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60185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63-293573中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鼓,转印纸张卷绕在该转印鼓的外周面上。该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卷绕在转印鼓(转印体)的外周面上的转印纸张的后端部的后端固定装置。该后端固定装置(后端限制部件)通过将磁体安装到转印鼓上利用按压片来固定转印纸张的后端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后端限制部件沿着转印体的周向相对于转印体定位的精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色调剂图像依次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转印体,记录介质卷绕在所述转印体的外周面上,所述转印体多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图像承载体相对的转印位置,以便在所述图像承载体旋转的同时将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后端限制部件,其能够沿着所述转印体的周向相对于所述转印体移动,所述后端限制部件在限制卷绕在所述转印体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部的位置时随所述转印体一起旋转;驱动部件,其使所述转印体旋转;以及传递装置,当所述后端限制部件随所述转印体一起旋转时,所述传递装置将所述驱动部件用来使所述转印体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后端限制部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传递装置包括:移动部件,其使构成所述后端限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构件朝向所述转印体移动或者远离所述转印体;以及接合系统,其将所述构件与所述转印体接合,以便在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构件与所述转印体接触时能够传递旋转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构件沿着所述转印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移动部件使所述构件沿着所述转印体的径向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后端限制部件包括:所述构件;以及限制部,其设置在所述构件上并且能够在释放状态和限制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释放状态下,由于所述构件沿着所述转印体的径向向外移动而使所述限制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部分离以释放所述后端部,而在所述限制状态下,由于所述构件沿着所述转印体的径向向内移动而使所述限制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部接触以限制所述后端部的位置。当所述接合系统将所述构件与所述转印体接合时,处于所述释放状态的所述限制部切换到所述限制状态。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单独地控制转印体的位置和后端限制部件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后端限制部件沿着转印体的周向相对于转印体定位的精度。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转印体的旋转力不直接地传递到构件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地提高后端限制部件沿着转印体的周向相对于转印体定位的精度。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移动部件使转印体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更简单的构造实现从转印体到构件的旋转力传递。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移动部件使转印体移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利用更简单的构造实现从转印体到构件的旋转力传递。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限制部独立于构件而移动的情况相比,限制部分能够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而切换至限制状态。附图说明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A和1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图2A和2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处于释放状态和夹持状态的前端夹持件的侧视图;图3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鼓、前端夹持件和后端夹持件的展开图,而图3B是转印鼓、前端夹持件和后端夹持件的侧视图;图4A至4D示出片材介质卷绕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鼓上的一系列状态;图5A至5D是示出已卷绕在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鼓上的片材介质与转印鼓分离的一系列状态;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转印鼓和图像承载体等部件的侧视图;图7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8A和8B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鼓的侧表面和辊子的侧表面的透视图;图10A和10B是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图11A和11B是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图12A和12B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放大正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透视图;以及图15A和15B是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如后端夹持件和转印鼓等部件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参考图1A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总体构造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2、转印装置14、定影装置16、片材供给单元18和控制单元20。