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以往,作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件的液晶面板如下构成。即,液晶面板是在一对透明基板间夹持液晶,并且在该液晶的周围包围形成密封部来对液晶进行密封。在一对透明基板中的一方透明基板上形成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像素电极和各信号配线等,在另一方透明基板上形成有彩色滤光片、共用电极和黑矩阵等。在这种构成的液晶面板中,从配置在背面侧的背光源装置提供照明光从而可显示图像,但是在液晶面板的密封部的周边未形成有黑矩阵,因此存在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会漏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中,以在密封部的附近不配置黑矩阵的构成为前提,记载了如下构成:在一方透明基板的液晶侧的面上,将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配置在密封部的附近,利用遮光层对密封部的附近进行遮光,从而防止来自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泄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0-3384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遮光而追加了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因此有可能会产生遮光层相对于其它配线等形成寄生电容的问题。因此,想到了将黑矩阵扩展而形成到密封部的附近来代替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确保密封部附近的遮光性。在此,黑矩阵的遮光性能随着厚度增加而提高,但这样有可能会出现平坦性恶化、单元间隙不合格等问题。除此以外,还会产生如下问题:上述黑矩阵中含有的遮光性材料的浓度越高遮光性能越高,然而例如在使黑矩阵含有感光性树脂材料而通过光刻法对黑矩阵进行图案化的情况下,如果遮光性材料的浓度过高,会降低感光性树脂材料的灵敏度,难以形成黑矩阵。由于这种情况,有时无法充分确保上述黑矩阵的厚度、遮光性材料的浓度,这样有可能发生以下情况:遮光性能变得不充分,光容易透过黑矩阵,从而会让使用者看到配置在与黑矩阵重叠的位置的配线等的阴影,外观会恶化。特别是在不对液晶施加电压时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的液晶面板中,在密封部的附近不存在像素电极,因此液晶的光透过率总是最大,容易发生漏光,有可能看到上述阴影而导致外观恶化。而且,在上述与黑矩阵重叠的配线中包括例如与各信号配线连接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和与共用电极连接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情况下,多条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以间断地并列的形式配置,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配置为遍布状的图案,因此黑矩阵的透射光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会透过一部分,而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几乎不透过,因此特别是使用者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阴影,有可能导致外观显著恶化。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外观。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第1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部,其能显示图像;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遮光部,其至少配置在上述非显示部,遮挡光;窄宽度配线部,其在上述非显示部中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以及大宽度配线部,其配置在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相比线宽度宽,并且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这样,在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配置遮挡光的遮光部,由此,窄宽度配线部和大宽度配线部不容易被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视觉识别。然而,在遮光部的遮光性能不足,光透过遮光部的情况下,窄宽度配线部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相邻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会透过光。此时,假设在大宽度配线部不具有开口部而是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的情况下,大宽度配线部几乎不会透过光,与窄宽度配线部之间产生透射光量的差,结果是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容易看到大宽度配线部的阴影,有可能导致外观恶化。对于这一点,在大宽度配线部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因此通过开口部与窄宽度配线部同样地透过光。由此,不容易发生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看到大宽度配线部特别是阴影的情况,从而保持良好外观。另外,在为了防止漏光而追加例如用于遮光的包括金属材料的遮光部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该遮光部与窄宽度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形成寄生电容等的问题,采用如上述那样在大宽度配线部部分地形成开口部的构成,就能避免产生这种问题。本发明的第1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1)按以下方式形成了上述大宽度配线部:其面积与上述开口部的面积的比率大致等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的面积与相邻的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面积的比率。这样,被大宽度配线部遮挡的光量等于被多个窄宽度配线部遮挡的光量,并且透过大宽度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光量等于透过相邻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光量,因此对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来说大宽度配线部和窄宽度配线部同样容易看到,从而对改善外观更加有效。(2)上述大宽度配线部包括区分配线部,上述区分配线部被上述开口部区分从而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这样,构成大宽度配线部的区分配线部被开口部区分,由此与窄宽度配线部同样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对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来说大宽度配线部和窄宽度配线部同样容易看到,从而更适于改善外观。(3)按以下方式形成了上述大宽度配线部:上述区分配线部的线宽度等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的线宽度,且相邻的上述区分配线部之间的间隔等于相邻的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之间的间隔。这样,被构成大宽度配线部的多个区分配线部遮挡的光量等于被多个窄宽度配线部遮挡的光量,并且透过相邻的区分配线部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的光量等于透过相邻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光量,因此对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来说大宽度配线部和窄宽度配线部同样更容易看到,从而对改善外观更有效。(4)上述大宽度配线部具备使相邻的上述区分配线部彼此短路的短路部。这样,能利用短路部将相邻的区分配线部彼此短路,由此例如在多个区分配线部中的任一个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短路部维持相邻的区分配线部对断线的区分配线部的电连接,还能降低大宽度配线部的配线电阻。(5)具备:一对基板,其被区分为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液晶层,其被夹持在上述一对基板间;以及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以跨于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并且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以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取向膜重叠的方式配置,而上述大宽度配线部包括俯视时与上述取向膜重叠的取向膜重叠部和俯视时与上述取向膜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并且至少在上述取向膜重叠部形成有上述开口部。这样,在一对基板的液晶层的板面分别形成一对取向膜来使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适当取向,能利用对液晶层施加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透射光量。一对取向膜以跨于显示部和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配置在显示部的可靠性也高。关于透过被取向膜取向的液晶层的光,其一部分,至少一部分透过俯视时与取向膜重叠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这种情况下,在大宽度配线部中包括俯视时与取向膜重叠的取向膜重叠部和俯视时与取向膜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其中在取向膜重叠部形成有开口部,因此透过被取向膜取向的液晶层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形成于取向膜重叠部的开口部。由此,对使用者来说不容易看到大宽度配线部的阴影,从而该显示装置的外观保持良好。(6)具备密封部,其介于上述一对基板间并且以包围上述液晶层的形式配置从而密封上述液晶层,上述密封部包括光固化性树脂,而上述取向膜非重叠部包括俯视时与上述密封部重叠的密封重叠部和俯视时与上述密封部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并且在其中的上述密封重叠部中选择性地形成有让用于使上述密封部固化的光透过的密封用开口部。这样,夹持在一对基板间的液晶层被介于一对基板间并且以包围液晶层的形式配置的密封部密封。密封部包括光固化性树脂,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通过照射光来进行固化。在此,在取向膜非重叠部包括俯视时与密封部重叠的密封重叠部和俯视时与密封部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在其中的密封重叠部选择性地形成有密封用开口部,从而在制造过程中用于使密封部固化光通过密封重叠部的密封用开口部照射到密封部。由此,即使在取向膜非重叠部包括密封重叠部也能使密封部适当地固化。另外,在取向膜非重叠部中的密封非重叠部不形成密封用开口部,因此确保大宽度配线部的面积,这一点是优选的,由此适合于谋求大宽度配线部的配线电阻的减小等。(7)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一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上,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和上述大宽度配线部一起至少形成有像素电极,而在另一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上,与上述遮光部一起至少形成有与上述像素电极相对的共用电极,上述大宽度配线部的上述密封非重叠部与上述共用电极电连接。这样,在形成于一方基板的液晶层侧的板面的像素电极和形成于另一方基板的液晶层侧的板面的共用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由此能控制构成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控制光的透射光量。在大宽度配线部中的与密封部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未形成开口部,因此在与共用电极电连接的方面能得到高的连接可靠性。(8)在上述非显示部中隔开间隔而具备多个信号处理部,上述信号处理部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上述显示部,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以将上述信号处理部和上述显示部相连的形式形成,由此能将上述输出信号传输到上述显示部,并且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从各个上述信号处理部向上述显示部以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上述大宽度配线部以被夹在从相邻的上述信号处理部分别布设的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利用从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信号处理部分别向显示部以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的窄宽度配线部将由信号处理部生成的输出信号传输到显示部。在大宽度配线部以被夹在从相邻的信号处理部分别布设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的形式配设的配置构成中,当窄宽度配线部和大宽度配线部中的透射光量产生差时,该显示装置的外观有可能会发生显著恶化,而通过如上述那样在大宽度配线部形成开口部,能缓和在窄宽度配线部和大宽度配线部之间能产生的透射光量的差,由此能使该显示装置的外观良好。(9)具备:一对基板,其被区分为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液晶层,其被夹持在上述一对基板间;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以跨于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并且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以及液晶非取向部,其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非显示部中以俯视时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及上述大宽度配线部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不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上述液晶分子取向。这样,即使光透过遮光部、相邻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和大宽度配线部的开口部,由于液晶非取向部而不使液晶分子取向,由此,该光难以透过。由此,不容易发生漏光,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外观保持良好。(10)具备检查配线部,其配置在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窄宽度配线部连接从而能检查上述窄宽度配线部,上述大宽度配线部包括上述检查配线部,在上述检查配线部形成有上述开口部。这样,在大宽度配线部中包括的检查配线部形成有开口部,由此能使光通过该开口部与窄宽度配线部同样地透过。由此,使用者不容易看到检查配线部的阴影,从而该显示装置的外观保持良好。(11)具备:一对基板,其被区分为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液晶层,其被夹持在上述一对基板间;以及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上述显示部,并且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为在未对上述一对基板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这样,当该显示装置为常白模式时,在不向一对基板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因此漏光通常有可能导致外观的恶化,不过,即使在形成于大宽度配线部的开口部或者相邻的窄宽度配线部之间透过的光漏出,使用者也不容易看到大宽度配线部或者窄宽度配线部的阴影,从而抑制外观的恶化。本发明的第2显示装置具备:一对基板,其被区分为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和上述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液晶层,其被夹持在上述一对基板间;一对液晶取向部,其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的上述显示部,并且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遮光部,其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任一方的至少上述非显示部来遮挡光;配线部,其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任一方的上述非显示部中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以及液晶非取向部,其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非显示部中以俯视时至少与上述配线部重叠的形式配置,不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上述液晶分子取向。这样,在一对基板的液晶层的板面的显示部配置有一对液晶取向部,由此使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适当地取向,能利用施加到液晶层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层的透射光量。在一对基板中的任一方的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外的非显示部配置有遮挡光的遮光部,由此,同样配置于非显示部的配线部不容易被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视觉识别。然而,在遮光部的遮光性能不足,光透过遮光部的情况下,由于配线部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会在相邻的配线部之间透过光而发生漏光,有可能使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看到配线部的阴影,从而该显示装置的外观恶化。另外,在为了防止漏光而追加例如包括用于遮光的金属材料的遮光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该遮光部与配线部等形成寄生电容等问题。关于这一点,在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非显示部配置有液晶非取向部,该液晶非取向部在俯视时至少与配线部重叠,并且不使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因此即使在相邻的配线部之间透过光,液晶分子由于液晶非取向部而不取向,该光也难以透过。由此,不容易发生漏光,因此不容易看到配线部的阴影,从而该显示装置的外观保持良好。并且,不需要如上述那样为了防止漏光而追加包括金属材料的遮光部,因此能避免产生在与配线部之间形成寄生电容等问题。本发明的第2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构成。(1)具备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上述显示部,上述液晶取向部包括上述一对取向膜配置于上述显示部的部分,而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具有取向膜非配置区域,上述取向膜非配置区域是上述一对取向膜中的至少任一方选择性地配置于俯视时与上述配线部不重叠的范围从而不配置上述取向膜的区域,上述液晶非取向部包括上述取向膜非配置区域。这样,液晶非取向部包括不配置取向膜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由此更适于抑制光的透过。另外,适合于能充分确保取向膜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的情况。(2)上述一对取向膜以跨于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上述非显示部形成有第2遮光部,上述第2遮光部俯视时与上述一对取向膜重叠且配置在比上述配线部靠上述显示部一侧,并且遮挡光。这样,一对取向膜以跨于显示部和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配置于显示部的可靠性也高。另一方面,在一对取向膜中出现了配置于非显示部的部分,因此有可能使透过遮光部的光漏出,而利用在俯视时与一对取向膜中的配置在非显示部的部分重叠且比配线部靠显示部一侧配置的第2遮光部来遮挡该光,由此能抑制上述漏光。(3)具备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以跨于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上述一对取向膜的配置于上述显示部的部分为进行了取向处理的取向处理部,而上述一对取向膜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配置于上述非显示部且俯视时至少与上述配线部重叠的部分为不进行取向处理的取向非处理部,上述液晶取向部包括上述取向处理部,而上述液晶非取向部包括上述取向非处理部。这样,一对取向膜以跨于显示部和非显示部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情况下,配置于显示部的可靠性也高。而且,液晶取向部包括一对取向膜的进行取向处理的取向处理部,而液晶非取向部包括一对取向膜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不进行取向处理的取向非处理部,从而适合于无法充分确保取向膜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的情况。换言之,即使取向膜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低,配置液晶非取向部的可靠性也高,因此对谋求低成本化等是有用的。(4)上述一对取向膜与上述一对基板的俯视时的形成范围相同,上述液晶非取向部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这样,液晶非取向部分别配置于一对基板,由此能更可靠地防止在相邻的配线部之间透过的光漏出,因此更不容易看到配线部的阴影,更适于使该显示装置的外观保持良好。并且,一对取向膜与一对基板的俯视时的形成范围相同,因此例如在制造过程中能共用用于对各取向膜进行图案化的取向膜印刷版,从而适于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等。