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29319发布日期:2022-12-13 21:50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显示装置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目前,一般是通过头戴式的vr(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大型场景图像的展示。但是头戴式vr设备为了实现图像展示,需要集成有显示器件、传感器件、处理器、扬声器以及电源模块等各种电子装置,设备较为笨重,进行图像展示时需要用户头部穿戴使用,不便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方案如下:
5.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
6.支撑本体,支撑本体的内部具有展示空间;支撑本体的侧壁具有开口;
7.遮挡结构,遮挡结构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结构遮挡开口,使得展示空间与外部空间隔离,处于第二状态时,遮挡结构至少露出部分开口,使得展示空间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便于用户通过开口进入或离开展示空间;
8.支撑本体以及遮挡结构的内表面均拼接有多个显示模组。
9.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支撑本体,支撑本体的内部具有展示空间,在展示空间的内表面拼接多个显示模组,该显示装置在支撑本体上设置开口,能够允许用户进入或是离开支撑本体内部的展示空间。显示模组拼接在支撑本体的内表面,其他电子装置可以通过显示模组隐藏固定在显示模组背面,无需用户进行穿戴,只需要用户置身于展示空间内,即可向用户展示大型场景图像,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中在水平面上的切面图;
14.图3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
15.图4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16.图5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在垂直于水平面上的俯视图;
17.图6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在垂直于水平面上的俯视图;
18.图7为遮挡结构另一种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1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方壳体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2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为图9所示显示装置中在水平面上的切面图;
2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2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24.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圆柱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
25.图14为图13中所示显示装置等效的几何关系示意图;
26.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6-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目前多采用头戴式vr设备进行大型场景图像展示。一方面,头戴式vr设备需要集成多种电子装置,导致设备整体较为笨重,而且穿戴的使用方式,不便于用户使用,另一面,头戴设备vr设备受限于其近眼显示和现阶段多维感官传感器技术的技术瓶颈,其虚拟图像沉浸式感受较差。
3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有支撑本体,支撑本体的内部具有展示空间,在展示空间的内表面拼接多个显示模组,该显示装置在支撑本体上设置开口,能够允许用户进入或是离开支撑本体内部的展示空间。显示模组拼接在支撑本体的内表面,其他电子装置可以通过显示模组隐藏固定在显示模组背面,无需用户进行穿戴,只需要用户置身于展示空间内,即可向用户展示大型场景图像,使用方便。
31.而且能够容纳用户完全进入的展示空间内表面可以通过多个显示模组拼接为一个封闭的全显示表面空间。显示装置可以采用能够进行3d裸眼显示的多个显示模组拼接形成的能够使得用户完全置身于内部的全显示表面空间,向用户展示大型3d图像场景,或是显示装置采用能够进行全息显示的多个显示模组拼接形成的能够使得用户完全置身于内部的全显示表面空间,向用户展示大型全息图像场景,增加用户沉浸式感应感受。
3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对应显示性能的显示模组,能够实现裸眼vr沉浸式显示效果,或是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或是实现佩戴简单偏光眼镜的3d显示效果。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不局限于采用能够进行3d裸眼显示或是能够进行全息显示的显示模组,也可以采用能够进行常规二维平面显示的显示模组,或是采用能够进
行偏振3d显示的模组,基于偏振眼镜实现3d效果。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显示模组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可以采用当前已有任一种显示类型的显示模组。
3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5.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显示装置中在水平面上的切面图,显示装置包括:
36.支撑本体11,支撑本体11的内部具有展示空间12;支撑本体11的侧壁具有开口13;
