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屏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1534发布日期:2022-10-12 06:5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柔性屏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柔性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获得较大的屏占比,有些电子设备采取屏下成像技术方案,具体地,在屏下成像技术方案中,屏下指纹模组设置在屏幕下方。
3.相关技术中,为了获得大屏使用体验,围绕柔性屏的展开形式开发出诸如折叠式、伸缩式和卷绕式等机型的电子设备,柔性屏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使用时的大屏体验感,以及收折使用时的便携性。
4.然而,对于具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而言,在设置屏下指纹模组时,需要对柔性屏进行挖孔以设置屏下指纹模组,这便会导致柔性屏的对应屏下指纹模组的位置因支撑力不足而出现塌陷的问题,而且,从柔性屏的显示侧观察,柔性屏的挖孔的位置与未挖孔的位置会存在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显示效果上的差异会带来不好的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提供一种柔性屏及电子设备,以解决柔性屏在设置屏下指纹模组时所面临的支撑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以及与屏下指纹模组对应位置的显示效果存在差异的技术问题。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屏,包括:
7.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界定发光区,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包括所述发光区以及除所述发光区以外的非发光区,所述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为透明材质,以于所述非发光区形成透光区;
8.支撑件,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向所述出光面的一侧,并用于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显示面板弯折,所述支撑件具有屏下识别区,所述屏下识别区开设有多个通光孔,所述通光孔的孔壁所围合的区域在所述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
9.上述的柔性屏,利用支撑件对显示面板进行支撑,以使得柔性屏不容易出现塌陷,同时,支撑件设置有屏下设别区,并对应该屏下识别区的位置开设多个通光孔,通光孔的孔壁所围合的区域在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区位于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从而能够满足光线穿过需要,以适应在柔性屏设置第一指纹模组的需要,由于通光孔对应于显示面板的透光区,这样,支撑件对应于发光区的部分仍然可以对显示面板发挥良好的支撑效果,基于显示面板中的多个发光器件的排布密集(用户的肉眼难以观察到单个发光器件),位于非发光区的透光区也将被多个发光器件界定的发光区分散,相应地,支撑件设置通光孔的位置只能与发光器件之间的间隙的位置相对应,继而,通光孔会很小,既难以被用户察觉,且对支撑件在屏下识别区的位置的结构强度影响小,因此,本技术的柔性屏,利
用支撑件既维持了在柔性屏设置第一指纹模组对应位置的支撑性能,同时,由于这种结构所设置的通光孔难以被用户观察到,继而第一指纹模组对应位置和其他位置的视觉效果一致性良好,有效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直接对柔性屏与第一指纹模组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开孔时,第一指纹模组对应位置的显示效果与其他未开孔的位置存在差异的问题。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补强层,所述补强层叠设于所述支撑件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覆盖所述屏下识别区,所述补强层为透明材质。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叠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件之间,且所述缓冲层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屏下识别区相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金属材质,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的表面设有防反射层,所述防反射层覆盖于所述通光孔的周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通光孔呈阵列排布。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发光区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非发光区的面积,所述屏下识别区在所述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区相重叠的面积大于所述屏下识别区在所述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发光区相重叠的面积。
15.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指纹模组以及上述的柔性屏,所述第一指纹模组设置于所述支撑件的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指纹模组与所述屏下识别区相对,以使得光线能够穿过所述通光孔并入射至所述第一指纹模组。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连接所述柔性屏,且所述第二壳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转动,以带动所述柔性屏折叠和展开,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有副屏,在所述柔性屏展开时,所述副屏的出光面与所述柔性屏相背,所述副屏连接有第二指纹模组并具有与所述第二指纹模组相对应的指纹识别区,所述第二指纹模组被配置为能够获取与所述指纹识别区相接触的指纹图像。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纹模组位于所述副屏与所述柔性屏之间,并与所述第一指纹模组层叠设置。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纹模组与所述第一指纹模组均为超薄指纹识别芯片,所述第二指纹模组和所述第一指纹模组两者的感光芯片的驱动电路并联连接于微控制器,所述微控制器集成有数据缓存电路、时钟振荡电路、电源管理电路、信息烧录电路和通信接口电路。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纹模组和所述第一指纹模组均位于所述副屏与所述柔性屏之间,且在所述副屏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互不重叠。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排布示意图;