(5)具备大宽度配线部,其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板中的任一方的上述非显示部,与上述配线部相比线宽度宽,并且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在假设大宽度配线部不具有开口部而是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的情况下,在大宽度配线部中几乎不透过光,导致在与配线部之间产生透射光量的差,结果是有可能使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容易看到大宽度配线部的阴影,外观会恶化。对于这一点,在大宽度配线部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因此通过该开口部与配线部同样地透过光。由此,不容易发生该显示装置的使用者看到特别是大宽度配线部的阴影的情况,从而外观保持良好。(6)具备:一对基板,其被区分为上述显示部和上述非显示部;液晶层,其被夹持在上述一对基板间;以及一对取向膜,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基板的上述液晶层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上述显示部,并且使上述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为在不对上述一对基板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这样,当该显示装置为常白模式时,在不对一对基板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因此漏光通常有可能导致外观的恶化,不过,即使在形成于大宽度配线部的开口部或者相邻的配线部之间透过的光漏出,使用者也不容易看到大宽度配线部或者配线部的阴影,从而抑制外观的恶化。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改善外观。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有驱动器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控制电路基板的连接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示出沿着液晶显示装置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3是液晶面板的显示部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显示部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图5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的显示部的平面构成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放大俯视图。图8是示出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装有驱动器的液晶面板、柔性基板以及控制电路基板的连接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图10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栅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的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16是示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栅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17是示出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液晶面板的非显示部沿着短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图24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25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26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27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的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非显示部的一对源极侧驱动器间的配线构成的俯视图。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沿着长边方向的截面构成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利用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和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上下方向以图2等为基准,且将该图上侧设为表侧,并且将该图下侧设为里侧。如图1和图2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11,其被区分为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驱动器(信号处理部,驱动电路部)21,其驱动液晶面板11;控制电路基板(外部的信号提供源)12,其从外部对驱动器21提供输入信号(例如驱动电力、基准电位和图像等输入信号);柔性基板(外部连接部件)13,其将液晶面板11和控制电路基板12电连接;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4,其是对液晶面板11提供光的外部光源。而且,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触摸面板15,其用于供使用者输入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中的位置信息;以及外壳(箱体,外装构件)16,其收纳液晶面板11、背光源装置14和触摸面板15等。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应用于例如车载型信息终端(固定式车载导航系统、便携式(移动式、手提式)车载导航系统等)等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的画面尺寸例如为7英寸程度,是一般分类为小型或者中小型的大小。说明液晶面板11的概要构成。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整体上为横长的方形(矩形状),在其短边方向上偏向一方端部侧(图1所示的上侧)且长边方向上偏向一方端部侧(图1所示的左侧)的位置配置有显示部(有源区域)AA,并且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分别偏向另一方端部侧(图1所示的下侧和右侧)的位置装配有驱动器21,在短边方向上偏向另一方端部侧的位置装配有柔性基板13。此外,在图1中,比CF基板11a小一圈的框状的点划线表示显示部AA的外形,比该点划线靠外侧的区域为非显示部NAA。在该液晶面板11中,显示部AA外的区域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部(无源区域)NAA,该非显示部NAA为包围显示部AA的大致框状的区域,其中包括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装配区域)等。液晶面板11的长边方向与各附图的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各附图的Y轴方向一致。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1至少具有:一对透明的(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制的基板11a、11b;液晶层11c,其介于两基板11a、11b间,含有作为光学特性随着施加电场而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以及密封部11k,其介于两基板11a、11b间,以包围液晶层11c的形式配置,并且密封液晶层11c。两基板11a、11b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相对基板)11a,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元件基板)11b。其中,如图1所示,与阵列基板11b相比,CF基板11a的长边尺寸小,并且以短边方向上的一方(图1所示的上侧)端部和长边方向上的一方(图1所示的左侧)端部分别对齐的状态贴合于阵列基板11b。因此,阵列基板11b中的短边方向上的另一方(图1所示的下侧)端部和长边方向上的另一方(图1所示的右侧)端部在规定范围中不与CF基板11a重合,表里两板面为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在此确保后述的驱动器21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等。如图3所示,在两基板11a、11b的内面侧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11d、11e。一对取向膜11d、11e例如包括聚酰亚胺,在制造过程中对其内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用布沿着固定方向摩擦的摩擦处理(取向处理),由此固定地维持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中面临取向膜11d、11e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能进行所谓的锚定。在CF基板11a侧的取向膜11d和阵列基板11b侧的取向膜11e中,通过摩擦处理而在内面形成的槽的延伸方向为相互正交(相差90°)的关系。因此,该液晶面板11是被一对取向膜11d、11e锚定的液晶层11c的液晶分子以90°的角度扭曲的TN(TwistedNematic:扭曲向列)型。并且,在两基板11a、11b的外面侧贴附有一对偏振板11f、11g,这一对偏振板11f、11g的偏振方向相互正交(相差90°),为所谓正交尼克尔配置。因此,该液晶面板11为在未对液晶层11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而进行白显示的常白模式。一对取向膜11d、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11d、11e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由于在非显示部NAA侧存在裕量,取向膜11d、11e在显示部AA内无缺损地配置的可靠性高。优选取向膜11d、11e在非显示部NAA侧的裕量(向非显示部NAA伸出的尺寸)例如为数百μm程度。如图3所示,液晶层11c通过所谓滴下注入法被封入两基板11a、11b间,具体地说,在CF基板11a上滴下形成液晶层11c的液晶材料后,当对CF基板11a贴合阵列基板11b时,液晶材料在两基板11a、11b之间所具有的空间中全面扩展而形成。如图1所示,密封部11k配置在液晶面板11中的非显示部NAA,并且俯视(从相对于阵列基板11b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看)时为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相似的横长的大致框状。此外,在图1中,用比显示部AA的外形大一圈的框状的虚线表示密封部11k。两基板11a、11b间的间隔(液晶层11c的厚度)即单元间隙在显示部AA中例如由形成于CF基板11a的柱状隔离物(未图示)维持,而在两基板11a、11b的外周端部由密封部11k维持。密封部11k包括例如通过照射紫外线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固化性树脂材料),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前为具有流动性的液体状态,而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时固化成为固体状态。另外,在构成密封部11k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中分散配合有未图示的大量的隔离物颗粒。接着,详细说明阵列基板11b和CF基板11a的显示部AA中存在的构成。如图3和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液晶层11c侧,与CF基板11a的相对面侧)按矩阵状并排设有多个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17和像素电极18,并且在这些TFT17和像素电极18周围以包围的方式配设有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行控制线,扫描信号线)19和源极配线(列控制线,数据信号线)20。换言之,在呈格子状的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的交叉部,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按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多个包括TFT17和像素电极18的像素部PX。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包括金属材料(导电材料),以在相互交叉的部位间隔着绝缘膜的形式配置。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分别与TFT17的栅极电极和源极电极连接,像素电极18与TFT17的漏极电极连接。在该TFT17中,将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桥接而允许电子在两电极间移动的半导体膜包括非晶硅(a‐Si)薄膜。像素电极18在俯视时为纵长的方形(矩形状),并且包括ITO(IndiumTinOxide:铟锡氧化物)或者ZnO(ZincOxide:铟锌氧化物)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经过上述TFT17按规定的定时对像素电极18施加与显示图像的灰度级相应的规定的电压。此外,阵列基板11b中也可以设有与栅极配线19平行并且横穿像素电极18并隔着绝缘层重叠的电容配线(未图示)。另一方面,如图3和图5所示,在CF基板11a中设有彩色滤光片11h,在上述彩色滤光片11h中,以俯视时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各像素电极18重叠的方式按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多个R(红色)、G(绿色)、B(蓝色)等的各着色部。在构成彩色滤光片11h的各着色部间形成有用于防止混色的大致格子状的遮光层(遮光部,黑矩阵)11i。遮光层11i包括例如含有炭黑等遮光性材料的感光性树脂材料,通过光刻法被图案化,由此在显示部AA中以俯视时与上述栅极配线19和源极配线20重叠的方式按大致格子状配置。该遮光层11i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非显示部NAA侧的配置在后面详细说明。在彩色滤光片11h和遮光层11i的表面设有与阵列基板11b侧的像素电极18相对的遍布状的共用电极11j。共用电极11j与像素电极18同样包括ITO(IndiumTinOxide)或者ZnO(ZincOxide)这样的透明电极材料。能经过后述的连接结构从阵列基板11b侧对该共用电极11j提供基准电位(共用电位),对液晶层11c施加与在共用电极11j和像素电极18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相应的电压。另外,共用电极11j也与遮光层11i同样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如图1所示,控制电路基板12是在纸酚醛或玻璃环氧树脂制成的基板上安装对各驱动器21提供驱动电力和基准电位的电源部件、控制对液晶面板11传输图像的输入信号的电子部件(控制电路),并且布设有未图示的规定的图案的配线(导电路)。该控制电路基板12通过未图示的ACF(AnisotropicConductiveFilm)电连接并且机械地连接到柔性基板13的一方端部(一端侧)。如图1所示,柔性基板(FPC基板)13具备基材,上述基材包括具有绝缘性和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在该基材上具有多条配线图案(未图示),长度方向上的一方端部如上所述与控制电路基板12连接,而另一方端部(另一端侧)通过ACF与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连接,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10内以截面形状成大致U型的方式弯曲成折回状。在柔性基板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配线图案向外部露出而构成端子部(未图示),这些端子部分别通过ACF与控制电路基板12和阵列基板11b电连接。由此,能将从控制电路基板12侧提供的输入信号传输到液晶面板11侧。如图1所示,驱动器21具有LSI芯片,上述LSI芯片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基于从作为电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驱动电力而工作,由此对从作为信号提供源的控制电路基板12提供的图像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生成输出信号,能将该输出信号输出到液晶面板11的显示部AA。该驱动器21在俯视时为细长的方形,并且直接安装到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即以COG(ChipOn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驱动器21的形成于底面的驱动器侧端子部通过未图示的ACF与形成于阵列基板11b上的基板侧端子部(以及驱动器侧端子部均未图示)电连接。驱动器21中包括栅极侧驱动器21G和源极侧驱动器21S这两种,栅极侧驱动器21G用于对配置于显示部AA的栅极配线19提供作为输出信号的扫描信号等,源极侧驱动器21S用于对源极配线20提供作为输出信号的数据信号等。栅极侧驱动器21G在阵列基板11b的短边侧的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有1个,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源极侧驱动器21S在阵列基板11b的长边侧的端部的从中央位置向外的位置配置有2个,各自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2个源极侧驱动器21S在X轴方向(阵列基板11b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并且并排配置在沿着X轴方向的同一直线上。此外,以下在区别驱动器21的情况下,对栅极侧驱动器的附图标记添加标注“G”,对源极侧驱动器的附图标记添加标注“S”,在不进行区别而是通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添加标注。接下来,说明背光源装置14。如图2所示,背光源装置14至少具备:作为光源的LED22;安装有LED22的LED基板23;将来自LED22的光导向液晶面板11的导光板24;光学片25,其对来自导光板24的光施加光学作用使其变换为面状光并向液晶面板11射出;以及反射片26,其配置在导光板24的与光学片25侧相反的一侧,使光向光学片25侧(液晶面板11侧)反射。LED22能产生大致白色的光,并且与对LED基板23的安装面相邻的侧面为发光面,是所谓侧面发光型。LED基板23具有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带挠性的片状(膜状)的基材,在该基材上表面安装有上述LED22,并且是图案化有用于对LED22供电的配线图案的构成。LED基板23通过双面带27直接贴附于液晶面板11的短边侧的端部的里侧的板面。导光板24包括大致透明的(透光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为具有与液晶面板11的板面平行的板面的横长的片状(膜状)。导光板24的外周端面中的1个短边侧的端面与LED22为相对状,并且是使来自LED22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24a。导光板24的表里板面中的表侧的板面与光学片25相对,并且是使在导光板24的内部传播的光射出的光出射面24b。光学片25载置于导光板24的光出射面24b上,配置为介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24之间,使来自导光板24的出射光透过并且对该透射光施加规定的光学作用,并使其向液晶面板11射出。反射片26以覆盖导光板24的里侧(与光出射面24b相反的一侧)的板面的形式配置。该反射片26具有挠性,并且为表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片状,因此能高效地使在导光板24内传播的光向表侧(光出射面24b)立起。如图2所示,触摸面板15是使用者用于输入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的面内的位置信息的位置输入装置,为横长的方形,并且在大致透明的具有良好透光性的玻璃制的基板上形成有规定的触摸面板图案(未图示)而形成的。详细地说,触摸面板15具有玻璃制的基板,该玻璃制的基板与液晶面板11同样在俯视时为横长的方形,在朝向其表侧的板面形成有构成所谓投影型静电电容方式的触摸面板图案的触摸面板用透明电极部(未图示),在基板的面内按矩阵状并列配置有多个触摸面板用透明电极部。在触摸面板15的长边侧的一端部形成有与从构成触摸面板图案的触摸面板用透明电极部引出的配线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未图示),对该端子部连接有未图示的柔性基板,由此从触摸面板驱动电路基板对形成触摸面板图案的触摸面板用透明电极部提供电位。触摸面板15的内侧的板面与液晶面板11的外侧(与光学片25侧相反的一侧)的板面为相对状,并且利用其间存在的粘接件28固定为固着状态。该粘接件28例如包括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外壳16包括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如图2所示,为向表侧开口的大致箱型,通过其开口部从表侧按规定的顺序收纳有触摸面板15、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4的各构成部件。外壳16能利用其底壁部从里侧支撑构成背光源装置14的导光板24和反射片26。外壳16能利用从底壁部立起的外周壁部从外周侧包围触摸面板15、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4。接着,详细说明阵列基板11b和CF基板11a的存在于非显示部NAA的构成。如图6所示,在阵列基板11b的内面侧(液晶层11c侧,与CF基板11a相对的面一侧)形成有: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窄宽度配线部,信号传输配线部)29,其连接各驱动器21G、21S和配置于显示部AA的各配线19、20;以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基准电位传输配线部)30,其与CF基板11a的共用电极11j连接。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能将由各驱动器21G、21S处理从而生成的输出信号传输到配置于显示部AA的各配线19、20。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能将从控制电路基板12通过柔性基板13传输到液晶面板11的基准电位传输到CF基板11a的共用电极11j。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用于对多条各配线19、20分别独立地传输图像的输出信号,因此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相比线宽度窄,且以多条并列的形式配置,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为了传输稳定的基准电位,需要低配线电阻,因此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相比线宽度宽且其面积也大。