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色调剂图像。片材介质P是记录介质并被供给到转印装置14,并且转印装置14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卷绕在转印装置14上的片材介质P上。定影装置16将已经形成在从转印装置14释放的片材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介质P上。片材供给单元18将片材介质P供给至转印装置14。控制单元20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单元首先,描述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2。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图像承载体22,在图像承载体22旋转的同时色调剂图像依次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12还包括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旋转式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充电装置24给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充电。曝光装置26使图像承载体22的带电表面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旋转式显影装置28使用显影剂将已经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清洁装置46去除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残留物。图像承载体图像承载体22设置为沿箭头A方向旋转并且在其表面上包括带负电的感光层22A。充电装置24、曝光装置26、旋转式显影装置28和清洁装置46沿着箭头A方向依次布置在图像承载体22周围。还设置有驱动源(未示出),该驱动源驱动图像承载体22以圆周速度V1旋转。充电装置充电装置24设置为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在旋转的图像承载体22带动充电装置24旋转的同时,充电装置24给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充电。曝光装置曝光装置26用光照射已经通过充电装置24带电的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以形成静电潜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曝光装置26包括例如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未示出)。旋转式显影装置旋转式显影装置28包括旋转轴28A以及围绕旋转轴28A布置的用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部28Y、28M、28C和28K。旋转式显影装置28绕着旋转轴28A沿箭头C方向旋转。在旋转式显影装置28中,各个显影部28Y、28M、28C和28K位于各自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的位置。于是,旋转式显影装置28依次将已经通过曝光装置26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这些显影部28Y、28M、28C和28K收容相应颜色的显影剂。清洁装置清洁装置46从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回收未被转印装置14(下面将描述)转印到片材介质P上而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的表面上的色调剂或其他异物。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46是刮板式清洁器。转印装置现在,描述转印装置14,片材介质P卷绕在转印装置14上,并且转印装置14将已经由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卷绕的片材介质P上。转印装置14包括转印鼓30、前端夹持件32和后端夹持件34。转印鼓30作为卷绕有片材介质P的转印体的实例,图像承载体22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介质P上。前端夹持件32作为夹持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的前端夹持部件的实例。后端夹持件34作为限制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的位置的后端限制部件的实例。转印装置14还包括:片材传感器36,其检测在该处经过的片材介质P;按压辊38,其将片材介质P按压在转印鼓30上;驱动电动机M1(见图1A和1B),其驱动转印鼓30旋转;以及电源48,其对转印鼓30施加转印偏压,转印偏压是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下面,详细地描述后端夹持件34。转印鼓布置为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的转印鼓30包括旋转轴30A、鼓形基部30B以及形成在基部30B的外周面周围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层30C。