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14879发布日期:2023-11-22 15:0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模型,特别涉及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1、胎儿娩出母体后,自脐带结扎开始直到生后第二十八天,这一阶段称新生儿期。新生儿身体发育还不全,许多功能尚不完善,尤其是早产新生儿或患病新生儿,身体非常脆弱,生理调节功能不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为了确保新生儿呼吸舒畅,或满足治疗的需要,往往需要给这些脆弱的小生命进行各项护理及急救操作。常见的护理及急救操作包括人工通气、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脐带注药等。

2、对于婴儿的操作,不同于成年人。首先各器官的结构、大小,有一定的差别;其次婴儿经常哭闹、舞动四肢,不会主动配合操作。因此再给新生儿进行各项操作时,要求准确、迅速。医学生在实习阶段,进入临床医院儿科,能亲自动手实习的机会很少,这就迫切需要符合新生儿结构的模型,帮助他们进行训练,以提高其操作水平。现在医学院校所用的新生儿教学模型,多是一个外形完整的新生儿模型,其功能简单,训练项目单一,训练精度不高,因此现有的新生儿教学模型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3、如专利号cn202221015547.5公开的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该方案设计了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通过在躯干部的内侧设有按压板和胸廓部件,可以使得新生儿教学模型的结构更加逼真;通过胸廓部件支撑按压板和分散按压板在按压时受到的力,可以使整个新生儿教学模型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通过设置拉绳传感器和与按压板连接的拉绳,可以对按压时的力度和频率进行检测,从而可以提高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时的胸外按压训练操作的准确度。但该方案只能用作按压心肺复苏训练,训练单一,虽然能监测按压时的力度,但无法监测肺部的潮气量;而且,包括该方案在内的现有新生儿教学模型多只能作为教学用,满足不了考核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能满足多种医疗项目的教学训练,包括人工通气、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等,且还能用作考核模型。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生儿教学模型,包括头部模型和躯体模型,所述头部模型连接在躯体模型上,所述头部模型和躯体模型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头部模型上模拟人体设有口鼻部,所述口鼻部包括相互连通的口腔部和鼻腔部,在头部模型的连接断面上设有气道管和食道管,在头部模型的内部设有将口鼻部与气道管连通的模拟气道,在模拟气道下方设有将口鼻部与食道管连通的模拟食道,所述躯体模型内部模拟人体设有胸骨和胸腔部,所述胸腔部内设有肺部气囊和胃部气囊,所述气道管的另一端通入躯体模型内部与肺部气囊连接,所述食道管的另一端通入躯体模型内部与胃部气囊连接,所述肺部气囊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3、在胸骨上方的躯体模型胸部表面覆盖有非透明薄膜,所述非透明薄膜相对胸部表面为可开合连接,并在胸部表面上设有一按压孔,所述按压孔位于胸骨中下段1/3处,按压孔中活动设有胸压板,所述胸压板下方设有弹簧,胸压板通过弹簧与下方的躯体模型连接,所述躯体模型与胸压板之间设有接触开关,所述接触开关的主触发片安装于胸压板上,接触开关的副触发片与主触发片上下对应、安装于躯体模型内部,接触开关电连接有信号灯,所述信号灯安装于躯体模型外侧或躯体模型内非透明薄膜未遮盖处,所述弹簧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4、所述新生儿教学模型还包括控制器、显示器和报警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压力信号接收端相连,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压力信号接收端相连,所述控制器的报警数据端与报警器相连,控制器的显示数据端与显示器相连。

5、上述方案中:在躯体模型的脐部开设有脐孔,所述脐孔中插入有模拟脐带,所述模拟脐带包括一根用于模拟脐带中脐静脉的脐静脉管和两根用于模拟脐带中两脐动脉的脐动脉管,所述脐静脉管的管径大于两脐动脉管、管壁薄于两脐动脉,所述脐静脉管和两脐动脉管均一部分位于躯体模型内,另一部分位于躯体模型外,在躯体模型内部靠近脐孔处设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囊袋,所述脐静脉管位于躯体模型内的一端与其中一囊袋相连,两所述脐动脉管位于躯体模型内的一端均与另一颜色的囊袋相连,在脐孔上设有一盖板,所述盖板用于将躯体模型内部的模拟脐带遮蔽,所述脐静脉管和两脐动脉管穿过盖板。模拟脐带能用于练习注药操作,使学员熟练掌握该技能,由于躯体模型内部的模拟脐带被遮蔽,学员可根据管径大小、管壁厚度分辨脐静脉管的脐动脉管,由脐静脉管和脐动脉管注入的药液,能流入对应颜色的囊袋中,囊袋里充入药液后,其表面颜色会发生一定的深浅变化,考核时,可根据囊袋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从脐静脉管注药,从而判断注药操作是否正确。所述盖板为绕脐孔设置的环形盖板,所述环形盖板嵌装在脐孔中,所述脐孔设置有内螺纹,环形盖板螺纹连接在脐孔中,方便拆卸。

