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8983570发布日期:2024-08-16 13:39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1、 现今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市面上开始涌现触发收芯的笔,但是,部分触发笔的结构较为复杂,或者只具备触发收芯的功能,无法做到同时兼具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两种方式, 如:cn202011512192.6一种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和采用该结构的笔;该技术实现了笔的三百六十度的触发收芯的功能,达到近似自动收芯的出色功能,这种收芯方式效果极佳,也更能反映新时代的快速变化和笔的操作方式的巨大升级,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笔的操作体验,以机械技术实现更好的智能化;但是,该方案采用的关节轴承,虽然该关节轴承是现今社会上针对360度旋转机构中,最为稳定和普遍的结构,但是,这种成熟的技术针对笔的360度触发收芯而言,生产成本过高,生产难度大。

2、虽然对比文件的收芯方式可以做到多种收芯,这种开创式结构设计,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在触发收芯方面的实际触发所需力度较大,无法在确保使用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触发收芯。

3、那么通过一种更利于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并且同时兼具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两种方式,还需要容错率较高,产品结构较为稳定,便于推广和量产的同时,兼具实用和更佳的体验;这个则需要对产品进行深度研发,深度思考,从而巧妙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人为的结构设计,尽可能的重复利用一切能重复利用的结构和通道,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来解决该问题。

4、那么对于结构的协调和利用率都需要非常好,能重复利用的部分进行升级,从而达到更加的效果,这个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所需攻克的技术难点和思维的局限性,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的;同时也需要本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在现有结构已经很完善的前提下,进行全新的巨大突破,实现同时具备提拉收芯的功能。

5、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笔的触发技术的触发灵敏性差和稳定性不足,灵敏与稳定难以兼得,对于质量的要求过高,量产时,难以做到很高的良品率、无法兼具触发收芯和提拉收芯,并且结构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配置在外杆内的调节件,在定位槽上移动,从而决定工具主体的位置关系,所述定位槽上设有出芯处和收芯处两个位置停留处,则工具主体根据位移件停留的位置,从而具备收芯和出芯两种位置状态,则调节件通过定位件或外杆上的定位槽、复位件和控制件实现这两种位置状态的相对稳定;所述复位件通过工具主体传动,持续给调节件提供持续的力,使得调节件上的位移件位于收芯处和出芯处时的状态得以相对稳定;所述位移件在定位槽中移动到出芯处时,通过控制件限制位移件使得出芯位置状态得以相对稳定;

4、通过控制调位件移动,借助切换长壁使得位移件越过或绕过控制件的限制或通过移动控制件,解除控制件对位移件的限制,重新回到收芯处,从而实现收芯;

5、通过控制调位件移动,使得位移件从收芯处移动到出芯处,则实现出芯。

6、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7、包括外杆(1)、复位件(3)、书写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8、所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9、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所述出芯卡台(73)和/或位移件(41)上还设有反推辅坡(417)。

10、一种机械笔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11、包括外杆(1)、复位件(3)、书写工具主体(5)和调节件(4);

12、所述外杆(1)上设有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和定位部(72);

13、所述调节件(4)上设有位移件(41),所述位移件(41)活动于出芯卡台(73)、内移动槽(74)之间;所述外杆(1)上设有摁杆(75);所述出芯卡台(73)上设有联动通道(731)贯穿外杆(1),所述位移件(41)通过联动通道(731)和摁杆(75)产生接触。

14、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调节件(4)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防止脱离外杆(1):

15、一、通过内移动槽(74)限制位移件(41)的最大移动距离;

16、二、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最大限位凸台(77),所述调节件(4)上还设有限位环台(44),通过最大限位凸台(77)限制限位环台(44)的最大移动距离。

1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内移动槽(74)采用两种方案之一实现:

18、一、不贯穿外杆(1),位于外杆(1)的内壁,直连出芯卡台(73);

19、二、贯穿外杆(1),和出芯卡台(73)下侧设有外露通孔(17);

20、当设有外露通孔(17)时,为了便于位移件(41)进入出芯卡台(73),则位移件(41)上设有延伸切换坡(415)和/或外露通孔(17)下设有阻隔进入坡(171)。

2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外杆(1)触发组件(6)。

2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 所述触发组件(6)可通过至少以下两种方式之一实现:

23、一、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触发件(64)、触发环(62)、控制件(2)和旋转固件(65);所述触发件(64)穿过旋转固件(65)和触发环(62)相互连接;所述旋转固件(65)固定于外杆(1)的顶端;所述触发件(64)的中端设有旋转环凸(641),所述触发件(64)的下端设有触发环凸(642);所述触发件(64)通过旋转环凸(641)可相对旋转固件(65)360度倾斜和下移;所述控制件(2)的顶端设有下移环凸(22);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设有释放辅助坡(24);所述触发环凸(642)往中间移动时,则会挤压下移环凸(22),间接促使释放辅助坡(24)下移;释放辅助坡(24)下移则会使得位移件(41)脱离和出芯卡台(73)之间的配合,从而受复位件(3)的影响回落到内移动槽(74);