沿着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从弹性层30C的前端到弹性层30C的后端,弹性层30C依照鼓形基部30B的外周的形状。转印鼓30的即使最大尺寸的片材介质P也无法卷绕的部分是弹性层30C在转印鼓30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因而缺少弹性层30C的切除区30D。转印鼓30的尺寸和图像承载体22的尺寸以及转印鼓30和图像承载体22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为这样:当转印鼓30的切除区30D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时,转印鼓30和图像承载体22不会彼此接触。例如介电片等介电物质未附着在弹性层30C的外周面上,因此片材介质P在转印鼓30上的卷绕不涉及静电吸引力的利用。如图6所示,在转印鼓30与图像承载体22彼此相对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介质P上的转印位置Tr,图像承载体22按压转印鼓30的弹性层30C。于是,弹性层30C被图像承载体22一直按压至图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受压周线NL。在转印位置Tr,主要利用图像承载体22的静电吸引力进行由转印鼓30和图像承载体22夹持的片材介质P的传送。如图1A和图1B所示,辊子30E安装在转印鼓30的旋转轴30A的第一端部上。沿着转印鼓30的旋转轴30A的方向(下文也简称为“鼓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0H设置为与转印鼓30隔开一定距离。在旋转轴30H上安装有辊子30G,辊子30G通过与辊子30E的外周面接触而能够在其自身和辊子30E之间传递旋转力。在鼓轴线方向上辊子30G长于辊子30E。在旋转轴30H上安装有齿轮30J,齿轮30J与安装在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上的齿轮30F啮合,驱动电动机M1作为驱动转印鼓30旋转的驱动部件的实例。驱动电动机M1的驱动力驱动转印鼓30以圆周速度V2旋转,圆周速度V2低于图像承载体22的圆周速度V1。在鼓轴线方向上齿轮30F长于齿轮30J。片材传感器如图7所示,片材传感器36设置为与转印鼓30的外周面相对。片材传感器36用红外光照射在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同时被传送的片材介质P,并且使用反射光检测在该处经过的片材介质P。片材传感器36沿着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下文将描述的后端夹持件34的待机位置(图7中所示的后端夹持件34的位置)的上游,并且沿着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片材介质P被供给到转印鼓30的片材供给位置Pa的下游。按压辊将片材介质P按压在转印鼓30上的按压辊38沿着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转印位置Tr的上游,并且沿着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后端夹持件34的待机位置的下游。按压辊38朝向转印鼓30移动或者远离转印鼓30(参见图6中所示的箭头D1和D2)。前端夹持件如图3A和图3B所示,夹持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片材介质P前端部的前端夹持件32安装在转印鼓30上,并且设置在切除区30D中。图3A是转印鼓30的外周展开的展开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前端夹持件32包括按压板32A和轴部件32B。按压板32A将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按压在弹性层30C上。轴部件32B使按压板32A旋转以便按压板32A夹持或释放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按压板32A沿着鼓轴线方向延伸。例如,通过使不锈钢板弯曲来形成按压板32A,并且从鼓轴线方向看按压板32A具有单个弯曲部。轴部件32B的轴线方向平行于鼓轴线方向。柱形的轴部件32B固定在按压板32A的第一端部上。因此,当轴部件32B旋转时,前端夹持件32移动而在按压板32A的第二端部夹持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的夹持状态(见图2B)以及该第二端部释放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的释放状态(见图2A)之间切换。如图2A和图2B所示,移动而在夹持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切换的前端夹持件32的轨迹形成在受压周线NL的内侧,因而前端夹持件32不会与图像承载体22接触。换言之,前端夹持件32位于图像承载体22压缩弹性层30C的区域之外,因而当前端夹持件32已经移至转印位置Tr时,前端夹持件32与图像承载体22分离。定影装置现在,描述将形成在片材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介质P上的定影装置16。如图7所示,定影装置16包括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加热辊16A包括加热源(未示出),并且旋转力被传递至加热辊16A。加压辊16B与加热辊16A压力接触。当保持色调剂图像的片材介质P被夹持在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之间并且被传送时,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受压从而被定影到片材介质P上。排出辊44沿片材介质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装置16的下游。排出辊44将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介质P排出到形成在装置主体10A的上表面上的排出部42。片材供给单元现在,描述将片材介质P供给到转印装置14的片材供给单元18。片材供给单元18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中的下部,并且包括片材收容部件18A、拾取辊18B、分离辊18C和前端传感器18D。片材收容部件18A收容片材介质P。拾取辊18B从片材收容部件18A拾取片材介质P。分离辊18C将紧密地附着的片材介质P彼此分离。