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874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配置有具有透镜功能的液晶透镜的方式的三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不使用眼镜等而通过裸眼可切换二维(2D)显示和三维(3D)显示的显示装置例如为具备进行图像显示的第一液晶显示面板和配置于该第一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侧(观察者侧)且在3D显示时形成向观察者的左右眼入射不同的光线的视差障壁的第二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这种可切换2D显示和3D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过控制第二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使第二液晶显示面板内的折射率变化,形成在显示面的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并设的透镜(双凸透镜、圆柱透镜阵列)区域,且将与左右眼相对应的像素的光转向观察者的视点。由这种结构构成的液晶透镜方式的三维显示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动立体显示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显示装置中,其结构为,在经由液晶层相对配置的一透明基板上形成面状的电极,同时,在另一透明基板上形成沿透镜的形成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电极(线状电极),且在透镜的排列方向并设线状电极。通过该结构,控制对长方形电极施加的电压和对面状电极施加的电压,控制液晶分子的折射率,可切换2D显示和3D显示。另外,专利文献1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考虑保持液晶层的厚度的衬垫使用垫片(beads)等。在如上述的结构的电极构造中,考虑在将两透明基板贴合时在长方形电极上部固定垫片SB。这种状态时,例举有如下问题,即,因垫片而使长方形电极附近的液晶取向紊乱,产生不需要的光。认为这种不需要的光的产生会使表现3D显示的画质的交调失真(crosstalk)恶化。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结构,通过以平均倾斜角度为8.5度以下的台阶、或纵横比(纵向/横向比)为0.15以下的正锥形的台阶的方式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取向膜的表面的凹凸,实现取向膜表面的取向控制能力的均匀化,降低初期取向方向的变动带来的显示不良的发生。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2023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31700号公报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控制液晶显示面板内的取向膜的台阶的形状,改进取向膜面内的摩擦处理的均匀性。但是,专利文献2的记载为关于一般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对于液晶透镜的课题完全没有记载。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液晶透镜中,在通过垫片SB规定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的间隔的情况下,防止垫片SB存在于用于形成液晶透镜的电极上,液晶透镜变形带来的三维图像的显示特性的劣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1)一种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上配置有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透镜在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间隔由垫片规定,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具备平面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排列的长方形电极,具有覆盖所述长方形电极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突起部,通过在所述平面电极与所述长方形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进行三维显示,通过在所述平面电极与所述长方形电极之间不施加电压,进行二维显示。(2)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截面的纵向直径/横向直径比为0.26以上且1.0以下,所述纵向直径为所述截面的最高的直径,所述横向直径为所述截面的最宽的直径。(3)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纵向直径/横向直径比为0.35以上且1.0以下。(4)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截面形状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多个边构成的角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为凸。