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屏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可以包括屏幕和前置摄像头,屏幕用于显示图像,前置摄像头用于拍摄屏幕前方的景物。其中,为了获得较大的屏占比,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将前置摄像头放置在屏幕的下方,形成屏下摄像头结构。
2、目前,屏下摄像头结构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屏幕结构完整,屏幕的部分区域形成透光区,前置摄像头放置在透光区下方。在该方案中,由于屏幕的透光区保留了屏幕的全部叠层、厚度较大,透光区的透光率较低,导致前置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发暗,成像质量不佳。第二种方案是在屏幕上挖通光孔,前置摄像头放置在通光孔下方。在该方案中,虽然前置摄像头通过通光孔采集屏幕前方的光线,能够获得较佳的成像质量,但是通光孔的设置会导致屏幕的结构强度下降,特别是对于可弯折的柔性屏幕,屏幕于通光孔处及周边位置的结构强度明显下降,屏幕在受到外力按压或冲击时易损坏,屏幕的可靠性差。
3、故而,屏幕如何获得高透光率的区域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幕和电子设备。该屏幕具有透光率较高的区域,且屏幕的可靠性较高。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屏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包括位于屏幕的非显示侧的光学器件。其中,屏幕包括显示屏和补强板。显示屏包括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第二屏部包围或半包围第一屏部。其中,第二屏部与第一屏部相接。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3、其中,第一屏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一内表面,第二屏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外表面和第二内表面,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齐平,第一内表面相对第二内表面凹陷,形成凹槽。其中,第一屏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屏部的厚度。
4、其中,显示屏的第二屏部用于显示图像。显示屏的第二屏部可以具有常规显示结构,常规显示结构对应于显示屏的全叠层结构。显示屏的第一屏部相对于第二屏部,可以通过减少部分叠层、保留部分叠层,以获得较少的叠层数量和较小的厚度。
5、其中,补强板位于第一内表面背向第一外表面的一侧,且与第一屏部层叠设置。补强板至少部分位于凹槽内且固定连接显示屏。第一屏部的至少部分区域允许外界光线通过,补强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允许外界光线通过。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一屏部和补强板,进入屏幕的非显示侧空间。
6、其中,第一屏部的允许外界光线通过的区域为第一屏部的透光区域。补强板的允许外界光线通过的区域为补强板的透光区域。一些实现方式中,补强板的透光区域与第一屏部的透光区域正对设置,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两者存在重叠区域,外界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屏部的透光区域和补强板的透光区域,进入屏幕的非显示侧空间。
7、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屏幕的透光区对应第一屏部的透光区域和补强板的透光区域设置,以获得较高的透光率。由于补强板与第一屏部层叠设置,补强板能够增强第一屏部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显示屏于凹槽处的结构强度,屏幕在受到外部按压、挤压或冲击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风险较小,屏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此外,由于补强板至少部分位于凹槽内,因此补强板与第一屏部之间的间隙较小,第一屏部受到挤压或者按压时,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的变形空间小,使得补强板对第一屏部的补强效果更好。
8、其中,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屏部的透光区域完全覆盖屏幕的透光区,并且补强板的透光区域完全覆盖屏幕的透光区,以使屏幕的透光区整体都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并且光路环境一致或相近,使得位于屏幕的透光区下方的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较佳。
9、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屏的第一屏部的叠层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屏部的大部分叠层或全部叠层均可以为透光率较高的叠层。此时,第一屏部的透光率较高,使得屏幕的透光区的透光率较高,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示例性的,第一屏部的全部叠层或大部分叠层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例如45%、68%、80%、85%、91%、93%、98%等。
10、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屏包括第一叠层和第二叠层,第一叠层位于第一屏部和第二屏部,第二叠层位于第二屏部,第一叠层的透光率高于第二叠层的透光率。也即,第一屏部相对第二屏部保留了透光率较高的第一叠层,减少了透光率较低的第二叠层。例如,第一叠层的透光率高于20%,第二叠层的透光率低于20%。