前端传感器18D检测在该处经过的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片材供给单元18还包括多个传送辊18E。传送辊18E沿着传送路径40传送每张片材介质P。这样,每张片材介质P从片材收容部件18A沿着传送路径40被传送到片材供给位置Pa,片材供给位置Pa沿转印鼓30的旋转方向位于转印位置Tr的上游。整个构造的操作现在,描述整个构造的操作。首先,将已经由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等形成的彩色图像数据输入到图像信号处理器(未示出)例如作为红色(R)、绿色(G)、蓝色(B)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将已经经历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四色灰度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输出到曝光装置26,以便开始图像形成操作。如图7所示,随着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图像承载体22和转印鼓30开始一起旋转。这里,图像承载体22的圆周速度V1高于转印鼓30的圆周速度V2。例如,图像承载体22的圆周速度V1比转印鼓30的圆周速度V2高大约0.5%~1%。此时,前端夹持件32和后端夹持件34处于释放状态。在前端夹持件32随着转印鼓30一起旋转的同时,后端夹持件34在处于释放状态的同时保持静止在待机位置而不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在充电装置24给旋转的图像承载体22的感光层22A充电之后,曝光装置26用光照射图像承载体22,以便在图像承载体22上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第一颜色(例如黄色)的静电潜像。同时,旋转式显影装置28旋转,以便收容颜色与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对应的色调剂的显影部(如果相应的颜色是黄色,则为黄色显影部28Y)位于与图像承载体22相对的位置。此后,显影部28Y将图像承载体2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在图像承载体22上形成色调剂图像。随着图像承载体22的旋转,色调剂图像朝向该色调剂图像与转印鼓30相对的转印位置Tr被传送。随着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片材介质P的供给也开始。具体地,通过分离辊18C将拾取辊18B从片材收容部件18A拾取的片材介质P分离。通过传送辊18E将分离的片材介质P传送到传送路径40。然后,前端传感器18D检测在该处经过的每张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并且向控制单元20发送检测信号。已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控制单元20基于检测信号来控制片材介质P的传送,以使在前端夹持件32到达片材供给位置Pa时片材介质P也同时到达片材供给位置Pa(见图4A)。这里,在供给片材介质P时,将由片材尺寸传感器(未示出)检测到的与片材介质P的尺寸有关的信息发送至控制单元20。如图4B所示,当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到达片材供给位置Pa时,已处于释放状态的前端夹持件32同时切换到夹持状态。这样,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由前端夹持件32夹持。然后,夹持片材介质P的前端夹持件32经过与静止的后端夹持件34相对的位置。已经经过后端夹持件34的前端夹持件32随后在夹持片材介质P的同时朝向转印位置Tr移动。这里,按压辊38位于按压辊38与弹性层30C接触的接触位置,并且将片材介质P按压在弹性层30C上,以便片材介质P卷绕在转印鼓30上而依照弹性层30C的形状。因此,如图4C所示,在由前端夹持件32夹持的同时已经经过转印位置Tr的片材介质P在由前端夹持件32夹持的同时卷绕在转印鼓30上。在图像承载体22与转印鼓30彼此相对的转印位置Tr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第一颜色(例如黄色)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鼓30上的片材介质P上。通过清洁装置46从图像承载体22上回收转印后残留在图像承载体22上的部分色调剂(见图6)。此后,片材传感器36检测在该处经过的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已接收到来自片材传感器36的信号的控制单元20向后端夹持件34和按压辊38发送指令。已接收到指令的后端夹持件34从释放状态切换到下文将描述的限制状态以限制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已接收到指令的按压辊38从接触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以变成与片材介质P分离。已切换到限制状态的后端夹持件34开始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换言之,后端夹持件34的片材限制部件34A以与转印鼓30的圆周速度V2相同的速度移动。如图4D所示,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的后端夹持件34在限制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的同时经过转印位置Tr。同样地,根据上述过程重复先于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第二种颜色和随后颜色(例如品红色和蓝绿色)的潜像的形成和显影以及与潜像对应的色调剂图像的转印。如图5A和5B所示,在转印最后颜色(例如黑色)的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与转印先于最后颜色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不同,前端夹持件32在转印位置Tr从夹持状态切换到释放状态。如图5C和5D所示,当前端夹持件32释放形成有多重色调剂图像的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时,该前端部由于曾经被弹性层30C和图像承载体22夹持而从转印鼓30分离。朝向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16传送前端部从转印鼓30分离的片材介质P。