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包括与各配线19、20中的任一方相同的金属材料,在阵列基板11b的制造工序中在对栅极配线19或者源极配线20进行图案化时通过已知的光刻法同时图案化在阵列基板11b上。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均包括与栅极配线19相同的金属材料。如图1和图6所示,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中有的与栅极侧驱动器21G和栅极配线19连接,有的与源极侧驱动器21S和源极配线20连接,均从各驱动器21G、21S向显示部AA以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这是由于显示部AA中的各配线19、20的配置范围(比阵列基板11b的短边或者长边的尺寸稍小的程度)与各驱动器21G、21S的长度尺寸相比,后者较小。详细地说,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从输出用的基板侧端子部向显示部AA以相对于作为连接对象的各配线19、20的延伸方向倾斜的形式引出,由此以越靠近显示部AA越远离各驱动器21G、21S的方式向外扩展的形式布设,上述输出用的基板侧端子部在阵列基板11b中配置在各驱动器21G、21S的安装区域,与各驱动器21G、21S的输出用的驱动器侧端子部连接。多条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相互平行并且隔开规定的间隔间断地并列配置,由此按各驱动器21G、21S分别构成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从各驱动器21G、21S引出的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在俯视时整体上为大致倒三角状,随着靠近显示部AA而整体的宽度尺寸变大,反之随着远离显示部AA而整体的宽度尺寸变窄。构成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的多条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中的从各驱动器21G、21S的端部附近引出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与从各驱动器21G、21S的中央附近引出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相比,相对于作为连接对象的配线19、20的延伸方向的倾斜角度较大。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线宽度大致等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的间隔即配线间间距(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开口宽度)。具体地说,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线宽度和配线间间距例如为10μm程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图示了连接源极侧驱动器21S和源极配线20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但是连接栅极侧驱动器21G和栅极配线19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也是同样的。如图6所示,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的从一对源极侧驱动器21S分别引出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之间空出了俯视时为大致三角形的区域,在这里配置有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也就是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配置在被夹在一对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之间的位置。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在俯视时为大致三角形的岛状,其面积和线宽度比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整体上具有越靠近显示部AA其宽度尺寸越窄,相反越远离显示部AA其宽度尺寸越大的平面形状,离显示部AA最近的缘部(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为沿着X轴方向大致笔直的外形。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面临两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的两侧缘部在俯视时为倾斜状,其倾斜角度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倾斜角度相同。也就是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侧缘部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具有转移焊盘(transferpad)部30a,该转移焊盘部30a与CF基板11a侧的共用电极11j电连接从而能传输基准电位。此外,对转移焊盘部30a和共用电极11j的详细连接结构在后面详细说明。另外,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具有端子部(未图示),上述端子部与源极侧驱动器21S或者柔性基板13连接,从而能直接接受从源极侧驱动器21S或者柔性基板13提供的基准电位。如图6所示,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不与各配线19、20直接连接,而是通过虚拟像素部31和ESD保护部32连接。虚拟像素部31和ESD保护部32均配置于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其中的虚拟像素部31以与在显示部AA中最靠边配置的像素部PX相邻的形式配置,而ESD保护部32配置在与显示部AA中最靠边配置的像素部PX之间隔着虚拟像素部31的位置。此外,在图6中,为了纸面上的方便,将像素部PX、ESD保护部32和虚拟像素部31的图示简化了,具体地说,利用横长的块来分别表现沿着X轴方向分别并列有多个的像素部PX、ESD保护部32和虚拟像素部31的各群。如图6所示,虚拟像素部31除了具备与源极配线20连接的虚拟TFT、与虚拟TFT连接的虚拟栅极配线31a以及与虚拟TFT连接的虚拟像素电极以外,还具备具有遮光功能的虚拟像素用遮光部。也就是说,虚拟像素部31配置为具有与像素部PX大致同样的结构,从而在与虚拟像素部31相邻并且在显示部AA中最靠边配置的像素部PX和除此以外的像素部PX中保证电容等条件相等。另一方面,虚拟像素部31配置于非显示部NAA,因此为了避免光透过虚拟像素电极而利用虚拟像素用遮光部来谋求遮光。该虚拟像素用遮光部包括与各配线19、20中的任一方相同的金属材料。另外,虚拟TFT以与像素部PX的TFT17相同的非晶硅薄膜为基底而单片地形成在阵列基板11b上。如图7所示,虚拟像素部31沿着与源极配线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以间断地并列有多个的形式配置。虚拟像素部31的宽度尺寸与像素部PX大致相同,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大。由此,虚拟像素部31群的遮光率即遮光光量对透射光量的比率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的遮光率高。如图6所示,ESD保护部32按与各源极配线20对应的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分别独立设置。ESD保护部32具备作为ESD保护电路的将2个二极管环状配置而成的二极管环(省略图示),该二极管环分别独立地连接到与各源极配线20对应的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该二极管环以与TFT17相同的非晶硅薄膜为基底而单片地形成在阵列基板11b上。如图7所示,ESD保护部32沿着与源极配线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X轴方向以间断地并列有多个的形式配置,相邻的ESD保护部32彼此被ESD短路配线32a短路。由此,在对任一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输入了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释放)的情况下,通过ESD保护部32对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放电或者分散,由此能避免ESD通过源极配线20局部地到达像素部PX。ESD保护部32的宽度尺寸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大,而比像素部PX和虚拟像素部31小。而ESD保护部32的排列间距有两种,例如相互相邻的6个ESD保护部32间的排列间距分别与像素部PX和虚拟像素部31的排列间距相同,而相同排列间距的ESD保护部32群中的端部的ESD保护部32和与其相邻的ESD保护部32之间的排列间距比像素部PX和虚拟像素部31的排列间距大。在该较大的排列间距的ESD保护部32之间配置有具有遮光功能的ESD保护部间遮光部33。ESD保护部间遮光部33包括与各配线19、20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源极配线20)相同的金属材料。ESD保护部间遮光部33与相邻的ESD保护部32之间的排列间距大致等于相邻的ESD保护部32间的排列间距。由此,ESD保护部32群的遮光率即遮光光量对透射光量的比率与虚拟像素部31群的遮光率相同。另外,ESD保护部32群的遮光率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的遮光率高。另一方面,关于在CF基板11a的非显示部NAA中存在的构成,如图8所示,在显示部A中形成为格子状的遮光层11i在非显示部NAA中为遍布状,其外端到达了密封部11k的中央位置附近。因此,遮光层11i在非显示部NAA中以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31群、ESD保护部32群、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以及共用电极连接部30重叠的形式配置。另外,在CF基板11a和阵列基板11b的非显示部NAA中,一对取向膜11d、11e除了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转移焊盘部30a与共用电极11j的连接部位和密封部11k的形成部位以外,遍布状地形成于大致整个区域,以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31群、ESD保护部32群、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以及共用电极连接部30的一部分(取向膜重叠部36)重叠的形式配置。另外,在阵列基板11b中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部30等被绝缘膜INS覆盖。然而,上述遮光层11i的遮光性能随着其厚度增加而变高,这样有可能导致平坦性恶化、发生单元间隙不合格等问题。除此以外,遮光层11i中含有的遮光性材料(炭黑等)的浓度越高遮光性能越高,而这样在通过光刻法对构成遮光层11i的感光性树脂材料进行图案化时会导致感光性树脂材料的灵敏度降低,存在难以形成遮光层11i的问题。由于这种情况,有时难以充分确保遮光层11i的厚度、遮光性材料的浓度,这样,遮光性能不足,光容易透过遮光层11i。配置在俯视时与遮光层11i重叠的位置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间断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因此通过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产生的开口部位透过光会导致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看到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阴影,有可能使液晶显示装置10(液晶面板11)的外观恶化。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不对液晶层11c施加电压时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的液晶面板11,因此在密封部11k的附近不存在像素部PX,从而液晶层11c的光的透过率总是最大,容易发生漏光,容易看到上述阴影而使外观恶化。而且,在遮光层11i上,除了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以外,还以俯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有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假如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的情况下,光几乎不会透过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因此与间断地并列配置的多条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相比透射光量产生大的差异。这样,特别是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阴影容易被使用者看到,有可能导致外观显著恶化。另外,在假设除了遮光层11i之外另行追加了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的情况下,该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会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等形成寄生电容,有可能产生使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中传输的信号发生钝化等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34,通过开口部34能透过光。由此,即使在非显示部NAA中光透过了遮光层11i的情况下,通过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的开口部位透过光,而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通过开口部34也透过光,从而至少能抑制使用者仅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的情况的发生。换言之,即使在遮光层11i中发生了漏光,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也是被使用者同样看透的形态,因此在俯视时整体上看上去为呈带状的阴影,因此与假设在俯视时仅看到大致三角形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的情况相比,不易使液晶显示装置10(液晶面板11)的外观恶化。特别是,在将该液晶显示装置10用于车载型信息终端的情况下,在射入汽车内的外光多的环境下,为了提高显示图像的视觉识别性,从背光源装置14向液晶面板11照射的照明光变多,因此有可能会产生上述问题,而通过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形成开口部34,不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能保持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观良好。另外,与假设除了遮光层11i之外另行追加包括金属层的遮光层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追加这种遮光层,因此能避免相对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产生不必要的寄生电容而导致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中传输的信号发生钝化的情况。另外,开口部34是在液晶面板11的制造工序中对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进行图案化时形成的,因此能通过例如调整取向膜11d、11e的形成范围来使取向膜11d、11e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不重叠地形成,由此与采用在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重叠的部分抑制液晶层11c的光透过的方法的情况相比,开口部34的形成位置的精度较高,成品率良好。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开口部34为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两侧缘部和离显示部AA最近的缘部平行的形式延伸的窄缝状,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间断地并列配置有多条。换言之,可以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包括被多条开口部30区分从而以间断地并列多条的形式配置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区分配线部)35。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与开口部34平行。开口部34和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分别包括沿着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两侧缘延伸的倾斜状部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离显示部AA最近的缘部,即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笔直状部。开口部34和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以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交替地重复并列的形式配置。在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之间配置有开口部34,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间的配线间间距等于开口部34的开口宽度。并且,开口部34的开口宽度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线宽度大致相互相等。具体地说,开口部34的开口宽度和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线宽度例如为10μm程度。因此,开口部34的开口宽度和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线宽度大致等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线宽度和配线间间距(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开口宽度)。而且,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总面积与开口部34的总面积的比率大致等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总面积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总面积的比率。因此,全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遮光光量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全部开口部34的透射光量的比率(遮光率)大致等于全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遮光光量相对于全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间的开口部位的透射光量的比率。根据以上特征,在遮光层11i中发生了漏光的情况下,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也会让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同样容易看到,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观更容易保持良好。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和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的具体遮光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约为50%程度。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开口部34不形成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整个区域,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留有开口部34的非形成部位。详细地说,在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区分为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重叠的取向膜重叠部36和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37时,开口部34分别形成在取向膜重叠部36的整个区域和取向膜非重叠部37的一部分。开口部34形成在取向膜重叠部36的整个区域,由此使透过被取向膜11d、11e进行了取向的液晶层11c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开口部34,从而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保持同等的透射光量,能保持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观良好。取向膜重叠部36包括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的面临显示部AA的俯视时为大致三角形的部分。取向膜非重叠部37包括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的除了取向膜重叠部36以外的俯视时为大致梯形的部分。而且,在将取向膜非重叠部37区分为俯视时与密封部11k重叠的密封重叠部38和俯视时与密封部11k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39时,开口部34形成在密封重叠部38的整个区域,而在密封非重叠部39中不形成。也就是说,开口部34在取向膜非重叠部37中仅选择性地形成于密封重叠部38。该密封重叠部38中形成的开口部34是用于使构成密封部11k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固化的紫外线透过的密封用开口部(密封固化用开口部)40。由此,在液晶面板11的制造过程中使密封部11k固化时,通过密封用开口部40对构成密封部11k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照射紫外线,由此能适当促进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的固化。并且,如图7和图8所示,取向膜非重叠部37中的不形成开口部34的密封非重叠部39包括作为对共用电极11j的连接部位的转移焊盘部30a。也就是说,转移焊盘部30a中为不形成开口部34的构成,因此对后述的导电焊盘部41和共用电极11j的连接可靠性高。详细说明转移焊盘部30a与共用电极11j的连接结构,首先,在绝缘膜INS中的俯视时与转移焊盘部30a重叠的部分开口形成有多个接触孔CH,在上层侧层叠的导电焊盘部41通过该接触孔CH与转移焊盘部30a电连接。