23.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设置第一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中,支撑件的通光孔在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投影示意图;
26.图6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显示面板的光学透视效果图;
27.图7为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支撑件的通光孔的排布示意图;
28.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再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屏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沿图11中的i-i线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指纹模组和第二指纹模组的相对位置;
33.图13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沿图11中的i-i线的剖视示意图,图中示出了第一指纹模组和第二指纹模组的相对位置;
34.图14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第一指纹模组和第二指纹模组的电路框图。
35.附图标记:
36.100、柔性屏;10、显示面板;10a、出光面;10b、发光器件;aa、发光区;fa、非发光区;ta、透光区;11、背板;12、显示层;13、偏光层;14、胶层;15、超薄柔性玻璃层;16、封装层;20、支撑件;ia、屏下识别区;20a、通光孔;20a、防反射层;101、补强层;102、缓冲层;102a、贯穿孔;30、第一指纹模组;200、电子设备;201、第一壳体;202、第二壳体;210、副屏;210a、副屏的出光面;220、第二指纹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38.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39.(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40.(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41.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设备:
42.(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43.(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44.(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
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
45.(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46.(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47.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柔性屏100,能够实现弯折。柔性屏100包括显示面板10和支撑件20。显示面板10包括出光显示的出光面10a,支撑件20层叠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背向出光面10a的一侧,从而利用支撑件20对显示面板10发挥支撑效果,使得显示面板10不容易塌陷,以维持良好显示效果。
48.为了便于理解,结合图2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0b,将显示面板10的用于发光的发光器件10b的所在位置界定为发光区aa,相应地,发光器件10b以外的区域为非发光区fa。也就是说,显示面板10的出光面10a包括发光区aa以及除发光区aa以外的非发光区fa。
49.在非发光区fa中,可以设置用于发光器件10b电连接的像素电极,非发光区fa设置像素电极的位置不具有透光性。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发光器件10b以一定的排布方式,构成像素阵列,以利用这些发光器件10b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呈现需要显示的图像。
50.显示面板10的部分结构为透明材质,以于非发光区fa形成透光区ta。可以理解地,透光区ta可以是非发光区fa的全部区域,也可以是非发光区fa的部分区域,只要显示面板10对应该透光区ta的位置能够供光线穿过需要即可。
51.示例性地,图3示出了显示面板10的一种叠层结构。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背板11、显示层12、偏光层13、胶层14、超薄柔性玻璃层15及封装层16。背板11可以用于承载显示层12,背板1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酰亚胺(polyimide,pi)。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10b可以是形成于显示层12的薄膜晶体管。
52.胶层14可以采用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胶层14用于胶结透明偏光层13和超薄柔性玻璃层15。oca无色透明,其光透过率在90%以上,并且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制程简单。
53.超薄柔性玻璃层15所采取的超薄柔性玻璃(ultra-thin glass,utg)具备可折叠、柔韧性好,具有光滑的手感和良好的均匀度等特点,可根据用户对折叠屏不同的需求应用到各类可折叠设备上,并且超薄柔性玻璃带来的光滑、平整的质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用户体验。
54.封装层16用于保护超薄柔性玻璃层15,封装层16可以是通过涂覆方式形成于超薄柔性玻璃层15的表面,也可以是将预先成型好的封装层16通过oca粘附于超薄柔性玻璃层15。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装层16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至少一无机层和至少一有机层。无机层可以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等无机材料。有机层选自环氧树脂、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等有机材料。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超薄柔性玻璃层15可以替换为透明聚酰亚胺薄膜。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还可包括其他膜层或部件,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57.基于柔性屏100的显示面板10的部分结构的材质为透明材质,光线能够在透光区ta穿过,使得在柔性屏100的背向出光面10a的一侧设置第一指纹模组30时,第一指纹模组30能够进行指纹识别。