24、二、所述外杆(1)上设有连接体(11);所述触发组件(6)包括限位件(61)、控制件(2)、触发环(62)和触发盖体(63);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设有释放辅助坡(24);所述限位件(61)穿过触发盖体(63)和连接体(11)相互连接,所述触发盖体(63)穿过连接体(11)和控制件(2)相互连接或抵触;所述触发盖体(63)往下移动,则控制件(2)也会受压下移;所述触发环(62)位于限位件(61)和触发盖体(63)之间;所述限位件(61)的下侧、触发环(62)的上侧、触发环(62)的下侧和/或触发盖体(63)的上侧上设有触发辅助斜环(c)。

2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定位部(72)和控制件(2)之间还设有辅助复位件(31)。

2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外杆(1)上还设有不使用切换坡(76)。

2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所述摁杆(75)通过单独配件或一体成型的方式安装于外杆(1)上。

28、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摁杆(75)的安装方式可采用固定安装或灵活安装,采用灵活安装,则摁杆(75)可相对外杆旋转。

2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摁杆(75)上设有摁压凸起(751)。

3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位移件(41)的后端还设有位移缺口(416)。

3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摁杆(75)也可以作为笔夹使用,并且可以实现笔夹收芯。

3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位移件(41)上还设有位移卡凸(411)。

3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外杆(1)上可拆出盖体(14)。

3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触发环(62)的外径大于外杆(1)的外径。

3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触发环(62)的下端增加触发斜面(621)。

3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调节件(4)或外杆(1)的前端,可拆分出换笔部(d)。

3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工具主体(5)包括圆珠笔芯、中性笔芯、钢笔书写芯和墨囊、荧光笔笔芯、宝珠笔笔芯、可擦笔笔芯、眉笔、螺丝刀、钥匙、手工刀具、开关、橡皮擦、唇膏、永恒笔笔芯和/或铅笔笔芯。

3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与工具主体(5)相抵触的结构处还设有调节孔(e1),所述调节孔(e1)内还设有可调节底座(e)。

3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控制件(2)的下端还可延伸设有延伸杆(23)。

4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为弹性物质,弹性结构、可磁吸物的反斥力、弹簧、弹片、可磁吸材料的反斥力、弹性材料和/或组合或单独形成。

4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当采用定位件(7)和触发盖体(63)时,所述触发盖体(63)和定位件(7)可一体化生产。

4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复位件(3)和辅助复位件(31)也可以通过拉伸型弹性元件或磁吸的吸力,从相反的位置替代原本的方位需求的持续的力。

4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位移件(41)在不采用滑动珠、转动件或第三方配件等方式代替时,则整体呈倒钩状。

4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外杆(1)或调节件(4)上还设有握笔套(t)。

4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出芯状态切换回收芯状态;则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中,任选一个及其以上的方法实现:

46、七、摁杆收芯方案一:外力挤压摁杆(75)接触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47、八、摁杆收芯方案二:外力抬起摁杆(75)远离位移件(41)的一端,使摁杆(75)的另一端受到联动影响挤压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当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则受到复位件(3)的作用,位移件(41)下移到达收芯处(a);

48、十、提拉收芯方案三: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通过不使用切换坡(76),使得位移件(41)向后形变,形变到一定程度,此时,松开外力受复位件(3)的影响,位移件(41)会经过出芯卡台(73),但不会和出芯卡台(73)发生配合,而是直接落入收芯处(a);

49、十一、反推收芯方案:保持外杆(1)不动,外力拉扯调位件(4)下移或上移,通过反推辅坡(417),所述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从而回到收芯处(a);

50、十二、摁压收芯方案三:通过外力摁压触发环(62),使得触发环(62)挤压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从而使得触发盖体(63)或触发件(64)挤压控制件(2),所述控制件(2)使得位移件(41)内移,从而位移件(41)和出芯卡台(73)脱扣,通过复位件(3),使得位移件(41)回到收芯处(a);

51、九、触发收芯方案二:通过触发组件(6)的传动,从而导致控制件(2)的移动,使得位移件(41)脱离出芯卡台(73)的限制,则位移件(41)会受到复位件(3)的影响移动,从而实现收芯;

5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53、七、提拉出芯方案四: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直接移动到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54、八、提拉出芯方案五:外力控制调位件(4)上移,所述位移件(41)从收芯处(a)向上移动,通过延伸切换坡(415)和/或阻隔进入坡(171)到达出芯卡台(73)上,和出芯卡台(73)形成卡合,则出芯完成;

55、上述移动控制收芯和提拉收芯,可以同时实现;上述移动控制收芯方式,可以通过增加触发组件升级成触发收芯,所述触发收芯,则是当触发组件收到三百六十度的外力传动给控制件,导致控制件发生相应的位移,从而实现触发收芯。

