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6161发布日期:2023-03-29 09:59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背光灯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显示装置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对背光灯条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背光尺寸和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芯片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背光灯条通常采用多颗led芯片密集串联接线,可以提升背光效果,但由于线路密集容易导致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和电压过大,超过额定电压,击穿柔性电路板,进而引起led芯片烧毁的问题。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灯条通常采用多颗led芯片密集串联接线,容易导致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和电压过大,超过额定电压,击穿柔性电路板,进而引起led芯片烧毁的问题。
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灯条,包括:
6.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正面设置有若干支路,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反面设置有电源线路和第一旁路,若干所述支路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穿孔电连接所述电源线路,若干所述支路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与所述电源线路电连接,所述第一旁路连接所述电源线路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
7.若干led芯片和若干电阻,若干所述led芯片和若干所述电阻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正面,每条所述支路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和至少一个所述电阻,且同一所述支路的所述led芯片和所述电阻相互串联。
8.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线路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
9.若干所述支路包括:
10.主线、若干第一支线段和若干第二支线段,所述主线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穿孔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电连接所述主线和所述第一支线段,至少一个所述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线段和所述第二支线段,所述第二支线段通过所述第二导电穿孔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走线。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旁路设置有若干连接端,若干所述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电连接,且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与所述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旁路包括若干分支段,若干所述分支段相互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支段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端。
13.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线路包括第一电源走线和第二电源走线;
14.所述支路包括:
15.第一支线段、第二支线段和第三支线段,所述第三支线段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穿孔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三支线段和所述第一支线段,至少一个所述电阻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线段和所述第二支线段,所述第二支线段通过所述第二导电穿孔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走线。
16.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反面还设置有第二旁路,所述第二旁路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走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
17.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正极接线端和第一负极接线端,所述电源线路还包括第二正极接线端和第二负极接线端,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通过若干第三导电穿孔与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负极接线端通过若干第四导电穿孔与所述第二负极接线端电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第一负极接线端、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和所述第二负极接线端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包括:
19.主接线段,所述主接线段通过若干所述第三导电穿孔与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电连接;
20.侧接线段,所述侧接线段连接所述主接线段位于所述第三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
21.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灯条。
22.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电阻的限流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支路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引起led芯片烧毁等问题,有效的保障了柔性电路板上线路及led芯片的安全性,其中,若干支路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与电源接线电连接,通过在电源接线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第一旁路,可以增加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结构强度,同时有效避免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led芯片和电阻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反面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图2中b部放大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剖视的局部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正面开窗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反面开窗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正面示意图;
32.图9本技术图8中c部放大示意图;
33.图10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变形结构的反面局部示意图;
34.图11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另一变形结构的正面局部示意图;
35.图12是本技术中提供的背光灯条中的柔性电路板的另一变形结构的反面局部示意图;
36.图13是本技术图2中d部放大示意图;
37.图14是本技术图8中e部放大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背光灯条;11、柔性电路板;12、led芯片;13、电阻;14、主接线段;15、侧接线段;111、支路;112、电源线路;113、第一旁路;114、第一导电穿孔;115、第二导电穿孔;116、第二旁路;117、第一正极接线端;118、第一负极接线端;1191、第二正极接线端;1192、第二负极接线端;1193、第三导电穿孔;1194、第四导电穿孔;1111、主线;1112、第一支线段;1113、第二支线段;1114、第三支线段;1121、第一电源走线;1122、第二电源走线;1131、连接端;1132、分支段。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近年来随着显示装置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对背光灯条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背光尺寸和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芯片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背光灯条通常采用多颗led芯片密集串联接线,可以提升背光效果,但由于线路密集容易导致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和电压过大,超过额定电压,击穿柔性电路板,进而引起led芯片烧毁的问题。本技术基于现有技术中背光灯条通常采用多颗led芯片密集串联接线,容易导致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和电压过大,超过额定电压,击穿柔性电路板,进而引起led芯片烧毁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电阻的限流作用,可以有效的