此外,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图示了接触孔CH。在转移焊盘部30a中多个接触孔CH按矩阵状间断地并列配置,其排列间距大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线宽度、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排列间距、开口部34的开口宽度、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线宽度等(例如隔开30μm的间隔配置45μm×45μm的大小的接触孔。)。并且,在导电焊盘部41与共用电极11j之间夹设有导电性颗粒CS,由此实现共用电极11j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电连接。此外,导电性颗粒CS混入到密封部11k的材料中,而导电焊盘部41和共用电极11j以进入密封部11k内的形式配置,在密封部11k的形成部位中通过导电性颗粒CS来实现导电焊盘部41与共用电极11j的导通。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1液晶面板(显示装置)11具备:显示部AA,其能显示图像;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遮光层(遮光部)11i,其至少配置于非显示部NAA,遮挡光;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窄宽度配线部)29,其在非显示部NAA中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以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30,其配置于非显示部NAA,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相比线宽度宽,且部分地形成了开口部34。这样,在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配置遮挡光的遮光层11i,由此,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不容易被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视觉识别。然而,在遮光层11i的遮光性能不足,光透过遮光层11i的情况下,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会透过光。此时,假设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不具有开口部34而是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的情况下,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几乎不会透过光,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产生透射光量的差,结果是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有可能导致外观恶化。对于这一点,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34,因此通过该开口部34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同样地透过光。由此,不容易发生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特别是阴影的情况,从而保持良好外观。另外,在为了防止漏光而追加例如用于遮光的包括金属材料的遮光层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该遮光层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形成寄生电容等的问题,如上述那样采用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部分地形成开口部34的构成,就能避免产生这种问题。另外,按以下方式形成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其面积与开口部34的面积的比率大致等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面积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面积的比率。这样,被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遮挡的光量等于被多个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遮挡的光量,并且透过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开口部34的光量等于透过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光量,因此对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来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和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同样容易看到,从而对改善外观更有效。另外,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包括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区分配线部)35,该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区分配线部)35被开口部34区分从而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这样,构成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被开口部34区分,由此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同样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对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来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和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同样容易看到,从而更适于改善外观。另外,按以下方式形成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的线宽度等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的线宽度,且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之间的间隔等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的间隔。这样,被构成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多个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遮挡的光量等于被多个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遮挡的光量,并且透过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5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34的光量等于透过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光量,因此对于该液晶面板11的使用者来说,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和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同样更容易看到,从而对改善外观更有效。另外,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其被区分为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液晶层11c,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11a、11b间;以及一对取向膜11d、11e,其形成于一对基板11a、11b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以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包括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重叠的取向膜重叠部36和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37,并且至少在取向膜重叠部36形成有开口部34。这样,在一对基板11a、11b的液晶层11c的板面分别形成一对取向膜11d、11e来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适当取向,能利用对液晶层11c施加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层11c的透射光量。一对取向膜11d、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11d、11e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配置在显示部AA的可靠性也高。关于透过被取向膜11d、11e取向的液晶层11c的光,其一部分,至少一部分透过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重叠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而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包括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重叠的取向膜重叠部36和俯视时与取向膜11d、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37,其中在取向膜重叠部36形成有开口部34,因此透过被取向膜11d、11e取向的液晶层11c的光的一部分透过形成于取向膜重叠部36的开口部34。由此,对使用者来说不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从而该液晶面板11的外观保持良好。另外,具备密封部11k,其介于一对基板11a、11b间并且以包围液晶层11c的形式配置从而密封液晶层11c,密封部11k包括光固化性树脂,而取向膜非重叠部37包括俯视时与密封部11k重叠的密封重叠部38和俯视时与密封部11k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39,并且在其中的密封重叠部38选择性地形成有透过用于使密封部11k固化的光的密封用开口部40。这样,夹持在一对基板11a、11b间的液晶层11c被介于一对基板11a、11b间并且以包围液晶层11c的形式配置的密封部11k密封。密封部11k包括光固化性树脂,因此在制造过程中照射光来进行固化。在此,在取向膜非重叠部37包括俯视时与密封部11k重叠的密封重叠部38和俯视时与密封部11k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39,在其中的密封重叠部38选择性地形成有密封用开口部40,从而在制造过程中用于使密封部11k固化的光通过密封重叠部38的密封用开口部40照射到密封部11k。由此,即使在取向膜非重叠部37包括密封重叠部38也能使密封部11k适当地固化。另外,在取向膜非重叠部37中的密封非重叠部39不形成密封用开口部40,因此确保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面积,这一点是优选的,由此适合于谋求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配线电阻的减小等。另外,在一对基板11a、11b中的一方基板11b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上,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一起至少形成有像素电极18,而在另一方基板11a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上,与遮光层11i一起至少形成有与像素电极18相对的共用电极11j,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密封非重叠部39与共用电极11j电连接。这样,在形成于一方基板11b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的像素电极18与形成于另一方基板11a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的共用电极11j之间产生电位差,由此能控制构成液晶层11c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控制光的透射光量。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的与密封部11k不重叠的密封非重叠部39未形成有开口部34,因此在与共用电极11j电连接的方面能得到高的连接可靠性。另外,在非显示部NAA中隔开间隔具备多个驱动器(信号处理部)21,该驱动器(信号处理部)21将对从外部的信号提供源提供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输出信号输出到显示部AA,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以将驱动器21和显示部AA相连的形态形成,由此能将输出信号传输到显示部AA,并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从各个驱动器21向显示部AA以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以被夹在从相邻的驱动器21分别布设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的形式配置。这样,利用从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驱动器21分别向显示部AA以扇状扩展的方式布设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将由驱动器21生成的输出信号传输到显示部AA。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以被夹在从相邻的驱动器21分别布设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之间的形式配设的配置构成中,当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中的透射光量产生差时,该液晶面板11的外观有可能会显著恶化,而通过如上述那样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形成开口部34,能缓和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9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之间会产生的透射光量的差,由此能使该液晶面板11的外观良好。另外,具备:一对基板11a、11b,其被区分为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液晶层11c,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11a、11b间;以及一对取向膜11d、11e,其形成于一对基板11a、11b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显示部AA并且使液晶层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为在不向一对基板11a、11b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这样,当该液晶面板11为常白模式时,在不向一对基板11a、11b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因此通常有可能由于漏光导致外观的恶化,不过,即使透过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开口部34的光漏出,使用者也不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0的阴影,从而抑制外观的恶化。<实施方式2>利用图9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驱动器121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的设置数量等并且追加了检查配线42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1在俯视时为纵长的方形,并且为在非显示部NAA安装有合计4个驱动器121的构成,具备2个栅极侧驱动器121G和2个源极侧驱动器121S。2个栅极侧驱动器121G配置在阵列基板111b的长边侧的端部,配置在从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且配置在Y轴方向(阵列基板111b的长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2个源极侧驱动器121S配置在阵列基板111b的短边侧的端部,配置在从中央位置偏离的位置,且配置在X轴方向(阵列基板111b的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并且,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中的从2个源极侧驱动器121S分别引出的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群之间,如图10所示,配置有作为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的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而在从2个栅极侧驱动器121G分别引出的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G群之间,如图11所示,配置有作为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的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G。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分别配置在一对源极侧驱动器121S间和一对栅极侧驱动器121G间。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G配置在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的一对栅极侧驱动器121G间所具有的区域,并且俯视时为大致三角形状。此外,在源极侧驱动器121S的安装侧形成有与最靠边位置的像素部PX相邻的虚拟像素部131,在栅极侧驱动器121G的安装侧不形成这种虚拟像素部131,这一点是不同的。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分别形成的开口部134为沿着作为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的连接对象的源极配线120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平行的窄缝状。这种情况下,如图11所示,形成于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G的开口部134为沿着作为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G的连接对象的栅极配线119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窄缝状。也就是说,开口部134形成为沿着与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的转移焊盘部130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态。而且,在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形成有用于检查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各信号配线119、120有无断线的检查配线(窄宽度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配线部、检查配线部)42。检查配线42中包括用于检查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G、栅极配线119的栅极侧检查配线42G和用于检查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源极配线120的源极侧检查配线42S。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查配线42均包括与栅极配线119相同的金属材料。此外,在对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和检查配线42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和栅极侧检查配线的附图标记附加标注“G”,对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和源极侧检查配线的附图标记附加标注“S”,在不区别而是通称的情况下,不附加附图标记。如图10所示,源极侧检查配线42S包括: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其在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介于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群之间;以及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其介于ESD保护部132群与虚拟像素部131群之间。ESD保护部132在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中央部侧隔开规定的间隔并且左右分开配置。在ESD保护部132群与虚拟像素部131群之间如上述那样隔着源极侧检查配线42S群,因此形成有第1中继配线部45,其隔着绝缘膜INS横穿源极侧检查配线42S群,并且对ESD保护部132和虚拟像素部131进行中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配线部45包括与源极配线120相同的金属材料。此外,在对源极侧检查配线42S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对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的附图标记添加标注“1”,对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的附图标记添加标注“2”,在不区别而是通称的情况下,不添加附图标记。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包括:倾斜状部42S1a,其沿着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各侧缘部延伸;第1笔直状部42S1b,其在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中央部通过ESD保护部132群间所具有的空间而向显示部AA侧沿着Y轴方向延伸;以及第2笔直状部42S1c,其相对于ESD保护部132群配置在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群侧相反的一侧,沿着ESD保护部132群的并列方向(X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以包围ESD保护部132群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群的方式按折回状布线。