(5)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截面形状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的边与所述第一基板平行。(6)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截面形状为矩形。(7)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截面形状为椭圆。(8)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电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为液晶层厚度的0.15倍~0.5倍。(9)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高度为液晶层厚度的0.6倍~1.0倍。(10)一种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上配置有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透镜在第一透明基板与第二透明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间隔通过垫片规定,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具备平面电极,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具备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排列的长方形电极,具有覆盖所述长方形电极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以所述垫片与所述长方形电极之间比液晶层的厚度大的方式形成。(11)如(1)或(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液晶层的液晶材料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正。(12)如(1)或(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由树脂形成。(13)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根据本发明,在液晶透镜内设置使垫片SB从长方形电极上部移动的构造,抑制液晶透镜的劣化,由此,能够抑制交调失真的恶化。因此,可以进行液晶透镜方式的高配置的三维图像的显示。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可观察3D图像的原理的图;图3(a)、(b)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液晶透镜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图4是说明构成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液晶透镜中的长方形电极的平面图;图5(a)~(c)是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液晶透镜驱动时的电场分布和液晶取向的剖面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液晶透镜驱动时产生的折射率分布的图;图7(a)、(b)是说明交调失真和长方形电极和垫片之间的距离的关系的图;图8是说明赋予垫片的负荷和变形之间的关系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10是说明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和以单元间隙标准化的长方形电极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a)~(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13是说明突起部的高度和破损概率的关系的图。符号说明BLU:背光灯单元;DIS:显示面板;ADH:粘接层;LCLE:液晶透镜;OB:观察液晶透镜的观察面;LE:观察者的左眼;RE:观察者的右眼;LP: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像素;RP: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像素;GIU:一间距量的折射率分布;LLP:左眼用的图像的光通过的光路;RLP:右眼用的图像的光通过的光路;SUB1:上侧透明基板;PE:平面电极;SUB2:下侧透明基板;IE:长方形电极;BU:突起部;LCL:液晶层;SB:垫片;EF:电场;LC:液晶取向;GI:折射率分布;BUH:实施例1的突起部的高度;SBD:垫片的直径;BUW:实施例1的突起部的宽度;IEW:长方形电极的宽度;BU1:实施例2的图11(a)的突起部;BU2:实施例2的图11(b)的突起;BU3:实施例2的图11(c)的突起部;BUH1:实施例2的图11(a)的突起部的高度;BUH2:实施例2的图11(b)的突起部的高度;BUH3:实施例2的图11(c)的突起部的高度;BUW1:实施例2的图11(a)的突起部的宽度;BUW2:实施例2的图11(b)的突起部的宽度;BUW3:实施例2的图11(c)的突起部的宽度;BU4:实施例3的图12的突起部;BUH4:实施例3的图12的突起部的高度;BUW4:实施例3的图12的突起部的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1)(整体构成)使用图1~8说明实施例1的整体构成。