37.遮挡结构14,遮挡结构14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结构14遮挡开口13,使得展示空间12与外部空间隔离,处于第二状态时,遮挡结构14至少露出部分开口13,使得展示空间12与外部空间连通,以便于用户10通过开口13进入或离开展示空间12;
38.支撑本体11以及遮挡结构14的内表面均拼接有多个显示模组15。
39.在图1和图2所示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具有支撑本体11,支撑本体11的内部具有展示空间12,在展示空间12的内表面包括多个相互拼接的显示模组15,该显示装置在支撑本体11上设置开口13,能够允许用户10进入或是离开支撑本体11内部的展示空间12。显示模组15拼接在支撑本体11的内表面,其他电子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传感器件、处理器、扬声器以及电源模块等)可以通过显示模组15隐藏固定在显示模组15背面,无需用户10进行穿戴,只需要用户10置身于展示空间12内,即可向用户10展示大型场景图像,使用方便。
40.而且能够容纳用户10整体进入的展示空间12内表面可以通过多个显示模组15拼接形成,在第一状态下能够作为一个封闭的全显示表面空间。显示装置可以采用能够进行3d裸眼显示的多个显示模组15拼接,形成能够使得用户10完全置身于内部的全显示表面空间,向用户10展示大型3d图像场景,或是显示装置采用能够进行全息显示的多个显示模组15拼接,形成能够使得用户10完全置身于内部的全显示表面空间,向用户10展示大型全息图像场景,增加用户10沉浸式感应感受。
41.参考图3-图6所示,图3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图5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在垂直于水平面上的俯视图,图6为遮挡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在垂直于水平面上的俯视图。显示装置中,支撑本体11具有第一侧壁111。支撑本体11的第一侧壁111具有开口13;处于第一状态时,遮挡结构14内表面上的显示模组15与第一侧壁111内表面上的显示模组15处于同一显示面。遮挡结构14能够移动至第一侧壁111外侧,并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平动,以露出开口13或是遮挡开口13。
42.其中,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是第一侧壁111背离展示空间12的表面,其内表面包括多个相互拼接为一体的显示模组15。
43.遮挡结构14和第一侧壁111之间具有连接装置,以使得二者移动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附图中未示出该连接装置。
44.如图6所示,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移动时,遮挡结构14的显示模组15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具有1-10mm的间隙d。遮挡结构14的包括多个相互拼接为一体的显示模组15。
45.设置遮挡结构14内表面上的显示模组15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具有1-10mm的
间隙d,能够避免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平动时,遮挡结构14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触碰受损,同时该间隙d距离范围较小,避免间隙d距离较大导致二者之间连接结构长度较大易损坏以及移动不稳定的问题。
46.在图3-图6所示方式中,以遮挡结构14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移动,以遮挡或是开启开口13。此时,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111平动为保持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之间的间隙d不变沿x轴方向进行水平移动。
47.参考图7所示,图7为遮挡结构另一种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该方式与上述方式不同在于,遮挡结构14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移动,以遮挡或是开启开口13。此时,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111平动为保持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之间的间隙d不变沿z轴方向进行竖直移动。
48.本技术实施例中,遮挡结构14移动至第一侧壁111的外侧后,可以如图7所示,遮挡结构14能够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或,如图3-图6所示所示,遮挡结构14能够在保持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外表面s1移动,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49.需要说明的是,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111的移动方式不局限于本技术图示所示平动方式,也可以设置二者转动连接,遮挡结构14通过转动连接部件与第一侧壁111转动连接,本技术实施例对于遮挡结构14与所在第一侧壁111的连接方式以及相对移动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50.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支撑本体11具有能够容纳用户10置身于内的展示空间12。为了便于用户10能够通过支撑本体11上的开口13进出该展示空间12,开口13位于支撑本体11的侧壁。可选的,设置支撑本体11的底部置于地面上,可以设置支撑本体11的底部平行于水平面。
51.为了使得遮挡结构14能够安装设置在支撑本体11的开口13上,设置遮挡结构14的高度小于支撑本体11的顶部与支撑本体11的底部之间的距离,即遮挡结构14的高度小于支撑本体11的高度。
52.在第一状态时,遮挡结构14的底部与支撑本体11的底部齐平,对应的出口13的底部与支撑本体11的底部齐平,如是以使得出口13的底部最低,便于用户10通过出口13进出展示空间12。