多个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相互平行并且在相邻的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配线宽度比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小,而比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大,具体地说例如为100μm以上。与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开口部142同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中形成有能使光透过的第2开口部43。第2开口部43仅选择性地形成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中的被夹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之间的倾斜状部42S1a,为沿着倾斜状部42S1a延伸的窄缝状。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面积与第2开口部43的面积和相邻的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总面积的比率大致等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的总面积与相邻的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的总面积的比率,大致等于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面积与开口部134的总面积的比率。因此,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群的遮光光量相对于透射光量的比率(遮光率)大致等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群的遮光光量相对于透射光量的比率,大致等于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的遮光光量相对于透射光量的比率。由此,即使在光透过遮光层111i的情况下,也不容易被看到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中的介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与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S之间的部分的阴影,从而液晶显示装置110的外观保持良好。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第2笔直状部42S1c,在绝缘膜INS中形成有接触孔(未图示),并且通过该接触孔使第2笔直状部42S1c与第2中继配线部46电连接。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以介于最靠近显示部AA的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第2笔直状部42S1c与虚拟像素部131之间的形式配置。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以沿着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第2笔直状部(X轴方向)42S1c平行的形式延伸,其线宽度比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大。并且,在该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上形成有用于检查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的检查用TFT44。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查用TFT44所具有的栅极电极包括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其源极电极包括第2中继配线部46的端部,其漏极电极包括第1中继配线部45的端部。第2中继配线部46的一方端部通过接触孔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第2笔直状部42S1c连接,而另一方端部构成检查用TFT44的漏极电极,两端部间的部分隔着绝缘膜INS横穿作为连接对象以外的第2笔直状部42S1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中继配线部45包括与源极配线120相同的金属材料。另外,检查用TFT44以与构成像素部PX的TFT相同的非晶硅薄膜为基底,单片地形成在阵列基板111b上。根据这种构成,例如对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输入检查信号并且对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施加使检查用TFT44为导通状态的栅极电压,由此,检查信号通过检查用TFT44流到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进而,对栅极配线119施加使构成像素部PX的TFT成为导通状态的栅极电压,对共用电极施加基准电位。此时,如果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源极配线120未发生断线,则在显示部AA的显示中不会视觉识别出线状的缺陷,而如果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源极配线120中发生了断线,则在显示部AA的显示中会视觉识别出线状的缺陷。由此能检查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和源极配线120有无断线。另外,只要不对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施加栅极电压,检查用TFT44就不会导通,因此在通常的图像显示时能无问题地对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S提供数据信号。如图11所示,栅极侧检查配线42G包括: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其在阵列基板111b的非显示部NAA介于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0G与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129G群之间;以及第2栅极侧检查配线42G2,其介于ESD保护部132群与像素部PX群之间。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的构成除了不具有第2开口部43这一点以外,与上述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是同样的,包括倾斜状部42G1a、第1笔直状部42G1b以及第2笔直状部42G1b。此外,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特别是倾斜状部42G1a)的线宽度比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窄。另外,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的设置个数比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设置个数少。第2栅极侧检查配线42G2的构成也与上述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42S2同样,在其正上方以重合的形态形成有检查用TFT44。另外,在ESD保护部132和像素部PX之间进行中继连接的第1中继配线部45以横穿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的第2笔直状部42G1b的形态形成,并且将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的第2笔直状部42G1b和检查用TFT44中继连接的第2中继配线部46以横穿其它第2笔直状部42G1b的形态形成,关于这一点与上述源极侧检查配线42S是同样的,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用检查用TFT44检查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42G1、栅极配线119有无断线的原理等也与上述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42S1的检查同样,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液晶面板111的源极侧驱动器侧的截面构成,而栅极侧驱动器侧的截面构成也是同样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显示装置)111具备检查配线(检查配线部)42,其配置于非显示部NAA,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连接从而能对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进行检查,在较大宽度的大宽度配线部中包括检查配线42,在检查配线42中形成有第2开口部(开口部)43。这样,在大宽度配线部中包括的检查配线42中形成第2开口部43,由此通过该第2开口部43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129同样地透过光。由此,使用者不容易看到检查配线42的阴影,从而该液晶面板111的外观保持良好。<实施方式3>利用图13或者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变更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的开口部234的形成范围并且变更了取向膜211d、211e的形成范围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仅在俯视时与密封部211k重叠的密封部重叠部238选择性地形成有开口部234,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未形成开口部234。也就是说,在该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中,仅形成有用于使密封部211k固化的光通过的密封用开口部240,而未形成用于使透射光量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群相等的开口部。这种情况下,如图13和图14所示,形成于一对基板211a、211b的液晶层2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211d、2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在非显示部NAA中形成在与虚拟像素部231群和ESD保护部232群俯视时重叠却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俯视时不重叠的范围。也就是说,一对取向膜211d、211e在Y轴方向上的外端位置设定在ESD保护部232群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群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之间,其外端缘部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为其整个区域与一对取向膜211d、2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237。由此,如图14所示,在一对基板211a、2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具有一起配置有一对取向膜211d、211e的取向膜配置区域AFA和一对取向膜211d、211e均不配置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在取向膜配置区域AFA中,能将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锚定,能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而在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中,无法将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锚定,不能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因此,一对基板211a、2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47和不能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48,液晶取向部47配置在俯视时与取向膜配置区域AFA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48配置在俯视时与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重叠的范围。在液晶取向部47中,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被控制为扭曲90°的角度的形式,因此光在常白模式的液晶面板211中几乎都会透过。另一方面,在液晶非取向部48中,无法控制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因此来自背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几乎无法透过液晶面板211。并且,液晶非取向部48以俯视时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阵列基板2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透过了光,该光也几乎不会透过液晶面板211。因此,不容易发生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230的阴影被使用者看到的情况,从而能良好地保持液晶显示装置210的外观。并且,一对取向膜211d、2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各取向膜211d、211e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不缺损地配置在显示部AA内的可靠性也高。另一方面,当一对取向膜211d、211e被配置于非显示部NAA时,有可能由于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被取向而发生漏光的问题,而一对取向膜211d、211e在非显示部NAA中形成于俯视时与作为遮光结构物的虚拟像素部231群和ESD保护部232群(第2遮光部)重叠的范围,因此能利用虚拟像素部231群和ESD保护部232群来遮挡光。由此,不容易发生将一对取向膜211d、211e配置在非显示部NAA从而导致漏光的情况。另外,在液晶面板211的制造工序中,一对取向膜211d、211e通过转印印刷方式被印刷到一对基板211a、211b。具体地说,在转印印刷方式中,对转印辊上提供取向膜材料,将转印辊的取向膜材料转印到各基板211a、211b,由此形成各取向膜211d、211e。与喷墨方式等相比,用该转印印刷方式能以比较高的精度控制各取向膜211d、211e的形成范围,因此适合于抑制漏光。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2液晶面板211具备:一对基板211a、211b,其被区分为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和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液晶层211c,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211a、211b间;一对液晶取向部47,其配置于一对基板211a、211b的液晶层11c侧的板面的显示部AA,并且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遮光层211i,其配置于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任一方的至少非显示部NAA,遮挡光;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配线部)229,其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中;以及液晶非取向部48,其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中以俯视时至少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不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这样,在一对基板211a、211b的液晶层211c的板面的显示部AA配置一对液晶取向部47,由此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适当地取向,能通过对液晶层211c施加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层211c的透射光量。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任一方的能显示图像的显示部AA外的非显示部NAA中配置有遮挡光的遮光层211i,同样配置于非显示部NAA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不容易被该液晶面板211的使用者视觉识别。然而,在遮光层211i的遮光性能不足,光透过遮光层211i的情况下,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以间断地并列多个的形式配置,因此会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之间透过光而产生漏光,该液晶面板211的使用者有可能看到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的阴影从而导致该液晶面板211的外观恶化。另外,在为了防止漏光而例如追加用于遮光的包括金属材料的遮光层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该遮光层会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等形成寄生电容等问题。关于这一点,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中配置有在俯视时至少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重叠并且不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48,因此即使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之间透过光,由于液晶非取向部48不会使液晶分子取向,从而该光难以透过。由此,不容易产生漏光,因此不容易看到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的阴影,从而该液晶面板211的外观保持良好。并且,如上所述不需要为了防止漏光而追加包括金属材料的遮光层,因此能避免在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之间形成寄生电容等问题。另外,具备一对取向膜211d、211e,其形成在一对基板211a、211b的液晶层211c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显示部AA,液晶取向部47包括一对取向膜211d、211e中的配置于显示部AA的部分,而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液晶层211c侧的板面,一对取向膜211d、211e中的至少任一方选择性地配置在俯视时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不重叠的范围中,从而具有不配置取向膜211d、211e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液晶非取向部48包括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这样,液晶非取向部48包括不配置取向膜211d、211e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由此更适合于抑制光的透过。另外,适用于能充分确保取向膜211d、211e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的情况。另外,一对取向膜211d、2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在一对基板211a、211b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形成有虚拟像素部231和ESD保护部232(第2遮光层),其俯视时与一对取向膜211d、211e重叠且配置于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靠显示部AA侧,并且遮挡光。这样,一对取向膜211d、2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211d、211e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配置于显示部AA的可靠性也高。另一方面,一对取向膜211d、211e中出现了配置于非显示部NAA的部分,因此有可能导致透过遮光层211i的光漏出,而利用俯视时与一对取向膜211d、211e中的配置于非显示部NAA的部分重叠且配置于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靠显示部AA侧的虚拟像素部231和ESD保护部232来遮挡该光,能抑制上述漏光。另外,具备:一对基板211a、211b,其被区分为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液晶层211c,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211a、211b间;以及一对取向膜211d、211e,其形成于一对基板211a、211b的液晶层211c侧的板面,至少配置于显示部AA,并且使液晶层2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为在未对一对基板211a、211b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的常白模式。这样,当该液晶面板211为常白模式时,在不向一对基板211a、211b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的透过率最大,因此通常漏光有可能导致外观的恶化,不过,即使在光会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之间漏出的构成中,也会由于液晶非取向部48而使得使用者不容易看到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229的阴影,从而抑制外观的恶化。<实施方式4>利用图15至图1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的开口部334的形成范围并且变更了取向膜311d、311e的形成范围的技术方案,为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15至17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的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G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S仅在俯视时与密封部311k重叠的密封部重叠部338选择性地形成有开口部334,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不形成开口部334。