图1显示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依次具备位于最下层的背光灯单元BLU、液晶显示面板DIS、粘接层ADH、位于最上层的液晶透镜LCLE。液晶显示面板DIS例如为IPS(In-PlaneSwitching)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非发光型的显示面板、有机EL显示面板等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等。在使用这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外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和液晶透镜LCLE之间配置偏振板。这是由于液晶透镜可以仅由偏振光进行控制。在使用自发光型的显示面板的情况下,未必需要背光灯单元BLU。在以下的说明中,以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说明。另外,假设该液晶显示面板为IPS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粘接层ADH将液晶显示面板DIS和液晶透镜LCLE固定。粘接层ADH由众所周知的树脂部件等构成。液晶透镜LCLE在施加驱动电压时,将通过了粘接层ADH的偏振的光聚光。液晶透镜LCLE不是如放大镜等那样以形状的分布将光聚光的透镜,而是通过折射率的分布将光聚光的GRIN(GradientIndex)透镜。在对液晶透镜LCLE未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透镜LCLE对于通过了粘接层ADH的偏振的光不带来影响地使光通过。此时,观察者看到的影像为2D显示。另一方面,在对液晶透镜LCLE施加驱动电压时,液晶透镜LCLE使通过了粘接层ADH的偏振的光在焦点的位置聚光。此时,观察者看到的影像为3D显示。图2显示对液晶透镜LCLE施加驱动电压时偏振的光通过的光路。图2中,将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DIS、粘接层ADH、液晶透镜LCLE沿Z轴方向层叠。在其上有观察实施例1的显示装置的观察面OB。观察面OB上有观察者的左眼LE和右眼RE。3D图像可通过这些左眼LE和右眼RE分别识别左眼用的图像和右眼用的图像来进行观测。左眼用的图像和右眼用的图像不同,成为彼此带视差的图像。在液晶显示面板DIS上具备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像素LP和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像素RP。如图2所示,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像素LP和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像素RP成为一组并设于X轴方向。从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像素LP和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像素RP发出的光在通过了粘接层ADH后,到达液晶透镜LCLE。液晶透镜LCLE具备折射率分布。折射率分布在X轴方向具有周期性,将其中1间距量的折射率分布设为GIU。1间距量的折射率分布GIU将来自显示左眼用的图像的像素LP和显示右眼用的图像的像素RP的光聚光。利用1间距量的折射率分布GIU,在左眼用的图像的光通过的光路LLP、右眼用的图像的光通过的光路RLP分别到达左眼LE、右眼RE时,观测者能够识别3D显示。(液晶透镜的构成)图3显示液晶透镜LCLE的截面构造。图3(a)是省略了衬垫即垫片SB的液晶透镜LCLE的截面构造。在上侧透明基板SUB1上设有平面电极PE。在下侧透明基板SUB2的上侧设有长方形电极IE,且在其上设有突起部BU。长方形电极IE有多个,沿Y轴方向延伸,且沿X轴方向周期性并设。在上侧透明基板SUB1与下侧透明基板SUB2之间有液晶层LCL。图2中的AA‘所示的虚线显示图3(a)中周期性并设的长方形电极IE的1周期量的截面。上侧透明基板SUB1、下侧透明基板SUB2使用例如玻璃等材料。平面电极PE、长方形电极IE为众所周知的透明电极,作为材料使用ITO(IndiumTinOxide)或ZnO(氧化锌)。构成突起部BU的材料例如为丙烯酸系、环氧系等树脂。另外,构成突起部BU的材料在例如如碳系树脂那样具有遮光性的情况下,具有将不需要的散乱光遮光的功能。液晶层LCL由取向膜、液晶材料和作为衬垫的垫片SB构成。在此使用的取向膜为将液晶取向相对于上侧透明基板SUB1、下侧透明基板SUB2在水平方向取向的取向膜。另外,液晶材料也是正型液晶。垫片SB的材料为玻璃或塑料。液晶透镜LCLE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首先,对上侧透明基板SUB1和下侧透明基板SUB2进行清洗,在各基板上溅射平面电极PE、长方形电极IE的材料。接着,为进行构图而蚀刻长方形电极IE的材料。这样形成平面电极PE、长方形电极IE后,在长方形电极IE的上部涂布突起部BU的材料并使其固化,形成突起部BU。在上侧透明基板SUB1和下侧透明基板SUB2上分别形成取向膜。接着,在任一透明基板上散布垫片SB。其次,使用密封材料贴合两个透明基板。最后,在两个透明基板间封入液晶材料并进行密封。图3(b)显示垫片SB和液晶透镜LCLE的截面构造。垫片SB散布于透明基板上,因此,在液晶层LCL中未确定配置垫片SB的位置。图4显示液晶透镜LCLE中的长方形电极IE的平面构造。如图4所示,沿X轴方向并设图3(a)中AA‘虚线所示的长方形电极IE一周期量。长方形电极IE具备用于连接从外部施加驱动电压的配线的端子。通常被设于下侧透明基板SUB2的端部等上,但图4中省略。图5是说明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的电场分布和液晶取向分布的图。