58.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柔性屏100中,支撑件20被配置为能够随显示面板10弯折。结合图4所示,支撑件20具有屏下识别区ia,屏下识别区ia开设有多个通光孔20a,可理解地,通光孔20a沿支撑件20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件20,从而光线可以从通光孔20a穿过。该实施方式中,在柔性屏100配置第一指纹模组30时,可以将第一指纹模组30设置在支撑件20的背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使得第一指纹模组30与支撑件20的屏下识别区ia对应,确切的说,第一指纹模组30在支撑件20上的正投影落入屏下识别区ia,从而穿过屏下识别区ia所设置的通光孔20a的光线能够进入第一指纹模组30,以适应第一指纹模组30的指纹识别需要。
5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结合图5所示,支撑件20上的通光孔20a的设置位置与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ta相对应,确切的说,通光孔20a的孔壁所围合的区域在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区ta位于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从而能够满足光线穿过需要,以适应在柔性屏100设置第一指纹模组30的需要,由于通光孔20a对应于显示面板10的透光区ta,这样,支撑件20对应于发光区aa的部分仍然可以对显示面板10发挥良好的支撑效果,基于显示面板10中的多个发光器件10b的排布密集(用户的肉眼难以观察到单个发光器件10b),位于非发光区fa的透光区ta也将被多个发光器件10b界定的发光区aa分散,相应地,支撑件20设置通光孔20a的位置只能与发光器件10b之间的间隙的位置相对应,继而,通光孔20a会很小,既难以被用户察觉,且对支撑件20在屏下识别区ia的位置的结构强度影响小,因此,本技术的柔性屏100,利用支撑件20既维持了在柔性屏100设置第一指纹模组30对应位置的支撑性能,同时,由于这种结构所设置的通光孔20a难以被用户观察到,继而第一指纹模组30对应位置和其他位置的视觉效果一致性良好,有效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直接对柔性屏100与第一指纹模组30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开孔时,第一指纹模组30对应位置的显示效果与其他未开孔的位置存在差异的问题。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0为金属材质,例如,支撑件20采用的材料为镍(ni)、铁(fe)、钴(co)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或支撑件20采用的材料为不锈钢(stainless steel,sus)。支撑件20采取金属材质制成,可以获得良好的刚度和韧性,以利用支撑件20对显示面板10进行支撑的同时,支撑件20能够适应显示面板10的弯折需要。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20的厚度可以为0.5mm至2mm,具体可以为0.5mm、0.8mm、0.9mm、1.3mm、1.5mm或2mm。
61.在支撑件20上开设通光孔20a的方式可以是激光加工,也可以采取刻蚀加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透光区ta在显示面板10上的位置对支撑件20的合适位置进行开设通光孔20a,使得通光孔20a与透光区ta的位置相对应。结合图6所示,图6提供了显示面板10的光学透视效果图,通过对显示面板10进行透光测试(透光测试采用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成像设备),能够得到显示面板10的透光图像,从而根据该透光图像获悉透光区ta的分布。进一步根据透光区ta的分布,在支撑件20上对应设计开设通光孔20a的位置,如图7提供的一种支撑件20上的通光孔20a的排布,通光孔20a的位置选自显示面板10的透光图像中对应透光区ta的位置。可以理解地,在对支撑件20进行开设通光孔20a的操作中,可以在支撑件20和显示面板10设定对位标记,以该对位标记作为参考点,以便在支撑件20上开设与透光区ta相对应的通光孔20a,使得通光孔20a的孔壁所围合的区域在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
正投影位于透光区ta位于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
62.对于支撑件20上的通光孔20a的加工方式以及位置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加工通光孔20a,例如,在获得显示面板10的透光图像后,可以将该透光图像按显示面板10的实际大小打印出来并作为样板,从而将支撑件20叠设于该样板时,则只需对透光区ta的位置进行开孔操作,便可以在支撑件20上获得满足要求的通光孔20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通光孔20a呈阵列排布,以使得经过通光孔20a进入第一指纹模组30的光线均匀,提高第一指纹模组30的成像效果,以利于提升指纹识别准确率。
63.通光孔20a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三角形、矩形和五边形等。
64.以通光孔20a为圆形孔为例,通光孔20a的孔径可以是微米级,例如,通光孔20a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100微米至600微米。可以理解地,通光孔20a越小,对支撑件20的结构强度影响越小,相应地,支撑件20能够维持较大的支撑力。但为了满足光线经通光孔20a进入第一指纹模组30,通过孔过小,可能会对第一指纹模组30的成像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将通光孔20a的孔径控制在100微米至600微米,使得支撑件20既能够满足第一指纹模组30的指纹识别需要,同时,也可以维持对显示面板10的良好支撑效果,以降低显示面板10塌陷不平的几率。
65.进一步地,结合图8所示,柔性屏100包括补强层101,补强层101叠设于支撑件20的背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覆盖屏下识别区ia,从而利用补强层101弥补支撑板开设通光孔20a后的强度,使得支撑板的屏下识别区ia对显示面板10的支撑力得到加强。需要说明的是,补强层101为透明材质,例如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塑料或pu(poly urethane,聚氨酯)材料,还可以为玻璃材质,对于补强层101所采取的透明材质,在此不做限定。
66.在设置有补强层101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指纹模组30可以是设置在补强层101的背向支撑件20的一侧,也可以将第一指纹模组30封装于补强层101中。在第一指纹模组30封装于补强层101时,补强层101不仅能够对支撑件20的开设通光孔20a的位置进行补强,同时,也可以对第一指纹模组30起到良好保护效果,并减少了第一指纹模组30的独立封装结构,简化加工制程。
67.结合图9所示,支撑件20朝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的表面设有防反射层20a,防反射层20a覆盖于通光孔20a的周围。利用防反射层20a防止支撑件20反光而对进入第一指纹模组30的光线产生干扰,以此,有利于提升第一指纹模组30的指纹识别准确率。