56、当采用触发收芯时,上述触发收芯和提拉收芯,可以同时实现。

57、上述提拉出芯,在调位件整体处于外杆上半段时,通过外杆的顶端之上的调位件控制出芯时,则变为摁压收芯,而原本的提拉收芯,也同时转变为摁压收芯,操作方式皆变成: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下移,实现摁压出芯或摁压收芯。

58、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时,则所述调节件上还设有摁压件,通过摁压件则可以便于更好的控制调节件;

59、当采用摁压出芯和摁压收芯时,则上述的移动控制收芯,也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下摁收芯,但是,这种摁压的下摁收芯的触发行程远低于原本的摁压收芯,故此,下摁收芯远比摁压收芯更加灵敏,通过触发组件的升级,则下摁收芯也可以升级为触发收芯。

60、当采用摁压出芯时,摁压出芯和下摁收芯,可以同时实现;当下摁收芯升级为触发收芯时,摁压出芯和触发收芯,可以同时实现;

61、上述同时实现,就是一个产品同时具备这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从而带来更全面的优质体验。

62、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通过提拉出芯的方式:保持外杆不动,外力控制调位件,使位移件上移,从而重新进入控制件和定位槽的限制即可。

6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4、一、针对整只笔出芯状态的稳定性、收芯状态的稳定性、出芯状态切换到收芯状态的稳定性和流畅度、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的稳定性和流畅度、外观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整体内部空间的压缩和优化、触发力度转化比例的调整等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65、二、利用结构的优化,实现去外物复位的效果,减少触发所需的最小力度,极大的提高触发效果,使得实际使用体验极大提升,更好的实现了触发收芯。

66、三、通过结构整体化和去外物复位的优化,实现降低成本和降低装配难度的更佳效果。

67、四、通过对提高结构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实现提拉收芯和触发收芯,这两种收芯方式皆具备极大的市场价值和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也满足了不同客户之间的需求。

68、五、可以传动更多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69、六、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和降低了组装难度。

70、十、触发环增加了触发斜面,进一步提高触发效果。

71、十二、对提拉收芯的各项细节进行了严格的把控,降低对精度的需求,从而极大的提高容错率,更有利于生产和组装。

72、十三、提高产品的使用率和适配场景,节约消费者的资金和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73、十五、通过去关节轴承的优化,虽然关节轴承属于成熟技术,并且十分稳定,但是,经过多次测验,发现实际对于笔的三百六十度触发而言,关节轴承的稳定性给笔带来的是高成本和扼杀了一些可能;

74、反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所带来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的不稳定,反而可以实现更好的技术效果,不仅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同时,还在关节轴承所能实现的原本的技术效果上,有了新的突破:

75、可以实现半圆式触发效果,即在三百六十度的基础上,增加了顶部斜向三百六十度和顶部的触发收芯;这种突破,所带来的不仅是触发范围的极度扩展,同时,还可以实现更好的触发效果,因为,关节轴承所带来的稳定性必然会吸收除触发范围外产生的触发力度,则这部分触发力度是没办法传动下去的;而实际生活中笔的存在场景是非常多变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超出关节轴承触发范围的触发力度是必然存在的;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度触发结构;其触发范围更大,实现了半圆式触发收芯,则可以传动整个半圆范围的触发力度,所以,关节轴承会消耗更多的外部触发力度,而本发明所采用的三百六十度触发结构,还能进一步降低被结构本身所消耗的外部触发力度,使在外部触发力度不便的情况下,传动更多的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76、则新的突破所带来的优点,至少包含以下三点:

77、1、实现了半圆式收芯,触发范围极大增加,覆盖了侧面三百六十度、顶部斜向三百六度和顶部三百六十度;

78、2、可以传动更多外部触发力度,更好的实现触发收芯;

79、3、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和降低了组装难度。

80、十六、针对触发组件的传动方式进行了优化,采用直接接触传动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则自动笔夹和笔之间的配合点,无论是采用铰连接、关节轴承、三百六十度旋转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都可以分解部件后藏于笔内,采用组装的形式进行装配,减少装配难度和成本,同时,提升笔的外观和使用稳定性。

81、十七、采用中心挤压方法,更好的实现了下压件的下移;在转动杆和下压件之间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得下压件下压的距离扩大很多,极大的提高了下压效率,而对比文件中附图13中采用的360°倾斜下移解决出芯切换到收芯方案,是由内而外的挤压,这种挤压方式更为费力,并且以关节轴承处为原点进行由内往外的旋转,触发件和内部触发件之间的接触点的水平高度是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而触发件倾斜的主要目的是使内部触发件下压,对比文件的方案会有下移距离的相互抵消,导致最终下移的距离变少一些,故此,并不高效;而倾斜下移方式,采用的是由外往内的挤压过程,则挤压更为省力,并且,触发件和控制件之间的接触点的水平高度是逐渐下降的,则最终下移的距离会更多;此消彼长,而本身这种方案的下移距离就是较小的,相对增加的下移距离就显得相当多了,使得触发收芯更容易。

8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