图5(a)显示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的电场分布。在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在长方形电极IE和平面电极PE之间产生电场EF。如图5(a)所示,电场EF从长方形电极IE放射状地分布。如下显示液晶取向通过该电场EF如何变化。图5(b)显示未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的液晶取向。此时,液晶取向LC相对于X轴方向同样地大致平行。图5(c)显示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的液晶取向。受到图5(a)所示的电场EF的影响,液晶取向LC如图5(c)所示那样进行取向。图6显示驱动液晶透镜LCLE时产生的折射率分布GI。折射率分布GI是将图5中沿X轴方向振动的偏振的光因液晶取向LC而受到影响的折射率在各X坐标中沿Z轴方向平均化的分布。液晶透镜LCLE是GRIN(GradientIndex)透镜,具有折射率分布。沿X轴方向振动的偏振的光对图5(c)所示的液晶取向进行照射时,该偏振的光受到图6所示的折射率分布GI的影响。折射率分布GI的详细通过液晶取向LC决定。长方形电极IE上部的液晶取向相对于下侧透明基板SUB2沿大致垂直方向进行取向。液晶取向在这样的状态时,沿X轴方向振动的偏振的光受到相对于液晶材料的常光的折射率的影响。另外,长方形电极IE间的液晶取向相对于下侧透明基板SUB2沿大致平行方向进行取向。液晶取向在这样的状态时,沿X轴方向振动的偏振的光受到相对于液晶材料的异常光的折射率的影响。通过液晶取向的分布,沿X轴方向振动的偏振的光受到影响的折射率成为相对于常光的折射率和相对于异常光的折射率之间的值。因为这样的理由,所以图6所示的折射率分布GI与图5(c)所示的液晶取向LC的分布有较强的关系。另外,折射率分布GI的形状为二次曲线状时,液晶透镜LCLE的聚光性最好。液晶透镜LCLE的聚光性对本实施方式的作为3D显示器的画质有影响,因此,期望折射率分布GI的形状为二次曲线状。即,为使本实施方式的作为3D显示器的画质良好,必须要以折射率分布GI的形状为二次曲线状的方式适当调整液晶取向LC的分布。液晶透镜LCLE的折射率分布GI的形状与理想的二次曲线状不同时,3D显示器的性能恶化。作为该一个主要原因,例举有在长方形电极IE上部有垫片SB的情况下,电场EF的分布散乱。图7显示垫片SB和长方形电极之间的距离和交调失真的关系。图7(a)说明垫片SB和长方形电极之间的距离。如图7(a)中的箭头S所示,垫片SB和长方形电极之间的距离通过测量从长方形电极的端部到垫片SB的表面的距离而得到。进而,使用垫片SB的直径将其标准化。交调失真是显示3D显示器内产生的不需要的光的多少的参数。交调失真增加时,3D显示器的立体感减小。如图7(b)所示,标准化后的垫片SB和长方形电极之间的距离越短,交调失真越大。这表示,由于垫片SB处于长方形电极上部或附近,所以如上述液晶取向紊乱,交调失真增加。为防止上述情况,如图3(b)所示,在长方形电极IE上部配置突起部BU。即使在制造工艺的中途将垫片SB配置于长方形电极IE上部的情况下,在将上侧玻璃基板SUB1和下侧玻璃基板SUB2贴合时,由于有突起部BU,从而也能够从长方形电极IE上部推出垫片SB。正是不取决于形状或大小而形成突起部BU,即可得到将垫片SB从长方形电极IE上部推出的效果。但是,在突起部BU的高度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垫片SB进行压缩,使其停留在长方形电极IE上部。在本发明中,为防止该现象,将突起部BU的纵横比(纵/横)设为0.26以上。本实施方式的3D显示器中,为将垫片SB从长方形电极IE上部可靠地推出,必须要使突起部BU的高度充分高。因此,只要以赋予不破坏垫片SB的变形量的方式使突起部BU增高即可。通常,作为衬垫使用的垫片SB的材料为聚合物。因此,测定了聚合物垫片SB被破坏时的变形量。图8显示对垫片SB赋予负荷时的变形量的测定结果。如图8所示,显示当赋予垫片SB的负荷增加时,变形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趋势。另外,在赋予了490mN的负荷时,垫片SB被破坏。在基于图8所示的数据外插此时的位移时,计算出聚合物垫片SB被破坏的变形量为60%。使用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垫片SB被破坏时的变形量,求出突起部BU所需的纵横比。图9显示突起部BU、长方形电极IE、垫片SB。根据上述的计算结果,优选突起部BU的高度BUH为垫片SB的直径SBD的约60%以上。因此,式1成立。BUH≥SBD×0.6(式1)另外,突起部BU的高度BUH的上限为SBD。突起部的宽度BUW如下决定。突起部BU由于必须要覆盖长方形电极IE,所以突起部的宽度BUW依赖于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进而,由于将折射率分布GI的形状设为二次曲线状,所以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依赖于垫片SB的直径SBD。图10显示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和以单元间隙(SBD)标准化的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的关系。表示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越接近100%,折射率分布的形状越接近二次曲线,聚光性越高。如图10所示,以单元间隙标准化的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为30%时,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最高。