也就是说,该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G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S中仅形成有用于使密封部311k固化的光通过的密封用开口部340,不形成用于使透射光量与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G群和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S群相等的开口部。这种情况下,形成于一对基板311a、311b的液晶层3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311d、3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非显示部NAA中源极侧驱动器侧形成于如下范围: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331群和ESD保护部332群重叠,而俯视时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S群和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S不重叠。也就是说,一对取向膜311d、311e的Y轴方向上的外端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332群与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S群及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S之间,其外端缘部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另外,一对取向膜311d、311e俯视时与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342S2的整个区域重叠,而俯视时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342S1的约一半左右重叠。详细地说,一对取向膜311d、311e在俯视时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342S1中的第1笔直状部342S1b的第2笔直状部342S1c侧的约一半和第2笔直状部342S1c的整个区域重叠,而俯视时与第1笔直状部342S1b中的倾斜状部342S1a侧的约一半及倾斜状部342S1a的整个区域不重叠。另一方面,如图16和图17所示,一对取向膜311d、311e在非显示部NAA中的栅极侧驱动器侧形成于如下范围:在俯视时与ESD保护部332群重叠,而在俯视时与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G群及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G不重叠。也就是说,一对取向膜311d、311e在Y轴方向上的外端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332群与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329G群及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G之间,其外端缘部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另外,一对取向膜311d、311e在俯视时与第2栅极侧检查配线342G2的整个区域重叠,而在俯视时与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342G1的约一半左右重叠。详细地说,一对取向膜311d、311e在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342G1中在俯视时与第1笔直状部342G1b中的第2笔直状部342G1c侧的约一半及第2笔直状部342G1c的整个区域重叠,而在俯视时与第1笔直状部342G1b中的倾斜状部342G1a侧的约一半及倾斜状部342G1a的整个区域不重叠。由此,如图17所示,在一对基板311a、3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具有:一起配置有一对取向膜311d、311e的取向膜配置区域AFA;以及一对取向膜311d、311e均不配置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此外,该取向膜配置区域AFA和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因此,一对基板311a、311b的非显示部NAA能被区分为使液晶层3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347和不能使液晶层3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348。此外,该液晶取向部347和液晶非取向部348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特别是,液晶非取向部348以在俯视时与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329群、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以及各第1检查配线342G1、342S1的约一半(特别是各倾斜状部342G1a、342S1a)重叠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阵列基板311b的非显示部NAA中相邻的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329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相邻的各倾斜状部342G1a、342S1a之间所具有的开口部位透过了光,该光也几乎不会透过液晶面板311。因此,不容易发生使用者看到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329、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330、各第1检查配线342G1、342S1的各倾斜状部342G1a、342S1a的阴影的情况,从而能良好地保持液晶显示装置310的外观。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液晶面板311的源极侧驱动器侧的截面构成,而栅极侧驱动器侧的截面构成也是同样的。<实施方式5>利用图1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3变更了取向膜411d、411e的形成范围并且变更其取向处理范围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411的形成在一对基板411a、411b的液晶层4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411d、4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如图18所示,在非显示部NA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除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430的转移焊盘部430a与共用电极411j的连接部位以及密封部411k的形成部位以外,遍布状地形成于大致整个区域。然而,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对取向膜411d、411e具有进行了摩擦处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取向处理部)AP和不进行摩擦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取向非处理部)ANP。一对取向膜411d、411e中的摩擦处理部AP形成在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群(未图示)及ESD保护部432群重叠的范围,而非摩擦处理部ANP形成在俯视时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429群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430重叠的范围。也就是说,摩擦处理部AP与非摩擦处理部ANP的边界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432群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429群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430之间,其分界线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为了在上述范围中形成摩擦处理部AP和非摩擦处理部ANP,例如在制造工序中对各取向膜411d、411e进行摩擦处理时,对各取向膜411d、411e的非摩擦处理部ANP覆盖地配置包括金属板材等的掩模构件,使摩擦处理部AP从掩模构件露出,在该状态下用布对各取向膜411d、411e和掩模构件进行擦拭,则仅对从掩模构件露出的摩擦处理部AP进行了摩擦处理,不对被掩模构件覆盖的非摩擦处理部ANP进行摩擦处理。摩擦处理部AP如上述那样进行摩擦处理,因此能将液晶层4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锚定,能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而非摩擦处理部ANP无法将液晶层4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锚定,不能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因此,一对基板411a、411b的非显示部NAA能被区分为使液晶层4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447和不能使液晶层4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448,液晶取向部447为俯视时与摩擦处理部AP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448为俯视时与非摩擦处理部ANP重叠的范围。此外,该液晶取向部447和液晶非取向部448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取向膜411d、411e的摩擦处理部AP和非摩擦处理部ANP的俯视形成范围是相同的,因此能共用在进行摩擦处理时使用的掩模构件,适合于谋求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另外,在液晶面板411的制造工序中,一对取向膜411d、411e是通过喷墨方式印刷到一对基板411a、411b。具体地说,在喷墨方式中,从喷墨喷嘴将取向膜材料的液滴向各基板411a、411b喷出来形成各取向膜411d、411e。在该喷墨方式中,与转印印刷方式等相比,节拍时间短并且制造成本低廉。另一方面,各取向膜411d、411e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比转印印刷方式等低,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摩擦处理,能容易地提高摩擦处理部AP的形成范围(非摩擦处理部ANP的形成范围)的精度,因此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一对取向膜411d、411e,其形成在一对基板411a、411b的液晶层411c侧的板面,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一对取向膜411d、411e的配置于显示部AA的部分为进行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取向处理部)AP,而一对取向膜411d、411e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配置于非显示部NAA且俯视时至少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429重叠的部分为不进行取向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取向非处理部)ANP,液晶取向部447包括摩擦处理部AP,而液晶非取向部448包括非摩擦处理部ANP。这样,一对取向膜411d、4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制造过程中取向膜411d、411e的形成位置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配置于显示部AA的可靠性也高。而且,液晶取向部447包括一对取向膜411d、411e的进行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AP,而液晶非取向部448包括一对取向膜411d、411e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不进行取向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ANP,由此适合于无法充分确保取向膜411d、411e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的情况。换言之,即使取向膜411d、411e的形成范围的位置精度低,配置液晶非取向部448的可靠性也高,因此有助于谋求低成本化等。另外,一对取向膜411d、411e与一对基板411a、411b的俯视形成范围相同,液晶非取向部448分别配置于一对基板411a、411b。这样,通过将液晶非取向部448分别配置于一对基板411a、411b,能更可靠地防止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429之间透过的光漏出,因此更不容易看到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429的阴影,更适合于良好地保持该液晶面板411的外观。并且,一对取向膜411d、411e与一对基板411a、411b的俯视形成范围相同,因此例如在制造过程中能共用用于对各取向膜411d、411e进行图案化的取向膜印刷版,从而适合于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等。<实施方式6>利用图1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4变更了取向膜511d、511e的形成范围并且变更其取向处理范围而与上述实施方式5同样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4、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形成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511的一对基板511a、511b的液晶层5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511d、5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如图9所示,在非显示部NA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除了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530的转移焊盘部530a与共用电极511j的连接部位以及密封部511k的形成部位以外,遍布状地形成于大致整个区域。然而,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区别之处在于,一对取向膜511d、511e具有进行了摩擦处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取向处理部)AP和不进行摩擦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取向非处理部)ANP。一对取向膜511d、511e中的摩擦处理部AP在源极侧驱动器侧形成于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群(未图示)及ESD保护部群(未图示)重叠的范围,并且在栅极侧驱动器侧形成于俯视时与ESD保护部群(未图示)重叠的范围,而非摩擦处理部ANP形成在俯视时与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未图示)、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530以及各第1检查配线542S1(542G1)的约一半重叠的范围。也就是说,摩擦处理部AP与非摩擦处理部ANP的边界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群与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及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530之间,其分界线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此外,摩擦处理部AP和非摩擦处理部ANP的作用和形成方法等与上述实施方式5是同样的。并且,一对基板511a、5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5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547和不能使液晶层5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548,液晶取向部547为俯视时与摩擦处理部AP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548为俯视时与非摩擦处理部ANP重叠的范围。此外,该液晶取向部547和液晶非取向部548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实施方式7>利用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形成开口部634的构成中组合了上述实施方式3所述的取向膜611d、611e的形成范围的构成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0所示,形成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611的一对基板611a、611b的液晶层6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611d、6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在非显示部NAA中形成于如下范围: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群(未图示)及ESD保护部632群重叠,而俯视时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未图示)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不重叠。也就是说,一对取向膜611d、611e在Y轴方向上的外端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632群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之间,其外端缘部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的整个区域为与一对取向膜611d、6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637。由此,在一对基板611a、6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具有:一起配置有一对取向膜611d、611e的取向膜配置区域AFA;以及一对取向膜611d、611e均不配置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此外,取向膜配置区域AFA和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3是同样的。并且,一对基板611a、6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6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647以及不能使液晶层6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648,液晶取向部647为俯视时与取向膜配置区域AFA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648为俯视时与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重叠的范围。此外,液晶取向部647和液晶非取向部648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3是同样的。这种情况下,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634。开口部634形成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中的除了作为对共用电极611j的连接部位的转移焊盘部630a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开口部634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中的俯视时为带状的转移焊盘部630a配置于显示部AA侧,并且形成于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未图示)相邻的部分,因此即使在液晶非取向部6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也能使该光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同样地通过开口部634。由此,在液晶非取向部6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也会同样容易被液晶显示装置610的使用者看到,极为良好地保持了液晶显示装置610的外观。此外,开口部634的平面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1液晶面板611,具备:一对基板611a、611b,其被区分为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液晶层611c,其被夹持在一对基板611a、611b间;一对取向膜611d、611e,其形成于一对基板611a、611b的液晶层611c侧的板面,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使液晶层6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以及液晶非取向部648,其在一对基板611a、611b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以俯视时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重叠的形式配置,并且不能使液晶层6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这样,即使遮光层611i、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之间以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的开口部634透过了光,也会由于液晶非取向部648不能使液晶分子取向从而导致该光难以透过。由此,不容易发生漏光,因此良好地保持该液晶面板611的外观。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2液晶面板611,具备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630,其配置于一对基板611a、611b中的任一方的非显示部NAA,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相比线宽度宽,且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634。