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61242发布日期:2023-01-17 17:5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背光源目前是终端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功能部件,例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终端,以及显示器、电视机、车载显示屏或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器的显示屏等显示设备;目前对于显示功能部件,目前越来越倾向于窄边框,既对于显示面的可视区占比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背光源不断降低非可视区域的占比。
3.但是,现有背光源为了保障器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胶铁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这就需要胶铁保持一定的厚度,以满足结构强度需求,这就导致了背光源无法满足扎边框需求;同时,目前背光源的光学膜片的侧壁也会反射光线,并且会别胶铁反射后再次聚光,造成背光源边缘亮线,造成背光源显示不良;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通常是在光学膜片与胶铁的结合处,呈环形贴附黑色吸光胶,这就有更进一步的增加了非可视区域的占比。
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结构无法兼容窄边框的问题。
6.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胶铁,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上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胶铁之间的灯条;其中,所述胶铁包括黑色胶框和铁框,且所述胶铁部分伸入所述胶框中;
7.所述扩散片朝向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两长度方向的棱边处丝印有黑色油墨层。
8.优选的,所述背光源结构还包括:
9.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和胶铁的结合处,且位于所述上增光片的边缘处;
10.所述遮光胶的宽度为0.47mm,所述遮光胶与所述上增光片的单侧边缘的连接宽度为0.1mm;所述胶铁与所述遮光胶的连接宽度为0.25mm。
11.优选的,所述铁框包括:
12.铁框本体,所述黑色胶框设置于所述铁框本体上;
13.胶框连接部,所述胶框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铁框本体连接,且所述黑色胶框包覆于所述胶框连接部上。
14.优选的,所述胶铁上间隔设置有应力释放缺口。
15.优选的,所述胶铁上还设置有膜片定位槽,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均对
应设置有定位突出部。
16.优选的,所述黑色油墨层包括导光板部和胶铁反射部,所述导光板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胶铁反射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突出于所述导光板的区域。
17.优选的,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下增光片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胶铁间隔设置,且间隔设置为0.12mm。
18.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结构。
19.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结构。
20.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所述背光源结构通过改善胶铁的结构,将铁框部分伸入胶框中,进而加强了铁框与胶框的连接强度,也同步增强了胶铁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所述胶铁的厚度,进而为降低所述胶铁的边框非可视区域的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将胶框设置为黑色胶框,进而能够有效吸收由光学膜片的侧面射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再次反射回光学膜片中,进而避免了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问题,为缩短遮光胶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导光板的侧端面同样会射出光线,而且部分光线会直接进入扩散片中,通过在扩散片朝向导光板的端面的棱边丝印黑色油墨层,进而能够有效的吸收导光板侧端面朝向扩散片射出的光线,而对于导光板射向胶铁的光线,被黑色胶框吸收,进而更进一步的避免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实现窄边框。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中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源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中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源结构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中图1中沿
ⅰ‑ⅰ
方向剖视示意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中图3中a部放大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背光源结构;11、胶铁;12、反射片;13、导光板;14、扩散片;15、下增光片;16、上增光片;17、灯条;18、遮光胶;19、定位突出部;111、黑色胶框;112、铁框;113、铁框本体;114、胶框连接部;115、应力释放缺口;116、膜片定位槽;141、黑色油墨层;142导光板部;143、胶铁反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10,背光源结构10包括:胶铁11、反射片12、导光板13、扩散片14、上增光片16下增光片115、上增光片16、和灯条17,所述反射片12、导光板13、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11上,所述灯条17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3与胶铁11之间;所述胶铁11包括黑色胶框111和铁框112,且所述胶铁11部分伸入所述胶框中,可知,在铁框112的上注塑黑色胶框111,并且将铁框112部分结构被黑色胶框111包覆;所述扩散片14朝向所述导光板13的端面的两长度方向的棱边处丝印有黑色油墨层141,也就是说,所述扩散片14设置为矩形,所述扩散片14的两个长棱边处丝印有黑色油墨层141,并且,所述黑色油墨层141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朝向所述导光板13的端面上。