68.防反射层20a可以是黑色油墨层,具体可以采取喷涂或印刷等方式将黑色油墨附着至支撑件20的表面。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反射层20a可以是通过对支撑件20的表面进行黑色氧化处理形成。需要说明的是,黑色氧化处理是化学表面处理的一种手段,原理是使金属表面产生一层氧化膜,以隔绝空气,达到防锈目的,同时可以消除反光。
70.继续参阅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屏100包括缓冲层102,缓冲层102叠设于显示面板10与支撑件20之间,缓冲层102可以在支撑件20与显示面板10之间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以提升显示面板10的抗摔性能。缓冲层102开设有贯穿孔102a,贯穿孔102a与屏下识别区ia相对,以适应光线穿过需要,使得光线可以从贯穿孔102a穿过并从支撑件20的通光孔20a进入第一指纹模组30,满足第一指纹模组30的指纹识别需要。
71.再次结合图4和图5所示,所有发光区aa的面积之和大于非发光区fa的面积。屏下识别区ia在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发光区aa相重叠的面积大于屏下识别区ia在出光面10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非发光区fa相重叠的面积,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屏下识别区ia可以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远离边缘的地方,从而使得与屏下识别区ia对应设置的第一指纹模组30不会占据柔性屏100的边缘空间,以维持柔性屏100的边缘窄边设计。
72.结合图10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00,包括上述的柔性屏100。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200还包括第一指纹模组30,第一指纹模组30设置于支撑件20的背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第一指纹模组30与屏下识别区ia相对,以使得光线能够穿过通光孔20a并入射至第一指纹模组30。基于柔性屏100中,支撑件20可以维持对显示面板10的良好支撑,同时,也能够利用通光孔20a满足透光需要,使得第一指纹模组30能够进行指纹识别。该电子设备200在使用过程中,触摸柔性屏100,不会造成柔性屏100对应第一指纹模组30的位置出现塌陷。且从电子设备200的外部,不易贯穿到支撑件20的通光孔20a,从而不会引起柔性屏100在对应第一指纹模组30处的视觉效果上的差异。
73.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电子设备200可以为可折叠设备,具体地,电子设备200包括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分别连接柔性屏100,且第二壳体202能够相对第一壳体201转动,以带动柔性屏100折叠和展开,第一壳体201连接有副屏210,在柔性屏100展开时,副屏210的出光面210a与柔性屏100相背。
74.结合图12所示,副屏210连接有第二指纹模组220并具有与第二指纹模组220相对应的指纹识别区,第二指纹模组220被配置为能够获取与指纹识别区相接触的指纹图像。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可以获得多种指纹识别模式,满足电子设备200不同适应场景下的指纹识别。例如,在电子设备200处于折叠状态下,柔性屏100被收折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壳体202之间,此时,可以利用副屏210进行显示,对应操作与副屏210相连的第二指纹模组220可以满足电子设备200在折叠状态下的指纹操作需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电子设备200处于展开状态时,由于柔性屏100和副屏210均可以被操作,相应地,与柔性屏100相对应的屏下指纹膜可以进行指纹识别,与副屏210相对应的第二指纹模组220也可以进行指纹识别,使得用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提升操作便捷性。
7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指纹识别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录入指纹、指纹解锁和指纹开启应用等。
76.第二指纹模组220位于副屏210与柔性屏100之间,并与第一指纹模组30层叠设置。这种结构设置下,第二指纹模组220与第一指纹模组30彼此层叠,可以增强连接稳定性,提升结构强度。且可以将两者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以便于整体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77.第二指纹模组220与第一指纹模组30均为超薄指纹识别芯片,从而不会阻碍电子设备200的轻薄设计,使得第一壳体201维持对电子设备200其他结构收容的情况下,只需少量空间设置第二指纹模组220与第一指纹模组30,以维持电子设备200的整体轻薄化。
7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在电子设备200中的设置方式不局限于层叠设置,例如,结合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均位于副屏210与柔性屏100之间,且在副屏210的出光面210a上的正投影互不重叠。具体地,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可以是沿电子设备200的折叠轴线o-o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也可以是沿与电子设备200的折叠轴线o-o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并排设
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结构堆叠需要,分别将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设置在电子设备200的其他位置。
79.第二指纹模组220与第一指纹模组30的类型不限于超薄指纹识别芯片,也可以为镜头式指纹模组,镜头式指纹模组与摄像头相类似,带有光学镜头。对于本技术中的指纹模组的类型,在此不做限定。
80.进一步地,结合图14所示,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两者的感光芯片的驱动电路并联连接于微控制器(mcu),微控制器集成有数据缓存电路(buffer)、时钟振荡电路(osc)、电源管理电路(pmu)、信息烧录电路(otp)和通信接口电路(interface)。采取这种结构设置,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共用了微控制器,减低电路系统的成本。而且,由于微控制器所集成的各电路从第二指纹模组220和第一指纹模组30的感光芯片独立出来,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可以不用集成这些电路,继而缩小感光芯片的体积,换言之,在加工感光芯片时,每片晶圆可以切割出更多颗感光芯片,降低单颗感光芯片的成本,而独立出的微控制器属于纯数字电路芯片,其可采用更低成本的制程工艺,最终实现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整体方案的成本。
8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