随着进一步传送片材介质P,限制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的后端夹持件34到达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后端夹持件34从限制状态切换到释放状态以释放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已切换到释放状态的后端夹持件34停止在待机位置。定影装置16将已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6的片材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介质P上。随着进一步传送片材介质P,片材介质P从转印鼓30分离。最终,通过排出辊44将片材介质P排出到排出部42上。相关部分的构造现在,描述后端夹持件34。如图1A和图1B所示,后端夹持件34设置为沿着鼓轴线方向延伸而跨过转印鼓30。后端夹持件34包括作为沿着鼓轴线方向延伸的限制部件实例的片材限制部件34A、安装在片材限制部件34A的两个端部的一对保护器34B以及固定有保护器34B的基端部的一对辊子34C,辊子34C由旋转轴30A支撑为可相对于旋转轴30A旋转。辊子34C的外径与辊子30E的外径相同,但大于转印鼓30的外径。每个保护器34B的基端部固定在相应辊子34C的外周面的位于鼓轴线方向的转印鼓30侧的部分上。片材限制部件34A由膜形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可弹性变形。树脂材料的实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和氟碳树脂。后端夹持件34还包括各自设置在相应一个保护器34B和相应一个辊子34C内部的螺线管34D,螺线管34D使片材限制部件34A沿着转印鼓30的径向(以下可简称为“鼓径向”)移动。在此构造中,控制单元20(见图7)控制螺线管34D以便片材限制部件34A沿鼓径向向外移动。因此,片材限制部件34A切换到释放状态,在此状态下片材限制部件34A与弹性层30C分离以释放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见图1A)。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34D以便片材限制部件34A沿鼓径向向内移动。因此,片材限制部件34A切换到限制状态,在此状态下片材限制部件34A通过使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与弹性层30C接触以使该后端部依照弹性层30C的形状来限制该后端部(见图1B)。与辊子30G外径相同的辊子50安装在旋转轴30H上,并且位于辊子30G的与齿轮30J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在旋转轴30H上的辊子50、辊子30G和齿轮30J组成旋转力传递单元52,旋转力传递单元52作为将驱动电动机M1用来使转印鼓30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后端夹持件34的传递单元的实例,下文将进行描述。还设置有支撑部件(未示出),该支撑部件支撑旋转力传递单元52以便旋转力传递单元52可沿着鼓轴线方向移动。未示出的止动部件限制旋转力传递单元52的移动范围。如图1A和1B所示,旋转力传递单元52可以在辊子50和辊子30G与辊子34C接触的接触位置(见图1B)以及辊子50和辊子30G与辊子34C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1A)之间移动。还设置有螺线管58,螺线管58使旋转力传递单元52在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具体而言,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58时旋转力传递单元52位于分离位置,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58时旋转力传递单元52移动到接触位置。具体而言,当如图1B所示旋转力传递单元52位于接触位置时,辊子30G设置为在辊子30E和位于辊子30E侧的一个辊子34C(当需要时称为“第一辊子34C”)之间沿着鼓轴线方向伸展,并且与辊子30E和位于辊子30E侧的辊子34C接触。辊子50与相对于转印鼓30设置在第一辊子34C的相反侧的另一个辊子34C(当需要时将另一个辊子34C称为“第二辊子34C”)接触。另一方面,当如图1A所示旋转力传递单元52位于分离位置时,辊子50和辊子30G沿着鼓轴线方向与辊子34C分离,而辊子30E和辊子30G保持彼此接触。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用来将后端夹持件34定位在待机位置的定位销60。在第二辊子34C的侧表面形成有供定位销60的末端部插入的凹陷部62。还设置有螺线管64,螺线管64使定位销60移动,以便将定位销60插入凹陷部62中或者从凹陷部62中抽出定位销60。当定位销60处于定位销60被插入凹陷部62中的插入状态时,后端夹持件34位于待机位置(见图1A)。另一方面,当定位销60处于定位销60从凹陷部62中抽出的抽出状态时,允许后端夹持件34绕着旋转轴30A旋转。相关部分的操作如图7所示,当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图像承载体22和转印鼓30开始一起旋转。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A所示,控制单元20(见图7)控制螺线管64以便定位销60切换到插入状态,从而后端夹持件34位于待机位置。控制单元20还控制螺线管34D以便后端夹持件34切换到释放状态。控制单元20还控制螺线管58以便旋转力传递单元52位于分离位置。前端夹持件32夹持沿着图7所示的传送路径40被传送的片材介质P的前端部,从而片材介质P卷绕在旋转的转印鼓30上。如图1B所示,当卷绕在转印鼓30上的片材介质P的后端部到达片材限制部件34A时,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64以便定位销60切换到抽出状态。这允许后端夹持件34绕着旋转轴30A旋转。与此同时,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58以便旋转力传递单元52移动到接触位置,从而旋转力从驱动电动机M1经由旋转力传递单元52传递到后端夹持件34。这样,转印鼓30和后端夹持件34一起旋转。控制单元20还控制螺线管34D以便后端夹持件34切换到限制状态。如上所述,旋转力传递单元52用于将驱动电动机M1用来使转印鼓30旋转的旋转力传递到后端夹持件34。与后端夹持件34和转印鼓30各自设置有传递单元的情况相比,提高了沿着转印鼓30的周向相对于转印鼓30定位后端夹持件34的精度。