53.本技术实施例中,遮挡结构14可以通过用户手动开启或是关闭,以控制遮挡结构1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54.为了便于用户出入展示空间12,可以设置遮挡结构14上具有控制设备,控制设备用于响应用户的操作,控制遮挡结构14打开或是关闭开口13。可以设置显示装置具有用于带动遮挡结构14移动的动力装置,以控制遮挡结构14相对于支撑本体11移动,控制遮挡结构14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动力装置可以为电机或是液压机等。当控制设备响应用户的操作时,为动力装置提供控制信号,通过动力装置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以开启开口13或是关闭开口13。这样,可以实现遮挡结构14的自动开启和关闭,无需用户10手动开启和关闭遮挡结构14。
55.可选的,控制设备包括:指纹识别设备、面部识别设备以及距离识别设备中的至少一者。
56.当控制设备包括指纹识别设备时,控制设备能够基于获取的用户10的指纹信息,控制遮挡结构14的移动。如果获取的指纹信息满足认证条件,则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离开开口13,以开启开口13,便于用户10进入到展示空间。此时,用户10的操作包括录入指纹信息。
57.当控制设备包括面部识别设备时,控制设备能够基于获取的用户10的面部图像信息,控制遮挡结构14的移动。如果获取的面部图像信息满足认证条件,则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离开开口13,以开启开口13,便于用户10进入到展示空间。此时,用户10的操作包括录入面部图像信息。
58.当控制设备包括距离识别设备时,控制设备能够基于获取的距离信息,控制遮挡结构14的移动。如果获取的距离信息小于设定阈值,则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离开开口13,以开启开口13,便于用户10进入到展示空间。此时,用户10的操作包括用户与距离识别设备的距离不大于设定阈值。
59.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在遮挡结构14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显示屏,将控制设备中的识别设备与该显示屏集成,在实现自动开启或是关闭开口13的同时,便于人机交互。
60.可以设置在控制设备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至打开开口13后的设定预设时间间隔后,控制遮挡结构14反向移动,以关闭开口13,从而实现开口13的自动关闭。
61.为了便于在支撑本体11上形成开口13,设置开口13为矩形,开口13的具体尺寸以及在支撑本体11的侧壁上的位置可以基于需求设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开口13的形状不局限于为矩形,也可以为弓形或是半圆形等其他几何形状的开口,本技术实施例对于开口13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
62.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支撑本体11可以为侧壁具有开口的立方体壳体。立方壳体可以通过平板板材构建,便于支撑本体11的制备。
63.对于立方壳体的支撑本体11,具有6个矩形内表面。如果均采用同一同尺寸规格的显示模组15,相对的两个矩形内表面包括相同数量以及相同布局的显示模组15。
64.其他方式中,显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尺寸规格的显示模组15进行拼接。本技术实施例对于显示装置中所采用的显示模组15的尺寸规格不作限定,显示装置可以采用一种尺寸规格或是多种尺寸规格的显示模组15进行拼接。
65.采用立方壳体时,在三维直角坐标系xyz中,立方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平行于xy平面。立方壳体的底部置于一平行于xy平面的承载面。可以设置xy平面为一水平面,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xy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具有设定倾斜角度。
66.立方壳体的底部、顶部以及四个侧壁所对应的内表面分别拼接有多个阵列排布的显示模组。这样,当用户10置身于展会空间12中,显示装置在遮挡结构14处于第一状态下向用户展示图像时,能够使得用户10处于一个全显示面包围的显示环境,可以基于需求向用户10展示各种场景的图像信息,如大海、沙漠、森林等自然环境体验的相关图像信息,或游戏、动画等娱乐场景体验的相关图像信息,或试衣、化妆等电商购物场景体验的相关图像信息。
67.参考图8所示,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方壳体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示
意图,当支撑本体11为立方壳体时,立方壳体的侧壁、顶部以及底部的内表面均为矩形面。对于任意矩形内表面,在遮挡结构14处于第一状态时,设定立方壳体一内表面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显示模组15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则该内表面包括m1*n1阵列排布的显示模组15,m1和n1均为正整数。
68.为了满足显示模组15在x轴的全覆盖拼接,需要m1*a≥a,为了满足显示模组15在z轴的全覆盖拼接,需要n1*b≥b,因此m1和n1的取值满足:
[0069][0070][0071]
图8所示内表面为图1中后侧壁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在x轴上长度为a,在z轴上宽度为b。基于上式(1)(2),能够使得m1*n1个显示模组15完全覆盖该内表面,实现显示模组15在该内表面的无缝拼接,保证显示效果。
[0072]
基于上式(1),如果a/a为整数,最小则m1最小等于该整数,如果a/a为大于1的非整数,则m1最小等于a/a整数部加1。同理,n1的取值方式与m1相同。基于上式(1)(2),能够保证m1*n1个显示模组15完全覆盖该内表面。如果a/a和b/b均为整数,则m1*n1个显示模组15可以恰好完全覆盖该内表面,如果a/a和b/b中至少一个为非整数,此时则m1*n1个显示模组15过盈拼接在该内表面。
[0073]
