之间设置缓冲层3,一方面起到电气隔离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一定机械支撑和缓冲。
54.第二金属层5形成在有源层4上方,第二金属层5构成顶栅,第二金属层5与有源层4之间可以配置栅极绝缘膜(gi)层6。
55.此外,在有源层4上沉积层间介质8,之后对层间介质8进行曝光和掩膜工艺,可以在有源层上形成一对过孔71和72,之后在过孔71和72上沉积金属,从而形成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5两侧并与所述有源层4电接触的源极和漏极,由此本技术的开关元件结构即形成,其具体包括:在该一对过孔中沉积形成的金属作为源极和漏极,第二金属层作为栅极。
56.本实施例中,通过配置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一金属层耦接直流电压端,从而相较于范例技术的3端tft而言,新增了一个电容元件cgd2(第二寄生电容),并且cgd2的极板面积可以在相对不受限的环境下进行配置,从而一方面电容元件cgd2可以做大,另一方面可以灵活调节cgd2的电容值,从而本技术将tft制作成4端器件,在器件底端绝缘层的对侧利用一层金属作为器件的底栅,底栅连接到电路中一个直流信号,底栅与器件源漏极之间将形成一个电容元件cgd2,因为底栅的面积通常覆盖整个器件其他电极,新形成的cgd2电容元
件值较大,当发生电容元件cst耦合效应时,驱动tft控制端的电位变化取决于开关元件tft的寄生电容元件cgd(第一寄生电容)与驱动tft的控制端的存储电容元件cst大小以及新形成的cgd2的电容值,因此cgd2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的存储电容元件以有效抵消cgd、cst的电容馈通效应影响,从而达到进一步稳压效果,保证像素显示效果。
57.当然本技术可以通过其他结构tft形成驱动晶体管tm,只需第二控制端与直流电压端耦接即可。
58.上述实施例中,其他开关元件也可以为四端器件,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9.下面结合图4所示的时序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60.首先在复位阶段,复位阶段:发射信号线em拉低,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关闭,使得oled器件发光电流断开;第一扫描线s1拉高,稳压晶体管t5,复位晶体管t6打开,将n1节点复位为驱动电压vdd,n4节点复位为复位信号线vin信号电压。
61.之后在补偿阶段和写入阶段,补偿+写入阶段:发射信号线em持续为低,使得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保持为关闭状态;第一扫描线s1拉低,使得稳压晶体管t5和复位晶体管t6关闭;第二扫描线s2拉高,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1,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打开,数据电压data写入到n2,由于上一时段的n1写入的是驱动电压vdd使得驱动晶体管tm打开,因此数据电压data通过驱动晶体管tm和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反写入n1节点,直到驱动晶体管tm关闭。
62.最后在发光阶段,第一扫描线s1,第二扫描线s2均切换到低电位,关闭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1,稳压晶体管t5,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t4,复位晶体管t6器件,n1节点电位保持使得驱动晶体管tm保持打开,发射信号线em拉高将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打开,驱动电压vdd通过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m,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t3器件电流进入oled器件阳极,为oled发光器件提供空穴,与阴极传输的电子复合发光。
6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高温下,由于面板的漏电流增加,可能会发生面板的电流回灌至驱动电压vdd端驱动电压vdd,进而影响驱动电压vdd端驱动电压vdd提供的电流稳定性,本发明的二极管d1元件d1可以防止面板端的大电流倒灌回来至驱动电压vdd端驱动电压vdd。
64.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明了,本技术的“耦接”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电连接,例如a与b耦接,则可以是a与b直接电连接,也可以是a与b通过c电连接,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65.实施例2本技术进一步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元件,每个子像素元件与一实施例1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耦接。
66.可以理解,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通过稳压模块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稳定,使得驱动晶体管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高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67.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实施例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22,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包括多个子像素元件23,
每个子像素元件23与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通过导线21耦接。
68.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69.可以理解,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通过稳压模块在复位阶段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的电压稳定,使得驱动晶体管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高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70.实施例4本技术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驱动方法利用上述实施例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进行,其具体包括:在一个驱动周期内的补偿写入阶段,在补偿写入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写入数据电压;在发光阶段,向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以及输出端写入固定电位,以维持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控制端以及输出端的电压稳定。
71.具体的,首先在复位阶段,复位阶段:发射信号线拉低,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关闭,使得oled器件发光电流断开;第一扫描线拉高,稳压晶体管,稳压开关元件打开,n1节点复位为驱动电压,n4节点复位为复位信号线信号。
72.之后在补偿阶段和写入阶段,补偿+写入阶段:发射信号线持续为低,使得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保持为关闭状态;第一扫描线拉低,使得稳压晶体管和稳压开关元件关闭;第二扫描线拉高,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打开,数据电压写入到n2,由于上一时段的n1写入的是驱动电压使得驱动晶体管打开,因此数据电压通过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反写入n1节点,直到驱动晶体管关闭。
73.最后在发光阶段,第一扫描线,第二扫描线均切换到低电位,关闭第一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稳压晶体管,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控制晶体管,稳压开关元件器件,n1节点电位保持使得驱动晶体管保持打开,发射信号线拉高将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打开,驱动电压通过第一输入控制晶体管,驱动晶体管,第二输入控制晶体管器件电流进入oled器件阳极,为oled发光器件提供空穴,与阴极传输的电子复合发光。
74.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方法,进一步通过将驱动晶体管配置为四端器件,第一控制端用于进行驱动控制,第二控制端辅助驱动并调节阈值,可以形成稳定电流,配合稳压模块在发光阶段将设定电压写入到电容元件的第二段,使得驱动晶体管输出端处的电压相对恒定,从而两者配合保证了驱动晶体管的开关元件特性,实现了亮度均一化的效果,提供了面板的显示效果和显示稳定性。
7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实施例、显示装置实施例和其驱动方法和调试方法实施例均可以相互参考,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