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屏部通过减少透过率低的叠层、保留透过率高的叠层,有利于提高整体透过率。而第一叠层为第一屏部保留的其中一个叠层,第二叠层为第一屏部相对第二屏部减少的其中一个叠层,本技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第一屏部相对第二屏部减少的叠层全部为透过率较低的叠层,也可以包括部分透过率较高的叠层,也不限定第一屏部的叠层全部为透过率较高的叠层,也允许第一屏部包括用于实现其他功能的透过率低的叠层。
12、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的透光率高于第二叠层的透光率。例如,补强板的允许外界光线通过的区域的透光率高于第二叠层的透光率。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强板的透光率高于第一屏部减少的叠层的透光率,使得第一屏部与补强板的堆叠结构的整体透光率高于第二屏部的透光率,位于该堆叠结构处的透光区具有较高的透光率,有利于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
13、一些实施方式中,补强板呈平板结构。补强板包括第一板面、第二板面及周侧面,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相背设置且相互平行,周侧面环绕地连接第一板面与第二板面。其中,补强板的第一板面面向第一屏部设置,第二板面背向第一屏部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强板的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较低。
14、示例性的,补强板平行于第一屏部。具体的,补强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均平行于第一屏部的第一外表面。此时,外界光线在穿过第一屏部和补强板的过程中的畸变较小,使得光学器件可以通过屏幕的透光区采集到高质量的外界光线,例如,光学器件为摄像头模组时,摄像头模组拍摄质量较佳。
15、示例性的,补强板的主体结构为板体。其中,补强板的板体可以采用高透光率和结构强度较高的材料。其中,补强板的板体的透光率可以依据光学器件的采光需求进行调整。示例性的,补强板的板体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20%,例如40%、65%、83%、85%、91%、93%、96%等。一些示例中,补强板的板体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80%,从而有利于外界光线穿过屏幕的透光区,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接收的光量,使得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较高,降低出现杂光和鬼影的风险。
16、示例性的,补强板的板体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或者光学玻璃,例如,补强板的板体的材料可以是透明塑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聚碳酸酯材料、透明聚酰亚胺材料、环烯烃聚合物材料、三醋酸纤维素材料等,或者,补强板的板体的材料可以是超薄玻璃。
17、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屏幕的平面方向上,凹槽的开口面积为第一面积,补强板位于凹槽内的部分具有第二面积,第二面积与第一面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80%。
1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补强板位于凹槽内的部分的面积与凹槽的开口面积的比值大于或等于80%,补强板位于凹槽内的部分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第一屏部的支撑,提高屏幕的可靠性。并且,由于补强板的面积较大,有利于保证外界光线经屏幕的透光区进入屏幕的非显示侧空间时,均能够穿过补强板,光路环境一致或相近,从而能够降低光学器件采集的图像发生畸变的风险,提高了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
19、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屏幕还包括粘接件,粘接件位于补强板与第一内表面之间,且固定连接补强板与第一内表面,粘接件允许外界光线通过。此时,粘接件固定连接补强板的第一板面。补强板层叠地固定于第一屏部的第一内表面,补强板能够直接对第一屏部进行补强,补强效果好,并且补强板与第一屏部的排布紧凑,也有利于控制屏幕的透光区的厚度,当光学器件的位置是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瓶颈时,可以有效控制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薄型化。
20、其中,粘接件可以采用透光率较高的材料。例如,粘接件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例如40%、65%、83%、85%、91%、93%、96%等。一些示例中,粘接件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0%。示例性的,粘接胶可以采用透明光学胶或者压敏胶。
21、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屏部面向凹槽的表面为凹槽的侧壁,补强板的周侧面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
22、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强板的周侧面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为组装间隙,通过设置有该组装间隙,可以降低补强板对显示屏的损坏风险,以保护显示屏。
23、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显示屏包括遮光层,遮光层呈环状。遮光层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屏部,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遮光层覆盖间隙和补强板的周缘,并露出补强板的中部。其中,遮光层可以采用吸光材料或阻光材料,例如,遮光层可以为油墨层。