即使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不具有开口部634而形成为遍布状的图案的情况下,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几乎不会透过光,会导致在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之间产生透射光量的差,结果是该液晶面板611的使用者容易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阴影而有可能导致外观恶化。关于这一点,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634,因此通过开口部634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629同样地透过光。由此,不容易发生该液晶面板611的使用者看到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630特别是阴影的情况,从而外观保持良好。<实施方式8>利用图2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对上述实施方式2所述的在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中形成开口部734的构成组合上述实施方式4所述的取向膜711d、711e的形成范围的构成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4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1所示,形成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711的一对基板711a、711b的液晶层7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711d、7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在非显示部NAA中形成在如下范围:在源极侧驱动器侧俯视时与虚拟像素部群(未图示)及ESD保护部群(未图示)重叠,在栅极侧驱动器侧俯视时与ESD保护部群(未图示)重叠,而在源极侧驱动器侧和栅极侧驱动器侧俯视时均与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未图示)、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以及各第1检查配线742S1(742G1)的约一半不重叠。也就是说,一对取向膜711d、711e在Y轴方向上的外端位置被设定于ESD保护部群与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及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之间,其外端缘部沿着X轴方向笔直地延伸。因此,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的整个区域为与一对取向膜711d、711e不重叠的取向膜非重叠部737。由此,在一对基板711a、711b的非显示部NAA中具有:一起配置有一对取向膜711d、711e的取向膜配置区域AFA;以及一对取向膜711d、711e均不配置的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此外,取向膜配置区域AFA和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3是同样的。并且,一对基板711a、7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7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747和不能使液晶层7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748,液晶取向部747为俯视时与取向膜配置区域AFA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748为俯视时与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FNA重叠的范围。此外,液晶取向部747和液晶非取向部748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3是同样的。这种情况下,在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中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734。开口部734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中的除了作为对共用电极711j的连接部位的转移焊盘部730a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开口部734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中的俯视时成带状的转移焊盘部730a配置在显示部AA侧,并且形成于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742S1的倾斜状部(未图示)相邻的部分(参照图10),在液晶非取向部7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也能使该光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及相邻的倾斜状部间的开口部位同样地通过开口部734。另外,虽然图示省略,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742S1的倾斜状部也形成有第2开口部,能使透过液晶非取向部748的光通过。由此,在液晶非取向部7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730以及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742S1的倾斜状部群同样容易被液晶显示装置710的使用者看到,极为良好地保持了液晶显示装置710的外观。另外,开口部734和第2开口部的平面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2是同样的。<实施方式9>利用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在该实施方式9中,示出对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形成开口部834的构成组合了上述实施方式5所述的取向膜811d、811e的取向处理范围的构成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5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形成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811的一对基板811a、811b的液晶层8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811d、8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如图22所示,在非显示部NA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除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的转移焊盘部830a与共用电极811j的连接部位以及密封部811k的形成部位以外,以遍布状形成在大致整个区域。然而,一对取向膜811d、811e具有进行了摩擦处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取向处理部)AP和不进行摩擦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取向非处理部)ANP。摩擦处理部AP和非摩擦处理部ANP的形成范围、形成方法和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5是同样的。并且,一对基板811a、8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8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847和不能使液晶层8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848,液晶取向部847为俯视时与摩擦处理部AP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848为俯视时与非摩擦处理部ANP重叠的范围。此外,该液晶取向部847和液晶非取向部848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834。开口部834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中的除了作为对共用电极811j的连接部位的转移焊盘部830a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开口部834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中的俯视时成带状的转移焊盘部830a配置在显示部AA侧,并且形成在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未图示)相邻的部分,因此在液晶非取向部8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也能使该光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同样地通过开口部834。由此,在液晶非取向部8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830同样容易被液晶显示装置810的使用者看到,极为良好地保持了液晶显示装置810的外观。此外,开口部834的平面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实施方式10>利用图2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在该实施方式10中,示出对上述实施方式2所述的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形成有开口部934的构成组合了上述实施方式6所述的取向膜911d、911e的取向处理范围的构成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6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形成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911的一对基板911a、911b的液晶层911c侧的板面的一对取向膜911d、911e以跨于显示部AA和非显示部NAA的形式配置,并且如图23所示,在非显示部NA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除了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的转移焊盘部930a与共用电极911j的连接部位以及密封部911k的形成部位以外,按遍布状形成于大致整个区域。然而,一对取向膜911d、911e具有进行了摩擦处理(取向处理)的摩擦处理部(取向处理部)AP和不进行摩擦处理的非摩擦处理部(取向非处理部)ANP。摩擦处理部AP和非摩擦处理部ANP的形成范围、形成方法和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6是同样的。并且,一对基板911a、911b的非显示部NAA能区分为使液晶层9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取向部947和不能使液晶层911c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液晶非取向部948,液晶取向部947为俯视时与摩擦处理部AP重叠的范围,而液晶非取向部948为俯视时与非摩擦处理部ANP重叠的范围。此外,这些液晶取向部947和液晶非取向部948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在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部分地形成有开口部934。开口部934形成在除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中的作为与共用电极911j的连接部位的转移焊盘部930a以外的大致整个区域。也就是说,开口部934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中的俯视时为带状的转移焊盘部930a配置于显示部AA侧,并且形成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942S1的与倾斜状部(未图示)相邻的部分(参照图10),在液晶非取向部9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该光也能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及相邻的倾斜状部间的开口部位同样地通过开口部934。另外,虽然省略图示,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942S1的倾斜状部还形成有第2开口部,能使透过了液晶非取向部948的光通过。由此,在液晶非取向部948略微透过光的情况下,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群、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930以及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942S1的倾斜状部群同样容易被液晶显示装置910的使用者看到,极为良好地保持了液晶显示装置910的外观。另外,开口部934和第2开口部的平面形状等与上述实施方式2是同样的。<实施方式11>利用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在该实施方式11中,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基础上,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0包括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和短路部49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4所示,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0为被部分地形成的口部1034区分为多条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并且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彼此被短路部49短路的构成。短路部49以间断地排列有多个的形式分别具备以下部分:以沿着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具体地说,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且使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间短路的部分;以及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且使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间短路的部分。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在其延伸方向上在多个部位间断地与短路部49连接。因此,在任一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中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夹着该断线部位的两侧部分分别被短路部49与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短路,由此与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保持相同的电位。并且,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0的面积增加了短路部49的量,因此能使配线电阻减小。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0具备使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彼此短路的短路部49。这样,利用短路部49使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彼此短路,从而在例如多个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中的任一个中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短路部49维持断线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对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5的电连接,还能降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030的配线电阻。<实施方式12>利用图2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在该实施方式12中,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2的基础上,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0包括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和短路部1149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0被部分地形成的开口部1134区分为多条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并且是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彼此被短路部1149短路的构成。短路部1149沿着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和开口部113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和开口部1134的并列方向)延伸,与横穿的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连接。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和开口部1134的延伸方向上间断地配置有多个短路部1149。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在其延伸方向上在多个部位间断地与短路部1149连接。因此,在任一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中发生了断线的情况下,夹着该断线部位的两侧部分分别利用短路部1149与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短路,由此与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5保持相同的电位。并且,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0的面积增加了短路部1149的量,因此能减小配线电阻。此外,在图25中仅示出了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130S,在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也同样具有短路部1149。<实施方式13>利用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在该实施方式1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了形成于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230的开口部1234的平面形状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230中以沿着转移焊盘部1230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有开口部1234。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1234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2所述的开口部34延伸方向正交的平面形状,在这一点是不同的。此外,在图26中,仅图示了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230S,但是在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也形成有同样的开口部1234。<实施方式14>利用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4。在该实施方式14中,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13的基础上,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0包括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和短路部1349的构成,即与上述实施方式12同样的构成。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2、13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0被部分地形成的开口部1334区分为多条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并且是相邻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彼此被短路部1349短路的构成。短路部1349沿着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和开口部1334的延伸方向即与转移焊盘部1330a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和开口部1334的并列方向)延伸,由此与横穿的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连接。多个短路部1349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和开口部1334的延伸方向上间断配置。各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5在其延伸方向上在多个部位间断地与短路部1349连接。此外,短路部1349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2是同样的。另外,在图27中,仅图示了源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1330S,但是在栅极侧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也同样具有短路部1349。<实施方式15>利用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在该实施方式1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1追加了视差屏障面板50的技术方案。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具备视差屏障面板50。视差屏障面板50以被夹在(介于)液晶面板1411与背光源装置1414之间的形式配置。