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补偿电路、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凭借其自发光、驱动功耗小、发光转化效率高、响应时间短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至电子设备中。oled显示面板包括多个亚像素,亚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发光器件发光。
2、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电源管理集成电路(power 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pmic)向oled显示面板的两端提供电源电压信号,电源电压信号传输至像素驱动电路中,用于生成驱动电流。驱动电流的大小,影响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由于电源管理电路与oled显示面板之间的传输路径较长,电源电压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压降(ir drop)。压降的存在不仅会影响oled显示面板中亚像素的显示效果,还会影响相同规格的不同oled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致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补偿电路、电路板组件和电子设备,用于对显示面板两端接收的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进行补偿,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保证相同规格的不同显示面板亮度的一致性。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补偿电路。该补偿电路包括接收子电路、第一计算子电路和第二计算子电路。接收子电路包括加法模块和电压跟随模块,所述加法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所述加法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跟随模块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电压跟随模块用于输出跟随电压信号。第一计算子电路用于接收第一参考电压以及所述跟随电压信号,输出第一伽马信号;所述第一伽马信号的电压值为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与所述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第二计算子电路用于接收第二参考电压以及所述跟随电压信号,输出第二伽马信号;所述第二伽马信号的电压值为所述第二参考电压与所述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差。
4、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补偿电路先基于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利用加法模块和电压跟随模块生成跟随电压信号,再基于跟随电压信号,利用第一计算子电路和第二计算子电路生成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第一伽马信号的电压值为第一参考电压与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使得第一伽马信号中能够补偿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第二伽马信号为第二参考电压与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差,使得第二伽马信号中也能够补偿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
5、在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补偿电路应用至电子设备中时,补偿电路的输出端(也即第一计算子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计算子电路的输出端)能够与源极驱动器的输入端相连,将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传输至源极驱动器中。源极驱动器根据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能够生成数据电压信号。这样一来,在数据电压信号中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进行了补偿。
6、在数据电压信号输入至像素驱动电路中后,像素电路根据数据电压信号、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生成驱动电流,由于数据电压信号中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进行了补偿,因此可以消除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对驱动电流大小的影响,实现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的补偿,从而可以改善由于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存在压降导致的驱动电流较小,显示面板亮度较暗,显示效果较差的问题。
7、对于相同规格的不同电子设备而言,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会因显示面板抽载、走线阻抗等因素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相同规格的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之间存在亮度差异。本技术实施例利用补偿电路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进行补偿,从而可以改善甚至解决相同规格的不同电子设备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不同,导致显示面板之间存在亮度差异的问题。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法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器、第二电阻器、第三电阻器、第四电阻器和第一运算放大器。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源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电源电压信号,所述第一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均耦接于所述电压跟随模块的输入端。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跟随模块包括电压跟随器,所述电压跟随器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加法模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电压跟随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压跟随器用于接收所述加法模块输出的所述跟随电压信号,并向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和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输出所述跟随电压信号。
10、本技术实施例中,加法模块和电压跟随模块均为模拟电路,接收子电路输出的跟随电压信号为模拟信号,由于模拟信号具有精确的分辨率及易处理的特点,因而利用跟随电压信号生成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时,可以提高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的精度,保证补偿电路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的补偿效果。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为第一乘积与第二乘积之和,所述第一乘积为所述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一系数的乘积,所述第二乘积为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系数的乘积。其中,所述第一系数和所述第二系数均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第一系数和所述第二系数不同时为0。
12、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调整第一系数的数值和第二系数的数值,可以对跟随电压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进行调节。第一伽马信号的电压值为第一参考电压与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和,调节跟随电压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能够影响第一伽马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第二伽马信号为第二参考电压与跟随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差,调节跟随电压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能够影响第二伽马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
13、由于数据电压信号是根据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得到的,因此调整第一系数的数值和第二系数的数值,可以影响数据电压信号中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权重,也即影响数据电压信号中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力度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力度。