2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遮光层遮挡补强板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以及补强板的周缘,可以提高屏幕的外观效果,并且遮光层也可以吸收杂散光线,减少进入光学器件的采光路径中的杂散光,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其中,杂散光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显示屏发射的光线,或者电子设备内部的闪光灯等部件发射的光线。
25、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包括板体和挡光层。挡光层固定于板体背向第一屏部的板面上。其中,板体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20%。挡光层可以采用吸光材料或阻光材料,以阻断光路。例如,挡光层可以是油墨层,油墨层可以通过将油墨直接涂覆于板体的板面成型。或者,挡光层可以是黑色膜片,黑色膜片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板体的板面。
26、其中,挡光层呈环状,挡光层的内径小于遮光层的内径,挡光层的外径大于遮光层的内径,挡光层的环内空间正对遮光层的环内空间。
2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补强板的板体背向第一屏部的板面靠近屏幕的非显示侧,因此也靠近位于屏幕的非显示侧的光学器件,故而位于板体背向第一屏部的板面上的挡光层与光学器件之间的距离较小,基于光学器件的收光的视场特性,挡光层的内径尺寸可以设为较小尺寸,进而挡光层的外径尺寸可以较小、补强板的外径尺寸可以较小、显示屏的凹槽的开口尺寸可以较小,从而有利于减小屏幕的非显示区的面积,有利于增加屏幕的屏占比。
28、其中,遮光层可以遮挡补强板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从而遮挡补强板边缘油墨段差等挡光结构段差,从而改善屏幕的外观效果。
29、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包括板体和阻光层,阻光层覆盖板体的周侧面。其中,阻光层可以采用吸光材料或阻光材料,以阻断光路。例如,阻光层可以是油墨层,油墨层可以通过将油墨直接涂覆于板体的周侧面成型。或者,阻光层可以是黑色膜片,黑色膜片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板体的周侧面。
30、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强板的阻光层面向凹槽的侧壁设置,阻光层可以吸收杂散光或者阻断杂散光的传播,从而减少进入光学器件的采光路径中的杂散光,降低发生串光的风险,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其中,杂散光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显示屏发射的光线,或者电子设备内部的闪光灯等部件发射的光线。
31、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补强板的厚度与粘接件的厚度的和等于凹槽的深度。此时,补强板的第二板面与第二屏部的第二内表面齐平,补强板的设置不会增加屏幕的厚度,从而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并且,也能够使得屏幕的内侧表面平整,有利于降低屏幕的组装难度,简化屏幕的组装结构。
32、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补强板的厚度与粘接件的厚度的和小于凹槽的深度。此时,补强板的第二板面相对第二屏部的第二内表面凹陷,补强板的设置不会增加屏幕的厚度,从而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薄型化。
33、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固定于第一板体的中部。其中,第一板体为板体的一部分,第二板体为板体的另一部分,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可以层叠设置。其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透光率均大于或等于20%。
34、其中,第二板体至少部分位于凹槽内,第一板体位于凹槽外,且第一板体的周缘固定连接第二屏部。例如,第一板体的周缘可以通过胶层粘接第二屏部。
35、在本实施方式中,屏幕的透光区可以对应第一屏部、第一板体的中部和第二板体的中部设置,透光区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以便于位于屏幕的非显示侧的光学器件实现采光。由于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与第一屏部堆叠设置,且第二板体至少部分位于凹槽内,因此补强板可以增加第一屏部及其周围的结构强度,使得屏幕的结构可靠性提高。此外,由于补强板与第二屏部固定连接,第二屏部的厚度较大,因此第二屏部能够提供更可靠的固定结构和支撑力,使得补强板与显示屏的组装结构更稳定、可靠。
36、一些示例中,补强板的板体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80%,从而有利于外界光线穿过屏幕的透光区,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接收的光量,使得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较高,降低出现杂光和鬼影的风险。其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材料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或者光学玻璃。
37、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屏部面向凹槽的表面为凹槽的侧壁,第二板体的周侧面与凹槽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体的周侧面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为组装间隙,通过设置有该组装间隙,可以降低补强板对显示屏的损坏风险,以保护显示屏。