防止支路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引起led芯片烧毁等问题,有效的保障了柔性电路板上线路及led芯片的安全性,其中,若干支路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与电源接线电连接,通过在电源接线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第一旁路,可以增加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强度,同时有效避免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的耐用性;具体详参下述实施例。
44.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灯条10,包括柔性电路板11、若干led芯片12和若干电阻13;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设置有若干支路111,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反面设置有电源线路112和第一旁路113,若干所述支路111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电连接所述电源线路112,若干所述支路11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与所述电源线路112电连接,所述第一旁路113连接所述电源线路112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若干所述led芯片12和若干所述电阻13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每条所述支路111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12和至少一个所述电阻13,且位于同一所述支路111的所述led芯片12和所述电阻13相互串联。
45.可以理解,现有的背光灯条10设计中,为了提升背光显示效果,通常采用多颗led芯片12密集串联接线,容易导致电流过大,本技术提供的背光灯条10中,设置有若干并联支路111,每条支路1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led芯片12和至少一个电阻13,且位于同一支路111的led芯片12和电阻13相互串联,通过电阻13的限流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支路111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引起led芯片12烧毁等问题,有效的保障了柔性电路板11上线路及led芯片12的安全性,保持了电流的稳定,可以使柔性电路板11的电流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若干支路111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电源接线电连接,通过在电源接线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第一旁路113,可以增加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结构强度,同时有效避免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10的耐用性;
46.具体的,柔性电路板11是在柔性介质表面制作有导电线路,本技术中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和反面均设置有导电线路,柔性电路板11上设置有若干通孔,通孔连通正面与反面,导电穿孔设置于通孔的内壁上,导电穿孔两端分别电连接正面和反面的导电线路,导电穿孔作为正面和反面上导电线路的导电部分,实际应用中柔性电路板11的导电线路上还覆盖有保护膜,通过在柔性电路板11开窗留出元器件的电连接位置;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设置有若干支路111,反面设置有电源线路112,电源线路112用于外接电源;
47.若干支路111的两端并联连接电源线路112,其中,若干支路111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电源线路112电连接,即若干支路111的一端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电源线路112电连接,若干支路111的一端可以相互连接于同一位置,再通过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电源线路112连接,也可以分别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电源线路112连接,每个支路111对应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也可以是其中一些支路111分别通过对应的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连接电源线路112,另一些支路111通过共同的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连接电源线路112,也可以是其他情况,具体在实际使用中调整;若干支路111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电源线路112电连接,每个支路111对应一个第二导电穿孔115;
48.每条支路111上连接有至少一个led芯片12和至少一个电阻13,并且同一支路111
上所有的led芯片12和电阻13之间相互串联,电阻13具有分压限流作用,可以防止支路111上led芯片12过流,进而保障led芯片12的安全性;电阻13可以采用0402规格电阻;第一导电穿孔114以及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电源线路112的连接位置处具有孔隙,结构薄弱,柔性电路板11反面的电源线路112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连接,形成多个薄弱点,使得背光灯条10使用时,容易因为弯折造成裂痕,引起线路断路,进而造成远离外接电源的支路111上led芯片12无法点亮,通过设置第一旁路113,第一旁路113连接电源线路112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可以增强薄弱点的结构强度,使得电源线路112与第二导电穿孔115连接的某处产生裂痕造成断路时,有效保障其它支路111上led芯片12正常点亮。
49.请继续参阅图1,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led芯片12均匀分布于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上。
50.可以理解,将所有的led芯片12均匀分布在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上,可以充分的利用柔性电路板11的空间,且有效保证背光灯条10的光照均匀度。
51.请继续参阅图1,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若干所述电阻13均匀分布于若干所述led芯片12的同一侧。
52.可以理解,将所有电阻13均匀分布在所有led芯片12的同侧,led芯片12之间相邻,可以进一步提升柔性电路板11的空间利用率,有效增加柔性电路板11上led芯片12的数量,进而提升背光灯条10的背光效果。
53.请结合参阅图2、图4、图8和图9,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线路112包括第一电源走线1121和第二电源走线1122;若干所述支路111包括主线1111、若干第一支线段1112和若干第二支线段1113,所述主线1111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穿孔114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1121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12电连接所述主线1111和所述第一支线段1112,至少一个所述电阻13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线段1112和所述第二支线段1113,所述第二支线段1113通过所述第二导电穿孔115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走线1122。
54.可以理解,第一电源走线1121和第二电源走线1122分别用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每条支路111均包括第一支线段1112、第二支线段1113,且所有的支路111共用一条主线1111;主线1111通过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第一电源走线1121电连接,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导电穿孔114,减少柔性电路板11的开孔数量,进而可以保障柔性电路板11的结构稳定性,提升背光灯条10的耐用性,也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二支线段1113通过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第二电源走线1122电连接,led芯片12安装在主线1111、第一支线段1112之间,电阻13安装在第一支线段1112和第二支线段1113之间,有效保障各支路111上led芯片12与外接电源连通,实现正常点亮;当同一支路111上led芯片12或电阻13设置为多个时,多个led芯片12之间通过第四支线段电连接,多个电阻13之间通过第五支线段电连接。
55.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和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旁路113设置有若干连接端1131,若干所述连接端1131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1122电连接,且所述连接端1131位于所述第二电源走线1122与所述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
56.可以理解,将连接端1131设置在第二电源走线1122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可以增强第二导电穿孔115薄弱位置处结构强度,减小柔性电路板11使用过程裂痕的产生,进而提升背光灯条10的耐用性。
57.请参阅图10,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旁路113包括若干分支段1132,若干所述分支段1132相互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分支段113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端1131。