当采用立方壳体作为支撑本体11时,可以通过在其各个内表面拼接阵列排布的显示模组15,实现各个内表面上显示模组15的无缝拼接,基于立方壳体的各个内表面的尺寸,确定m1和n1的取值,进行显示模组15的灵活搭建拼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0074]
如果采用立方壳体作为支撑本体11,支撑本体11的侧壁、顶面和底面可以为平板结构组成的立方壳体结构,也可以为立方框架结构,通过在立方框架的各个表面拼接的显示模组15形成一个具有展示空间的立方壳体。本技术实施例对立方壳体结构的支撑本体1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0075]
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本体1还可以为圆柱壳体,此时显示装置的结构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
[0076]
参考图9和图10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显示装置中在水平面上的切面图,该方式中,支撑本体11为侧壁具有开口13的圆柱壳体;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圆形底部以及圆柱侧壁所对应的内表面分别拼接有多个显示模组15。
[0077]
当支撑本体11为圆柱壳体时,具有开口13的第一侧壁为圆柱壳体的圆柱侧壁,控制遮挡结构14移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遮挡结构14相对于第一侧壁平动为保持与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d不变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沿圆弧移动,或保持与第一侧壁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d不变在z轴方向上进行竖直移动。
[0078]
参考图11所示,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对于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以及圆形底部,二者内表面均是圆形内表面,二者所对应圆形内表面上显示模组15的拼接方式均可以如图11所示。
[0079]
在图11所示方式中,设定显示模组15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
以及圆形底部所对应的内表面分别拼接有n个阶梯排布的显示模组,n为正整数,圆形底部和圆形顶部具有相同的圆形内表面,圆形内表面的半径为r。
[0080]
圆形内表面拼接n个阶梯排布的显示模组时,可以设定具有多列沿y轴方向的显示模组15,靠近y轴径向的一列中显示模组数量最大,从平行于y轴的直径向两侧各列中显示模组15的数量递减,从而形成阶梯排布方式。在x轴方向上,相邻两个显示模组15的阶梯距离u可以根据圆形内表面的半径以及显示模组15的尺寸确定。
[0081]
对于圆形内表面,其面积s1=πr2;
[0082]
如果采用n个显示模组15能够完全覆盖圆形内表面,则n个显示模组15的面积s2=nab≥s1,因此n的取值需要满足:
[0083][0084]
基于上式(3)能够确定采用图11所示方式在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15时,至少所需显示模组15的数量n,以实现多个显示模组15对圆形内表面全覆盖。
[0085]
参考图12所示,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对于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以及圆形底部,二者内表面均是圆形内表面,二者所对应圆形内表面上显示模组15的拼接方式均可以如图12所示。
[0086]
在图11所示方式中,设定显示模组15的长和宽分别为a和b;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和圆形底部的半径是r;圆柱壳体的圆形顶部以及圆形底部所对应的内表面分别拼接有m2*n2阵列排布的显示模组15。m2、n2为正整数。
[0087]
如图12所示,设定显示模组15在x轴为其长度方向,为了保证n2个显示模组15在x轴方向对圆形内表面的全覆盖,需要满足:
[0088]
a*n2≥2r
ꢀꢀꢀꢀꢀꢀ
(4)
[0089]
设定显示模组15在y轴为其宽度方向,为了保证m2个显示模组15在y轴方向对圆形内表面的全覆盖,需要满足:
[0090]
b*m2≥2r
ꢀꢀꢀꢀꢀꢀ
(5)
[0091]
基于上式(4)和(5),可以得m2、n2需要满足
[0092]
n2≥2r/a
ꢀꢀꢀꢀꢀꢀꢀꢀꢀꢀ
(6)
[0093]
m2≥2r/b
ꢀꢀꢀꢀꢀꢀꢀꢀꢀꢀ
(7)
[0094]
基于上式(6)和(7)能够确定采用图12所示方式在圆形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15时,至少所需显示模组15的数量m2*n2,以实现多个显示模组15对圆形内表面全覆盖。
[0095]
当采用圆柱壳体时,圆柱壳体的侧壁所对应圆柱侧面的半径为r,即圆柱壳体的侧壁的圆柱内表面的半径为r,与等与圆形顶部和圆形底部所对应圆形内表面均为半径r。
[0096]
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圆柱内表面拼接显示模组的原理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所示显示装置等效的几何关系示意图,设定圆柱侧面一周拼接有n3个显示模组15,n3为正整数,以实现对一个圆周的完全覆盖。
[0097]
对于能够容纳用户10置身于内部的支撑本体而言,显示模组15的厚度远小于支撑本体11的尺寸,对于多个拼接在支持本体内表面的显示模组15,如图14所示,各个显示模组15的显示表面可以等效与半径是r的圆周s0的相切。
[0098]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半径是r,圆心为o的圆周s0上,如果显示模组15的长和宽分
别为a和b,对于一个显示模组15,其长度方向上两端cd=a。显示模组15在长度方向上的c端和d端与圆心o构成一个等腰

ocd。其中,等腰

ocd各参数如下:
[0099]
垂直于底边cd的高线oe=r;
[0100]
底边cd=a,ec=cd/2=a/2;
[0101]
顶角的半角∠eoc=θ/2;
[0102]
如果n3个显示模组15能够实现一个圆周s0的完全覆盖拼接,则需要满足:
[0103]
n3*θ=360