另外,以单元间隙标准化的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在15%~50%的范围时,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为约90%,但在以单元间隙标准化的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大于50%时,折射率分布和二次曲线之间的相关值的减少变得显著。根据这样的理由,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需要为单元间隙的30%。因此,式2成立。IEW=SBD×0.3(式2)进而,如图7(b)所示,为充分避免垫片SB扰乱电场的影响,不仅要防止使垫片SB在长方形电极IE的上部,而且还必须防止使其在长方形电极IE的附近。因此,使突起部的宽度BUW在长方形电极的宽度IEW的基础上,从长方形电极IE的左右的端部分别增大垫片SB的直径SBD量。这可以通过式3表现。BUW=IEW+SBD×2(式3)最后,使用式1、式2、式3的关系,可以如式4表现突起部BU所需的纵横比BUH/BUW。(式4)BUH/BUW≥SBD×0.6/(IEW+SBD×2)BUH/BUW≥SBD×0.6/(SBD×0.3+SBD×2)BUH/BUW≥SBD×0.6/SBD×2.3BUH/BUW≥0.26这样,突起部BU所需的纵横比需要为0.26以上。另外,因工艺上的限制,纵横比的上限为1.0。因此,包含式4所示的条件,突起部BU的纵横比BUH/BUW可以如式5那样表现。1.00≥BUH/BUW≥0.26(式5)此时,长方形电极IE的高度相比垫片SB的直径SBD非常小,所以被忽视。另外,图3及图9中,突起部BU形成于下侧透明基板SUB2上,覆盖长方形电极IE,但是,只要是在长方形电极IE上部,即使形成于上侧透明基板SUB1上也可以。另外,突起部BU的截面形状在图3及图9中设为矩形形状,但只要是四边形即可,也可以如梯形形状那样上底和下底的边的长度不同。另外,根据突起部BU的形成过程,有时在突起部BU的端部带极小的圆角。这种情况也包含于上述的截面形状。(实施例2)实施例2的整体构成除形成于液晶透镜LCLE内的突起部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图11表示实施例2的液晶透镜LCLE的剖面图。实施例2变更了实施例1的突起部BU的形状。如图11(a)(b)(c)所示,实施例2的突起部BU1的截面形状为带锥形的形状。实施例1所示那样的矩形形状的突起部BU可以使垫片SB从长方形电极IE的上部或附近移动,但在贴合时可能会破坏垫片SB。因此,为确保液晶层LCL的单元间隙,有效的垫片SB的个数减少。或者被破坏的垫片SB的破片成为杂质,对液晶层LCL带来恶影响。与之相比,实施例2的截面形状的突起部具有进一步促进垫片SB的移动,防止垫片SB破坏的效果。为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突起部的形状不限于图11(a)(b)(c)分别所示的三角形状、半圆形状、五边形状,只要是带锥形的形状即可。换言之,突起部的截面形状的多个边构成的角度为相对于上侧透明基板为凸的形状。这些形状的突起部如下形成。在下侧透明基板SUB2上形成了长方形电极IE后,涂布实施例1中叙述的突起部BU的材料并使其固化。图11所示的各种形状可通过调整涂布的速度而形成。这些突起部所需的纵横比与实施例1时相同。实施例2的突起部BU的纵横比为突起部的高度和突起部的截面中宽度最宽的宽度之比。在图11(a)(b)(c)所示的例中,图中所示的BUH1~3和BUW1~3之比分别为纵横比。为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这些纵横比为0.26以上。(实施例3)实施例3的整体构成除形成于液晶透镜LCLE内的突起部BU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图12表示实施例3的液晶透镜LCLE的剖面图。实施例3的突起部BU4的高度BUH4相比实施例1的高度高。由此,不仅具有使垫片SB从长方形电极IE的上部或附近移动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在实际使用环境下对液晶透镜LCLE作用外压时的耐压性。图13表示进行了耐压性试验的结果。耐压性试验对液晶透镜LCLE赋予了冲击时,衬垫即垫片SB以哪种程度的概率破损进行了调查。突起部的高度使用单元间隙(SBD)标准化。破损概率是在对液晶透镜LCLE赋予了10次冲击时根据垫片SB破损的次数进行计算的结果。如图13所示,标准化的突起部的高度为80%以上时,破损概率降低。其结果表示,通过对液晶透镜LCLE赋予的冲击,单元间隙瞬间缩小20%以上,此时,垫片SB因压力而破损。这是认为是,在突起部的高度为单元间隙的80%以上时,利用突起部抑制单元间隙的缩小,使破损概率降低。因为这样的理由,所以为提高液晶透镜LCLE的耐压性,需要突起部BU4的高度BUH4为垫片SB的80%以上。这通过式6表示。BUH4≥SBD×0.8(式6)就突起部BU4的宽度BUW4而言,由于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成为式1、式2所示的值。因此,实施例3的突起部BU4的纵横比由(式7)表示。(式7)BUH4/BUW4≥SBD×0.8/(IEW+SBD×2)BUH4/BUW4≥SBD×0.8/(SBD×0.3+SBD×2)BUH4/BUW4≥SBD×0.8/(SBD×2.3)BUH4/BUW4≥0.35这样,突起部BU所需的纵横比需要为约0.35以上。此时,与实施例1时相同,由于工艺上的限制,而不能构筑纵横比为1.00以上的突起部BU。由此,关于实施例3的突起部BU4的纵横比BUH4/BUW4,式8成立。1.00≥BUH4/BUW4≥0.35(式8)突起部BU4的形成方法、材料与实施例1及2相同。以上,基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本发明者创立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