58.可以理解,第一旁路113可以是整段设置,也可以设置为若干分支段1132,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线路布局,通过设置若干分支段1132,在提升第二电源走线1122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为柔性电路板11设置其他线路留出空间。
59.请继续参阅图2,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旁路113相对部分第二电源走线1122并列设置,以充分的利用柔性线路板的空间。
60.请参阅图11,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线路112包括第一电源走线1121和第二电源走线1122;所述支路111包括第一支线段1112、第二支线段1113和第三支线段1114,所述第三支线段1114通过所述第一导电穿孔114与所述第一电源走线1121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led芯片12电连接所述第三支线段1114和所述第一支线段1112,至少一个所述电阻13电连接所述第一支线段1112和所述第二支线段1113,所述第二支线段1113通过所述第二导电穿孔115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走线1122。
61.可以理解,第一电源走线1121和第二电源走线1122分别用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每条支路111均包括第一支线段1112、第二支线段1113和第三支线段1114,第三支线段1114通过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第一电源走线1121电连接,第二支线段1113通过第二导电穿孔115与第二电源走线1122电连接,led芯片12安装在第三支线段1114、第一支线段1112之间,电阻13安装在第一支线段1112和第二支线段1113之间,有效的保障了各支路111上led芯片12连通外接电源,实现正常点亮;当同一支路111上led芯片12或电阻13设置为多个时,多个led芯片12之间通过第四支线段电连接,多个电阻13之间通过第五支线段电连接。
62.请参阅图12,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反面还设置有第二旁路116,所述第二旁路116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走线112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穿孔114的连接位置处。
63.可以理解,若干支路111的一端通过对应的第一导电穿孔114电连接第一电源走线1121时,第一导电穿孔114与第一电源接线的连接位置处形成薄弱点,通过设置第二旁路116,第二旁路116连接电源线路112与若干第一导电穿孔114的连接位置处,可以增强薄弱点的结构强度,使得电源线路112与第一导电穿孔114连接的某处产生裂痕造成断路时,有效保障其它支路111上led芯片12正常点亮。
64.请结合参阅图2、图7、图13和图1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路板1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正极接线端117和第一负极接线端118,所述电源线路112还包括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和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117通过若干第三导电穿孔1193与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电连接,所述第一负极接线端118通过若干第四导电穿孔1194与所述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电连接。
65.可以理解,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和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分别用于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具体的,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连接第一电源走线1121,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连接第二电源走线1122;通过在柔性电路板11正面设置第一正极接线端117和第一负极接线端118,并在柔性电路板11反面设置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和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使得背光灯条10的正反面都能接电,提升安装的便利性;通过设置若干第三导电穿孔1193和若干第四导电穿
孔1194,可以提升第一正极接线端117与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的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第一负极接线端118与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的连接稳定性。
66.请继续参阅图13和图1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117、第一负极接线端118、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和所述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正极接线端117包括主接线段14和侧接线段15;所述主接线段14通过若干所述第三导电穿孔1193与所述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电连接;所述侧接线段15连接所述主接线段14位于所述第三导电穿孔1193的连接位置处。
67.可以理解,第一正极接线端117、第一负极接线端118、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和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主接线段14和侧接线段15,主接线段14可以保证柔性电路板11外接电路位置的导通性,具体的,第一正极接线端117的主接线段14通过若干第三导电穿孔1193电连接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的主接线段14,第一负极接线端118的主接线段14通过若干第四导电穿孔1194电连接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的主接线段14;在第一正极接线端117或第二正极接线端1191上,侧接线段15与主接线段14连接,且连接主接线段14位于第三导电穿孔1193的连接位置,可以增加主接线段14与第三导电穿孔1193的连接位置处强度,同时有效避免主接线段14与第三导电穿孔1193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10外接线路位置的耐用性;同样,在第一负极接线端118和第二负极接线端1192上,主接线段14与侧接线段15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68.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灯条10。
69.可以理解,背光模组中采用上述背光灯条10,借助电阻13的限流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支路111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引起led芯片12烧毁等问题,有效的保障背光灯条10的安全性,进而有效提升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其中,柔性电路板11上设置第一旁路113,可以增加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连接位置处强度,有效避免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115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10的耐用性,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70.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
71.可以理解,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背光模组,可靠性好,有效减少屏幕出现暗点缺陷的概率,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7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背光灯条包括: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正面设置有若干支路,柔性电路板的反面设置有电源线路和第一旁路,若干支路的一端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导电穿孔电连接电源线路,若干支路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与电源线路电连接,第一旁路连接电源线路位于所述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若干led芯片和若干电阻,若干所述led芯片和若干电阻设置于柔性电路板的正面,每条支路连接有至少一个led芯片和至少一个电阻,且同一支路的led芯片和电阻相互串联。通过电阻的限流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支路电流过大,造成线路短路,引起led芯片烧毁等问题,有效的保障了柔性电路板上线路及led芯片的安全性,其中,若干支路通过若干第二导电穿孔与电源接线电连接,通过在电源接线与若干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设置第一旁路,可以增加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连接位置处结构强度,同时有效避
免电源接线与第二导电穿孔的某个连接位置处断裂时,造成整个线路断路,进而有效提升背光灯条的耐用性。
73.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