在后端夹持件34和转印鼓30各自设置有传递单元的情况下,每个传递单元都包含降低定位精度的因素,例如每个零件的制造公差或安装公差和零件之间的游隙等。由于相对于转印鼓30定位后端夹持件34的精度的提高,可以减小由片材限制部件34A限制的片材介质P的后端侧面积。这导致片材介质P的后端侧空白区(不可形成色调剂图像的范围)的减小。此外,用于使转印鼓30旋转的驱动电动机M1驱动后端夹持件34旋转。这消除了单独地准备用于使后端夹持件34旋转的驱动源的需要。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现在,参考图8A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描述。如图8A和图8B所示,作为固定有保护器34B的基端部的一对构件实例的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对辊子70由旋转轴30A支撑为可相对于旋转轴30A旋转并且可相对于旋转轴30A沿着鼓轴线方向移动。与安装在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上的齿轮30M啮合的齿轮30N具有比齿轮30M大的直径,并且安装在旋转轴30A上。如图9所示,在转印鼓30的与辊子70相对的每个侧表面30L上,围绕转印鼓30的旋转轴线形成有具有凸部和凹部的环状的啮合部72A。在每个辊子70的与转印鼓30相对的侧表面70A上形成有具有凸部和凹部的一对被啮合部72B。被啮合部72B具有弧形形状以便因辊子70沿鼓轴线方向的移动而与啮合部72A啮合。当啮合部72A与被啮合部72B啮合时,后端夹持件34与转印鼓30接合。换句话说,将辊子70与转印鼓30接合的接合系统72各自包括啮合部72A和一对被啮合部72B。如图8A和图8B所示,设置有螺线管74,螺线管74作为使辊子70沿着鼓轴线方向朝向转印鼓30移动或者远离转印鼓30的移动部件的实例。每个螺线管74的端部设置在相应一个辊子70的侧表面70B上,侧表面70B与侧表面70A相反。在每个螺线管74和相应的侧表面70B之间设置有轴承(未示出)。还设置有推压弹簧(未示出),该推压弹簧朝向螺线管74推压辊子70以便辊子70与螺线管74接触。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74时辊子70与转印鼓30分离,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74时辊子70与转印鼓30接触。在此构造中,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74以便辊子70在辊子70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8A)以及辊子70与转印鼓30接触并且啮合部72A与被啮合部72B彼此啮合的接触位置(见图8B)之间移动。当辊子70位于接触位置时,驱动电动机M1的旋转力经由转印鼓30传递至后端夹持件34。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用来将后端夹持件34定位在待机位置的定位销76。在辊子70的侧表面70B上形成有供定位销76的末端部插入的凹陷部78。当辊子70位于分离位置时,定位销76处于定位销76被插入凹陷部78中的插入状态(见图8A)。另一方面,当辊子70位于接触位置时,定位销76处于定位销76从凹陷部78中抽出的抽出状态(见图8B)。在每个辊子70上设置有限制部件收紧装置(未示出)。限制部件收紧装置用于将张力保持在预定范围内,在辊子70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该张力施加在片材限制部件34A上。在上述构造中,为了在待机位置将后端夹持件34保持为处于待机状态,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74以便辊子70位于分离位置。这里,定位销76处于插入状态并且后端夹持件34位于待机位置。另一方面,为了使后端夹持件34随转印鼓30一起旋转,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74以便辊子70移动到接触位置。因此,图9中所示的啮合部72A与被啮合部72B彼此啮合,从而转印鼓30的旋转力经由接合系统72传递到辊子70。这里,定位销76处于抽出状态从而后端夹持件34可绕着旋转轴30A旋转。如上所述,由于辊子70沿着鼓轴线方向移动,所以转印鼓30的旋转力被传递到辊子70。由于通过使辊子70移动而将旋转力从转印体30传递到辊子70,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实现从转印体30到辊子70的旋转力传递。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相同。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0A和图10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描述。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对辊子81作为一对构件的实例,并且保护器34B的端部固定在辊子81上。辊子81各自在与转印鼓30相对的侧表面81A上不具有被啮合部。同样地,在转印鼓30的侧表面30L上未形成啮合部。在旋转轴30A上安装有止动环80,辊子81分别与止动环80接触从而位于分离位置。还设置有推压部件(未示出),该推压部件推压辊子81以便辊子81与止动环80接触。按压部件82相对于辊子81设置在转印鼓30的相反侧。按压部件82用于将辊子81移动到接触位置。按压部件82具有沿着与鼓轴线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纵长形状。每个按压部件82在其纵向中央部分包括轴82B。轴82B可旋转地支撑按压部件82的主体82A。轴82B固定在未示出的框架部件上。轴承82安装在主体82A的末端部上。推拉主体82A的基端侧的螺线管84设置在主体82A的基端附近。具体而言,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84时螺线管84拉动主体82A的基端侧,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84时螺线管84推动主体82A的基端侧。在此构造中,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84以便按压部件82的轴承82C与辊子81分离。这样,在辊子81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10A),利用推压部件的推压力来定位辊子81。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84以便按压部件82旋转从而轴承82C朝向转印鼓30推压辊子81。