视差屏障面板50以层叠在构成背光源装置1414的光学片1425上的形式配置,并且利用粘接件51固着于液晶面板1411的里侧的板面。该粘接件51与将液晶面板1411和触摸面板1415固着的粘接件28是同样的。视差屏障面板50具备:一对透明(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制成的基板50a、50b;以及液晶层(未图示),其介于两基板50a、50b间,含有作为光学特性随着施加电场而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两基板50a、50b以维持着液晶层的厚度的间隙的状态由未图示的密封部贴合,成为所谓的液晶面板。视差屏障面板50具有与液晶面板1411大致相同的画面尺寸。此外,在配置在里侧的基板50b的外面侧贴附有偏振板50c。另外,在视差屏障面板50的里侧的板面贴附有安装有LED1422的LED基板1423。并且,该视差屏障面板50按照施加到液晶层的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以及光透射率从而能形成未图示的屏障部,由此能利用视差将在液晶面板1411的像素部(未图示)中显示的图像分离,让观察者(使用者)观察到。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410用于车载型信息终端,因此其使用者有时会存在于车的驾驶席和副驾驶席这两者,液晶显示装置1410有时会配置在驾驶席与副驾驶席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液晶面板1411的显示面显示驾驶席用图像和副驾驶席用图像,并且控制视差屏障面板50的液晶层的光透射率来形成屏障部,由此能使驾驶席的使用者仅视觉识别驾驶席用图像,使副驾驶席的使用者仅视觉识别副驾驶席用图像。这样,通过对液晶显示装置1410追加视差屏障面板50,能起到使存在于不同的2个方向的视角的观察者观察到不同的图像的多视点(双视点)功能。<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大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小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为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1/3以上的大小。另外,也可以是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两种以上的构成,也可以是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设定为两种以上的构成。(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大于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小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的构成。另外,可以是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设定为两种以上的构成,也可以是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设定为两种以上的构成。(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大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小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优选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为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1/3以上的大小。(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宽度尺寸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大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小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构成。(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大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小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构成。(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的宽度尺寸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不同的构成,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大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的线宽度的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小于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的构成。(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宽度尺寸、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线宽度以及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排列间距均为10μm的情况,但是其具体数值可以适当地(例如各为3μm)变更。(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开口部的总面积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面积的比率为约50%程度的情况,但是其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在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的总面积相对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总面积的比率为约50%时,开口部的总面积相对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面积的比率确保18%以上,能良好地保持液晶显示装置的外观,是优选的。(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相邻的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间的开口部位的总面积相对于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总面积的比率为约50%程度的情况,但是其具体数值能适当变更。(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中,示出了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为细长的窄缝状的技术方案,但是例如开口部俯视时为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多个开口部沿着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的延伸方向间断地并列配置。(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以外,形成于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开口部的具体的平面形状、设置数量和形成范围等能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2、13所述的平面形状的开口部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所述的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另外,随着开口部的平面形状、设置数量和形成范围等的变更,能适当变更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平面形状、设置个数和形成范围等。(12)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1、12、14以外,也能适当变更短路部的平面形状(延伸方向等)、设置个数和形成范围等。例如,可以是使短路部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构成等。另外,也可以从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短路部、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短路部以及沿着相对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短路部中将2种或者3种组合配置。(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形成有密封用开口部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密封部为包括受热而固化的热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构成,如果在使密封部固化的紫外线的照射方向等方面下功夫,则也有可能省略密封用开口部。(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密封部包括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情况,但是密封部也可以是包括由可见光线固化的光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构成,也可以是包括受热而固化的热固化性树脂材料的构成。(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转移焊盘部相对于密封重叠部配置在显示部侧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密封重叠部相对于转移焊盘部配置于显示部侧的构成。(16)在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中,示出了形成于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的倾斜状部的第2开口部形成为沿着倾斜状部延伸的窄缝状的情况,但是例如第2开口部在俯视时为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沿着倾斜状部的延伸方向间断地并列配置有多个第2开口部。(17)在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中,示出了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的倾斜状部形成有第2开口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在第1笔直状部、第2笔直状部中也形成第2开口部。(18)在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中,示出了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中形成有第2开口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在第2源极侧检查配线中也形成第2开口部。(19)在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中,示出了在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中形成有第2开口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在第1栅极侧检查配线部、第2栅极侧检查配线部形成第2开口部。(20)在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中,示出了在所有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中形成有第2开口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仅在一部分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中形成第2开口部,包括不形成第2开口部的第1源极侧检查配线的构成。(21)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6、8、10)以外,能适当变更各检查配线的平面配置、布线路径、线宽度以及排列间距等。(22)在上述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7、8)中,示出了一对取向膜的双方形成于俯视时与各配线部不重叠的范围中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仅任一方取向膜形成在俯视时与各配线部不重叠的范围,另一方取向膜与实施方式1、2同样形成于俯视时与各配线部均重叠的范围。在这种构成中,在俯视时与各配线部重叠的范围(液晶非取向部)中有一方取向膜不存在,由此在该范围中难以控制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从而使光难以透过该范围。(23)在上述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6、9、10)中,示出了一对取向膜的双方将俯视时与各配线部重叠的范围设为取向非处理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仅针对任一方取向膜将俯视时与各配线部重叠的范围设为取向非处理部,针对另一方取向膜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在整个区域中设为取向处理部。在这种构成中,在俯视时与各配线部重叠的范围(液晶非取向部)中有一方取向膜中存在取向非处理部,由此在该范围中难以控制液晶层中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从而使光难以透过该范围。(24)在上述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6、9、10)中,示出了一对取向膜的取向处理部和取向非处理部的俯视形成范围相同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将一对取向膜的取向处理部和取向非处理部的俯视形成范围设为相互不同。(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进行摩擦处理作为取向膜的取向处理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进行光取向处理作为取向处理的技术方案。(2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变更构成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的具体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使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包括与源极配线相同的金属材料。而且,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源极配线连接配线部,栅极配线连接配线部)和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中也可以包括不同的金属材料。(2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像素部的TFT(虚拟像素部的虚拟TFT,和ESD保护部)具有作为半导体膜的非晶硅薄膜的构成,但是除此以外,也能使用例如包括氧化物半导体(例如In-Ga-Zn-O系(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镓锌))等的半导体膜。在使用氧化物半导体的情况下,除了In-Ga-Zn-O系(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镓锌)以外,例如也能使用包含铟(In)、硅(Si)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铟(In)、铝(Al)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锡(Sn)、硅(Si)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锡(Sn)、铝(Al)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锡(Sn)、镓(Ga)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镓(Ga)、硅(Si)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镓(Ga)、铝(Al)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铟(In)、铜(Cu)和锌(Zn)的氧化物、包含锡(Sn)、铜(Cu)和锌(Zn)的氧化物等。另外,也能使用作为多晶化的硅薄膜的一种的包括CG硅(ContinuousGrainSilicon:连续晶硅)薄膜的半导体膜。CG硅薄膜例如是通过对非晶硅薄膜添加金属材料,在550℃以下程度的低温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的,由此,硅结晶的结晶粒界的原子排列具有连续性。CG硅薄膜与非晶硅薄膜等相比,电子迁移率高达例如200~300cm2/Vs程度,因此容易将TFT小型化而能使像素电极的透射光量极大化,从而适合于谋求高精细化和低耗电化。在具有这种半导体膜的TFT中,半导体膜配置在最下层,在其上层侧隔着绝缘膜层叠有栅极电极而成,为交错(stagger)型(共面型)。(2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阵列基板上设有ESD保护部、虚拟像素部的技术方案,但是也可以省略它们中的任一个。(29)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任意变更驱动器的具体设置数量。另外,也可以省略栅极侧驱动器。(3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驱动器直接以COG方式安装在阵列基板上的技术方案,但是将驱动器安装在通过ACF与阵列基板连接的柔性基板上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3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TN型的液晶面板,但是除此以外,本发明也能应用于VA型、MVA型、IPS型、FFS型的各液晶面板。(3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利用外壳一并收纳触摸面板、液晶面板和背光源装置的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可以追加收纳构成背光源装置的部件的底座。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将LED基板贴附于液晶面板,而是收纳在底座内。(3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边光型的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备直下型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3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LED作为背光源装置的光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光源(例如有机EL等)。(3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的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透射显示和利用外光进行显示的反射显示这两种功能的半透射型(反射透射两用型)液晶显示装置。(3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可以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可以应用于进行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3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相对于液晶面板在表侧配置有触摸面板的技术方案,例如只要是在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上形成触摸面板图案的构成即可,也可以省略触摸面板。除此以外,也可以在液晶面板上不形成触摸面板图案,单纯地省略触摸面板。(38)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出了视差屏障面板配置在液晶面板与背光源装置之间的技术方案,但是视差屏障面板也可以配置在液晶面板与触摸面板之间。除此以外,也可以是将视差屏障面板配置在触摸面板的外侧,将触摸面板夹在视差屏障面板与液晶面板之间的配置。(39)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出了视差屏障面板发挥多视点功能的情况,除此以外也可以使用发挥使观察者观察到三维图像的功能的视差屏障面板。(4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在车载型信息终端中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除此以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手机(包括智能手机等)、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包括平板型个人笔记本计算机等)、数字相框、便携式游戏机等所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附图标记说明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411:液晶面板(显示装置);11a、111a、211a、311a、411a、511a、611a、711a、811a、911a:CF基板(基板);11b、111b、211b、311b、411b、511b、611b、711b、811b、911b:阵列基板(基板);11c、211c、311c、411c、511c、611c、711c、811c、911c:液晶层;11d、211d、311d、411d、511d、611d、711d、811d、911d:取向膜;11e、211e、311e、411e、511e、611e、711e、811e、911e:取向膜;11i、111i、211i、611i:遮光层(遮光部);11j、411j、511j、611j、711j、811j、911j:共用电极;11k、211k、311k、411k、511k、611k、711k、811k、911k:密封部;18:像素电极;21、121:驱动器(信号处理部);29;129、229、329:信号配线连接配线部(窄宽度配线部、配线部);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31、131、231、331:虚拟像素部(第2遮光部);32、132、232、332、432:ESD保护部(第2遮光部);34、134、234、334、634、734、834、934、1034、1134、1234、1334:开口部;35、1035、1135、1235、1335:区分共用电极连接配线部(区分配线部);36:取向膜重叠部;37、637、737:取向膜非重叠部;38、238、338:密封重叠部;39:密封非重叠部;40、240:密封用开口部;42、342:检查配线(窄宽度配线部、大宽度配线部、配线部、检查配线部);43:第2开口部(开口部);47、447、547、647、747、847、947:液晶取向部;48、448、548、648、748、848、948:液晶非取向部;49、1149、1349:短路部;AA:显示部;AFA:取向膜配置区域;AFNA:取向膜非配置区域;AP:取向处理部;ANP:取向非处理部;NAA:非显示部。