14、这样一来,使得补偿电路能够适配于不同的电子设备中,提高补偿电路的适用性。同时,对于单个电子设备而言,设置能够调节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力度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力度的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还可以在第一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压降不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进行补偿,提高补偿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包括第五电阻器、第六电阻器、第七电阻器、第八电阻器和第三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所述第六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跟随电压信号;所述第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六电阻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所述第七电阻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八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五电阻器与所述第六电阻器的阻值相同,所述第七电阻器和所述第八电阻器的阻值相同。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计算子电路同样为模拟电路,第一计算子电路输出的第一伽马信号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具有精确的分辨率及易处理的特点,在利用第一伽马信号生成数据电压信号时,有利于提高数据电压信号的精度,从而提高数据电压信号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精度。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包括第九电阻器、第十电阻器、第十一电阻器、第十二电阻器和第四运算放大器。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跟随电压信号,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九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电阻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参考电压,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所述第十一电阻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九电阻器与所述第十电阻器的阻值相同,所述第十一电阻器和所述第十二电阻器的阻值相同。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计算子电路为模拟电路,第二计算子电路输出的第二伽马信号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具有精确的分辨率及易处理的特点,在利用第二伽马信号生成数据电压信号时,有利于提高数据电压信号的精度,从而提高数据电压信号对第一电源电压信号和第二电源电压信号的补偿精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偿电路还包括生成子电路,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均与所述生成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生成子电路用于向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输出所述第一参考电压,向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输出所述第二参考电压。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成子电路包括第一分压单元和第二分压单元。所述第一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压,所述第一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参考电压。所述第二分压单元的输入端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压,所述第二分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二参考电压。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压单元包括相连的第十三电阻器和第十四电阻器,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压;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器的第一端均耦接于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
22、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第十三电阻器和第十四电阻器构成分压电路,从而利用参考电压生成第一参考电压。第一参考电压的电压值小于参考电压的电压值。其中,可以根据参考电压和第一参考电压的大小,调节第十三电阻器的阻值和第十四电阻器的阻值。
23、所述第二分压单元包括相连的第十五电阻器和第十六电阻器,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压,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六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五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六电阻器的第一端均耦接于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
24、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第十五电阻器和第十六电阻器构成分压电路,从而利用参考电压生成第二参考电压。第二参考电压的电压值小于参考电压的电压值。其中,可以根据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的大小,调节第十五电阻器的阻值和第十六电阻器的阻值。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生成子电路包括第十七电阻器、第十八电阻器和第十九电阻器。所述第十七电阻器的第一端用于接收所述参考电压,所述第十七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十九电阻器的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所述第十七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一端均耦接于所述第一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十八电阻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九电阻器的第一端均耦接于所述第二计算子电路的输入端。
26、本技术实施例中利用第十七电阻器、第十八电阻器和第十九电阻器构成分压电路,使得第十七电阻器和第十八电阻器之间的节点电压(也即第一参考电压)小于参考电压,第十八电阻器和第十九电阻器之间的节点电压(也即第二参考电压)小于参考电压。通过调整第十七电阻器、第十八电阻器和第十九电阻器的阻值,可以调整第十七电阻器、第十八电阻器和第十九电阻器的分压,从而调整第一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的大小。
27、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路板组件。该电路板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补偿电路。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电源连接线和反馈信号线。所述补偿电路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线和所述反馈信号线相连。其中,所述第一电源连接线用于向所述补偿电路提供第一电源电压信号;所述反馈信号线用于向所述补偿电路提供第二电源电压信号。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供电电路,供电电路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且与所述补偿电路相连,所述供电电路用于向所述补偿电路提供参考电压,所述补偿电路还用于根据所述参考电压生成第一参考电压和第二参考电压。
29、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第二电路板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路板组件。
30、显示面板包括多条电源电压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在所述电源电压线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路板组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第一电源连接线与所述多条电源电压线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二电源连接线,所述第二电源连接线与所述多条电源电压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源连接线还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的反馈信号线相连。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主电路板、第一连接电路板和第二连接电路板。主电路板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一连接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主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电路板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主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电路板包括第二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反馈信号线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线相连。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电路板还包括电源电路、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源电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电路板还包括第三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线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电路板还包括第四连接线,所述第四连接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连接线相连。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数据线,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源极驱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源极驱动器与所述多条数据线相连。所述电路板组件的补偿电路与所述至少一个源极驱动器相连,所述补偿电路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源极驱动器输出第一伽马信号和第二伽马信号。
34、其中,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