38、其中,补强板还包括挡光层,挡光层呈环状。挡光层固定于第一板体背向第二板体的表面周缘,在屏幕的厚度方向上,挡光层覆盖间隙和第二板体的周缘。其中,挡光层可以采用吸光材料或阻光材料,以阻断光路。例如,挡光层可以是油墨层,油墨层可以通过将油墨直接涂覆于第二板面成型。或者,挡光层可以是黑色膜片,黑色膜片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板面。
3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挡光层遮挡补强板与凹槽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板体的周缘,可以提高屏幕的外观效果,并且挡光层也可以吸收杂散光线,减少进入光学器件的采光路径中的杂散光,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其中,杂散光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显示屏发射的光线,或者电子设备内部的闪光灯等部件发射的光线。
40、此外,挡光层固定于第一板体背向第二板体的表面周缘,挡光层靠近屏幕的非显示侧,因此也靠近位于屏幕的非显示侧的光学器件,故而挡光层与光学器件之间的距离较小,基于光学器件的收光的视场特性,挡光层的内径尺寸可以设为较小尺寸,进而挡光层的外径尺寸可以较小、补强板的外径尺寸可以较小、显示屏的凹槽的开口尺寸可以较小,有利于增加屏幕的屏占比。
41、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还包括阻光层,阻光层至少覆盖第二板体的周侧面的位于凹槽内的区域。例如,阻光层可以覆盖第二板体的周侧面。其中,阻光层可以采用吸光材料或阻光材料,以阻断光路。例如,阻光层可以是油墨层,油墨层可以通过将油墨直接涂覆于第二板体的周侧面成型。或者,阻光层可以是黑色膜片,黑色膜片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二板体的周侧面。
42、在本实施方式中,补强板的阻光层面向凹槽的侧壁设置,阻光层可以吸收杂散光或者阻断杂散光的传播,从而减少进入光学器件的采光路径中的杂散光,降低发生串光的风险,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其中,杂散光可以是但不限于是显示屏发射的光线,或者电子设备内部的闪光灯等部件发射的光线。
43、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补强板可以包括透光部和遮光部,透光部的透光率高于遮光部的透光率。透光部用于允许外界光线穿过,遮光部用于遮挡外界光线。遮光部环绕透光部设置,且固定于透光部的周侧面。
44、其中,遮光部的透光率可以小于20%,透光部的透光率可以大于或等于20%。其中,遮光部和透光部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例如可以通过双色注塑等工艺成型。
45、一些实施方式中,遮光部还可以吸收杂散光或者阻断杂散光的传播,从而减少进入光学器件的采光路径中的杂散光,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采光质量。
4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光学器件及上述任一项的屏幕。屏幕安装于壳体,光学器件安装于壳体,且位于屏幕的非显示侧,光学器件用于采集穿过第一屏部和补强板的外界光线。
47、在本实施方式中,屏幕的透光区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因此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较高。屏幕的补强板增加了第一屏部的结构强度,第一屏部受到外部按压或冲击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风险较小,也能够降低光学器件被损坏的风险,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48、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抵接于补强板与壳体之间。
49、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件抵接于补强板与壳体之间,因此壳体可以通过支撑件间接支撑补强板,进而支撑第一屏部,使得第一屏部在受到外部按压或冲击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风险进一步降低,屏幕及电子设备获得更高的可靠性。
50、其中,支撑件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以具有支撑和缓冲功能。例如,支撑件可以采用泡棉、胶水、胶带等材料。此时,支撑件还可以在电子设备的组装过程中,吸收屏幕与壳体之间的组装公差,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良率。其中,支撑件的厚度可以在0.1mm至0.2mm的范围内。
51、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件环绕光学器件的采集面设置。例如,支撑件可以大致呈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件环绕光学器件的入射面设置,因此支撑件的设置不会影响到光学器件的采光,并且,支撑件对补强板的支撑区域呈环状,支撑区域较为均匀地排布于补强板的周缘,使得补强板不易出现倾斜、翘起等问题,从而能够在对第一屏部进行补强的同时,确保屏幕的透光区的光路的一致性。
52、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件环绕光学器件的采集面设置,支撑件密封连接补强板与壳体。此时,支撑件能够密封壳体与补强板之间的缝隙,从而密封光学器件与补强板之间的空隙,以降低灰尘落入光学器件的入射面的风险,实现防尘。
53、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件抵接于第二屏部与壳体之间。此时,壳体可以通过支撑件间接支撑第二屏部,从而进一步降低屏幕在受到外部按压或冲击时,发生形变或损坏的风险,使得屏幕及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