°ꢀꢀꢀꢀꢀꢀ
(8)
[0104]
基于直角

oec的三角函数关系,有:
[0105][0106]
基于上式(8)、(9)有:
[0107][0108]
基于上式(10)能够确定采用图13所示方式在一个圆周s0上拼接显示模组15时,至少所需显示模组15的数量n3,以实现多个显示模组15对一个圆周s0的全覆盖。
[0109]
对于圆柱形壳体,可以采用圆柱侧壁作为支撑本体11,圆柱侧壁的顶部和底部均为开口,以便于直接在底部和顶部进行面拼接多个覆盖顶部和底部开口的显示模组15。或是采用圆柱支架作为支撑本体,圆柱支架包括圆环以及连接在两个圆环之间的多个登高平行设置的竖直立柱,在圆柱支架上拼接多个显示模组15形成展示空间12。
[0110]
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组51为微型led显示模块。其中,微型led显示模块中用于图像显示的微型led可以为micro led或是mini led。微型led显示模块采用可转移的微型led形成显示模组15,显示模块15进一步可以拼接成更大尺寸的显示装置,能够适用于各种几何形状的支撑本体11,显示模组15的拼接数量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以及形状进行灵活搭建,可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相对于常规平板显示屏,不局限于应用场景的限制。
[0111]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每个显示模组抗15的尺寸不作限定,可以为15.6寸或是其他尺寸。当用户10置身在展示空间12中时,用户10朝向支撑本体11的任一方位,均是具有可以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
[0112]
参考图15所示,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显示模组包括:
[0113]
基板21,基板2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0114]
位于第一表面上的显示电路22,显示电路22背离基板21的一侧连接有多个微型led器件23;
[0115]
位于第二表面上的信号控制板24,信号控制板24背离基板的一侧连接有无线通信模块25;信号控制板24可以为pcb板。
[0116]
其中,显示电路22与信号控制板24连接。具体的,显示电路22可以通过位于基板21侧面的连接线26与信号控制板24连接。可以设置基板21的侧面与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均是通过弧面平滑连接,以避免连接线26在直角区域断裂,同时便于不同显示模组15之间的拼接。无线通信模块25可以为wifi模块,显示装置中所有显示模组15均可以通过无线通信
模块25与同一主机进行通信连接,以响应同一主机控制进行图像展示。
[0117]
在图15所示显示模组中,具有多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微型led器件23,同一显示模组至少包括红绿蓝三种不同发光颜色的微型led器件23。
[0118]
参考图16-图20所示,图16-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工艺流程图,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0119]
首先,如图16所示,提供基板21。基板21为可以玻璃基板、pi基板或是pet基板。可以基于需求选择基板12的材质,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120]
然后,如图17所示,在基板上形成显示电路22。显示电路22包括用于控制微型led器件23显示状态的像素电路以及用于连接微型led器件23的电极。像素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ft),薄膜晶体管通过其上方的电极与led器件连接,像素电路能够响应控制信号,控制微型led器件23的发光状态。
[0121]
再如图18所示,将微型led器件23批量转移到显示电路22上方的电极上,微型led器件23与显示电路22上方的电极电连接。
[0122]
再如图19所示,对基板21的侧面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区域进行圆角设计,以便于不同显示模组15进行曲面拼接以及侧面走线。
[0123]
再如图20所示,将显示电路22通过基板21侧壁的连接线26与基板21背面的电极连接。图20中未示出基板21背面的电极。
[0124]
最后,在基板21的背面组装信号控制板24,并在控制信号板24背离基板21的一侧连接无线通信模块25。控制信号板24通过基板21背面的电极和连接线26连接,进而和显示电路22连接,形成如图15所示的显示模组。
[0125]
如上述,本技术实施例中,基板21的侧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以及与第二表面之间均通过弧形曲面连接;弧形曲面以及基板21的侧面具有用于连接显示电路22以及信号控制板24的连接线26。
[0126]
基于微型led器件23制备显示模组15,能够利用微型led器件具有尺寸小,集成度高和自发光等优点,将微型led器件23制作的显示模组15拼接成所需物理三维结构的展示空间12,用户10进入展示空间12后,显示装置能够向用户10展示可变化的三维空间场景,实现身临其境的vr显示效果或是3d显示效果。
[0127]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128]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幅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幅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幅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

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0129]
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0130]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3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