因此,辊子81沿着鼓轴线方向移动到接触位置(见图10B),从而使得辊子81的侧表面81A与转印鼓30的侧表面30L接触。在侧表面81A和侧表面30L之间产生的摩擦使得转印鼓30的旋转力能够被传递到辊子81。在辊子81旋转的同时,按压部件82的轴承82C也旋转,从而辊子81的旋转不会被按压部件82阻碍。作为使辊子81朝向转印鼓30移动或者远离转印鼓30的移动部件实例的移动系统86各自包括以上所述的按压部件82、螺线管84和推压部件。将辊子81与转印鼓30接合的接合系统88各自包括侧表面81A和侧表面30L。如上所述,利用在侧表面81A和侧表面30L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旋转力从转印鼓30传递到辊子81。与通过使构件彼此啮合来传递旋转力的情况不同,这消除了由于反冲等导致的松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操作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相同。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1A和图11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描述。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盘形的磁体98安装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辊子92的与转印鼓30相对的侧表面92A上,并且辊子92作为固定有保护器34B的基端部的一对构件的实例。转印鼓30的与侧表面92A相对的侧表面30L由盘形的铁板100构成,盘形铁板100是能被磁体98的磁力吸引的磁性体。每个辊子92在鼓轴线方向的外侧(远离转印鼓30)具有从外周面沿径向突出的环形突出部92B。沿鼓轴线方向在每个辊子92的外侧设置有包括夹持部件94A的辊子保持部件94。夹持部件94A限制突出部92B以便从外侧保持突出部92B。辊子保持部件94由支撑部件(未示出)支撑为可沿鼓轴线方向移动。使辊子保持部件94沿鼓轴线方向移动的螺线管96沿鼓轴线方向设置在辊子保持部件94的外侧。具体而言,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96时辊子保持部件94沿鼓轴线方向位于外侧,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96时辊子保持部件94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在此构造中,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96以便辊子保持部件94沿鼓轴线方向向外移动。通过此控制,由于磁体98和铁板100之间的磁力而趋向于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的辊子92沿鼓轴线方向向外移动,并且位于辊子92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11A)。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96以便辊子保持部件94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通过此控制,辊子保持部件94停止限制突出部92B,从而辊子92在磁体98和铁板100之间的磁力的作用下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因而辊子92的侧表面92A与转印鼓30的侧表面30L在磁力的作用下彼此接触。因此,辊子92移动到接触位置(见图11B)。在这种状态下,夹持部件94A和突出部92B沿鼓轴线方向彼此分离。侧表面92A和侧表面30L由于在磁体98和铁板100之间产生的磁力而彼此接合,从而将转印鼓30的旋转力传递到辊子92。作为使辊子92朝向转印鼓30移动或者远离转印鼓30的移动部件实例的移动系统102各自包括以上所述的辊子保持部件94和螺线管96。将辊子92与转印鼓30接合的接合系统104各自包括磁体98和铁板100。如上所述,利用在磁体98和铁板100之间产生的磁力使转印鼓30与辊子92彼此接合以便将旋转力从转印鼓30传递到辊子92。与通过使构件彼此啮合来传递旋转力的情况不同,这消除了由于反冲等导致的松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操作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相同。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2A至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描述。如图12A、12B和图14所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转印鼓110是筒状的并且不具有端部封闭侧板,从而转印鼓110的内侧是可触及的。如图14所示,两个从动辊112沿鼓轴线方向设置在转印鼓110的第一侧。从动辊112与转印鼓110的内周面110A接触并且被驱动以随转印鼓110的旋转一起旋转。另外,在沿鼓轴线方向延伸的旋转轴30R的一端上安装有与齿轮30M啮合的齿轮30P,齿轮30M安装在驱动电动机M1的输出轴上。在旋转轴30R的另一端安装有与内周面110A接触的辊子30S。辊子30S和两个从动辊112设置为用作沿鼓轴线方向看到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转印鼓110的鼓轴线方向的第二侧,设置有从动辊112以代替辊子30S。换句话说,三个从动辊112沿鼓轴线方向设置在转印鼓110的第二侧。作为一对构件实例的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对辊子114具有筒形形状,并且设置为遮盖转印鼓110的外周面110B的两个端部,保护器34B的基端部固定在辊子114上。辊子114可沿着外周面110B沿鼓轴线方向移动。在转印鼓110的外周面110B上鼓轴线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118,突出部118沿鼓径向向外突出以便与辊子114的端面相对。在一对突出部118之间设置有支撑片材介质P的弹性层110C。从辊子114的内部沿鼓轴线方向向外延伸的两个杆120设置为关于转印鼓110的旋转轴线彼此相对。如图13所示,在形成于相应辊子114内部的环形空心部122中设置有每个杆120的末端部。轴承124安装在每个杆120的末端部上,轴承124在与空心部122的壁面接触的同时随辊子114的旋转一起旋转。