6、上述方案中:所述口腔部包括上颚、下颚和舌头,所述上颚和下颚分开,所述舌头置于上颚与下颚之间,舌头的内端固定连接,其外端为自由端,舌头由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是一种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在硬度和弹性上接近人体,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方便将舌头挤到一侧,方便气管插入。

7、上述方案中:所述头部模型和躯体模型采用透明塑料或透明硅胶制成。

8、上述方案中:在躯体模型胸部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嵌设有模拟胸外壁,所述模拟胸外壁采用透明的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非透明薄膜覆盖于模拟胸外壁表面,所述按压孔设于模拟胸外壁下方的凹槽底面上,所述模拟胸外壁与凹槽底面之间除按压孔的位置外,其余位置处均设有按压发声器。按压时,只有按压到正确位置,即胸压板对应位置处时,按压发声器才不会发声;按压到模拟胸外壁的其余位置处时,按压发声器均会发声,以模拟胸骨损伤。

9、上述方案中:所述脐静脉管和两脐动脉管均由多节管路可拆卸串接形成,且脐静脉管和两脐动脉管可拆卸插装在对应囊袋上;其中一个囊袋为蓝色透明囊袋,另一个囊袋为红色透明囊袋,所述脐静脉管位于躯体模型内部的一端与蓝色透明囊袋连接,两所述脐动脉管位于躯体模型内部的一端与红色透明囊袋连接。脐静脉管和脐动脉管为耗材,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将其设为可拆卸结构,使得更换方便,且长度可按需调节。由脐静脉管打入药液,药液将流入蓝色透明囊袋,若观察到蓝色透明囊袋发色,则表示操作正确,由脐动脉管打入药液,药液将流入红色透明囊袋,若观察到红色透明囊袋发色,则表示操作错误。

10、上述方案中:在躯体模型的一侧端部转动设有转轴,所述非透明薄膜一端固定于转轴上,其余端均为自由端,非透明薄膜能通过转轴收卷于躯体模型的侧端部,收卷方便。

11、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配备有旋转电机,非透明薄膜能通过旋转电机带动转轴旋转实现自动收卷,操作方便。

12、上述方案中:所述非透明薄膜与躯体模型的胸部表面通过纽扣或毛毡可开合连接。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13、上述方案中:所述躯体模型包括四肢模型和躯干模型,所述躯干模型包括躯干上部和躯干下部,所述躯干上部覆盖在躯干下部上方,躯干上部和躯干下部采用拉链连接,方便检修躯干模型内部组件。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模拟了新生儿的身体,包括头部模型和躯体模型,在头部模型中设有口鼻部、模拟气道和模拟食道,在躯体模型中设有胸腔部、肺部气囊和胃部气囊,在躯体模型的胸部表面设有按压孔,在按压孔中活动设有胸压板,胸压板下方设有弹簧,躯体模型与胸压板之间设有接触开关,接触开关电连接有信号灯;上述设置使得本发明提供的新生儿教学模型能进行人工通气、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等项目的训练及考核;

15、进行人工通气项目的训练及考核时,在对新生儿打气过程中,肺部气囊和胃部气囊能模拟人体肺部和胃部起伏,由于肺部气囊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会记录肺部气囊的压力,并实时将数据发送到至控制器,控制器再将压力大小转换为潮气量发送至显示器,且控制器会将潮气量数据反馈至报警器,若潮气量过大,报警器会报警,此时报警则表示人工通气打入的气体过多;

16、进行气管插管项目的训练及考核时,气管由口腔部插入,若将气管插入头部模型的模拟气道内,通气后显示器上会出现潮气量数值显示,则说明操作正确,若将气管插入头部模型的模拟食道内,则胃部气囊会出现充盈、膨胀,且通气后显示器上未出现潮气量数值显示,则说明操作错误;

17、进行心肺复苏项目的训练及考核时,训练时需打开非透明薄膜,方便学生在透明模式下观察胸腔内部情况,帮助其理解;考核时需盖上非透明薄膜,使胸压板不可见,在非透明模式下检验学生的真实情况,胸压板的位置为正确的设计按压位置,学生只有按压到正确位置,使接触开关接通,信号灯才会亮灯,即信号灯亮灯表示按压位置正确;胸压板下方设有弹簧,按压后能在弹簧的回复力下回位,且弹簧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按压过程中,第二压力传感器会记录弹簧的压力,并实时将数据发送到至控制器,控制器再将压力大小反馈至报警器,若弹簧压力过大,报警器会报警,此时报警则表示心肺复苏按压力度过大;

18、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新生儿教学模型,结合临床需求,能满足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及考核的需要,提升医务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