31.可以理解,所述背光源结构10通过改善胶铁11的结构,将铁框112部分伸入胶框中,进而加强了铁框112与胶框的连接强度,也同步增强了胶铁11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所述胶铁11的厚度,进而为降低所述胶铁11的边框非可视区域的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将胶框设置为黑色胶框111,进而能够有效吸收由光学膜片(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的侧面射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再次反射回光学膜片中,进而避免了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问题,为缩短遮光胶18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导光板13的侧端面同样会射出光线,而且部分光线会直接进入扩散片14中,通过在扩散片14朝向导光板13的端面的棱边丝印黑色油墨层141,进而能够有效的吸收导光板13侧端面朝向扩散片14射出的光线,而对于导光板13射向胶铁11的光线,被黑色胶框111吸收,进而更进一步的避免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实现窄边框,进而使得背光源可以兼顾窄边框和显示优良的效果。
32.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结构10还包括:遮光胶18;所述遮光胶18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16和胶铁11的结合处,且位于所述上增光片16的边缘处;可知,通过设置所述遮光胶18,进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并且可以辅助固定光学膜片。所述遮光胶18的宽度l1为0.47mm,进而相对于现有遮光胶18的宽度,可以降低41.25%的宽度,进而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基础;所述遮光胶18与所述上增光片16的单侧边缘的连接宽度l2为0.1mm,进而相对于现有遮光胶18与上增光片16的单侧边缘之间的重合宽度,降低了60%,进而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基础;所述胶铁11与所述遮光胶18的连接宽度l3为0.25mm,进而相对于现有胶铁11与所述遮光胶18的连接宽度降低了44.44%。
33.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铁框112包括:铁框本体113和胶框连接
部114;所述黑色胶框111设置于所述铁框本体113上;所述胶框连接部114的一端与所述铁框本体113连接,且所述黑色胶框111包覆于所述胶框连接部114上。
34.可以理解,本技术中的铁框112的结构相对于现有铁框112结构新设置了胶框连接部114,进而使得铁框本体113与所述胶框注塑后面连接,所述胶框连接部114则被胶框包覆,进而加强了铁框112与胶框的连接强度,也同步增强了胶铁11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所述胶铁11的厚度,进而为降低所述胶铁11的边框非可视区域的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
35.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铁11上间隔设置有应力释放缺口115。可知,通过设置应力释放缺口115,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因为降低所述胶铁11的厚度,导致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应力形变的问题,保障所述背光源的结构长时间稳定。
36.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铁11上还设置有膜片定位槽116,所述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均对应设置有定位突出部19。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胶铁11上设置膜片定位槽116,并在光学膜片上设置定位突出部19,进而既方便所述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的精准装配操作,又能防止背光源在使用过程中光学膜片出现抖动位移,保障背光源的使用寿命。
37.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黑色油墨层141包括导光板部142和胶铁反射部143,所述导光板部14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与所述导光板13之间,所述胶铁反射部143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突出于所述导光板13的区域。可知,所述黑色油墨层141既覆盖了导光板13与扩散片14之间的边缘重叠部分,进而能够吸收导光板13和扩散片14边缘重叠部分的光线,又覆盖了所述扩散片14相对所述导光板13突出的部分,进而能够吸收导光板13的侧面射出的直接射向扩散片14的光线,进而能够避免背光源的边缘出现边聚光亮线的问题。
38.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所述胶铁11间隔设置,且间隔l4设置为0.12mm。进而既方便装配所述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的装配,又能保护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的结构,延长扩散片14、下增光片115和上增光片16的使用寿命。
39.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如本技术第一实施了中所述的背光源结构10。
40.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结构10,进而能够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兼顾显示效果。
41.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其包括本技术第一实施了中所述的背光源结构10。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显示设备,通过采用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源结构10,进而能够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兼顾显示效果。
42.综上,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背光源结构,包括:胶铁,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上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与胶铁之间的灯条;其中,所述胶铁包括黑色胶框和铁框,且所述胶铁部分伸入所述胶框中;所述扩散片朝向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两长度方向的棱边处丝印有黑色油墨层。所述背光源结构通过改善胶铁的结构,将铁框部分伸入胶框中,进而加强了铁框与胶框的连接强度,也同步增强了胶铁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所述胶铁的厚度,进而为降低所述胶铁的边框非可视区域的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将胶框
设置为黑色胶框,进而能够有效吸收由光学膜片的侧面射出的光线,避免光线再次反射回光学膜片中,进而避免了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问题,为缩短遮光胶宽度,实现窄边框提供了结构保障;同时,导光板的侧端面同样会射出光线,而且部分光线会直接进入扩散片中,通过在扩散片朝向导光板的端面的棱边丝印黑色油墨层,进而能够有效的吸收导光板侧端面朝向扩散片射出的光线,而对于导光板射向胶铁的光线,被黑色胶框吸收,进而更进一步的避免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实现窄边框。
43.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