另一方面,每个杆120的基端部安装在螺线管126上,螺线管126使杆120沿鼓轴线方向移动。此外,在螺线管126和杆120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130。具体而言,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126时杆120沿鼓轴线方向位于外侧,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126时杆120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在此构造中,如图12A所示,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126以便杆120沿鼓轴线方向向外移动。通过此控制,轴承124与空心部分122的壁面接触,并且辊子114沿鼓轴线方向向外移动到辊子114与转印鼓30的突出部118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12A)。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126以便杆120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通过此控制,辊子114沿鼓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到辊子114在其端面与突出部118接触的接触位置(见图12B)。当辊子114移动到接触位置时,在压缩弹簧130被压缩的同时辊子114夹在螺线管126和突出部118之间。这里,利用压缩弹簧130的推压力将辊子114的端面按压在突出部118上。在这种状态下,辊子114和转印鼓110由于在辊子114的端面和突出部118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彼此接合,从而转印鼓110的旋转力传递到辊子114。作为使辊子114朝向转印鼓110移动或者远离转印鼓110的移动部件实例的移动系统132各自包括杆120和螺线管126。将辊子114与转印鼓110接合的接合系统134各自包括突出部118和压缩弹簧130。如上所述,利用在辊子114的端面和突出部118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旋转力从转印鼓110传递到辊子114。与通过构件的啮合来传递旋转力的情况不同,这消除了由于反冲等导致的松动。转印鼓110不具有端部封闭侧板,因此转印鼓110的内侧是可触及的。这允许构件设置在转印辊110的内侧。构件被允许设置在转印辊110的内侧,从而缩减了装置的尺寸。辊子114沿鼓轴线方向移动的构造节省了鼓径向的空间。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操作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相同。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5A和图15B,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不再对这些部件进行描述。如图15A和图15B所示,设置有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一对保持部140,片材限制部件34A的两个端部安装在保持部140上。保持部140作为一对构件的实例,并且片材限制部件34A作为限制部件的实例。辊子142沿鼓轴线方向从保持部140的外侧支撑保持部140,辊子142可相对于旋转轴30A旋转。转印鼓30还包括一对小直径部144,小直径部144具有比转印鼓30的正常部分小的直径以便小直径部144沿鼓径向与保持部140相对。螺线管146设置在辊子142的内部。螺线管146作为使保持部140沿鼓径向朝向小直径部144移动或者远离小直径部144的移动部件的实例。具体而言,当电流未流过螺线管146时保持部140沿鼓径向位于外侧,而当电流流过螺线管146时保持部140沿鼓径向向内移动。在此构造中,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146以便保持部140变得与小直径部144分离。通过此控制,保持部140位于保持部140与转印鼓30分离的分离位置(见图15A)。这里,片材限制部件34A处于释放状态。另一方面,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146以便保持部140沿鼓径向向内移动。通过此控制,保持部140移动到保持部140与小直径部144接触的接触位置(见图15B)。因此,由于在保持部140的端面和小直径部144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所以将转印鼓30的旋转力传递到后端夹持件34。这里,片材限制部件34A切换到限制状态。将保持部140与转印鼓30接合的接合系统150各自包括小直径部144。如上所述,控制单元20控制螺线管146以便片材限制部件34A随保持部140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的移动一起在释放状态和限制状态之间切换。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操作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其他操作相同。尽管基于特定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现其他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螺线管用于移动目标物体,但是例如凸轮等其他装置也可用于移动目标物体。尽管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被啮合部72B描述为具有弧形形状,但是也可改为使用环形的被啮合部。尽管未特别地描述,但是在第三、第五、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产生摩擦的表面可以是粗糙表面以增大摩擦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高的效率传递旋转力。尽管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部140与小直径部144利用摩擦力彼此接合,但是这些部分140和144也可利用机械啮合、磁力或通过其他方法而彼此接合。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的意图并非在于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